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 >

第567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5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界,境界称为「种种」。我们以这个经来说,这个经里面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四十一就是种种。每一个地位的庄严都不相同,境界不一样。初住不知道二住的境界,二住不知道三住的境界,上位知道下位,下位不知道上位,种种境界都在宝座里面现出来了,你都看见了。
  『一切众会悉明瞩』,「众会」是菩萨众会。佛经里面讲到众会,多半都是说诸佛菩萨讲经的法会,这是正说;引申包含其他一切法会,正说是佛陀教学的这种聚会。佛陀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并不一定有教室、有房舍,有不少聚会是在野外,是在树林里面,我们今天讲的原始森林,有山有水,树木高大。诸佛菩萨聚会在这些地方,席地而坐,聆听世尊教诲,所以称为法会。一切众会都在这里现前。第三首:
  【佛座普现庄严相,念念色类各差别,随诸众生解不同,各见佛坐於其上。】
  这一首偈非常明显的为我们说出「一切法从心想生」。『佛座普现庄严相』,普是普遍,现的这些相是『念念色类各差别』,它不是固定的,千变万化。为什么?不是如来有念头,随著一切众生的念头在变化,真的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底下一句就说出来了,『随诸众生解不同』。我们就以法身菩萨来说,十住菩萨所理解的,跟十行位就不一样;十行位菩萨所理解的,跟十回向不一样;十回向菩萨所理解的,跟十地不一样,这是大分说。细说,初住菩萨理解的跟二住不一样,二住跟三住不一样。譬如我们现在一般学校的学生,小学生所理解的跟中学生不一样,中学生所理解的跟大学生不一样,就这个道理。一年级学生理解的,跟二年级的不一样,「一切法从心想生」,事实确实是如此。
  『各见佛坐於其上』,每一个人见的佛也不一样,这里头微细的境界,可以说极其微细的境界,我们凡夫没有觉察到。为什么?粗心大意。到什么时候我们会觉察到「念念色类各差别」?你几时「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就见到了。换句话说,这个境界,不但六道里面的众生不知道,完全不了解,就连四圣法界,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藏教通教的佛,也只能了解一个彷佛,何况我们?所以每一个人见佛相,你所见到佛的形相也各个不相同。这一桩事情,普陀山梵音洞可以做一个例证。学佛的同学有很多都去拜访名山宝刹,佛教的大道场。普陀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每年朝山的人很多。朝山的人很少不去梵音洞,传说在梵音洞里面可以见到观世音菩萨示现,你去看看观音菩萨示现的是什么样的形相?
  八O年代,有一次我在香港讲经,圣一法师来看我,告诉我,他跟另外两位法师去朝普陀山,在梵音洞里面见到观音菩萨,他们在洞口,拜观音菩萨拜了半个小时,菩萨现身了。三个人都见到,非常欢喜。离开之后,各人说各人所见到的菩萨形相,三个人见的不一样。圣一法师所见到的,菩萨现的是金色身,戴毗卢帽,另一位法师见到的相是白衣观音,第三位法师见到的观世音菩萨是出家人比丘相。三个人同时在拜,同时见到,各人见到的相不一样。「各见佛坐於其上」,各人所见的佛相也都不一样,所以佛菩萨没有形相。形相从哪里来的?从心想生,感应,你想什么相,菩萨就现什么相,妙!随著你的真诚,随著你的清净心,随著你的平等心,每一个人真诚清净平等慈悲不一样,所以感应就不相同。
  这一类感应的事迹太多太多了,不胜枚举。我们在古人文字记载里面看到的更多,我相信,那不是假的,绝对不是欺骗后人的。就是像《聊斋》、《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我都相信里面所述说的是真的,大多数肯定都是真的。世间事真的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佛教把这个道理说出来了,「从心想生」。第四首:
  【宝枝垂布莲华网,华开踊现诸菩萨,各出微妙悦意声,称赞如来坐於座。】
  『宝枝垂布莲华网』,还是宝座上的庄严具。这个宝座不但四周布满庄严具,上方下方都不例外。『华开踊现诸菩萨』,「华」就是上面讲的莲华网,可见得莲华之多,像罗网一样。每一朵莲华里面有一尊菩萨,菩萨出声赞佛,『各出微妙悦意声,称赞如来坐於座』,这里头含义很深,我们能懂吗?如果能懂,你就能学。如来坐在法座,法座是法界,法座是法性,这个师子座就是法性,坐於法性那就是如如不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如来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从来没有分别执著过,这就叫「坐师子座」,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所以诸大菩萨无有不赞叹的。
  凡圣的差别,其实就在此地。凡夫的心不定,所谓是心猿意马,猿是猿猴,猿猴的心是动的,从来没有安静过,用它来比喻六道凡夫的妄想、念头就像猿猴一样,不能暂停。前念才灭,后念又生,生灭永远没有止息的时候。晚上睡觉还会作梦,梦是什么?梦就是你念头的生灭,应当说灭生。前念灭,后念生,无量劫来没有暂停过。如果暂停,那就叫禅定。世间的禅定是暂停,出世间的禅定是真的停止了,我们修行功夫能不能成就,全在此地。净土宗的方法高妙至极,教给我们把念头换过来,换成阿弥陀佛。经教里头常常教导我们,祖师大德们苦口婆心的劝导我们,几个人真的懂得?几个人真的做到?
  所以念佛,真正念佛不必在念佛堂。但是现在一般人业障太重,不到念佛堂全忘掉了,全是杂念,全是念的三途六道,所以才进念佛堂共修。真会念佛的人,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念头才起,立刻就转成佛号,用一句佛号换所有的妄念。无论这个念是善是恶,古德常讲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真正的大觉。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二五卷)  2001/12/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25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座内众流,说偈赞佛,雷音菩萨赞颂第五首:
  【佛功德量如虚空,一切庄严从此生,一一地中严饰事,一切众生不能了。】
  五、六、七这三首偈,清凉大师注解:赞叹场地,转显宝座的庄严。第五首,「总显因深德广」,所以庄严事不可思议。第一句是讲『佛功德』广大不思议,『量如虚空』,用虚空来比喻,这个意思很深。比喻功德的深广,又显示诸佛如来所做无量无边功德,依然身心清净,痕迹都不染。虚空代表广大、代表无一物,有物就不空,虚空表无一物。六祖在《坛经》里面说「本来无一物」,诸佛果地上永远保持著本来无一物,这个意思我们要明了、要学习。
  『一切庄严从此生』,佛经里面讲庄严这个名词讲得非常之多,我们现在一般人讲的真善美慧,都是佛经上说庄严的意思,从功德里面生的。『一一地中严饰事』,就本经而论,「一一地中」是讲十一地,引申来说,把前面三十个位次也包括在其中;这个「地」就当作地位讲,初住的地位、二住的地位,一直到等觉的地位。换句话说,华藏世界四十一位菩萨各个境界里面庄严的这些事,『一切众生不能了』,这「众生」包括九法界。为什么不能了?九法界众生有障碍,所以他没有办法透彻的了解,闻诸佛菩萨讲经说法,可以了解一些,不能够透彻了解;也就是说,没有亲证这个境界。第六首:
  【金刚为地无能坏,广博清净极夷坦,摩尼为网垂布空,菩提树下皆周遍。】
  前一偈是总说「因深德广」,这四个字我们不能够疏忽。要紧的,因是善因,因是净因,功德才能够如佛如菩萨;如果这个因是恶因、是不净的因,要是因深德广,果报在阿鼻地狱,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这一首是别显。『金刚为地无能坏』,「金刚」是表自性本具般若智慧,我们晓得一真法界、华藏世界,「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我们称之为法身菩萨、法身大士。证得法身,当然就证得报身,所以这个土,在净土里面讲是实报庄严土。实报土不能坏,什么原因?以自性本具般若智慧为地。所以佛说法身无始无终,它是性体;报身有始无终,证得之后永远不会失去;应化身是应众生之感而现的,这个身有始有终,有生灭。报身没有生灭,「无能坏」,真实智慧现前了。
  『广博清净极夷坦』,「夷坦」是平坦。真诚清净平等正觉现前了,心包虚空法界,这是「广博」。自性里头纤尘不染,纤毫的尘垢都没有,清净的意思;「夷坦」,是平等的意思。这两句是从理上讲的,性体性德上讲的。后面两句是从事相上讲的,『摩尼为网垂布空』,空中的庄严。「网」是罗网,这是比喻大梵天王的罗网,这是空中的装饰品。我们人间,现在年节快到了,新加坡这个地方许许多多的宗教,基督教、天主教的圣诞节快要到了,我们看到街道上也有罗网这一类的装饰。人间这种罗网的装饰,看起来也是美不胜收,但是比起大梵天天宫当中的庄严,那就不能比了。从空中垂下来,道路上这些树木花草都张灯结彩,夜晚我们从那边经过真的是五光十色。
  『菩提树下皆周遍』,此地讲「菩提树」,我们不要认定树木里面某种称它做菩提树,那不是《华严经》的义趣。《华严经》里面所讲的菩提树,一切树木都叫做菩提树,它代表觉悟。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大彻大悟,这示现成佛,表法的意思深,我们要从这些地方去体会。树在佛法里面通常表的是建树、树立,诸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建树道场,树立佛陀教育,树立佛法的教学,我们在这个教育教学之下觉悟了,这是真的菩提树。於是我们在一切时一切处看到这些树木,就懂得这个意思。这是举一个例子,你要从这个例子上去推想,世出世间所有一切的建树,如果这个建树,它含有觉悟教学的意思在里头,这个建树都叫菩提树。净宗学会这个大楼是菩提树,诸佛菩萨的功德就在这个树下;居士林这个道场,也是菩提树。乃至於一般民众的家庭,他住那个小房子,他在家里面学佛,在家里面读经,甚至於在家庭里面,网路的画面、电视的画面听经闻法,他这个家庭也是菩提树。哪一天他觉悟了,豁然大悟,他在菩提树下成道证果了,这个意思我们懂不懂?
  所以佛法的修学一定要知道,佛法修学难,难在意在言外。所以经你要会看、你要会听,字字句句具足无量义。如果是分别执著在文字上、在语言上,很少不错会意思的。所以古大德说「依文解义,三世佛怨」,这个话说得有道理。依照文字来解释,死在文字里面,不晓得佛意在言外。所以古人讲弦外之音奇特,你要懂得弦外之音,这才叫会看会听,你真的是会了。由此可知,菩提树这个意思很广很广,大乘有所谓「圆人说法,无法不圆」,这说法的人;圆人学法,是不是也可以说「无法不圆」?对的,确实如是,圆人学法,无法不圆。所以佛法里面才说,哪一法不是佛法?圆人眼睛里面,法法皆是佛法,法法皆是觉法,法法皆是菩提树下,会的!
  不会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