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尽管如此,日本陆军当局仍相信,最后胜利虽然已无可能,但日军重创美军的战略仍能成功。其参谋本部认为:“假使我军能在九州击败敌军或使其损失惨重,即足以使其认清日本军民的坚强战斗精神。果能如此,则可希望在比较有利条件之下结束战争。”
苏联陆军于8月9日入侵“满州”,把日本的军事易毁性立即升到最高级的水平。苏军迅速突破日军防线并向其后方深入。关东军一向被认为是日本的劲旅,这样的惨败使日本军方大感震惊。假使关东军都已这样不堪一击,则训练和装备远较恶劣的国内兵力,面对着实力甚至超越苏军的美军,又如何能有成功的希望?
日本的决策过程
面对着日益升高的易毁性水平,日本政府中的决策者所作的反应又是怎样呢?依照其紧急程度可分为四个阶段:(1)不考虑投降;(2)有限度的投降;(3)有条件的投降;(4)立即无条件投降。而不同的决策者所作的反应又有相当的差异,所以日本作成最后决定之前,曾经有一段复杂而困难的过程。现在分别概述如下:
文人
在当时的日本政治制度中,只有极少数的文人对战争政策能发挥影响力。这些文人中包括首相、外相以及若干元老重臣,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首相。在此又必须指出,所谓文人者又包括退役大将在内(小矶和铃木),而且他们都与军方有密切关系,否则,也根本不可能组阁或入阁,因此,他们对军人也就不能形成强大的对抗势力。
首先要指明的一点是,这些文人对老百姓的死活并不十分关心。当美国飞机的轰炸所造成的损毁日益严重,平民易毁程度已由低级升至高级时,日本政府虽然表示重视人民所受的痛苦,但并未改变其绝对不考虑投降的立场。对比着说,他们对军事易毁性的升高却远较敏感。
日本在1944年7月以前,平民和军事两方面都还不感觉到有易毁性的存在,所以自然无人会主张投降。不过少数元老重臣,例如近卫(前首相)、木户(内府大臣)、重光(前外相)等人,在1942年和1943年即已对日本的军事状况表示忧虑,到1944年春季,他们又开始认为日本不可能对美国赢得最后胜利。尽管如此,他们表面上还是支持战争,不敢公开反战。1944年7月马里亚纳失守之后,若干元老重臣要求东条辞职,到此时已有少数文人主张作有限度的投降。例如木户曾建议小矶新阁应考虑妥协,放弃海外占领地区,不过仍应保留“满州”。新外相重光葵建议通过苏联求和,但小矶首相则主张应先打一胜仗然后再谈和。
1945年4月,美军入侵冲绳岛,日本军事易毁性遂由低级升到中级。小矶内阁下台,取而代之的新政府为代表主和文人与主战军人的折中产品。铃木出任首相符合军人的愿望,而素以鸽派著称的东乡则出任外相。新政府的政策为:一方面准备国土保卫战;另一方面寻求在可接受条件之下达成和解的机会。东乡在木户与米内(海相)支持之下,主张以实质利益(包括割让“满州”在内)换取苏联的调停。铃木表示赞同,但他又附和军方的要求,认为应以获致苏联援助为主要目的,而不只是讨论投降条件。铃木之所以采取选择的立场是因为他相信日本还能继续作战达两三年之久。东乡则私下认为希望苏联给予援助完全是幻想。
到6月,冲绳已经失守,与亚洲大陆的交通也已完全切断。文人们才开始接受有条件投降的观念。东乡获得铃木同意,派遣近卫以特使身份前往莫斯科。临行时,东乡告诉近卫,“只要不是无条件投降,任何其他条件都可接受”。尽管如此,此种外交努力还是完全无效。7月28日,日本拒绝接受波茨坦宣言,足以显示直到此时,日本尚无意立即无条件投降。
最后,日本终于决定立即投降,其原因可能为8月6日第一颗原子弹落在广岛,接着在8月9日苏军进攻“满州”,这两个因素使日本平民和军事易毁性都升到最高点。知道广岛被炸的消息之后,东乡立即要求铃木召开最高战争指导紧急会议,并亲往皇宫向日皇陈述应立即无条件投降的理由。但军方代表拒绝出席,会议遂未能举行。铃木本人则到苏军8月9日发动攻击之后,始下决心。当他获知苏军势如破竹时曾这样说:“关东军会这样脆弱吗?那一切都完蛋了!”
天皇
在日本政治制度中,天皇虽然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他深居简出,对于国事并不实际过问,对于政府中的争执最多只是一个中立的仲裁人而已。在1945年2月以前,日皇对于和战的问题可以说是置身事外。但在2月日皇却开始与元老重臣举行一系列的会议,讨论战争情况和未来计划。有人指出情况严重,但无人建议投降,日皇也未作任何反应。到6月8日,日本内阁举行一次会议时,日皇仍完全同意本土决战的构想。
但在6月20日,日皇召见外相东乡时却明确指出,从军方的报告上看来,军事准备很难算是适当,所以应立即设法结束战争,不可再拖。6月22日,日皇又突然召集重要阁员会商,并公开宣称除陆军的战略以外,还应考虑其他结束战争的途径。7月7日他又向铃木表示应从速派遣特使前往苏联,这显然是接受了东乡和近卫的意见,同意有条件的投降。
广岛的原子弹使日皇立即作成其最后决定,根据木户的记录,日皇说:“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我们必须向无可避免的命运低头,不管对于我个人的安全产生如何后果,都必须尽快结束战争,以免此种悲剧再重演。”日皇还命东乡去要求铃木立即做出终战安排。
从上述记录来看,已故的日皇裕仁实不失为一位有良心的君主,知道重视老百姓的生命,比起那些政客和军阀真是高明得太多了。
军人
在日本的决策过程中,军人所享有的权力最大,而陆军又比海军远占优势。在陆军中,从陆军大臣阿南和参谋总长梅津开始,全军上下几乎无人不主张奋战到底。海军内部则意见比较分歧。譬如说海军大臣米内属于主和派,而海军军令部长丰田则属于主战派,由于内部分裂,而且日本的国防一向维持陆主海从的原则,所以,海军并不能对陆军构成重大的反对势力。
直到1945年6月,陆军仍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投降,但在冲绳沦陷后态度开始软化,愿意考虑有限度的投降,不过陆相阿南仍大言不惭地说:“日本仍保有其所征服土地的大部分,并未战败,和约条件必须反映此种事实。”不过据东乡和丰田在战后接受讯问时所云:“如果波茨坦宣言能附加某些条件,则在7月底,陆军(包括阿南和梅津)将不会反对接受。”
原子弹对于陆军几乎不曾产生任何影响作用,军方甚至故意隐瞒真相,否认在广岛所用的是一种新武器。直到8月10日,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之后,才肯公开承认此种事实,此时日本政府也早已作成投降决定。
苏军在“满州”发动攻击,使日本军事易毁性升到最高水平,日本陆军始相信其最后希望已为泡影。8月8日,陆相借故拒绝出席铃木因讨论广岛原子轰炸而召开的内阁会议并使会议流产。但次日,在苏军入侵之后(在长崎轰炸之前),陆军同意召开最高战争指导会议的特别会议。当会议进行之际,长崎落下第二颗原于弹的消息也已传来。
即令到此时,阿南、梅津、丰田等仍坚持必须符合某些条件,日本始可投降。最后还是由于日皇亲自裁决,在8月9日到10日之间的午夜作成无条件投降的决定。10日上午4时,日本政府正式通知美国,接受波茨坦宣言中的一切要求,但仍附带一个惟一的条件,即希望维持天皇制度不变,美国政府乃于8月14日同意接受。于是在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之诏书由其本人亲自向全国广播,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结论
以上的分析中,可以明白地显出日本对投降的决定是经过长久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易毁性的认知与决策者的心态具有密切关系,现在将此种关系用表解方式来加以综述。
易毁性等级与投降决策
时间大小易毁性投降决策
平民军事文人天皇军人
1944年7月以前无无不考虑不考虑不考虑
1944年7月马里亚纳失守低低不考虑不考虑不考虑
'注'
1944年11月来自马里亚纳的轰炸中低不考虑不考虑不考虑
1945年3月大规模火袭高低不考虑不考虑不考虑
1945年4月美军入侵冲绳高中有限度不考虑不考虑
1945年6月冲绳失守高高有条件有限度有限度
1945年8月6日广岛最高高立即立即有限度
'注''注'
1945年8月9日苏军攻击最高最高立即立即立即
从表中所列过程看来,军事易毁性在日本领袖人物认知中所占的地位比平民易毁性远较重要,换言之,他们对于军事易毁性的升高都相当敏感,而对老百姓的死活则几乎可以说是漠不关心。文人的态度一共有三次改变:当军事易毁性由低级升到中级,再由中级升到高级时,都引起其态度上的改变,由不考虑投降问题,到考虑有限度投降,再进而考虑有条件投降。但当平民易毁性早已升至高级时,他们仍然无动于衷,仅当原子弹投下将其升到最高级时,才有一部分人受到影响而要求立即投降。日皇的态度有两次改变,第一次是受到军事易毁性由中级升到高级的影响,第二次才是由于原子弹的震撼。至于军人的态度则完全不受平民易毁性的影响,其改变都是军事易毁性升高之故。而且仅当军事易毁性已升到高级时,军人才肯考虑
有限度的投降,即仅限于放弃若干占领地区。
日本终于自愿投降之主因是由于美国有能力使其军事易毁性升到极高点,于是也就使其领袖们不得不承认本土防卫计划已绝无成功的希望。此种能力是多方面的,换言之,导致胜利的因素很多,不能完全归功于某一特定因素。
太平洋战争本是一场海洋战争,也就是两个海权之间的斗争。就迫使日本投降的能力而言,海权的最大贡献即为封锁,而主要的工具则为潜艇。若非受到严密的封锁,则日本的抵抗力不会减弱,其防御计划也可能有成功希望。有人认为仅凭封锁即能致日本于死地,就纯理论而言,此种观念固然言之成理,但实际上,战争将会继续延长,不知到何时始能胜利结束。从表面上来看,战略轰炸的效力似乎是最为可怕,而且也的确对日本社会造成极大的损毁。但实际上,恐怖轰炸并不能迅速升高日本的军事易毁性,所以对于日本决策者,尤其是军人,其影响效力远不如杜黑主义者所想象的那样巨大。美国的战略制空权的确具有强大的威力,但在使用方法上颇欠思考。其不仅滥杀无辜,有违人道,而且轰炸工业区也毫无意义,因为海上的封锁早已切断日本原料来源,使其工业大都已停止生产,轰炸只不过是毁灭那些闲置的设施而已。
美国陆航军根本不了解日本的真正弱点在哪里。对工业的精密轰炸,对平民的燃烧攻击都不能击中要害,因为日本的主要弱点不是其工业设施,也不是其平民的“士气”(morale),而是其必须从海外输入的生产原料。一旦原料来源被完全切断,对其工业和人口的攻击,即无异于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反而言之,海军封锁之所以如此有效,主要原因就是能够击中要害。
因此,陆航军若也能打击上述要害,则其贡献将会远较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