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3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也还可以,来捧场;当中听众很少,叫我在心理上做个准备。他说:「你年纪很轻,而且也不怎么出名,可能听众会很少,甚至於没有人来听。」我说:「这个不要紧,法师您放心,板凳摆在那个地方那都是我的听众。」「法师您能这样想,那就太好!」没有人听,凳子摆那么多,我用它作听众。我说:「我还是会讲得很认真,我绝对不会泄气。」到第二天开讲,一直连续讲了四个月,在界限街讲两个月,后面两个月是在蓝塘道「光明讲堂」,天天听众都坐得满满的。畅怀法师感叹说:「法师,你的法缘真好!我们在香港多少法师到这边来讲经,法缘都比不上你。」
我没有在乎听众,我热诚来宣讲。实在讲,没有人来听,有鬼神来听,鬼神们来听的时候,我知道比人的数量还多。我们在讲台上讲经不为自己,不是为名闻利养,我们真正是来弘扬正法,帮助一切有缘的人,帮助你觉悟、帮助你明了。佛经上所讲的就三桩事情,第一个帮助你明了人与人的关系,第二个明了自己与生活环境的关系,第三个明了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教我们这三桩事情,你再看看中国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他们所教导的,你仔细去归纳一下,也是这三桩事情。然后再扩大,你看看全世界各个宗教他们的经典,他们创教的那些圣人,又何尝不是说明这三桩事情?
我们这一次到这个世间来,选择这一个行业,我们就要忠於这个行业。这个行业我讲得很清楚,到底是什么行业?用现在的话来说,多元文化社会教育这个行业,我们是什么身分?跟释迦牟尼佛一样,释迦牟尼佛他的身分,用现在的话说,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工,义务工作者。我们认佛为老师,自己愿意做佛的学生,做佛的弟子,我们一定要步老师的足迹,把老师的教学发扬光大。我们到世间来干这个事情的,除这个事情之外,都不放在心上。我们对於衣食住行,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一切随缘,绝不攀缘。好,很好;不好,也很好。
常生欢喜心,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烦恼,身心没有压力,连生死也都放下了,怎么不自在?怎么不快乐?现在还有这个身体,还有这个精神,这些大经大论,我们看到讲的人愈来愈少,想学的人还不少,那我怎么帮助他?我用这个方法来帮助。现在有这些大德们护持,我们利用科技的方法,第一步录像,然后做成光碟,供养此地、他方、其他国家地区,帮助现前的人,也帮助后代的人。听说光碟可以保存两百年,那么至少我们能够帮助到两百年以后的人,这好事情!我将我自己五十年所修的、所学的、所获得的,贡献给大家,可以给你做生活上的参考、工作上的参考、学习上的参考;乃至於你想真正修行,真正想希求要生西方极乐世界,我这些都是可以值得给你做参考。除此之外,我在这个世间,没事!什么事都没有。
今天全世界这些动乱、灾难,对我来讲,没事,什么事都没有。所以我也不看报纸,也不看电视,每天天下太平,「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有时候有一些同修来告诉我,哪个地方有灾难,哪个地方有发生什么事情,偶尔听听!这是我遇到佛法,得到佛法真实殊胜的利益,也正是方老师把佛法介绍给我的时候,说的一句话,「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如果还有烦恼、还有忧虑,那就不是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这里头有个秘诀,「只有人,没有自己」;起心动念,念念是为别人想、为众生想,绝对没有一桩是为自己想的,你就会得到最高的享受,你就会真正落实到「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最高的享受!我们的身行纯善,我们的心地纯净,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纯净,行纯善,怎么不快乐?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是这么来的。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五七卷) 2001/1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457
请看「世主妙严品」,主林神长行第二句:
【擢干舒光主林神,得广大修治普清净解脱门。】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等众生悲」,这是「广大」的意思。「一一离障」,叫做「普清净」。这一位主林神他所修学的法门『得广大修治』,清凉大师告诉我们「广大」是大慈大悲,修行对治,这也正是佛法常说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广大」是慈悲,「修治」是方便。「修」我们一般常讲修正,「治」是治理、对治,两个字都是针对我们凡夫的毛病习气而言。凡夫习气很重,要知道这些习气决定不是一生一世养成的,而是累积多生多世的习气。这些习气里面有善、有恶、有无记,习气再多再重,也不出这三大类。如果在过去生中累积的善习气多,要不要修治?还是要。为什么?如果对於这些善业著相,虽然能感得人天的福报,或者是饿鬼、畜生里面的福报,总不能超越三界,这是要知道的。恶的习气更不必说了,譬如佛在《十善业道经》上跟我们讲的,善业十种,恶业十种。恶的习气要对治,善的习气要不执著,是好境界;执著反而不善了,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要学菩萨一样对治。我们的目标,这后面几个字说得好,『普清净』,所以纵然是善事好事,如果要是著相就不清净了。
修行目标要纯净、纯善,果然身心清净了,清净自然都是属於善行,这个可以肯定。善行不一定得清净,清净决定是善行。清净怎么修?断恶修善而不著相。断恶不著断恶之相,修善不著修善之相,《般若经》上常讲的「三轮体空」。佛教菩萨断六种不善的习气,哪六种?第一种是悭贪,自己拥有的财富不能布施,拥有的智慧德能不肯教人,我们常讲吝啬,这是属於悭贪,这是世法一切烦恼的根本。佛讲烦恼虽然讲贪瞋痴三毒,贪瞋痴里头尤其是贪,它摆在第一位。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贪权位,甚至於学佛了这个习气还放不下,贪佛法,处处总希望比别人多得一些,在在处处他要做一个特权阶级,都是悭贪烦恼在作祟。这个障碍非常严重,障碍你得不到清净心。
树神他知道,他接受佛菩萨的教诲,他认真修行。佛教我们用什么方法来修治悭贪这个烦恼?佛教给我们布施波罗蜜,布施就是修治悭贪的。财布施对治吝财,法布施对治吝法。佛告诉我们,吝财得贫穷果报,吝法得愚痴果报。於是我们明白了,我们这一生当中贫穷愚痴怎么来的?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烦恼习气累积的果报,是苦报、不善的果报。我们了解事实真相,就懂得如何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命里头没有财富,可以转变成有财富;命里头没有智慧,也可以转变成有智慧,甚至於命里面多病,不健康、短命,只要能够修无畏布施,都可以转得过来,这就是佛门当中常说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真的,没有求不得的。世间人有求不得苦,佛门当中没有求不得的。为什么?他懂道理,他懂方法,如理如法的去求,没有得不到的,有求必应。这些理、事我们都要清楚,你就知道怎样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自己的前途。命运是有,但是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自己可以做一个转变。
这个恶业的习气也是大病,有意无意恶作,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种种的不善,它是习气,有时候有意,有时候无意,总是伤害一些善人、一些善事。佛教给我们持戒来修治,把造作恶业的习气修理、对治。什么时候到持戒圆满?恶业没有了,持戒就圆满了;悭贪没有了,布施度就圆满了,圆满是从这个地方说的。忍辱波罗蜜是对治瞋恚的,瞋恚是严重的烦恼。佛在经论上常说悭贪堕饿鬼,瞋恚堕地狱,愚痴堕畜生,贪瞋痴是三恶道的业因。我们总得要明了,知道瞋恚对自他的伤害都非常严重,对自己的伤害果报在地狱,对别人?跟别人有意无意结了冤仇,冤仇若不能够化解,必定有报复。
我们受了别人的冤枉,受了别人的侮辱陷害,我们能不能若无其事?如果心里有忿恨、有不平,换句话说,就有报复的念头潜伏在阿赖耶识里头,往后因缘遇会的时候,这个种子起现行,就起报复的行为。必须知道,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果报非常可怕。所以佛教我们忍辱,一定要能忍,忍对自己来说成就功德,不堕三途,不受苦报。对别人来说,这个怨结化解掉了,往后不会再有互相的报复,不会再有,这是好事情。
「精进」是修治懈怠的,懈怠、懒散是修行人这一生当中不能成就的重大障碍。人是好人,懒惰,功夫提不起来。「禅定」是专门对治散乱的,般若智慧是对治愚痴的,你们想想看,佛教菩萨这六种方法治病的,目的是一个:恢复清净心而已。清净心是真心,也就是《无量寿经》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是我们自性本具的德能,非常可惜我们现在是因为有妄想烦恼习气,障碍著我们自性德能不能现前,需要用这个方法来对治。这是略举这个例子,大小乘经论里面讲得太多太多了。
「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无尽,佛菩萨教给我们修治的方法就无尽,如一般经论里面常说「八万四千烦恼」,所以佛修治的法门就有八万四千法门。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每一位尊者他们修学的解脱门,这个门就是门道、方法、门径。什么门径?解脱门。解是解除,解除什么?解除烦恼。脱是什么?脱生死、脱六道、脱十法界,脱离。如果我们把多生多劫累积的烦恼习气统统解除,你就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门就是说方法,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太多太多的方法。这么多方法当中我们自己也想一想,哪一个方法适合於自己,可以做为自己主修的,或者可以做为自己助修的,乃至於可以做为自己参考的。
在这部大经里面,佛菩萨有没有指示我们一个法门?或者是有没有暗示我们一个法门?有,真有。这一个法门就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法门,劝导我们亲近阿弥陀佛的法门。它是怎样教导我们?这个经到最后文殊、普贤发愿求生净土,这是暗示。德云比丘,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明白指示。所以深入《华严》之后没有不念佛求生净土的。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哪个宗派,真正要得《华严》的义趣,他会念佛求生净土。天台智者大师念佛往生的,是法华宗的祖师;禅宗祖师大德,密宗的善知识,许许多多最后都是念佛往生净土的。往生净土的条件,要清净心,「心净则佛土净」,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得。心不纯净,往生净土就会有障碍。心要清净,势必要万缘放下,一尘不染。第三尊:
【生芽发耀主林神,得增长种种净信芽解脱门。】
他所修学的法门,这个文字上是比喻,芽是比喻。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一切胜因,皆为佛道。各各心净,则种种芽生」,这是什么芽?功德之芽,功德就生了。「一切胜因」,胜是殊胜,因是因缘,过去生中你修积的有善根,这个善根在这一世就是最殊胜的因地。这个善因要如何才能够生善果?那就要靠缘,缘是这一生当中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