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沉浮史玉柱-一个感动中国的创业故事 >

第2章

沉浮史玉柱-一个感动中国的创业故事-第2章

小说: 沉浮史玉柱-一个感动中国的创业故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改革和开放的效果是明显的,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增长了19?4%,一年以后,增长了31?1%,而在1984年以前,增长率基本上在10%左右徘徊。这从一个侧面说明,1984年之后整个社会的商业活动较以前活跃了很多。


  从企业家群体的形成来看,1984年也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在此之前,企业家主要来自于体制外,最典型的来源是农村插队回城后没有找到工作的知识青年和农村中头脑灵活的能人。这些“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人们是最早的一批创业者——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只是小摊主和小作坊主。“个体户”是产生于那个时期的词汇,也是对那个时期商业状态的精确描绘。


  当然,按照今天的标准来看,当时的创业者完全称不上“企业家”三个字,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只是小商小贩。但是,不能忽视的是,企业家的基因也正是在这样一群人中形成的。


  史玉柱的老乡年广九,算得上当时最为知名的“企业家”之一,他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遭遇颇能说明当时人们对于这些创业者的态度。


  抗日战争爆发那一年,年广九出生在怀远县,后来因为怀远受灾,跟父亲讨饭到了芜湖。年广九摆过水果摊。在史玉柱出生的第二年,他因为从江西贩卖板栗到芜湖,以“投机倒把罪”获刑一年。出狱后,年广九偷偷摸摸做了十几年的小商贩,主要卖炒瓜子。1979年,他的炒瓜子作坊雇佣了12个工人,到1980年,雇工达到110人,已经从作坊变成了工厂。


  年广九的“企业家之路”并不顺利,1983年底,有人反映年广九的雇工问题,安徽省商业和工商等部门开始对他的“雇工现象”展开调查,后由当时分管商业的副省长专门向省委提交了一个调查报告。随后,在一次全国工商会议上,有人提出年广九雇工人数超过国家规定,对国营、集体商业形成不利影响,应该限制其发展。到后来,甚至有“年广九是资本家复辟、是剥削”的说法。


第4节:史玉柱的前商业时代(4)



  事情越闹越大,直到1984年10月22日,邓小平在中顾委会议上点名提到年广九的事情,“前些时候那个雇工问题,相当震动呀,大家担心得不得了。我的意见是放两年再看。那个能影响到我们的大局吗?如果你一动,群众就说政策变了,人心就不安了。你解决了一个‘傻子瓜子’,会牵动人心不安,没有益处。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时间,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此时,年广九的雇工问题才算告一段落。


  这一切就发生在史玉柱读大学期间。可以想见,尽管史玉柱就读于中国民营经济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浙江,但直到他毕业那年,关于雇佣工人的问题还需要闹到中央领导人的层面才能解决。你无法想象一个经历了15年学校教育的人,会将这些个体户和主要由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农民(上文提到的年广九甚至不识字)构成、身份还显得很可疑的“企业家群体”当作自己的模范。况且,就一般社会生活来说,杭州同合肥在当时的差别并不大。尽管史玉柱有“史大胆”的称号,他还是不可能放弃在政府机关的工作机会而选择去当一个个体户或者一个乡镇企业家。


  而在1989年史玉柱从深圳大学毕业的时候,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


  始于1984年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之后的几年里开始显现效果,非公经济成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1985年,包括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内的非公企业在工业总产值中仅占3?0%,到1990年,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了9?8%。


  伴随这个过程的,是企业家形成的第二次浪潮。自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将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之后,大批体制内的干部和知识分子转到体制之外,“下海”经商,从而构成这个时期企业家的主要来源。


  大体来讲,这个时期机关干部出身的企业家和知识分子出身的企业家是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的。由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价格双轨制开始实行,价差产生了巨大的利润空间,有专家估算,在1987年,我国的全部控制商品的价差在1300亿元以上。这个千亿规模的价差空间给那些从机关停薪留职下海经商,有能力和关系以体制内价格购入物资,以体制外价格卖出物资的人创造了完成资本积累的机会。


  与机关干部出身的企业家不同,知识分子出身的企业家是靠创办科技企业起家的。联想、四通等企业都是在这个阶段创立。


  1985年以后,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多项政策,特别是1988年3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在继续鼓励和促进民办科技机构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提出“科研机构以多种形式长入经济,发展成新型的科研生产经营实体”,引导国有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大中型企业,按照民办科技机构的经营模式,用预算外资金兴办新型科技企业。这些企业与民办科技机构在经济成分上不尽相同,但却共同拥有全新的经营机制,因而一起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营科技企业群体,并进入新一轮发展高潮期。


  在1991年上海开发浦东之前,广东一直是全国最为发达的地方,而紧邻香港的深圳更是重中之重。在深圳的创业气氛中熏陶了两年的史玉柱,已经很难再回到办公室里,做一个体制内的机关干部了。


  关于这一点,2005年史玉柱在接受《中国新时代》采访时也承认,“我以前在安徽省政府的统计局上班,因为觉得那种工作环境使人的想法与个性受到压抑,决定下海经商。最初的创业在深圳开始,那时的感觉特别好,从很低的起点一步步往上爬,是最快乐的时候。”


  总而言之,在1989年史玉柱下海创业之前,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并没有显现出他的身上有商业基因。他的下海,与其说是个人的抉择,不如说是时代的浪潮推动所致。


  汉卡时代的商业逻辑印刷业的发展,特别是中小型印刷厂大量出现,自然带动了对印刷排版系统的需求。这个时候,史玉柱产品的价格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巨人在1991年到1992年间的高速发展,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第5节:汉卡时代的商业逻辑(1)



  1994年,正是巨人集团的影响力如日中天的时候,一家媒体这样描写史玉柱的下海创业:“1989年7月,在合肥骆岗机场,一个身材高挑儿瘦削的青年人,登上了飞往深圳的麦道80飞机,这个青年人叫史玉柱,当时只有27岁。在竞争激烈的高科技领域里,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既没资金又没靠山的‘小字辈’竟大爆冷门,创办了巨人高科技集团公司。”


  这段描述基本上可以代表当时社会对史玉柱和巨人集团的看法。在史玉柱之前,国内出现的科技型企业大多是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建立的,比如联想和方正。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高校和科研院所理所当然拥有强大的研发力量,他们开发出高科技产品,丝毫不足为奇。


  但史玉柱不同,他只是一个普通人,通过接受教育和对技术的热爱而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并因此获得成功,创办了自己的集团公司,这简直就是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标准样板。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会认同媒体给史玉柱加封的“中国的比尔?盖茨”头衔,而他的创业史,也在一遍一遍的传播之中,被塑造成了一个“创业神话”。


  这个“神话”的开端,是27岁的史玉柱和4000元资金。


  1989年7月,史玉柱来到深圳之后,回到自己最熟悉的深圳大学,偷偷“混进”学生宿舍栖身,偷偷“混进”机房,借用学校的电脑编写程序。


  但史玉柱毕竟已经不再是深圳大学的学生,不久,他就被机房的管理员发现,无法再到机房“蹭”机器用了。于是,他不得不通过熟人找到配置有计算机的学校办公室,别人下班了他“上班”,别人不用计算机的时候他接着用。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开发了M…6401桌面文字系统。


  经过近一个月努力,他在固化字体、增加字库、批处理的基础上,还解决了所见即所得的界面问题,集录入、排版、编辑、打印于同界面,并且所有功能都以中文窗口菜单提示,经过综合压缩,保证大字无锯齿,小字笔画均匀。他确信M…6401是一个成熟产品。


  史玉柱把他的软件拿去压缩成一种卡,可以装进电脑主机里。“汉卡”这个名字因此而来。


  有了产品,想要把它卖出去,史玉柱还需要有个公司。他联合另外三个伙伴钱宇、姜巨满、蔡玮,用他带来的4000元钱,承包了深圳大学科技工贸公司电脑服务部。


  这个时候,史玉柱开始显现出他的胆量。由于公司需要有电脑才能工作,而史玉柱已经没有钱再去买电脑,他想出一个办法,用9500元的价格向电脑公司购买一台售价为8500元的电脑,条件是延期付款,在半个月后支付这9500元。这相当于以1000元的租金来租用电脑半个月。


  拿到电脑后,史玉柱做的第二件事情是打广告。他仍旧使用了买电脑的办法:延期付款。最后,由IDG投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IT界享有盛誉的《计算机世界》报同意了他的要求,刊登了一则半版广告,广告费可以在半个月之后支付。


  史玉柱赌的是他可以在15天内卖出软件。


  由于时间紧迫,日后以营销著称的史玉柱设计的第一个广告非常简单,在1989年8月2日的《计算机世界》上,半个版面的广告位只印着一行大字:“M6401,历史性的突破。”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唯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等待了。如果在15天里没有订单的话,史玉柱恐怕就只能去电脑公司打工,来还清他欠的钱了。


  当然,这个结果并没有出现。在第13天,史玉柱终于收到两张订单,近两万元的货款。这两万元可以算得上是史玉柱的“第一桶金”。


  之后,史玉柱把所有的收入再次投入广告。如同滚雪球一般,M…6401给史玉柱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收入,4个月后,他们的营业收入已经超过100万人民币。


  1990年1月,史玉柱决定开发升级版本M-6042。他们包下深圳大学的两间学生公寓,准备了20箱方便面,把自己“关”了整整150天。这5个月“集中营式的生活”的成果,是功能更强的M-6042汉卡。



第6节:汉卡时代的商业逻辑(2)



  但对于史玉柱来说,M…6402的代价却不仅是150天的封闭研发。当他完成M-6402,回到他在深圳安宝大厦的临时住所时,发现家里已是空无一人,他的妻子离开了他。经过半个多月的商谈,史玉柱没能让妻子回心转意,两人离婚了。


  没有人知道这件事情对史玉柱有什么样的影响,但是很快,史玉柱就注册了一家自己的公司,名字叫做“巨人”。本来,他想把公司注册在深圳,但是深圳工商局不给注册“巨人”这两个字,于是,史玉柱把公司注册到了珠海,这是1991年4月的事情。虽然公司注册在珠海,但直到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