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2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归自然,他的身心跟虚空法界融成一体,这个谁知道?唯有真正看出来的、真正体会的,对他才赞叹:了不起,这大手笔!真的给上根人很大的启示,很大的激发;中下根人看不出来。
这都是周行不碍主方神,他的心『普现一切处』,他的愿「普现一切处」;他的行「普现一切处」,行是作为,他所表演的、他所说的,一切「行」。众生有感,他就有应,感应道交,他不是识。他这种作为,必有得度的人,得度的人虽然不多,只要有一个,他的目的达到了,他的价值实现了,有一个明白人,有一个知音的人,有一个大彻大悟的人,所以他的功不唐劳。他的辛劳没有白费,确实有收获,完成了他示现的目的,教导众生生活的目标、生活的意义,从这个地方我们才真正得到生活的价值观。
大乘经,从前我最初听方东美先生给我介绍,他介绍直接就是讲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他说这部书,他是学哲学的,古今中外最好的哲学概论,他把这部经是这样介绍给我,我跟他学哲学。他说这部书里,有圆满的理论,有最善巧的方法,后面还带著表演,五十三参是表演。怎样把这种究竟圆满的理论,极其善巧的方法,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里面,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五十三参演出来给我们看。他说全世界教科书里头没有这么好的东西。晚年他在台湾大学博士班讲魏晋佛学,在辅仁大学博士班讲华严哲学,我最初是这样被他引入门的。契入之后,我发现还不是像方先生所说的;方先生所说的是只看到外面宫墙之美,里面他还没进去;里面进去之后,你才看到《华严经》字字句句无量义,它的真实,它的圆满,它的善美,只有用佛经所说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没有法子讲,讲不出来,不但讲不出来,你想都想不出来。我们在这部书里体会到它的价值,这样好的宝典,可惜世间人没有去读诵、没有去研究、没有学习,你说多可惜!
要怎样契入?这是个问题,关键的问题,这个问题章嘉大师给我解决了,「看破、放下」,章嘉大师教我的;李老师教我「至诚感通」。我跟这三个老师学习,圆满了,从方先生我认识佛教,我认识《华严经》;从章嘉大师那里,我知道学习的方法;从李炳南老居士,我知道怎样契入、怎么样深入,才真正能入华严境界,才得受用,才能得大自在,真正烦恼轻,智慧长。
为诸位同修讲解这部经,愈讲意思愈多,讲不尽!从《华严经》上得的启示,展开大小乘所有经论,字字句句都是无量义,真的古人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在这里面得法喜充满,真正证实《论语》里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那个「不亦悦乎」,就是佛经上讲的法喜充满,大乘经里讲的常生欢喜心,这是学佛的真实受用。最重要的,我们要落实菩萨行愿,那就是我们现在要『普现一切处不唐劳解脱门』,我们要落实!这一句话说,我们学了,就要发心为人演说,我们懂多少就给人说多少,一切时一切处,这是现代人所讲的机会教育,要抓住。只要有人听,我们就讲,如果人多,大声讲,为什么?让周边的人都能听到,机会教育,接引众生。人家请我们吃饭,在餐馆里面,一面吃饭,我们就一面讲佛法,旁边那些桌子人都听到了,一个个的眼睛都瞪著在那里听,我们晓得效果收到了,连那些跑堂的都站在旁边听。我们是去吃饭,也是去上课,所有的机会都要抓住,都不可以轻易放过。特别是观光旅游,我们有的时候在寺院庵堂看到有旅游的人一个团一个团来了,那个导游在那里胡说八道,我们看到这个情形,我们抓一两个也在那里讲佛法。那导游不讲了,统统来听我们的,正好给他上一课,这样的机会怎么可以错过?一个人在一生当中难得有机会听到佛法,「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所以要晓得这些事实真相。我们受一点辛苦,讲了一大段话,别人听了开窍了、明白了,才知道佛法不是迷信,佛法这个好处太多太多了。
在中国社会许许多多政府的公务人员,对佛法不知道,所以做出许许多多障碍佛法的事情来。他不知道这个对於社会安定、国家的富强有极大的贡献,他不知道,所以才反对人学佛。昨天我听到北京同修来给我说,现在学佛愈来愈困难。愈困难愈要学,为什么?你们自己才能成就,帮不了别人,一定要帮助自己,自己要有成就,至少自己来生要能生天。我们要修养自己的品德,要提升自己的智慧,这一生在人道,来生在天道,我们这一生来得有价值。千万不能造罪业,这一生在人道,来生去作鬼,变畜生堕地狱,那就错了,大错特错。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我们要了解事实真相。一切众生灵性不生不灭,一般世间人讲灵性,佛法里面讲神识;讲神识大家不好懂,讲灵性外国人也会懂。一般人也有讲精神,精神是不生不灭的,肉体有生灭,灵性没有生灭。灵性才真正是自己,在六道里面投胎,「来先去后作主公」。所以对於身不能过分的爱惜;过分的爱惜,我们这个身体的作用就减少了。本来你这个身体的作用,可以能够发挥到百分之百,因为你太爱惜它,怕它劳累,於是就减少了一半,打了对折;换句话说,你生命的价值意义也就少了一半。释迦牟尼佛活到八十岁示现灭度的,没有一天休息;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九十七岁往生,往生前两个星期还在台上讲《华严经》,没有休息,不疲不厌。他在九十五岁都不需要人照顾,他一个人生活,最后这两年,因为食物中毒两三次,身体比较衰,才接受人照顾,所以他接受人照顾是最后两年。不要人照顾,显示自己身体健康,自己有能力照顾自己。处处有人服侍,一般人讲,这个人有福,这么多人伺候他,实际上是什么?身体不健康,身体衰了,身体真的健康,何必要人照顾?诸位从这些地方去观察,你才能看到事实真相,我们应该要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自己就清楚了。要选择自由自在、幸福快乐的生活方式,这样才美满,我们佛法讲「圆满」。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一六卷) 2001/5/1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416
请看「世主妙严品」,主方神长行,第五句:
【永断迷惑主方神,得示现等一切众生数名号,发生功德解脱门。】
清凉大师注解,「圣人无名,随物立名。贵在生德,及灭惑耳」。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深深的体会到,所谓「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华严经》上许许多多的诸佛菩萨、天神大众,名号众多。这位主方神,他的名号是『永断迷惑』。名是无常的,连老子都说过:「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不但名是假名,形也是假形,形状也是假的,刹那刹那都在变换,没有一样是真的。佛法里面跟我们讲真与妄的定义,永恒不变这是真的,凡是有变化的都是虚妄的。真的,只有自性是真的,真如本性是真的。
我们一些宗教,甚至於一些根性利的人,他们知道身不是「我」,什么是「我」?灵性是「我」。他们说的灵性就是一般人所讲的灵魂,佛经里面讲的神识。是不是「我」?在佛法里面讲还不是「我」。为什么?它会变,也就是说神识存在的时间比我们肉身久,肉身存在的时间是受业报的支配,无常!这个业报,一般人讲命运,你受命运主宰。能够不受命运主宰的人不多,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受命运主宰的,只有极善极恶之人他不受命运主宰,但是还是逃不过命运。这个神识,六道里头轮回它是作主,舍身受身是它的事情。为什么说它也是虚妄的?觉悟了它就没有了,迷的时候有,悟的时候就没有了。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得好,他说「梦里明明有六趣」,六趣是六道轮回,「觉后空空无大千」,觉悟之后六道就没有了;换句话说,我们一般人讲的灵魂、或者讲的灵性,悟了之后它就转成自性,所以它还不是真的。这一桩事情只有佛在经典上讲得透彻、讲得清楚。
我们在六道里头轮回,确确实实像佛在经上讲的,那个时间是无量劫,无量劫以来都在六道里头打滚。能不能跳出六道轮回?理上讲是可能的,事上讲有一定的难度,难在什么地方?难在不能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就难在这里。果然自己能够克服烦恼习气,你就能超越,你就会大彻大悟,这是问题关键所在。所以我常常劝导同学们,务必要放下自私自利,有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存在,你就脱离不了六道轮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没你的分。古来祖师大德跟我们讲得很多,净宗法门它的殊胜是可以不必断烦恼,但是一定要能伏烦恼,这样才能带业往生。其他的法门,无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决定没有说带业往生的;所以这个法门称为难信之法。换句话说,你一定要断见思烦恼,你才能出得了六道轮回;一定要断尘沙烦恼,还得破一品无明,你才能够脱离十法界,千经万论没有例外。
净宗殊胜、净宗方便,是可以不必断烦恼,但是一定要能够伏烦恼,烦恼虽然有,它决定不起作用。日常生活当中还起心动念,它起作用,起作用不行。净宗常讲,只带旧业,不能带新业,新业是你现在在造作。人不能不觉悟,不能再被烦恼习气破坏了。要怎样才不会被烦恼习气破坏?必须把烦恼习气统统放下,要舍得很干净。此地菩萨的名号「永断迷惑」,迷惑就是烦恼,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要断干净,绝对不是好东西。这个世间,我们的生活环境,无论是顺境,你喜欢的,逆境,你讨厌的;善缘,你喜欢的人,恶缘,你讨厌的人,你面对著境界,还有喜怒哀乐,你就完了,你迷惑了。修行修什么?面对一切人事物的环境,学著不动心,平等观。顺境好,逆境也好,善缘好,恶缘也好,决定是一味平等,我们就成功,不但脱离六道,也脱离十法界了。顺境喜欢,逆境厌烦,六道轮回出不去,你还是堕落在迷惑之中,你的清净平等觉不能现前。
这位菩萨,他是用名号来度众生。佛经里面有一部专讲佛名号的经,许多同修都念过《万佛名经》,许多寺院庵堂在过年的时候喜欢拜万佛,也叫拜万佛忏,万佛是拜了,忏没有。忏是什么?忏是忏悔,是从名号当中觉悟,那才叫忏;你在名号里头没有觉悟。我们天天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这大家都念得很习惯,你在这个名号里得什么?「释迦牟尼」这个名号是梵语音译的,「释迦」的意思是「能仁」,我能以仁慈的心对待别人,「牟尼」的意思是「寂灭」,「寂」是寂静,「灭」是把烦恼都灭掉,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灭掉,「南无」是皈依的意思,皈是回归、回头,依是依靠,我要依靠「能仁」、要依靠「寂灭」,那你就真的是忏。念这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见到欢喜的还贪爱,见到不欢喜的还讨厌,一个字也没做到。
名以彰德,彰是显明,是此地讲的『发生功德』,顾名思义!诸佛如来的名号是表「性德」,自性本具的无量德能,菩萨的名号是表「修德」,性德虽然本有,但是没有修德,性德不能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