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 >

第39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第39章

小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能正是由于这种原因,美国规程并未像德国教范那样强调独立行动(那也是德国教范真正精神之所在),几乎对每一点都作了较详尽的规定。
虽然双方都同样强调个人的重要,但德国方面对人的“整个性格作最高度的要求”,而美国方面则仅视其为“许多工具”(instruments)中之一种而已。
反而言之,美国人重视“合作”(teamwork),而在德国教范中则几乎找不到与其直接相当的名词,这又进一步暗示美国人对于协调和控制的重视。
概括言之,美国人具有一种“管理主义”(managerialism)的心态,他们比较重视准则、计划、控制。其原因之一是美国军队中的大多数人员来自民间,比较缺乏经验,所以很难独立行动而需要较多的监督,连许多军官也不例外。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也代表他们的传统经验。美国人通常都享有绝对的物质优势,所以不必像德国人那样依赖战斗力。因此,美国人比较不重视德国人的那种“作战”观念,而宁愿注重组织和后勤以求对物质资源作最有效的使用。简言之,美国人打的是富人战争(richman'swar)。
指挥的原则
指挥系统的重要毋庸解释。德军之所以能有高度战斗力,其指挥系统的灵活有效是主要原因之一。与一般流行的传说恰好相反,在德国陆军中绝无所谓“盲目服从”或“普鲁士纪律”之存在,至少从老毛奇的时代开始,德国陆军即经常强调个人主动和责任的重要,甚至连最低阶层也无例外。
早在1906年,德国陆军的教范就指出:“战斗要求有独立思想的军官和能独立行动的部队。”1908年的教范又进一步强调:“从最年轻的军人开始,所有一切官兵都必须将其全部体力和心力完全独立地使用。只有这样始能充分发挥全军的力量。”
为了鼓励各级指挥官敢于负责作独立的思考和行动,老毛奇又发展了一套所谓“任务导向指挥系统”(missionorientedmandsystem,德文原名为Auftragstaktik)。在此种系统之下,各级指挥官必须养成一种习惯,只告诉他的部下应该做什么(whattodo),而不管他们怎样去做(howtodo)。简言之,在一个整体架构之内,给予各级指挥官以非常宽阔的行动自由,让他可以独立地拟订和执行自己的计划。当然,这种权力自然也增加了他们所负的责任。不过要有效地实行此种制度并不容易,那需要彻底的训练和长期的经验。最重要的条件是上级与下级之间彼此都有完全的互信,这样始能保证思想的一致性和行动的可靠性。
从1936年的德军教范中可以找到许多证据足以证明下级指挥官的独立地位和此种“任务导向指挥系统”是如何受到尊重。现在就摘要引述如下:
1.指挥的基础是由任务和状况所形成。任务由所应达到的目标所构成。对任务负责的人,其眼光应永远不离开目标。一个含有许多部分的任务容易使注意力偏离主要目标。
状况的混乱是常态。能知正确详细的敌情是非常罕见的。虽然企图发现敌情是事理之常,但在困难状况中等待消息则为大错。
2.决定(decision)的作为是以任务和状况为基础。当任务已与状况不适应时,决定必须要考虑已经改变的环境,当任何人改变任务或未能执行任务时,必须向上级报告,并对其后果承当一切责任。他永远是在全体架构之内行动。
决定必须指出一个明确目标,并使用一切可用兵力去追求它。这必须用指挥官的坚强意志来彻底执行。往往意志较强者胜。
一旦形成决定,除非有真正重要理由,原则上不可改变。不过,由于战争环境瞬息万变,顽固地坚持已作的决定也可能导致错误,领导的艺术在于能适时认清需要重新决定的环境和时刻。
在其本身目标不受危害的限度之内,指挥官应容许其下级指挥官保有充分行动自由。但这并非说他可以授权下级代作他自己所必须负责作成的决定……
3.一份命令所应包括的内容为下级在独立执行其任务时所必须知道的事情,并且仅以此为限。所以,命令必须简明、具体而完整,为受命者所能了解,而在某些环境中,更应适合其性格。下命令的人应永远记着要替受命者设身处地着想。
4.指挥用的文字必须简单和不会引起误解。任何疑惑都必须澄清,这比正确的格式更加重要。不可因为求简而使含义不清。
5.仅当环境可以先知时,命令始应有拘束力,但状况却时常使指挥官必须在黑暗中下命令。
6.假使执行时状况有改变可能,则命令尤需避免涉及细节。在较大规模作战的状况中,命令必须早几天下达,这个问题尤其值得注意。在这样的状况下,全面目标特别重要,命令必须对此特别强调,至于执行方法则不必提及。
以上所云乃德国教范中所陈的指挥原则,现在再就美军的情形来作一对比。
美国人从来不曾发展任何与“任务导向指挥系统”类似的观念。巴顿将军曾指出许多美国指挥官根本不了解这种原则,其理由并不难解释,所谓“科学管理”是首先发展于美国,并且也是在该国作了非常普遍的应用。此种管理系统对每一个层面的执行者的一切行动都是事先有详细的设计,而事后也加以严密的控制。简言之,人在这种管理系统中是被当作一种工作机器。因此,美国的“野战教范”虽然有许多地方都是照抄德国人的文章,但在基本精神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其中有许多详细规定,而那正是德军教范警告其指挥官所不应该做的事情。譬如说,它企图预知许多不同情况,对于行动的细节作相当详尽的说明。反而言之,对于下级指挥官的独立责任则一字不提。
现在为了简捷起见,不拟再引述美国野战教范的原文以为对照,而改用另一种资料来显示美德两国在指挥观念上的重大差异。
1953年,美国陆军修订其FM100-5,并企图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纳入新版之中。为了慎重起见,曾邀请一批前德国军官组成一个小组来对其草稿提供意见和批评。这个小组由前陆军参谋总长哈尔德主持,他们所提出的主要意见可以简述如下:
1.教范的任务,除传达有关指挥和战斗的基本信息和观点以外,即为教育。
2.我们有意把这个问题的教育方面列为第一优先。
3.德国高级指挥部(Germanhighmand)曾经指出下列五点对于任何教育均为主要目标:
(1)在各级指挥层都要保持高度的独立性。
(2)需要一种任务导向的纪律,即内部工作一律依照所给予的任务来开展。
(3)自由创造力。
(4)作成“完整”(Whole)的决定(即明确而不模糊),并集中一切力量来执行它。
(5)经常照顾部队并维持他们的战斗价值。
在表示了这些正面的意见之后,这个小组逐对美国的教范作了毫不客气的批评,其要点列举如下:
1.若与德国的战争观念作一比较,则美国教范经常表现出一种企图预料状况,并对行为模式作详细规定的趋势。这种办法限制指挥官的行动自由,使他不能依照实际状况来处理问题,也使他丧失一种制胜的重要先决条件。
2.美国教范对个别战士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不曾给予应有的重视。
3.由于享有历史性的物质优势,美国教范表现出一种轻视奇袭、运动和紧急应变措施的显著趋势。
4.由于企图事先预知每一种情况,美国教范遂有流于刻板化的趋势。
5.美国教范对于战争的心理方面和体力方面的作用都有低估趋势。
6.最后,哈尔德特别郑重建议应在教范中加上这样一句话:“在战争中,性格(character)的素质要比心智(intellect)的素质较为重要。”
上述最后两点,当然即为德国教范中基本观念的重述,而前面四点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陆军的指挥系统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理由。
综合评比
根据历史记录来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陆军应该算是超级的战斗组织,从士气、精神、团结和弹性等观点来看,20世纪任何国家的陆军也许无一点能出其右。以色列陆军也许可以勉强和它比较,不过以色列陆军在1967年所打的只是“6日战争”,而德国陆军却曾苦战达6年之久。
德军之所以勇敢善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在上文中曾详细分析的两大主要因素(战争思想与指挥原则),可能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不过我们无法在此逐一予以分析。
一位普通的德国军人并非天生的勇士,他也不是为政治思想或社会地位而战。他之所以能够挺身而战,是因为他属于一个特殊团体(组织)。这个团体即为德国陆军,那是一个有良好整合和良好领导的组织,所有的成员都能获得公正和平等的待遇。
德国陆军的思想基础为克劳塞维茨的观念:战争为独立意志的冲突。德国在地理上经常面临着两面受敌的困境,在经济和物质上也受到严重限制,所以德国人不得不打穷人的战争。德国陆军是把一切注意力都集中在战争的“作战”方面,而对于其他一切问题则不重视,甚至完全忽视。德国陆军的思想、训练、组织都是完全配合此种战斗至上的路线。他们只把少量的资源用在后勤、行政或管理方面,有时也许实在是太少。他们是有系统地和有计划地把最好的人员送上前线,而对于后方则几乎故意置之不顾。其一切有关筹饷、升迁、勋奖等项安排都以鼓励战斗为目的。毫无疑问,这许许多多的因素加在一起即足以揭穿战斗力的神秘。
由于专心致力于作战,德国陆军并不像美国人那样重视科学管理。若用现代标准来衡量,那只能算是相当原始化的组织。德国军人很少利用统计资料,甚至也不懂数学模式。这种落后现象的形成可能是由于保守主义和纳粹思想,但也有其正面的意义。德国陆军内部是尽量简化行政手续和减少文书数量,这样才能使军人一心打仗而不至于案牍劳神去处理许多不急之务。
在许多状况中,美军司令部所认为必不可缺的信息,对于德国人而言,根本不存在,而且即令有那些信息,他们也没机械化的数据处理工具,所以也不能作有效的利用。反而言之,德军各级指挥官都已养成把握要点不管细节的习惯,所以那些繁琐的信息对他们也的确并无太多价值。
这种差异可以从双方的思考步骤和所用语言上表现出来,当德国军官面对着某种任务时,他会问:“这个问题的核心是什么?”而一位受过管理教育的美国军官则会问:“这个问题包括哪些部分?”
德军的组织原则是不惜一切成本以保持他们认为对战争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互信、勇于负责,以及各级指挥官作独立决定的权利和义务。
要鼓励独立,则又必须给予自由;要训练人的负责精神则必须建立长久的共识和互信,此种逻辑的直接后果,即为德军教范显示的要言不烦,绝不牵涉细节,也不事先说明答案。这样也就把一切随机应变的责任都加在指挥官的肩上。
假使再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美军拿来作一对比,则更可以显示两国陆军在思想和行动上的差异。从1940年到1945年,美国陆军由官兵总数24。3万人,扩充到总数超过800万人的大军。这是一种打破历史记录的成就,甚至可以说,除美国以外,任何其他国家都不可能有这样的成就。
美国不仅建立了这样一支庞大的兵力,而且还要远越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