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 >

第526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5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一个地方,月圆的时候我们统统都念,每一个地方两小时,你要晓得,合起来二十四小时不中断;月圆的这一天二十四小时不中断,因为每一个地方都有人接著在念。我们现在知道这有时差,一个月有这么一天,这一天的力量不可思议。这个方法很值得提倡。
  当然我们现在这个净宗修行的道场,我常常劝导大家,我们的念佛堂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念佛堂二十四小时开放,随时可以来念佛,念累了你可以休息。有些道场有休息的房间,有休息室,休息室里头也有床铺,休息的时间也很短暂,需要靠一靠休息;休息室里面有枕头没有被子,休息的时候不脱衣服,在念佛堂念佛都穿著海青,不脱海青,休息好了赶紧上念佛堂去念佛。在家同修只要你有假期,欢迎你进念佛堂来。出家的同修你在常住你都有工作,当你有空闲的时候应当记住,不要忘记到念佛堂去念佛。工作的时候,如果不需要用思考,佛号也可以不中断,「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是『出现一切诸佛境界』最方便的一个法门,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念佛法门的经论实在讲要常讲,如果有这个机缘能够在电视网路上传播,要多多重复的播放。为什么?这个不是娱乐节目,娱乐节目人家看一遍,不希望看第二遍,这是教学。教学,古时候中国跟印度这些大圣人他们的想法、作法几乎是一致的,那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古时候教童蒙,私塾教学,学生都是儿童,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没有讲解的,就是叫你念,叫你背诵;老师天天在督促,让你大声的念,老师听到,你不至於偷懒。老师来测验你读的这段课文,念十遍就要能够背诵。如果十遍不能背诵,那你的分量太多了,要减少。所以从前老师教书叫上书,上课,那个字多少是讲行数的,你的能力能够念多少行,大概一行是二十个字,五行就是一百字,十行就是两百字;大概中等根性的人可以上十行,根性稍微差一点,大概是五六行。取一个段落叫你背诵,一定是十遍之内就能背诵。能背之后就叫你看著书高声朗诵;要念多少遍?念一百遍,再下课,才可以休息。每天上午一堂课,下午一堂课,他们那个课是这样算法的。到第二天上课,要把头一天的重复背一遍,再教新的课文,不断的在重复。根性差的人老师督促更严,遍数更多;记忆力好、聪明的学生通常是一百遍;天赋差一点、比较鲁钝一点的人背两百遍,加一倍。为什么?让他这一生当中都不会忘记。
  所以教学要知道要懂得重复,要知道遍数多你才真正得受用。绝对不是娱乐,娱乐欢喜开开玩笑,以后就没有了;这是要一生受用的,那在佛法讲生生世世的受用,你不下这个苦功夫,古人讲的死功夫,你怎么能成就?所以古时候教学,重要的典籍六七岁到十二岁完成,完成背诵,没有讲解,好处太多了。为什么?人规矩了,规矩就是戒律,戒学了,守规矩,按部就班。每天在那里读诵,没有讲解、没有研究讨论,修定。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童年这样打下的根基,才真正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他的定得到了,慧就开了。
  到智慧开了,第二个阶段求学,太学,国家办的,这里面老师是讲解了,不是背诵是讲解,跟你在一起研究讨论,相互发明。有的时候学生的见解超过老师,老师欢喜,慧开了。老师讲给学生听,学生回来再讲给老师听,可以发表他自己意见;有的时候学生比老师讲得还好,所谓是「青出於蓝而胜於蓝」。学生成就再高、成就再殊胜,对老师的恩德终身不忘。你虽然有很高妙的见解,但是你的见解是老师见解把你引发出来的,你要没有老师这个增上缘,你的境界不能往上提升,老师的功不可没。
  我们要问,何以学生超过老师?这当中有道理,学生的心清净。你不要看他才十三四岁,他从六七岁奠定这个基础,他心很纯,没有受到社会的污染,听老师讲经,他能够领悟,他有悟处。老师年龄大了,决定免不了受社会的影响,他的心没有学生那么清净,没有学生那么单纯;换句话说,有些时候确确实实学生见到、悟到的,老师在那里也受利益,教学相长。换句话说,老师在教学生,学生也在教老师,就是帮助老师,这个学习非常快乐。所以《论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那个不亦悦乎最明显的在私塾。古时候就是在私塾、在太学,真的是不亦悦乎!
  太学里面研究讨论这些经论、书籍,都不需要用课本,为什么?都会背!你说讲《论语》,讲《论语》还要用书吗?老师从小背得滚瓜烂熟,学生也个个都背熟了,不要用书。跟你上课,讲到第几页第几行大家都知道,为什么?从前你要说中国不科学,这个话很难讲,中国古书每页一定是十行,每行一定是二十个字,没有标点符号。不管哪个地方刻板、刻书都要遵守这个规矩,因此不管哪个地方印的书,你要说第几页第几行一定完全相同;不像现在的书本,每一家出的不一样。所以从前教书好教,跟你讲第几页第几行第几个字,大家都晓得,很合乎科学的方法。读书真乐,研究讨论都不需要带书本,也不需要当场做笔记。笔记什么时候做?下课之后回去做,当场没有人做的。这种学习你说快不快乐?中国这一套学习的方法,佛教学习的方法跟中国儒家完全相同;非常可惜,近代中国人接受西洋的文化,把自己的东西忘得干干净净,完全舍弃了,很遗憾!
  这一段里面我们特别要著重它的精神,「能於无相法界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一句;无相是什么?就是我们常常讲的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叫无相。只要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心地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出现的自然是诸佛境界。为什么?没有私心,没有私欲,真的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也确确实实落实虚空法界是自己的真心,刹土众生是自己的法身,所现的一切当然是诸佛境界,诸佛境界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所以第一个瓶颈必须突破,就是一定要放下自私自利,一定要放下自己的成见,学著能够恒顺众生。起步从哪里学?能够学听别人的意见,接受别人的意见,放弃自己的意见,从这个地方下手。处处执著「我要怎么作法」,不容许别人的,你永远不能入佛境界。那别人意见是错的呢?错的没有关系,错得不太离谱就可以;如果错得太离谱,我们要劝导他。随顺要有智慧,不是用感情,感情的随顺那就是佛家常讲的「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要有高度的智慧、高度的善巧。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一0卷)  2001/1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10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同生众,十普菩萨偈颂第一首:
  【尔时净德妙光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观一切菩萨解脱门海已,即说颂言。】
  这一段文是说偈的仪式,集结经藏的人他写的,里面内容、经义我们前面说得很多。这一段文特别注重『承佛威力,普观一切菩萨解脱门海』,因为每一位菩萨所修的法门不一样,但是到十普菩萨统统都会合了,所以称之为「海」。偈颂里面跟前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处,前面我们所看到的,每一首偈是说一位菩萨他的赞颂,这个地方十首已经融通了;换句话说,不是说一位菩萨了,代表菩萨法门互相涉入,所以不再结归到某一个人,往后都是这个意思。我们看偈颂的第一首,当然最重要的我们要如何去学习。
  【十方所有诸国土,一刹那中悉严净,以妙音声转法轮,普遍世间无与等。】
  菩萨赞颂。「遍往十方菩萨众会庄严道场」,在前面清凉大师注解讲,长行文只是「入众会庄严道场」,这个地方我们看到有「说法」,可见得弘、护两个意思都非常明显的突出。正法能不能久住世间?能不能利益一切众生?在此地我们一定要讲到九法界众生,无不是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彼此互助合作,互相尊重敬爱。这个心胸当然是无限的开阔,精神当然是愉快而饱满;虽没有入佛境界,多少也沾一点佛菩萨的气氛,这就有很不可思议的受用了。我们真的要想沾这个气氛,就要认真努力,在现实生活环境里面去学习。要学习一定要把世俗的那些气氛要放下、要舍弃,才能够沾到佛的气氛,渐渐契入佛菩萨的境界。
  前面两句依然是拓开心量,『十方所有诸国土』,举一个例子就行了。不分国界,现在讲的是不分国籍,不管你是哪个国家的人、哪个地区的人,我们要把地区这一个观念突破。这个观念在世俗间,似乎是牢不可破。在这个地区土生土长,看到其他从外国来的、其他地区来的,多少都会有些歧视,甚至於排斥,不能包容。这种执著,古今中外都有,中国人有,外国人也有。何以修行不能够超越六道?这个因素是相当严重!特别是我们念佛人,念佛人我们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里面的住众是来自十方一切诸佛刹土,是来自九法界里面不同族类的一切众生。如果我们心量小,这个也不能包容,那个也看不顺眼,诸位想想看,你能生到极乐世界吗?念佛的功夫念得再好,古人讲「一天十万声佛号,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心量太小!念佛那么样的发心、那么样的用功,还不能往生,为什么?你一定要懂这个道理。诸佛菩萨,菩萨各人修各人的法门,到这个地方来融通、圆融了。所谓是「一修一切修,一断一切断」,不再是一门一门的。一门通了,一切门都通了,我们在这个地方看到了。所以头一句,一定要把心量拓开,要在现前这个境界里,日常生活当中,包容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我们这一堂课就真的没有白学了。
  『一刹那中悉严净』,「刹那」是极短的时间,「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什么功德?清净心的功德、无分别的功德、无执著的功德。无妄想的功德我们做不到,那是法身菩萨才行。我们今天要做的是放下分别执著,我们的心就清净了。我们讲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放下分别执著就现前了;你没有能够放下分别执著,你看我这里写的这二十个字,说实在的话是似懂非懂。看到好像懂了,其实不懂。为什么不懂?你没有做到。为什么做不到?你有障碍,障碍是什么?障碍是分别执著。自私自利是从分别执著来的,分别执著放下了,自私自利的念头就没有了,想控制外头境界一切人事物这个念头没有了,占有外面境界一切人事物这个念头没有了。反过来,生什么念头?生「布施供养」,念念当中都是布施供养一切众生,布施供养一切人事物。心清净,清净是一点私心没有了,对於一切众生的供养是尽心尽力,无不是圆满功德,真正庄严佛国土。
  还不只如此,还『以妙音声转法轮』,「法」,诸佛如来的大法,教人做人的方法、教人处事的方法、教人修行的方法。这个修行方法包括了三大类:断恶修善的方法,转迷为悟的方法,超凡入圣的方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