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 >

第282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2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佛力确实是平等普遍加持我们,我们自己不觉悟,没有感受到。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感受到?遇到佛法了,知道有这么回事情,自己肯断烦恼,远离烦恼,自己的智慧慢慢就开了,你就能够觉察得到佛菩萨保佑我们,佛菩萨加持我们;不但智慧德能佛加持,我们这个身体生活在这个世间,也同样得到加持。这个时候,你才真正是「知恩报恩」,如何报恩?实在上讲,爱护自己就是报佛恩,自爱自重就是报恩,糟蹋自己,不爱惜自己,这是违背了佛恩。
  所以一开端,『遍住一切主方神』,『承佛威力』,感恩!『普观一切主方神众』,这是他的同学同志,彼此示现在世间,从事同一个行业,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一个事业之成就,必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才能有辉煌的成就;如果我们把人力物力财力都分散了,成就是有限,这里面有大学问,值得我们深入参究。这是对大众礼节统统都做到了,然后再说『颂言』,偈颂是他的心得报告,是他的修学提供我们做参考。我们要记住,前面长行文里面,他修学的是哪一个法门,遍住菩萨他所修的是「普救护力解脱门」,现身说法,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叫「救护力」。我们看他的报告:
  【如来自在出世间,教化一切诸群生,普示法门令悟入,悉使当成无上智。】
  偈颂里面第一句,『如来自在出世间』,这如来是谁?当然是指一切诸佛。可是这里头有密意,我们要懂得,包括主方神自己在内,他是如来的化身,不仅他是如来化身,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哪一个不是如来化身的?「如来」这个称号,在大乘经教里面,通常都是称的自性。「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由此可知,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都是自性变现之物。古德说得好,「山河与大地,悉露法王身」,这个话的意思,说明虚空法界、国土众生原本是一体,虽然是一体,一切众生久远劫以来迷悟不同。迷的众生,我们说他做随业受报,自己不能做主;觉悟的众生乘愿再来,做种种示现,帮助迷惑的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就是『教化一切诸群生』。在这个地方我们要切记,「如来自在出世间」,切记他的「自在」;「教化一切诸群生」,要著重在「一切」。自在: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绝不失时。所以佛菩萨说法,这经中常常比喻作海潮音,海潮音是什么意思?涨潮有一定的时候,落潮也有一定的时候,一点差误都没有;这是比喻众生跟佛菩萨的感应,众生什么时候有感,佛菩萨什么时候就有应,感应道交就像潮水的涨潮落潮,非常守时,取这个意思,这叫自在。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身,这是自在。众生是什么样的根性,佛菩萨说法决定是称性而说,应机而说;称性则契理,应机则契机,这是大自在。
  佛菩萨何以能做到?我们何以做不到?我们要向佛菩萨学习,从哪里学?没有别的,佛菩萨用真心,可惜我们用妄心,真心称性,真心与自性没有障碍,妄心与自性就有障碍,有障碍你就不自在,你就随业流转。由此可知,凡圣的差别,一个用真心,一个用妄心。真妄从哪里区别?我们说个最简单的区别方法,真诚是真心,虚伪是妄心。我们想想,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用的什么心?清净是真心,染污是妄心。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顺境善缘生起贪爱之心,被污染了,逆境恶缘讨厌,这又被污染了。中国古人讲七情,七情是「喜」、欢喜,「怒」、发怒,「哀」、悲哀、心里难过,「乐」、喜乐、我们叫快乐,「爱」、恋爱,「恶」、讨厌,「欲」、欲望,这叫七情,七情就是七种的污染,被情识污染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自己想一想,能不能不被这七种污染所影响,然后你的清净心才能现前。佛法讲得更详细,佛法讲八识五十一心所,这还是略说,天亲菩萨在《百法明门论》里面讲的,天亲菩萨的说法是依据《瑜珈师地论》讲的,《瑜珈师地论》将一切法归纳为六百六十法,说得更详细。
  总的来说,就是说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还会受外面境界的影响,还会受外面境界的干扰,这统统被污染了,妄心!这不是真心,真心决定没有污染,真心是纯净的、清净的,真心是平等的;如果有不平等、有高下,这错误了!我比你高,你不如我,其实这种念头是傲慢里面的一分,贡高、嫉妒、憍慢,不但不平等,同时也不清净,真心妄心从这个地方分别。真心是觉悟的,真心清净平等觉悟,没有人问你的时候,你的心是寂静的、是不动的;有人向你请教,你的心是光明的,你的心是无所不知的。真心是慈悲的,慈悲是爱,这个爱里头不掺杂一丝毫的情识,这个爱从哪里生的?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里面生出来的。世间人的爱从哪里生出来的?从虚伪染污不平愚迷里头生的,所以世间人爱是假的,常常会变,今天好了,明天恼了,昨天结婚了,今天离婚了。真心妄心我们要能辨别。
  佛菩萨用真心,与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障碍,因此他没有一法不通达。无论什么事情,你去问他,他都头头是道,什么样纷争的事情、解决不了的事情,到他那里去迎刃而解,我们要在这些地方学习;如果我们依旧随顺烦恼,依旧用妄心处事,那就难了。我们到什么时候才开悟,什么时候才能入佛境界,什么时候你才能得自在?这个自在就是清凉大师讲的无障碍的法界,特别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是不是真入这个境界了?
  「教化一切诸群生」,「一切」这里头决定没有分别,没有国家的分别,不分你是哪一国人,没有族类的分别,没有文化的分别,没有男女老少的分别,没有宗教信仰的分别,一律平等的教化。「教」是教他觉悟,教他破迷开悟,帮助他断烦恼、开智慧,化恶为善,化迷为悟,化凡为圣,这是教化;「化」就是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提升一个人的境界。「诸群生」,这个文里头说了一个「一切」,又说了个「诸」,诸是多的意思,一切也是多的意思,那一切就是诸,诸就是一切,这话到底怎么讲?我刚才说过了,「一切」是一切国土、一切族群、一切宗教、一切文化;「诸」,每一类里头都有许许多多的众生,都是如来出世教化的对象。从这个地方去看,佛陀的教学,岂不是现在人所说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主方神就是从事於多元文化教学的工作者。第三句是讲他教学的内容,第四句是讲他教学的成就。
  『普示法门令悟入』,善知识、善友对待一切众生,「普」,没有私心,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对待一切众生一律平等才叫普;「示」是指示、是示现,示现就是做出样子来给众生看;「法」是方法,「门」是门径,什么方法,什么门径?破迷开悟的方法,超凡入圣的门径。这些善知识是再来人,他清楚,他明了,来教导一切众生,帮助他们悟入,「悟」是明白了,恍然大悟,属於解门的成就;「入」是契入,把你所悟的这些道理,你所悟的这些方法境界,统统落实到自己生活当中,叫入,入佛知见,就是我们的见解思想跟佛一样,我们的生活行为当然也跟佛一样。
  开示悟入这四个字是原则,它的内容千差万别,要看你现前教化众生的根性;就跟大夫治病一样,没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看看病人得的是什么病,你把他诊断清楚,然后才处方下药,对症下药,药到病除,高明的大夫;佛为众生普示法门,亦复如是。那我们要晓得现代众生得的是什么病,我们常常在报章杂志上看到一些大标题,地球病了,时代病了,社会病了,究竟得的是什么病?我们是个大夫,不能不知道。这个病怎么得的?病根在什么地方?如何对治?这才能救他的命,如果没有高度的智慧、微密的观察,这个经讲得有什么用?我们也曾经听许多人讲经,讲得不错,满有道理,但是一点用处都没有,所谓是契理不契机;就像大夫开个药方,药方开得好,但是不对症,病人照这个药方来服药,一点效果都收不到;怕的是不但是没有效果,可能起了反作用,这个药不吃还好,吃了早一天呜呼哀哉。
  这些事情在现前社会发生太多太多了,这些人是不是恶意的?不见得。不是恶意,为什么造成这样的后果?那是自己的医术不精,庸医杀人。讲经说法也是如此,道业不精,不识众生的根性,於是有意无意误导众生,误导众生是杀人慧命,不是没有过失,过失很大。所以我们培训班的同学,我一再勉励大家,要认真修养自己的德行,一定要提升自己的境界,这样才能自度,自度而后才能度他;自己都救不了自己,你怎么能救别人?这个道理很浅显,不难懂。自度的秘诀,就是要断烦恼,为什么?自性本具的智慧、本具的德能、本具的相好,与毗卢遮那佛、阿弥陀佛没有两样,你自己真心里头,含藏著无尽的宝藏,无量的智慧德能,你为什么不拿出来用?现在想拿,你也拿不出来,什么原因?烦恼障碍住了,烦恼障与所知障障碍住,佛教导我们修行的纲领非常简单,只要把这两种障碍除掉了、放下了、抛弃了,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就现前,你就得度了。
  为什么不肯放下?佛劝我们放下,而且自己做出放下的样子给我们看,佛真是做得很彻底,一生生活三衣一钵,除此之外,一无所有。世间的名闻利养,确实一丝毫都不沾惹。他做的样子,这就是真实人生,真实人生就是这个样子;我们搞错了。他们那种生活行为思想见解,那是正常的,随顺法性,随顺自然,古人所谓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这才得大自在!我们今天的麻烦是不必要的包袱垃圾背得太多,把自己压得连气都喘不过来,这错误的!在这个世间,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欲望没有止境,这个欲望就是包袱、垃圾,包袱里头不是好东西,全是垃圾,全是染污,全是毒素;佛给我们示现的,我们真心、我们性德里头原本没有这些东西,所以要把它抛弃得干干净净。
  同学们听到我这个说法,千万不要误会,过去有人误会,中国大陆的同修写信给我,听说我讲经的时候讲到「看破放下」,他看破放下了,工作也辞掉了,每天在家里念佛,什么事情也不做了,收入也没有了,过了几个月,生活维持不下去,写信问我怎么办?其实我所讲的看破放下,他没有懂,他著了言说相,他错解了这四个字的意思。不是叫你不工作,释迦牟尼佛没有放下生活,没有放下工作,他每天出去托钵,他的生活没有放下,他每天为大家讲经说法,他工作没有放下;不但没有放下,他做得非常积极非常认真,敬业的精神值得我们效法。释迦牟尼佛他的身分是老师,我们称他为本师,他是从事於教学工作,每天跟大家上课八个小时,四十九年不间断,这种敬业精神到哪里去找?所以有人说学佛是消极,你们看看释迦牟尼佛他消极吗?你们无论从事哪个行业,一个星期还休息一天两天,你比释迦牟尼佛差远了,释迦牟尼佛确实达到现在人所说的标准,每天工作八小时,四十九年不休息,没有假期,哪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