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 >

第431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4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骋桑撬拐娓桑罘鹎笊飧鍪滤亢敛环潘桑粤僦帐焙蚧故峭诒叩匾沙恰S纱丝芍腥诖说亟痰嘉颐堑挠靡夂苌睿颐鞘鞠炙苑鸬拇笾腔勖髁耍凰亢炼疾换骋伞N颐强纯聪智埃灰匆话闳耍ǹ次颐茄Х鸬娜耍Х鹑死锿纷ǹ醋约骸N易约憾苑鹁纤驳挠忻挥行判模坑忻挥幸苫螅磕阋遣蝗险娣词。悴荒芫醪欤灰侨险娣词。阋欢ɑ岱⑾郑胰肥涤幸苫蟆N裁矗咳绻挥幸苫螅憧隙ㄊ且澜谭钚校慊嶙龅健R簿褪悄闼У淖肿志渚洌砬宄靼祝鸬慕袒謇卫渭亲∫豢潭疾换嵬牵阏婊崧涫怠;痪浠八担该鳌故敲髁耍肝乙残牛易霾坏剑 苟嗌偃怂嫡饩浠啊�
  我在早年学佛的时候跟章嘉大师,我向他讨教过这个问题。他老人家很慈悲的告诉我,佛法「知难行易」,绝对不是知易行难,不是的,是知难行易。换句话说,你还做不到,就证明你知得不够深,你知得不够彻底。一般教下大德常说你有悟处,是小悟,你没有大悟,你没有彻悟。你所悟的那个还不能转你的境界,因此你不得受用。怎么办?再努力。有人告诉我,念佛没有办法念到心清净,没有办法断烦恼。实在讲念佛对於断烦恼、得清净心,是八万四千法门里头最有效的法门。你修学这个法门你得不到,原因在哪里?功夫不够。怎么办?再努力。功夫不够,效果没有现前。烦恼习气是无量劫来薰习而成的,你就想它那个根多深、它那个力量有多大!我们学佛才几天!当然我们学佛决定不是这一生才开始,而是多生多劫都在修。既然是多生多劫都在修,我们这一生当中为什么没有效果?没有效果的原因是薰习的时间不够。
  我们学佛说实实在在的话,断断续续。断的时间长,续的时间短。你要不相信你自己冷静想想,我们今天一天从早晨起来到晚上睡觉之前,好好想想,我这一天有多少时间心里头有佛?有多少时间心里头把佛忘掉,又搞一些拉拉杂杂的事情?冷静想想你不就明白了吗?今天一天念佛的时间少,妄想杂念多,你怎么会有效果?你怎么能断烦恼?你怎么能得清净心?如果在一天之中能有一半的时间念佛,一半是十二个小时,一半时间还在打妄想,不念佛妄念就起来,你还是很难有成就。务必要做到十六个小时以上,二十四小时能够做到二十个小时,能做上三个月,你的感触就不一样了。功夫得力,心地清净,烦恼妄念少,智慧逐渐开了。所以「一门深入,长时薰习」是我们做功夫的秘诀,你要相信才行。你要去落实、要去做试验,以三个月为期,以半年为期,认真去试验一下。三个月、半年时间果然有效,那你就要保持,一生当中都不间断。要有长远心、要有恒心,你这一生得度了。你所希望得到的果证,你一定得到。你要不肯下功夫,最难是头三个月,头三个月要跟你无始劫烦恼习气去打一仗。你要是敌不过烦恼习气,稍稍懈怠你就打败了,必须要克服自己烦恼习气。
  儒家讲「格物」,这个「格」就是打仗的意思,格斗,跟它打一架,一定要打赢。「物」是物欲,对於五欲六尘的那个贪念、那种贪爱,你要把它打倒。我常常讲的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你要是把这十六个字打掉,菩提道上障碍就没有了,这一条路才能走得通。这十六个字一个字你都打不掉,不管你修哪个法门,说实在话你是寸步难行。你那个最好的成就是什么?原地踏步,保持你这个原状,想有一点进步做不到,不可能的!务必要知道,要精进要努力。
  首先把自私自利的念头打掉,大乘法好!我们学净土的,我们学阿弥陀佛,学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念念为一切众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那是他的心愿,没有一愿是为自己的,愿愿都是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这样发愿,这十六个字不要打就没有了。我们今天就晓得,为什么我们这十六个字在,永远没有办法摆脱?我们的愿没有发起来。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归纳起来就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展开就是四十八愿。四弘誓愿不少,四十八愿不多,四十八等於四。而且要晓得,四十八愿里头每一愿都圆圆满满含摄其他的四十七愿,愿愿如是;少了一愿,你这一愿就有欠缺、就不圆满。四十八愿是一个愿的整体,分开来说四十八,合起来是一愿,「普度众生」,就是四弘誓愿头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入这个境界,对於诸佛如来究竟圆满的智慧不再疑惑,而且深深明了,如来果地上圆满智慧是我们自性本具的,他有我也有。对自己不怀疑了,自信;对佛不怀疑了,信他。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给我们讲信愿行,说到这个「信」字他讲了六个,头一个信自,第二个信他。信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是圆满的、是究竟的、是永恒的,是跟诸佛如来所证无二无别。诸佛证得,现前得受用,我们迷了。古人讲迷失,不是真的失掉,是你迷了不起作用。我们相信自己本有,本有当然可以恢复;佛给我们说烦恼习气本无,本无当然可以断尽。这些经教都是帮助我们建立信心,我们自己要明了。
  『华灯焰眼』都是表智慧,「灯」表智慧,「焰」也表智慧,「眼」也表智慧,「华」在此地表无量无边。这是表的后得智,像个大花园里头,本经的经题「杂华庄严经」,这大花园,世间所有花卉的品种应有尽有,一样都不缺,这后得智;我们常讲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主城神为我们示现,主城神如是教导我们,对於性具的智慧,对於如来果地上证得的智慧,决定没有丝毫疑惑。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实际上相当困难。我们今天功夫之所以不得力,都是信心不足,都有多多少少的疑惑。如果你说「我不疑惑」,你就坏了,疑惑没有发现自己疑惑,你怎么能断疑?疑惑不承认自己疑惑,你怎么能开悟?佛法的修学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第六句:
  【焰幢明现主城神,得普方便示现解脱门。】
  清凉大师为我们点醒「方便现身」,只这一句。这一句的提示,我们就容易领会了。菩萨的德号『焰幢明现』,清凉大师这一句提示,是从菩萨名号上来的。「焰」是光明;「幢」是高显,高、明显,很远的地方一看就看到了。「明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示现。菩萨用这个德号做为教学的方针、教学的宗旨,所以他的法门『得普方便示现』。「普」是平等,普遍。如果心里还有分别就不平等,还有执著就不普遍了。示现什么?清凉大师讲的是现身,这个意思很深,不只是随心应量。「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这是大的说;我们要晓得,微细的境界是什么?不懂得微细境界,我们修行真的没有下手之处。微细境界就是讲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是示现给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看的,给他们观摩的,对他们启发的。
  现在我们要想想,首先我们有没有这个念头?有没有这个意思?佛家讲你有没有发心?让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想著给九法界一切众生做榜样、做模范。九界有情像我这样行不行?是不是最好的样子?时时刻刻念念之中都要提醒自己。真正是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不容毫分不净夹杂,这样才能跟九法界众生、十法界依正庄严,做一个修行人、做一个诸佛如来弟子的交代。成绩在哪里?成绩就是在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让十法界依正庄严一切众生看到都点头、都赞赏,你的修行功夫成功了。如果还有丝毫不如法的地方、还有丝毫不善的地方,那就是从前李老师常常举的比喻,「醍醐里头掺毒药」。醍醐是最好的饮料,这一杯醍醐里头掺一点点毒药,全都变成毒药了,一丝毫都掺不得。这个意思深,我们一生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能有一丝毫过失。  
  善恶的标准在哪里?经论。不必多,我们依哪一部经论学习,这部经论就是我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的标准。我常常读,天天行,你才真的有悟处。你能读、你能背诵、你能理解,你也能为人演说,但是你自己不能行,经里头真正的意思你还是不懂。真正的意思要在行里面悟出来,你就懂了。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是在行当中体会得的,那个体会得叫做证,契入了。所以经典里面的理论、方法、境界,你要不通过真正的行持、真正的落实,还是别人境界,与自己毫不相关,那叫真可惜!所以此地的「示现」,这个境界非常非常的细密,不是在真正笃行当中,你就体会不到。
  「方便示现」,这里面是充满了智慧,真实的智慧,也是佛菩萨在经典里面常讲的「游戏神通」,方便示现真的是游戏神通。可是诸位要记住,从起心动念。佛菩萨的境界不是六根接触六尘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何以又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不是为自己,自己「我要想怎么做法」,那你起心动念了。佛菩萨起心动念,是外头有感应他就起心动念了,这个起心动念是随著一切众生心行所感,自然的!所以他没有妄想,不落在妄想,不落在分别,不落在执著,妄想分别执著永远离了。我们凡夫起心动念决定落在妄想分别执著里头,不一样。所以《坛经》里头六祖问永嘉,永嘉彻悟之后,明心见性。六祖考一考他,「你还有分别吗?」永嘉答得很好:「分别亦非意」。六道凡夫、九法界众生,分别都是意识。意分别,末那执著。如果六祖换句话说,「你还有执著吗?」他一定是这样回答:「执著亦非末那」,那就对了。六祖给他印证,「汝如是,我亦如是」,最后嘱咐他,你要好好的保持,不要退转不要失掉。
  所以诸佛菩萨应化到这个世间有没有分别?有没有执著?有分别也有执著,但是决定不是意识,决定不是末那。这一点很难懂,初学的人确实很不容易领会。我们简单方便说,一个是自己主动的,一个是被动的。我们凡夫是主动的,分别执著确实有自己在里头;他没有,他们分别执著确实没有自己,无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确实是这样的,所以他真的是入不二法门。他跟众生往来,示现在六道里头,他要行二法,二就是相对的。他要跟凡夫谈话一定要说「我、你」,这才能沟通。如果无我亦无你,怎么沟通法?没法子沟通。所以凡夫跟菩萨沟通是用心意识,八识五十一心所。佛菩萨跟众生沟通用四智菩提,不是用末那、意识,不是用这个,他用的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所以分别跟不分别是一不是二,执著跟不执著也是一不是二,法身菩萨入不二法门。我只能把话说到此地,诸位好好的去参究。
  菩萨的「普方便示现」,就是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事,不论是大事小事、穿衣吃饭,中国从前讲洒扫应对,都在日常生活当中。面对十法界依正庄严,有这种心,就有这个境界。虽然我们现在还是凡夫,圣人这个境界现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圣人在此地讲经说法,九法界众生来听的,他看得见,他明了他清楚。我们凡夫功力还不到,但是发了心、发了愿,一心一意认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