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 >

第430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4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干喜∷馈鹄搿⑶蟛坏谩⒃乖骰帷⑽逡醭闶ⅰ埂U獍颂趵锩妗肝逡醭闶ⅰ贡冉夏讯逡醭闶⑹且颍懊嫫咧质枪ā7鸶颐墙惨磺锌荆岩蚋妓党隼矗颐遣胖涝跹抟颉⒃跹竦煤玫墓āV稚埔颍蒙乒U飧霭丝嗍且焕啵囊桓鋈四苊獬可碓诳嘀胁恢揽唷5诙嗟目嘟谢悼啵嵌陨缣烊私驳摹I缣烊耍孟嗟鄙畹亩üΠ延。造恫粕乘逵畔铝耍馐庆ǖ墓αΑK淙桓挥卸希黄鹱饔茫哟ネ饷婢辰纾换岜徊粕乘。钔范疾黄穑飧錾缣臁K运挥锌嗫啵干喜∷馈鹄搿⒃乖骰帷⑶蟛坏谩⑽逡醭闶ⅰ梗飧隹嗨挥小�
  但是四禅天人的定功是有限的,时候到了,这个定力会退掉,一退掉之后他的烦恼习气又会现行,一现行就往下堕落,不能够永远保持。到那个时候他的苦就来了,所以叫「坏苦」,身会坏,居住的环境会坏。再高一层是无色界天,身体也不要了,我们讲灵界,神灵的世界。那个神灵是自己,自己只有神识不要身体,这是六道里头最高级的凡夫。他知道身体麻烦,有身体就有坏苦,再差一点还有苦苦,这真是忧患。老子说得很好:「吾有大患,为吾有身」,这个话讲得好。他说:我有最大的忧患,是什么?因为我有身体。无色界天人都懂这个道理,身不要了,他也不需要这个生活环境,房屋土地他都不需要,他没有身体,这个好。但是佛说了,这个境界他不能常保,纵然生到最高层次的四空天里面的第四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他的寿命就是他的定功,定功能够维持多久?八万大劫。这个时间长!
  我们知道佛经里面讲的一个大劫,是这个世界成住坏空一次;换句话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要成住坏空八万次,他的定功才失掉,这个真是了不起!可是八万大劫要比起宇宙无始无终,那八万大劫算什么?不长。八万大劫到了,他的定功失掉了,还是要往下坠落,所以它叫「行苦」。行是什么?你不能永远保持住。你的日子过一天少一天,这叫行苦。佛给我们讲三界统苦,不知道不晓得害怕,知道的人哪有不恐怖?哪有不畏惧的道理?明白人、觉悟的人,急著求出离。「三界火宅」这是大乘经上佛常讲的,《八大人觉经》里头一开端佛就跟我们说「世间无常,国土危脆」,那个国土是讲的三千大千世界,有成住坏空,这是事实真相,我们得认识清楚。因此佛提醒我们,我们要借假修真。我们身是假的,我们居住这个世界是假的,它有成住坏空,它不是永恒存在的。一定要在短暂的时间,利用这个身、利用这个生活环境修真的。真的就是清净、就是慈悲,这是真的。
  清净心是真心,什么叫清净?一丝毫不染著。什么是染著?我们动一个念头,就被这个念头染著了。起心动念,皆是染著。佛教导我们对於一切境界,我们今天讲十法界依正庄严,六根接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决定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个心是清净心。稍稍动一念就迷了,那一念就叫做根本无明,最初这一念。「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麻烦了,愈陷愈深。我们要回头,不要再陷下去了,回头是岸。清凉大师注解「悲救无尽」,大慈悲心,悲是拔苦,慈是与乐。眼看六道三途众生这么苦,无色界天还有行苦,行苦也是暂时的,因为他的寿命到了,定功失掉了,爬得高,摔得重。《楞严经》上就讲得很清楚,他堕到哪里?他堕到地狱。一堕地狱,苦苦、坏苦、行苦,三种苦统统要受。在三途时间比在四空天的时间还要长,你就晓得这些地方真正可怕!
  谁来帮助我们、谁来救我们?除佛菩萨之外,还有什么人有这个能力?今天我们在此地看到主城神,诸佛如来应化的,「应以主城身得度者,即现主城身而为说法」。这里面有不少诸佛如来应化的,有不少法身菩萨应化的,我们肉眼凡夫怎么会知道?所以对於六道里头一切神灵,不可以不尊敬。我们凡夫不知道他的本迹,千万不要看到人造作恶业我们就看轻了他,这是错误的。应该用什么态度来看他?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礼敬诸佛」,对一切造作恶业的众生,平等的礼敬,这就对了;稍稍一有分别,他不吃亏,我吃亏了。为什么?我的清净心失掉了。我还分别这个人行善、那个是恶人,清净平等没有了,所以吃亏的是自己,不是别人。六祖能大师在《坛经》里头教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个话用意是什么?若真修道人,住在这个世间,对於世间一切人事物用平等心去看,用清净心去看,一切随缘而不攀缘。这样就对了,这样与法性就圆满相应。才有分别,你就堕落在八识五十一心所里头;换句话说,世间这三类五种受你就脱不了。功夫一定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不要认为是小事,在这里做。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绝不堕落。穿衣吃饭,无一不随缘。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执著,天天念,决定不放弃。不要说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这个多吃、那个少吃,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执著;吃跟不吃也不要分别,也不要执著。
  民国初年江苏镇江金山寺,妙善法师给我们做出榜样,我从乐观法师那里听到的。乐观法师曾经跟他在一起住过两个月,所以给他写了些传奇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是他听人说的,有几则是他自己亲自看到的。妙善法师吃饭,人家是修行,从来没有分别,从来没有执著,信徒们喜欢他。有一天吃饭的时候,遇到很多信徒,大家都盛了一碗饭来供养他,「法师,这是我供养你的,你吃!」他就把它吃掉了;那个人来,「法师,我这个供养你!」一顿饭吃了二十多碗,那一天乐观法师跟他坐在一桌,坐在他身边,他就告诉妙善法师:「不行,你怎么能吃这么多?你怎么能受得了?」妙善法师告诉他:「空有不二的道理,你晓不晓得?」乐观法师听呆了,空有不二理是知道,事办不到。空有不二是什么?吃就是没吃,没吃就是吃,一顿饭吃了二十多碗,还是旁边很多人制止让信徒不要再添了。实在讲再添也不妨碍,一顿饭吃几十碗,三天不吃饭也没事,也是精神饱满快快乐乐。这什么原因?就是分别执著没有了,真正入到平等境界,真正契入不二法门,他入不二法门。
  人家入进去,我们很羡慕,但是要怎么学?练。每天吃饭穿衣在这儿练,练不二法门,只要你肯练,总有一天这个境界会现前。不要分别这个东西好不好吃,不要分别这个东西有没有营养,起这种分别执著是凡夫、是烦恼。烦恼落在阿赖耶识里叫习气,就是不善的种子,我们是干这个。对自己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真干,这叫修行;对一切人事物的交往,也真干。学著什么?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外面的境界是真是假、是善是恶、是利是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跟镜子照东西一样。你们想想镜子照东西照得很清楚,镜子有没有分别?没有分别。镜子有没有执著?没有执著。佛菩萨常常教导我们「用心如镜」。《华严经》「经」这个字,也当镜子解释。清凉大师在经题里面做了十种解释,「经者,镜也」,一面镜子。你要不懂得,你怎么修?修都不会,你功夫怎么会得力?这个道理、事实真相,不可以不知道。知道了,最重要的事情是立刻落实在我生活里面。
  我也干,我干了不少年,现在有一点效果了。虽然没入这个境界,沾到一点气氛。佛经里面讲像烧火,火烧得很大,我们现在还没有接触到,但是暖气感受到了,沾一点边缘。我有信心,加功用行,这么一来这个境界当然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接近。我没有后退,我接近了,一年比一年欢喜,常生欢喜心。一年比一年清净,一年比一年这个心平等。忧虑牵挂放下了,利害得失没有了,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操心了。所以我现在的居处,电话没有了。电话是有,电话线拔掉了,我有事情找人,插上去我打给别人,打完线就拔掉,外面打不进来。传真机拆掉不要了,没有事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我生活的环境是清净法界,天下太平,没事;你们生活的是动乱的世界,很不太平。由此可知,这个世界是清净还是动乱的?都在自己一念之间。我一念清净,能够转动乱为清净,真转得了!
  动乱的相还是那个样子,像我们看电影一样,电影的画面动乱,我心清净。画面银幕清不清净?银幕还是清净,那个动是影像,不妨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更深一步进去,动静不二,理事一如,那真的证得了,就契入了。我们还有动静,还没有入,但是气氛是有一点了,靠近了。必须要契入境界,要入不二法门!我现在功夫不到家,功夫到家我电话不要拿掉,我传真也不要拿掉。那是什么?到家了。现在不到家,这个东西还是受一点干扰,去掉。等到我哪一天到家的时候,我可以装十几二十个电话。那是什么?那是动静不二。现在没有这个功夫,不可以这样作法。现在这样作法对我有伤害,我这个清净还没有到纯净,比一般人是清净很多,比法身菩萨差一大截,我现在是在勇猛直追。必须自己契入境界,自己得度,宗教里讲自己得救;自己得救之后,才能救诸恐怖。
  诸恐怖就是所有一切现在生活在忧虑恐怖之中,指哪些人?六道里头的人,特别是三途里头的众生。但是看看我们今天世界的众生,也陷於一片「怖畏」,恐怖、畏惧。尤其恐怖分子现在还没有对全世界发动恐怖的袭击,是在某些地区。诸位同修有很多人问我,哪些地方最安全?我们很冷静的想想,乡村安全,恐怖分子不会到乡村去袭击,那不是他的目标。小镇安全,旷野安全,山林旷野这些地方隐居,这里安全。
  学道,从前修道的场所都建立在山林之中。道场是茅篷,真正修道人他住小茅篷。大道场那是多少年代累积而成的,因为你这里道风学风盛,天下来学的人多,不得已增加房舍,是这样成的,不是事先有规画要建一个大道场,不是!在从前多几个人,好,再搭个小茅篷;又来了几个人,好,那一边再搭个小茅篷。人多了,必须要搞一个大的讲堂、大的念佛堂,或者是禅堂,看人数;没有那么多人,就不会有扩充。他心清净,省事!盖个大道场没有人来,麻烦,你每天打扫都受不了。一切真正能够回归到「随缘而不攀缘」,就自在,就解脱了。
  主城神长行第五句:
  【华灯焰眼主城神,得普明了大智慧解脱门。】
  清凉给我们的提示「了佛大智」,这一句很重要。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读到边地疑城的业因,什么原因往生到极乐世界堕在边地疑城,不入品位?佛在经上给我们说了两个原因。第一个是怀疑佛的大智,认为佛的智慧不是真正圆满的,佛也有些事情他不知道的。我们有这个疑惑,念佛往生堕落在边地疑城,这是疑佛。另外一个是怀疑自己,自己业障习气深重,真的能往生吗?虽然怀疑,但是他还真干,他念佛求生这个事丝毫不放松,所以临终时候还是往生,往生在边地疑城。由此可知,菩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