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中国-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姗从中学时代起就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并且这种经历一直持续到她后来读大学、研究生和博士。她做过超市收银员、银行清洁工、餐馆服务员。她认为自己谋生、自己去创业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很重要的一段经历。“对于在美国长大的年轻人来说,如果他没有这样的经历他的生活好像就不是很完美,他就不会晓得怎样靠自己的努力去成功,怎样珍惜自己的所得,怎样去付出和收获。付出和收获同样重要,你只有去经历才会了解。”
除了勤工俭学外,苏姗在上大学时也申请了政府贷款。这一点不像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要争取到奖学金才能完成学业。苏姗说:“一般美国本土的学生不希望拿奖学金。因为他希望有更多的自由的时间。因为拿了奖学金,你就要帮学校做一些公益事,帮老师、教授做助教等等,这实际上是廉价的打工,因为你的报酬和付出的时间是不成正比的,想学什么专业也没得选择,还不如在外面打工的最低工资。”
苏姗读完加州大学心理学博士后,当了一段时间的心理医生。因为一位她敬重的学长(也是一位心理医生)的自杀,苏姗决定放弃这个“自杀率最高”的“令人身心疲惫”的职业。那位优秀的学长,做了两年成功的专职心理医生后竟然自杀了,不是因为个人能力,而是因为工作给他事业的巨大精神压力令他无法承受。他在遗书中说:“我很高兴我有机会成为一名心理医生,可以去尝试解决他人的心理问题,但是我忽略了我也是一个普通人,也有脆弱的一面,我没有足够的心理素质去承受,我感到非常惭愧……”苏姗在震惊、遗憾之余也想到了自己的未来。当时她也在一家心理诊所谦职从堂问诊,也面对由病人带来的很大压力,包括痛苦、困扰,甚至罪恶。不想像全球相当多心理医生那样以自杀或是精神分裂告终,苏姗开始寻找新的帮助他人的工作途径。
“既然不能给人做心理医生,那就给企业做咨询吧。”经过思考,她决定还是给企业做“心理医生”。“我这一生,咨询、沟通、给他人以帮助的天性是不能改变的了。”
于是她转而攻读加大MBA。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担任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Express)的市场总监——主管公共关系、市场营销,这算是苏姗职业经理人生涯的真正开始。
由于丰富的知识积淀和高效率的敬业精神,苏姗在运通公司的几年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亲自培训了一百多个销售队伍,使销售额每年都以20%…30%的速度增长。这样,苏姗渐渐融入了美国的上层商业社会。接下来的第二份工作便是担任了世界最大的工程公司——福陆丹尼尔公司亚太开发署总监。
按照苏姗自己的规划,她试图在不同的大公司锻炼自己作为职业经理人的能力,同时海外呆久了的苏姗始终向往着自己的〃母亲国〃——中国,因为她觉得自己的根在这里。1996年夏天,机会来到了。美国通用物理公司要开拓亚太地区的业务,其中就包括中国,苏姗凭借实力出任了美国通用物理公司亚太地区的总经理兼中国地区的首席代表,并在国际著名的公关策划公司爱德曼国际公关有限公司任要职。
这样,在这些世界500强企业的中高层经理人职位上,苏姗一干就是好几年。每一步都是依靠自己的努力走向成功,走向更高一层经理人职位,直到最后在中国创立华点通国际咨询公司。
为什么能在这些大公司挥洒自如呢?苏姗的总结是:第一是智慧。就是能够作决策的远识和能力;第二是经验。因为刚毕业的人不可能有太多的经验;第三是沟通的能力。一个企业的主管不把自己的理念、想法讲清楚,不能使所有员工和你在同一个方向上航行,是没有机会领导员工的;第四是人格的魅力。这是高层经理人具有感召力所必备的。
咨询·公关成功来自沟通(2)
看准企业〃大夫〃的前途
一直以来,苏姗总在自觉不自觉地扮演企业和政府〃心理医生〃的角色。在业余时间,她曾受日本外交部在美国的办事机构委托,在美国为日本政府参与策划了如何在美国人心中塑造新日本品牌形象的战略和实施计划;她还先后为美国洛杉矶市市长、南卡罗来纳州州长的竞选担任总策划和顾问;美孚、杜邦、柯达、宝洁、可口可乐等世界著名公司都是她的客户。
有了前期经理人的积累和对企业的〃诊断〃,苏姗逐渐意识到,中国的咨询行业应该是朝阳产业;在未来将会有非常大的发展,新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为中国的顾问咨询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中国加入WTO只是时间的问题,很多企业正在思考如何为未来的发展重新定位,但苦于没有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竞争的经验,所以非常需要有顾问咨询公司来参与企业未来战略的制定,使企业的有形和无形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我一刻都没有忘记我的血管里涌动着民族的血液,这一点,哪怕我在美国再生活三十年都不会有改变的。看到中国企业因为不了解国际的游戏规则,吃了太多的亏,心里真是为他们着急,所以我才下决心成立一家咨询公司,将我多年来为国外公司策划、咨询的经验以及对国际游戏规则的了解与中国的企业家共同分享。因为在未来,中国企业的成功非常需要中西合璧的顾问咨询机构的支持。”
苏姗认识到,咨询行业应该是朝阳产业,在未来将会有非常大的发展,新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为中国的顾问咨询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很多企业正在思考如何为未来的发展重新定位的问题,但又苦于没有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竞争的经验,所以非常需要有顾问咨询公司来参与企业未来战略的制定,使企业的有形和无形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同时中国的顾问咨询公司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来自于本土的咨询公司自身,能否审时度势,调整方向,练好内功,决定了咨询行业发展的强度。
苏姗认为,东西方有很多共性的理念,虽然也有差异。重要的不在于有多少不同,而是如何了解差异的存在并相互适应。没有办法用好和不好来衡量,只能说是不同。西方在企业管理和市场运营方面有非常多的经验,几十年走过来了,失败的经历也成了新的起点。中国企业只有能够在适合中国文化理念的前提下,用西方经营企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指导自己来决策和管理企业,才可以事半功倍。西方先进理念同中国本土企业的结合点就在于取长补短和洋为中用。中国企业在模仿中创新并走出自己的管理之路才是成功的诀窍。
经过与新加坡大华银行下属的华点通集团的接触,由双方共同创办的华点通国际顾问有限公司成立了,苏姗出任首席执行官兼总裁。对她来说,这又是一次人生的飞跃。她开始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和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出谋划策和牵线搭桥。面对形形色色各自为政的靠点子为生的顾问咨询公司,苏姗认为中国的顾问咨询行业可能还需要至少3…5年的重新洗牌和大规模的兼并或倒闭浪潮才可以最后走上正规化运作的道路。能真正做好企业的〃大夫〃,同时也就把握了大商机。
助中国企业走出低谷
苏姗对中国咨询、策划业的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她认为,咨询、策划从八十年代开始就已经在发达国家成为热门的行业,特别是美国,几乎所有成功企业的背后都有一个“身外的大脑”,即管理顾问公司(也叫咨询策划公司)。在中国,咨询、策划行业的前景非常乐观,中国的企业家们面临的挑战很大,而且这种挑战是全球性的,包括已经打入我们国家的外国强大企业兵团的挑战,要想走出困境,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并争取成为行业的领袖,市场的霸主,就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智慧的资源,来丰富自己的视野,更新自己的理念,站在更高的台阶上计划企业的明天和未来。中国的咨询策划专家面临的挑战很大,任务也很艰巨,但我相信他们会不负重望,而且新一代的策划大师们会应时代的召唤而去迎接未来,中国的咨询、策划业方兴未艾。
苏姗认为,全国现在有4万家咨询公司,大都是小作坊式的经营方式,加上互相拆台、恶性竞争,再加上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整个行业尚未建立起游戏规则,因此信誉危机是必然的。惟一的办法就是强强联合,修炼内功,培养科学的、严谨的、规范的能力,这就是本土咨询公司的出路。“而洋咨询的问题是如何洋为中用,毕竟西餐再好,也只能适合西方人的口味,而中国5000年文化的精华也是一种包袱,就算你的东西很科学也要考虑生长的土壤。洋咨询公司必须承认他们非常的优秀,因为他们有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的方案。但洋咨询进来以后是不是有老大的心态?同时人员内部流动超过了许多行业,跳槽的员工带走客户和网络资源也是一方面。中国国内企业是这样,你必须与企业老总成为朋友才行,否则你永远是客人的心态,你听到的企业信息就都是不真实的,建立在这上面的决策当然不会正确。中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是个独一无二的个案的国家,洋咨询进来必须要有重新创业的心态,要学会淘汰和抛弃,从零做起,必须研究在中国切实可行的东西,而不是照搬国外的套路。”
苏姗说,大多数企业只有在病入膏肓时才找医生,而且往往问及自己的病灶还吞吞吐吐。咨询公司就是医生,既不要神化医生,也不要忽略医生。这个贴身医生可以帮你看到机遇,帮你预测危机,对付每天都在变化的世界,并没有什么现成的灵丹妙药,咨询公司作为长期战略顾问只能是以最快的速度帮你预察到这些变化。
有许多企业请苏姗讲课,都遭到了她的婉言谢绝,苏姗说,完全不是钱的问题。“我几乎每天都会接到来自不同组织的邀请函或电话,要我去讲几个小时,但是这些组织者多数还是很不完善的机构,组织开工也很随意,质量不是太好,所以我都谢绝了。实际上,我是很愿意和中国的企业家们交流的,只是一直在等待结识一些有共识的高水平的专家团,然后可以很认真地计划一下如何帮助中国的企业家们诊断企业的病症,并一起开些对症的处方,帮助中国的企业走出低谷,面向二十一世纪。让中国的企业家们分享我的理念和体会,完全是我的理想,我根本不会以钱的价值来衡量。”
咨询·公关成功来自沟通(3)
“制胜法宝是人才”
在长期的中西方企业的职业经理人生涯中,苏姗强烈意识到不同文化所折射出来的对待人才态度的差异:西方企业把人才当成资本和资源,而中国企业主要还是把人才当成成本;西方企业给员工充分的自主并采取智慧管理的方式,而中国企业主要用的是指令性的办法限制了员工潜力发挥;西方企业是从信任每个员工开始,并用结果证明他是否值得信任,而中国企业首先怀疑他的能力,然后通过实践证明。
所以,苏姗认为,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化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