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 >

第153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1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文昌帝君阴骘文」,本文只有《感应篇》的一半,在文字上说,《感应篇》有一千三百多字,「阴骘文」只有七百多字,内容大致相同,都是讲善恶因果报应,这是帮助我们转恶为善;第二本「万善先资」,就是解释净业三福头一条第三句「慈心不杀」,「万善先资」是戒杀,特别讲这一句;第三种「欲海回狂」,戒淫。所有一切的罪恶这两种最大,所以特别有两部书专门来讲这两桩事情;换句话说,「万善先资」就是十善业道里头的不杀生,「欲海回狂」就是十善业道里头的不邪淫,特别强调这两条。最后一种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这叫大圆满,「西归直指」,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印祖这种教学,对於现代人的根性,实在讲是最契机。老人家一生极力提倡,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千万不要以为这些都不是佛经,我们要这样讲法的时候,是我们自己过分的妄想分别执著。要懂得佛在经上说的,真的叫自由民主开放;现在人提倡的,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就提倡了。佛教是自由民主开放,佛经不一定佛说的叫佛经,其他人说的都不叫佛经吗?佛讲佛经有五种人说,不是佛一个人,五种人。五种人所说,只要与佛法的法印相应。什么叫法印?印是个比喻,就是跟佛所讲的原理原则相应。古时候讲「印」,大家很容易懂。政府行政长官,像一个县的县市长,他有很多公告文件,规定一些什么事情;那些文告不是他自己写的,都是他底下人替他写的,写了他只要看不错、同意,上面盖上他的印就算是他的。别人看什么?看这个印,叫印信,那就是他发布的。由此可知,佛经不一定是佛讲的,什么人讲都可以,只要佛的印印上去,这就是佛经。
  佛的印是什么?佛的印很多,有好几颗印,不要执著一个,有好多颗印。通常在我们里面对内的,对内的一般讲大乘是「实相」,小乘是三法印:「无常、无我、涅盘」,这是对内的;对外面佛的法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我们仔细去看,《感应篇》、「阴骘文」、「万善先资」、「欲海回狂」、「西归直指」、《文昌帝君阴骘文》,连《了凡四训》,都在这个印印定之下,它的内容是不是都是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样说这些书全是佛经,我们要懂这个意思,这叫做民主自由开放。
  你明了这个意思,现在夏莲居会集的这个本子,你仔细去看,你能说它是错误吗?伪经吗?至少他这个本子里也被这个印印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至少不违背这个原则。你再仔细对一对,字字句句它有根据,都是五种原译本的原文。为什么会集?便利於初学,否则的话我们一定要读五种本子;这样一来我们念这一种本子,五种本子全都念了,方便在此地,他给我们一个方便。何况夏老师又恳切的告诉我们,希望他这个本子提出来之后,大家有机会发心去读五种原译本,他这个本子就是五种原译本的导读。他说得多么谦虚,这是我们对他表示无限的崇敬,这是五种原译本的导读。读过五种原译本之后,像我这个例子,我就专门受持这个本子。五种原译本我看过了,而且魏默深的本子、彭际清的节校本、王龙舒的本子,我们都看过了。我还把这九种本子,用一个合订本印在一起,便利大家统统去看。看完之后,哪一个对你契机,就是你喜欢哪个本子,你就可以受持这个本子,无分彼此。
  不但佛教内部的所有一切经论不分彼此,我现在看其他所有宗教的经典都不分彼此,我都能够讲。现在有些宗教跟我接触,希望我去讲他们的经典。天主教跟我约定好了,大概是在十月底还是十一月,请我去讲《玫瑰经》;我去讲经,你们去听。巴哈伊跟我接头,香港的巴哈伊要请我去讲经。决定没有矛盾,决定没有冲突,为什么?我知道它的根,根是什么?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根。你要真正把这个根找到了,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圆融了,中国古人所讲的「圆人说法,无法不圆」。找到根就圆了,找到枝叶不圆,这个枝跟那个枝对立,有矛盾;再往下找,一定要彻法底源。这是宗门教下祖师大德都是这样嘱咐,彻法底源。真正把底源找到,世出世间法都通了,一家。我今天说的是更贴切,一体,哪有不通的?我去讲基督教的《新旧约》就是《大方广佛华严》,巴哈伊请我去讲,也是《大方广佛华严》,是一不是二。我们为什么会看不出?就是因为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断,自私自利没有放下,起心动念还有个「我」;「我」实在是糟透了,头一个障碍,这个障碍没拔掉。「我」是头一个障碍,你只要有我在,就是你有自私自利,还有一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你在佛门外,没进门,这实话。
  我在过去,诸位要是一直听我讲经,或者听我早年讲经,你会发现到现在我说法想法不一样,境界不相同。早年我误以为门口是哪个门口?初住菩萨是门口,入一真法界才叫入门;现在我懂得,门口不在那里,那是里面的门口。大门口是小乘须陀洹,大乘圆教是初信位的菩萨,这是门口、大门口。我们在大门口之外,大门没进去,后面还有二门、三门,才登堂入室,我们哪里能够看得到?我发现这个大门口是前几年讲《金刚经》,这一次《金刚经》讲得很详细,讲了四个月,听说他们做的VCD好像有两百多片,总共讲了听说是两百四十八个小时,讲得详细。在这里面体会到,原来须陀洹就断四相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才真正搞清楚、搞明白;过去总以为破四相是圆初住菩萨,不知道须陀洹也离了四相。所以经遍遍读,遍遍有悟处;遍遍讲,遍遍讲得细、讲得深、讲得圆。读几遍不行,讲几遍也不行,一定要多讲多读,才能够深入经藏。
  《般若经》上佛教诫我们「深解义趣」,要深入经藏,深解义趣,智慧才开。但是要不把自私自利(妄想我们不谈)、分别执著放下,你就不可能契入。一个名利心很重的人,贪瞋痴慢没有放下的人,入不了大门。我们在这一生修学,希望能入门,最低限度这个大门要进去。入门之后,知见才比较正确。初入门的人,佛还不许,佛只许阿罗汉是正觉;换句话说,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都还不能称为正觉,阿罗汉才能称为正觉。在没有取得正觉之前,唯一的办法就是随顺佛陀的教诲;但是佛陀教诲要有智慧才能随顺,感情的随顺是错误的,要理智的随顺。
  怎么个理智法?佛在四依法教给我们一个原则,随顺佛陀教诲的原则:第一个是「依法不依人」,第二个是「依义不依语」,这一句话帮助我们解除了许许多多的疑惑。最大的一个疑惑、根本的疑惑,现在很多人读历史知道,佛家所有一切经都不是释迦牟尼佛自己写的,而是释迦牟尼佛当年说,释迦牟尼佛圆寂之后,由弟子们从记忆当中写的,这到底可靠不可靠?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还是这些大弟子们所说的?这是对於佛经产生了一个怀疑,这是根本的疑处。其次疑惑愈来愈严重,从佛经翻成中文、翻成其他的文字,那翻得可靠不可靠?是不是翻译人自己的意思?这个疑虑就太多了。所以佛这一句话把我们的疑虑破除了,「依义不依语」,只要意思对了,言语上多说少说,怎么个说法,没有关系。翻译我们也就可以相信,翻译只要意思对了就行,不一定句句话要照原来意思翻。罗什大师翻译就是依据这个,罗什大师是义译,玄奘大师是直译,从梵文一句一句的翻译出来。鸠摩罗什大师是翻意思,没有顺著经文,义译就更容易契机。所以我们中国人对罗什大师译的经本非常欢喜,而对於玄奘大师译的经本到现在都没有人看,看起来很别扭,依义不依语。
  第三个更好,「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叫了义?对我真有利益,真有好处,我学了真管用,这就是了义。学了对我没用处,我在生活上都用不上,这对我不了义。每一个人根性不相同,每一个人爱好不一样,所以一切经由你自己选择,适合你的对你是了义,不适合的对你是不了义。你要说哪一个是了义,哪一个是不了义,这没有一定的。一定要适合自己的根性,对自己才是了义,教我们如何选择。最后一句非常重要,「依智不依识」,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你决定有错误的选择。佛教给我们要理性,不要用感情,依智不依识。这都是世尊无尽的慈悲,供养后学。所以我们要在这里学习,怎么样帮助众生,帮助大众认识佛法、认识大乘、认识净土;我们对这个世间一切大众、一切众生,怎样去供养,怎样去承事,怎样去修自己的善根福德。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六四卷)  2000/10/4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364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阿修罗王长行,第十句:
  【善音阿修罗王,得普入一切趣决定平等行解脱门。】
  清凉大师注解,「普入诸趣,明处无不遍。偈云三世」,长行里虽然没有,但是在赞颂里头有提到三世,「时无不均,同有佛性,名为决定。具上三义,平等行焉。不宣实义,非善音也」。后头是另外一个注解,「此上一段,及后夜神,皆结归名,上下例然,恐繁不释」,这个大家知道就行了。
  『善音』,跟《无量寿经》上讲的「妙音」,意思相同。这一位阿修罗王菩萨,给我们启示也非常非常之多,我们应该知道如何向他学习。他的法门是『得普入一切趣』,这里头特别重要的「普」这个字,普是普遍,平等才普,清净才普;心不平等、不清净,就有偏、就有邪,邪是歪了,歪在一边,普就做不到。清凉的注解好,「诸趣」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多元文化,「处无不遍」,尽虚空、遍法界,这才讲普遍。既然讲到尽虚空、遍法界,我们就要晓得,这里面没有国土的分别。现在一般念佛的人还执著!有人念阿弥陀佛,有人念释迦牟尼佛,有人念药师琉璃光佛,念这个对、念那个不对,这都有分别、有执著,这个心很小,不普,不能够遍。我们在经上所看到的,到什么时候心就遍了?法身。十法界里面,「普」做不到。天台大师讲的通教佛、别教佛,心量不广、不普;超越十法界,就普了。换句话说,你的心量不能拓开,你就没有办法超越十法界。我在过去讲经曾经举过例子,我说我们心量要大,把六道轮回挤破,我们不就出去了吗?心量再大,把十法界也挤破。十法界把我们范围了,我们决定证不到一真法界。
  「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就普遍了。决定不分国土,一切诸佛是平等的。不但一切诸佛平等,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没有一样不平等。所以《华严》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就是这个道理。「同」就是没有分别,一样的,「圆」是圆满,「种智」是如来果地上究竟圆满的境界。不但有情众生同,无情众生也同。为什么会同?我们也讲了很多,有情众生同一个佛性,无情众生同一个法性,佛性、法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所以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