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全注全译本txt全集-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凰涤膳眢环侄匀胝鹪螅俜治牒#ā妒槭琛肥臀薄犊住〈罚R凰涤膳眢环侄匀牒#蝗胝鹪螅ㄖP7泊苏椋抟徽贰S捎
《禹贡》作者为西北人,对西北各水(除出自神话者外)虽较次要者尚能正确记载,对 于东南山水过于隔膜,遂多捕风捉影,如说汉水与江水平行入海,即其大谬。其实当如
《河渠书》、《货殖列传》所说“三江五湖”,皆概指,非实数,自不能对原来都不准 确的说法,去寻求其中某说为准确。大抵“三江”只是泛指彭蠡泽以东长江及其支流诸 水。〔5〕“震泽”,即今太湖。《左传》称笠泽,《汉志》称具区。〔6〕“竹箭”,
《禹贡》作“筿■”(音 xi3o d4ng)。筿即竹箭,■为大竹。《尔雅?释地》说:“东 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长江流域皆盛产竹,东南尤以竹擅称,故《禹贡》特记为 扬州名产。“竹箭既布”,此州水已平,遍地布满丛生的竹子。〔7〕 “夭”,花草少 艾美盛貌。〔8〕“乔”,高,指树木高大。〔9〕“涂泥”,指水湿泥淖地的泥土,《中 国土壤地理》释为湿土。《中国土壤图》自淮水以南至于浙江大片土地以及福建一些地 区都是总称水稻土的各种泥土,即此涂泥。〔10〕“杂”,《禹贡》作“错”,与冀州 同。“下上”,第七等,但可浮动杂出为第六等。此反映出这一后来生产发达的有名鱼 米之乡,在《禹贡》时期生产水平还低。〔11〕“金”,古代以铜为金。孔颖达引郑玄 释“金三品”为铜三色,其说正确。其他注疏家皆释为金、银、铜,不合古代实际。〔12〕 “瑶、琨”,或以为二物,一释瑶,玉之美者;琨,石之美者(《说文》)。一释瑶、 琨皆美玉(伪《孔传》)。或以为一物,瑶琨,美石似玉者(《书疏》引王肃说)。此 处与竹箭一物并称,似二字为一物。〔13〕“齿”,即牙。“革”,皮革。古代齿革连 举,往往指象牙、犀革等珍贵之物,供贵族器物之用。“羽”,珍禽之羽,古人往往用 孔雀、翠鸟、雉鸟之羽。“旄”,旄牛之尾。二者用为舞饰和旌旗之饰。自“金三品” 至此二物,皆扬州有名贡品。(“旄”《禹贡》误作“毛”,其下又多“惟木”二字。)
〔14〕“岛夷”,东南海中大小岛屿上的少数民族。“卉”,音 hu@,各种草的总名。 “卉服”,旧皆释为“草服葛越”。“葛越”,古时南方布名,用葛织成。南朝时有“蕉 葛升越,弱于罗纨”之语,是一种被誉为比丝织品更柔弱的织物,当是用葛麻之类的纤 维织成的织品,与北方鸟夷的皮服各适合于其环境。古人夏葛冬裘,此适于夏季服用, 作为一种地方特产而为贡物。〔15〕“织贝”,《诗?巷伯》“成是贝锦”《毛传》: “贝锦,锦文也。”郑玄释“锦文”云文如贝文。又释《禹贡》此句亦云:“贝,锦名。” 并云:“凡为织者,先染其丝,乃织之,则文成矣。”意谓丝织品上仿织贝的花纹,称 为“织贝”,发展成为后世美丽的锦缎。这是通常的解释。今知台湾高山族有切贝壳至 薄,成小圆片,钻孔用线串为饰物,古《穆天子传》赐物亦有“贝带”,似此又可认为 是“织贝”。今译文暂从旧释。由卉服、织贝,可以看出古时东南海上岛民与中央王朝 的经济联系。〔16〕“锡”,一般释为“命”、“赐”。旧皆释“锡贡”为待赐命乃贡, 意谓为了避免扰民,橘柚不作常贡,待王朝命贡才贡。此望文解释,不合统治者赋敛常 情。古代动词主动被动不分,“锡”字上对下,下对上通用。荆州“九江入锡大龟”, 即是纳贡大龟,此“锡贡”亦同,只是说橘柚易坏,把它包好进贡。〔17〕“均”,《禹 贡》作“沿”,《史记》译用“均”字,其义同“沿”。
荆及衡阳维荆州:〔1〕江、汉朝宗于海。〔2〕九江甚中,〔3〕沱、涔已
道,〔4〕云梦土为治。〔5〕其土涂泥。〔6〕田下中,赋上下。贡:羽、旄、 齿、革,金三品,杶、干、栝、柏,〔7〕砺、砥、砮、丹,〔8〕维箘簵、楛,
〔9〕三国致贡,〔10〕其名〔11〕包匦菁茅,〔12〕其篚玄纁玑组,〔13〕九江入 赐大龟。〔14〕浮于江、沱、涔、汉,逾于雒,〔15〕至于南河。〔16〕
【注释】〔1〕“荆”,山名。据《汉志》,《禹贡》南条荆山在南郡临沮县东北, 即今湖北南漳县西境,为大巴山东段的东端大山,迤逦于鄂西山地之最东,形成与鄂东 丘陵的分界。在《禹贡》中为荆豫两州的分界。下文雍州有与岐山并举的荆山,乃北条 荆山,与此非一山。但人类有将旧居地名移称新居地的习惯,此南条荆山之名当是由北 条荆山移来。“衡阳”,衡山之南。衡山在今湖南省衡山县境,一称峋嵝山。汉武帝始 定“五岳”,所定南岳系今安徽霍山而非衡山,至汉宣帝犹沿之。然《史记?封禅书》 中衡山已为南岳,相沿至今。(文献中另有以九嶷山或武夷山为衡山,亦有据《山海经》 以今河南省南阳县的雉衡山为南岳,皆据传说比附。)“荆州”,州以荆山得名。即楚 国被称为荆,亦因居于荆山之故。荆州地境包括荆山以南的今湖北省境和湖南全省,南 及广东之地。北面以荆山与豫州分界,大抵自今竹溪、房县、南漳、襄樊、随县、红安、 麻城一线为与豫州的分界线。东面沿麻城以南鄂皖省界再循江西北界、西界,南下至广 东潮阳之线与扬州分界。西面当以今湖北、湖南两省西界与梁州分界。南面则凡衡山之 阳,随华夏族发展所及之境为境,故晋以后史籍皆以《禹贡》荆州州域及于南海。虽清 儒辨之,然《禹贡》本意在划当时所理解的天下为九州,大致按自然地域分州境,其浑 言“衡阳”,正表示未说明止于何地,自然当以衡山以南自然地域所及之境为境。〔2〕 “江”,指长江。《禹贡》作者以发源于岷山(本文作汶山)的今岷江为长江上游。下 文“道九川”说“汶山导江” 即指此。《汉志》“蜀郡湔氐道”(今松潘)云:“《禹 贡》岷山在西徼外,江水所出。”至徐霞客始考定长江的真正上游是金沙江。(《汉志》 越帯ぴ赜性丛读鞒さ纳唇鹕辰仓⑷氤そ共幻魅匪墙础#昂骸保≈负核3醭茷Y水,发源于《禹贡》所称之嶓冢山(见下文”道九川”)。但《汉志》 只说漾水出氐道(今甘肃清水县西南)而不说其地有嶓冢山。其水东南流至武都(今甘 肃成县西)称汉水,一称沔水,又名沮水,则以出东狼谷(今陕西留坝县西)至沮县(今 略阳东、勉县西)合于漾水之沮水得名。漾沮合流称为汉水或沔水后,再东南远流至江 夏郡(今鄂东)称夏水入江。古时自氐道至武都之漾水,似即今甘肃成县黑峪江河道, 再东过陕西略阳后,即合沮水而为汉水。但后世漾、沮二水不相接,《禹贡班义述》寻 其故,以为后因氐道漾水之流绝,沔汉遂只以沮水为源,因而今之汉水其北源遂出陕西 留坝县西境,另有南源出宁强县,二源至勉县(古沔阳、沔县)合流为沔水,亦即汉水。” 朝宗于海”,江水、汉水作为荆州境内两大河流,在此会合后东入于海,把它们比同古 代诸侯朝所共宗的天子一样,故称为朝宗于海。〔3〕“九江”,旧释甚纷歧,主要有 三说:一、汉庐江郡寻阳县南之诸水(今鄂东长江北岸广济境);二、汉豫章郡诸县入 湖汉水之诸水(湖汉水即今赣江);三、今洞庭湖,包括入该湖之诸水。以上分别当今 鄂、赣、湘三省。下文言九江贡大龟,据褚少孙补《龟策列传》庐江郡出大龟,《通典》 广济出大龟,知第一说合《禹贡》原意,是九江在今鄂东广济地区。但不必说九条水, 而是指那一带的大江与有关之水。(程大昌《禹贡论》:“江本无九,九江即寻阳之大 江。”又今珠江支流甚多,在顺德县境最大一支流即叫九江,以一江而称九,亦可为证。) “甚中”,《禹贡》作“孔殷”,《史记》译用其意,以长江到此有诸流汇合,甚得地
势之中。(郑玄释“殷”为众,朱熹释为壮盛,可能较确。但此处司马迁译意甚明,当 从其译。)〔4〕“沱、涔已道”,《禹贡》作“沱、潜既道”,《汉志》“潜”作“灊”, 涔、潜、灊通用。下文“道江东别为沱”,因此旧释皆以自江分出之水称为“沱”,自 汉分出之水称为“潜”,因而梁荆两州皆有沱水、潜水。由此可知沱、潜原不是专指某 一水。但确也有水称为沱、潜,大抵是与江、汉相关的某一水,如梁州的郫水(今四川 沱江)、荆州的夷水(今湖北清江)及江陵、华容间的夏水都称沱水。梁州绵谷之水(今 四川广元县境)、汉中安阳鬵谷水(今陕西洋县、城固北境)、荆州芦洑河(今湖北潜 江至沔阳东荆河之水)都称潜水。《楚辞?九歌》有”涔阳”,王逸注:“江碕名,附 近郢”,为枝江至公安之水,亦是潜水。但这些都难指实为《禹贡》之水。〔5〕“云 梦土”,通行本《史记》原如此,点校本改作“云土梦”,不可从。此三字争议太多,
《尚书》流传本原作“云梦土”,与《史记》、《汉书》引用同。《唐石经》改作“云 土梦”。(《梦溪笔谈》谓太宗皇帝发现古本照改,段玉裁谓系宋太宗。然《唐石经》 已改,故仍从胡渭等说为唐太宗。)自从各种解释蜂起,说云土、梦为二泽,云土在江 北,梦在江南,云土即汉云杜县,等等。其实楚方言称湖泽为“梦”,“云梦”即是称 云泽。及与中夏语言融合,在其下重加“泽”字,遂成“云梦泽”(正如后来洪泽湖名 称之形成一样),仍是指今湖北境内江汉平原的湖沼群。这与各种历史文献中常出现的 云梦泽亦一致,不应强分为二。(《汉志》说云梦在华容南,则南达洞庭湖边亦可称云 梦。)〔6〕“其土涂泥”,此州所载土壤与扬州同。《中国土壤图》今湖北绝大部分 及洞庭湖周围的湖南境,亦全为各种水稻土,确与扬州同。惟鄂东南及湖南东部与南部 为红壤。《禹贡》各州所记为代表该州的主要土壤,此与今科学观察所得相合。〔7〕 “杶”,音 ch&n,字又作“櫄”,是一种能作车辕的坚木。“干”,干木,即柘木,亦 坚实可作车辕。“栝”,音 gu1,即桧,柏叶松身,木质坚劲。〔8〕 “砺、砥”,都 是磨刀石,粗的叫砺,精的叫砥。“砮”,音 n(,可以做矢镞的一种石头,因此石镞也 称为砮。“丹”,朱砂。今湖南沅陵县(古辰州)尚以产朱砂擅名,称辰砂,《元和志》 载唐时辰州亦以此为贡。《禹贡》以此为荆州之贡物,则知古已开采此物。〔9〕“箘 簵”,音 j&n l)。一说箘、簵是两种竹,一说箘簵是一种竹,是细长无节而坚劲的小 竹,可以做箭杆。似单称为箘或簵,合称则为箘簵。“簵”一作“簬”。“楛”,音 k(, 木名,坚可作箭。《释文》引陆玑云:“楛形似荆而赤,其叶如蓍。”古代楛矢是有名 的箭,东北的肃慎族贡此物,荆州亦产此。〔10〕“三国”,此“三国”与“九江”皆 指荆州境内一些地区,“三”与“九”古代皆用以约指多数。《禹贡》作者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