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班主任兵法(上、下) >

第9章

班主任兵法(上、下)-第9章

小说: 班主任兵法(上、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将来好。触龙就这样巧妙而成功地说服了赵太后。  使学生开启心扉的办法还有很多,不能一一道来,有时候,还需要好几种方法并用。只要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师生之间的沟通始终畅通无阻,教师的工作便不可能不成功。  以上讲的是学生心灵的闭与合的状态。其实,在学生身上,还有另一种更为重要的闭与合,那就是学生的精神状态。  不同的人精神状态相差是很大的。有的人消极低迷,有的人积极进取,有些人自暴自弃,有些人斗志昂扬。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状态,每一个人都有低潮,有高潮,有碌碌无为的日子,也有充实紧张的时光。不同的精神面貌是由不同的心理状态决定的。有人说,人的心理状态是由一个开关控制的,开始可能处于一个闭合的状态,但是一旦过了临界线,开关打开了,人就进入了开启的状态。在开启状态下,人会表现出与闭合状态完全不一样的特征。  这种不一样的特征差别是非常大的。当人处于闭合状态时,整个人体机器的运作是比较缓慢的,人的智力水平,反应力,记忆力等各项综合水平都处于比较低的状态。人对于学习、成功的渴望很淡薄,没有什么动力,即使有动力也不足以改变整个精神状态。处在这种状态时间长了,人的潜能就会受到抑制,甚至退化,日子也就过的庸庸碌碌,很是平凡。  当人处于开启状态时,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是积极的,活跃的。各个器官的运转速度明显加快,人体的工作效率提高,这时候的人渴求获得新的知识来武装自己,渴求提高,有不断学习与工作的欲望。在这样的状态下,人会对自己充满自信,并且会因为取得的成绩而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从而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有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归纳研究。他们找了二十个大学刚毕业,决定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的人;另外也找了同样学历和年龄,决定先投身热门行业,赚到钱,再做自己喜欢事情的二十个人。二十年后,在两个对照组中发现,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的人,有十八个成为百万富翁,而后者只有一个成为百万富翁。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不同的二十个人,其状态是不一样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人,一定是处于开启状态的,他们会在自己的工作中聚集自己所有的聪明才智,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不会因为厌烦而闭合。而那些投身热门行业的人只是因为这份工作薪水比较丰厚而不一定对这门行业本身感兴趣,因此时间长了其工作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他的状态就会逐渐变成闭合。这样日积月累,很长时间以后,巨大的成就差别就显现出来。  现代学校教育在本质上应该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迎接挑战的积极心态。爱因斯坦在他的《论教育》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学校里和在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启发并加强青年人的这些心理力量,我看这该是学校的最重要任务。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导致一种愉快的愿望,去追求人的最高财产——知识和艺术技能。”爱因斯坦这里提到的心理基础也好,心理力量也好,正是一种开启而不是闭合的心理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总是对学习充满热情,对生活充满向往,对未来充满渴望,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为社会培养的都是这样的人群,我们的民族怎么可能不强大呢?  那么如何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这种精神状态呢?  首先,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鼓励会使学生的心态更加积极,更加开放。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之下,更倾向于作积极的尝试,如果在尝试中体验到成功,他便有可能达到启动捭阖开关的临界线,便有可能进入开启状态。教师通过鼓励以及对学生努力之后所取得成绩的肯定,可以不断筑高学生的基点。当学生最终达到临界状态,从闭合状态跳转为开启状态,学生就有了自己前进的动力,就好像一列小火车,通过教师的努力使得小火车启动之后,教师就不必再费力地推了,只需要偶尔适当地加一点油,以使学生这列已经发动的小火车跑得更快。  其次,教师要对学生不断地提要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要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实际水平。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要对学生提要求,而且要尽量多地提要求。教师对学生提要求实际上也是一种尊重学生的表现,是尊重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对学生潜能的一种肯定。在尊重与要求的双重作用下,学生就会逐渐从闭合转向开启,并不断地达到新的高度。  再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目标。目标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成功的人通常都有很明确很远大的人生目标,很难想象一个处于开启状态积极进取的人只是漫无目的地过日子而没有目标。一个有着坚定不移的人生方向的人,才有可能克服不断出现的困难和阻力,而永远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更要让学生自己学会制定目标。让学生自己学会激励自己,自己学会调整自己。  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学生的开启状态可能有时不会非常的稳定,会因为一些突然的失败或挫折而重新消沉下去回到闭合状态。教师的工作就是及时地激励学生,及时地点燃学生已经熄灭的希望之火,尽量不要让每一个学生闭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保护幼苗一样保护学生的上进心,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这应当成为学校和教师最核心的工作之一,在任何情况之下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动摇。  开启学生心灵的工作是辛苦的,却是非常值得的。懂得捭阖之术至少可以让我们看见光明,使我们有努力的方向。想象一下那些面对着一群闭合自己心灵的学生的教师们的痛苦吧,他们在作着没有希望的努力,想奋起却无力改变大局。失败不但使学生的心灵闭合得更紧,教师自己的心也终将闭合起来,对教育的前景充满了悲观与绝望。十二、手段与目的  100多年前,西方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写下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一名言。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诸葛亮平定南方部落,把孟获抓住之后却又放掉,有部下不理解,费了很大力气好不容易抓住叛军首领,为什么又轻易放掉他呢?这便是诸葛亮的高明之处。抓孟获不是目的,使南方部落心悦诚服永不叛乱才是目的。诸葛亮的七擒六纵因此传为千古美谈,以至于几十年后,已经一百多岁的与诸葛亮同时代的南方部落的一位老人在谈到诸葛亮时,仍由衷地赞叹说:聪明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像孔明那样把任何事情处理地那样得当的,还没有遇到过。  可是,许多职业军人就不管那么多了,他们要么只看到一城一池的得与失,要么只懂得能否杀人三千,斩首万余,而对国家为什么要运用战争这种手段,以及运用这种手段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却早就丢到了九霄云外。中国几千年来一直被许多军人们奉为经典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兵家名言,就给战场指挥官以机动专行的权力而言,自然是真理,但将其推广之,变成许多将军使自己的行动脱离战争政治目的的制约的借口,可就谬之千里了。以至到了后来,中国的旧军人的口头禅经常是“我是军人,不谈政治”。用现在的目光看,这是错误的,也是极端狭隘与愚蠢的。因为,政治是目的,战争只是手段,手段是要为目的服务的。  今天,我们用军事思想来研究学生工作,也是符合手段为目的服务这种思想的。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是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是使学生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在新形势下,学生的情况与几十年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工作也更加复杂多变了,完全采用以前的那种“传统而高尚”的方法来教育学生,可能不一定能完全收到效果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用一些新的方法,借鉴一些其他方面的思想,比如说军事方法与军事思想,来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呢?  当然了,我们首先要保证我们的教育目的是正确的。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军事家孙武,就把政治因素的“道”,列为战争“五事”之首。《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这样说:“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即战争的政治目的,是否符合天理人心,是否是正义的。我们在做学生工作时,也首先要考虑的是,我们所教给学生的东西,我们所试图传递给学生的思想,是否是正确的和有价值的。  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很多教育措施已经偏离了正确的目标。我们批判应试教育,是因为应试本来只是一种手段,现在却被当成了最终目的,而真正的教学目的则被遗忘和忽略。教师的头脑中只有分数,只有升学。学生如此,家长如此,整个社会都是如此。虽然有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现状短时间内还难以改变。在功利心的驱使下,错误的目标暂时仍然会吸引千千万万的目光。这正是令人痛心之处:当目标不正确的时候,我们的努力越多,错误也就越大。  教学的目标不正确,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教育的目标也同样有偏差。在学校里所谓思想品德好的学生就是守纪律、听话的学生,那些整天调皮捣蛋闯祸不断的“问题学生”思想品德等第无疑是很差的。但是我们老师常常惊讶地发现,从做人的角度来说,长大之后,仍然尊重老师,与老师亲热无间的反而更多是那些读书时思想品德“不好”的学生。有时候,我们甚至光天化日之下教学生撒谎。上级来检查工作,我们事先进行所谓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有时与事实是完全相反的;教师开公开课,许多东西都是事先演练好的,学生只需配合教师“表演”就行了。此时我们的目标也就是变成了通过检查和获得领导的认可,即使与真正的教育目的相违背也在所不惜。  更多的时候,我们的目标也正确,可是缺乏有效的手段。比如说,现在倡导素质教育,很多家长便一窝蜂地让小孩去学琴、学画、学艺术等等,全然不顾孩子的爱好和水平,这是因为我们对素质的理解有欠缺,素质不仅仅是钢琴十级或围棋两段,而是一种能力,一种独自应对世界,应对人生的能力;再比如说,我们要教学生有爱心,讲诚信,可是,我们却常常对学生痛加斥骂,毫无尊重和同情,自己当着学生的面经常不守诺言,对学生的影响可想而知,这是教师或家长本身素质有欠缺的表现,只会言教不能身教的教育岂有成功之理;还有,我们要想使学生养成好的行为规范,制定了许多的规章制度,不许这样,不许那样,但使学生经过多年学校教育离开校园之后,好的行为规范一点没有养成,最基本公民素养仍然很差,这是因为我们对教育的规律没有掌握,我们没有理解学生自身的体验和理解才是决定其行为的最重要原因,而并非别人的说教和限制。  符合实际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