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如何阅读一本书 >

第14章

如何阅读一本书-第14章

小说: 如何阅读一本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参议院有审理弹劾的权力。

  二之三:第四、五款,关于国会两院的选举,内部的组织与事务。

  二之四:第六款,关于两院所有成员的津贴与薪金的规定,并设定成员使用公民权的限制。

  二之五:第七款,设定政府立法与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说明总统的否决权。

  二之六:第八款,说明国会的权力。

  二之七:第九款,说明第八款国会权力的限制。

  二之八:第十款,说明各州的权力限制,以及他们必须要把某些权力交给国会的情况。

  然后,我们可以将其他要项也都写出类似的纲要。都完成之后,再回头写每一个小款的纲要。其中有些小款,像是第一条的第八款,需要再用许多不同的主题与次主题来确认。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种方法。还有很多其他拟定纲要的方法。譬如前三项可以合并归纳为一个题目,或者,不要将宪法修正案区分为两项来谈,而是根据所处理问题的性质,将修正案划分为更多项来谈。我们建议你自己动手,用你的观点将宪法区分为几个主要的部分,列出大纲。你可以做得比我们更详细,在小款中再区分出小点来。你可能读过宪法很多次了,但是以前可能没用过这种方法来读,现在你会发现用这样的方法来阅读一份文献,会看到许多以前你没看到的东西。

  接下来是另外一个例子,也是很短的例子。我们已经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做过重点摘要,现在让我们首次试着将全书的结构作一个近似的说明。全书可以区分为以下的几个重要部分:一,把快乐当作是生命的终极目标,讨论快乐与其他善行的关系。二,讨论天生自然的行为,与养成好习惯、坏习惯的关系。三,讨论伦理与智性中各种不同的善行与恶行。四,讨论非善非恶的道德状态。五,讨论友谊。六,也是最后一个,讨论喜悦,并完成一开始所谈有关人类快乐的主题。

  这个大纲显然与《伦理学》的十卷内容并不完全相符合。因为第一部分是第一卷中所谈论的内容。第二部分包含了第二卷及第三卷的前半部内容。第三部分则从第三卷后半部一直延伸到第六卷。讨论享乐的最后一部分则是包含了第七卷的结尾与第十卷的开头。

  我们要举出这个例子,是要让你明白,你用不着跟着书上所出现的章节来归纳一本书的架构。当然,原来的结构可能比你区分的纲要好,但也很可能比不上你的纲要。无论如何,你得自己拟纲要就对了。作者拟定了纲要,以写出一本好书。而你则要拟定你的纲要,才能读得明白。如果他是个完美的作家,而你是个完美的读者,那你们两个人所列的纲要应该是相同的。如果你们两人之中有人偏离了朝向完美的努力,那结果就免不了产生许多出人。

  这并不是说你可以忽略作者所设定的章节与段落的标题,我们在做美国宪法的纲要时,并没有忽略这些东西,但我们也没有盲从。那些章节是想要帮助你,就跟书名与前言一样。不过你应该将这些标题当作是你自己活动的指南,而不是完全被动地仰赖它们。能照自己所列的纲要执行得很完美的作者,寥寥无几。但是在一本好书里,经常有许多作者的规划是你一眼看不出来的。表象可能会骗人的。你一定要深人其间,才能发现真正的架构。

  找出真正的架构到底有多重要呢?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用另一种方法来说,就是除非你遵循规则三—要求你说明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否则就没有办法有效地运用规则二—要求你作全书的重点摘要。你可能有办法粗略地瞄一本书,就用一两个句子说出全书的重点摘要,而且还挺得体。但是你却无法真的知道到底得体在哪里。另一个比你仔细读过这本书的人,就可能知道得体在哪里,因而对你的说法给予很高的评价。但是对你来说,那只能算是你猜对了,运气很好罢了。因此说,要完成第二个规则,第三个规则是绝对必要的。

  我们会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向你说明我们的想法。一个两岁的孩子,刚开始说话,可能会说出:“二加二等于四”这样的句子。的确,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但我们可能会因此误下结论,认为这个孩子懂数学。事实上,这个孩子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因此,虽然这句话是正确的,这个孩子还是需要接受这方面的训练。同样的,你可能猜对了一本书的主题重点,但你还是需要自我训练,证明你是“如何”,又“为什么”这么说。因此,要求你将书中的重要部分列出纲要,并说明这些部分如何印证、发展出全书的主题,就有助于你掌握全书的重点摘要。

  ※ 阅读与写作的互惠技巧

  乍看之下,我们前面讨论的两个阅读规则,看起来就跟写作规则一 样。的确没错。写作与阅读是一体两面的事,就像教书与被教一样。 

  如果作者跟老师无法将自己要传达的东西整理出架构,不能整合出要讲的各个部分的顺序,他们就无法指导读者和学生去找出他们要讲的重点,也没法发现全书的整体架构。

  尽管这些规则是一体两面,但实行起来却不相同。读者是要“发现”书中隐藏着的骨架。而作者则是以制造骨架为开始,但却想办法把骨架“隐藏”起来。他的目的是,用艺术的手法将骨架隐藏起来,或是说,在骨架上添加血肉。如果他是个好作者,就不会将一个发育不良的骨架埋藏在一堆肥肉里,同样的,也不会瘦得皮包骨,让人一眼就看穿。如果血肉匀称,也没有松弛的赘肉,那就可以看到关节,可以从身体各个部位的活动中看出其中透露的言语。

  为什么这么说呢?为什么论说性的书,这种本来就想条理井然地传达一种知识的书,不能光是把主题纲要交待清楚便行?原因是,不仅大多数人都不会读纲要,而且对一位自我要求较高的读者来说,他并不喜欢这样的书,他会认为他可以做自己分内的事,而作者也该做他自己分内的事。还有更多的原因。对一本书来说,血肉跟骨架是一样重要的。书,真的就跟人或动物是一模一样的。—血肉,就是为纲要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解释,或是我们有时候所说的“解读”(read out)。血肉,为全书增添了必要的空间与深度。对动物来说,血肉就是增加了生命。因此,根据一个纲要来写作一本书,不论这个纲要详尽的程度如何,都在给予这本书一种生命,而这种效果是其他情况所达不到的。

  我们可以用一句老话来概括以上所有的概念,那就是一个作品应该有整体感,清楚明白,前后连贯。这确实是优秀写作的基本准则。我们在本章所讨论的两个规则,都是跟随这个写作准则而来的。如果这本书有整体的精神,那我们就一定要找出来。如果全书是清楚明白又前后一贯的,我们就要找出其间的纲要区隔,与重点的秩序来当作回报。所谓文章的清楚明白,就是跟纲要的区隔是否清楚有关,所谓文章的前后一贯,就是能把不同的重点条理有序地排列出来。

  这两个规则可以帮助我们区分好的作品与坏的作品。如果你运用得已经成熟了,却不论花了多少努力来了解一本书的重点,还是没法分辨出其间的重点,也找不出彼此之间的关系,那么不管这本书多有名,应该还是一本坏书。不过你不该太快下这样的结论,或许错误出在你身上,而不是书的本身。无论如何,千万不要在读不出头绪的时候,就总以为是自己的问题。事实上,无论你身为一个读者的感受如何,通常问题还是出在书的本身。因为大多数的书—绝大多数—的作者,都没有依照这些规则来写作,因而就这一点来说,都可以说是很糟。

  我们要再强调的是,这两个规则不但可以用来阅读一整本论说性的书,也可以用来阅读其中某个特别重要的部分。如果书中某个部分是一个相当独立又复杂的整体,那么就要分辨出这部分的整体性与复杂性,才能读得明白。传达知识的书,与文学作品、戏剧、小说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前者的各个部分可以是独立的,后者却不能。如果一个人说他把那本小说已经“读到够多,能掌握主题了”,那他一定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这句话一定不通,因为一本小说无论好坏都是一个整体,所有的概念都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不可能只读了一部分就说懂得了整体的概念。但是你读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或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却可以光是仔细地阅读某一个部分,就能得到整体的概念。不过,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做不到规则三所说的了。

  ※ 发现作者的意图

  在这一章,我们还想再讨论另一条阅读规则。这个规则可以说得简短一点,只需要一点解释,不需要举例。如果你已经在运用规则二跟规则三了的话,那这一条规则就不过是换种说法而已。但是重复说明这个规则很有帮助,你可以借此用另一个角度来了解全书与各个重要部分。

  这第四个规则可以说是: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一本书的作者在开始写作时,都是有一个问题或一连串的问题,而这本书的内容就是一个答案,或许多答案。

  作者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告诉你他的问题是什么,就像他可能会,也可能不会给你他工作的果实,也就是答案。不论他会不会这么做—尤其是不会的情况—身为读者,你都有责任尽可能精确地找出这些问题来。你应该有办法说出整本书想要解答的问题是什么。如果主要的问题很复杂,又分成很多部分,你还要能说出次要的问题是什么。你应该不只是有办法完全掌握住所有相关的问题,还要能明智地将这些问题整合出顺序来。哪一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哪个问题要先回答,哪些是后来才要回答的?

  从某方面来说,你可以看出这个规则是在重复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在你掌握一本书的整体精神和重要部分的时候已经做过了。然而,这个规则的确可以帮你做好这些事。换句话说,遵守规则四,能让你和遵守前两条规则产生前后呼应的效果。

  虽然你对这个规则还不像其他两个规则一样熟悉,但这个规则确实能帮助你应对一些很困难的书。但我们要强调一点:我们不希望你落入批评家所认为的“意图谬误〃(intentional fallacy)。这种谬误就是你认为自己可以从作者所写的作品中看透他的内心。这样的状况特别会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譬如,想从《哈姆雷特》来分析莎士比亚的心理,就是一个严重的错误。然而,就真是一本诗集,这个规则也能极有助于你说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对论说性的书来说,这个规则的好处当然就更明显。但是,大多数读者不论其他技巧有多熟练,还是会忽略这个规则。结果,他们对一本书的主题或重点就可能很不清楚,当然,所列出的架构也是一团混乱。他们看不清一本书的整体精神,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整本书为什么要有这样的整体精神。他们所理解的整本书的骨架,也欠缺这个骨架最后想说明的目的。

  如果你能知道每个人都会问的一些问题,你就懂得如何找出作者的问题。这个可以列出简短的公式:某件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