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探索未解奥秘 >

第3章

探索未解奥秘-第3章

小说: 探索未解奥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雷姆里亚大陆对神秘主义者来说更有特殊的魅力。 
  19世纪末,俄罗斯出生的埃雷娜·布拉巴斯基女士在神秘主义的进化论中将雷姆里亚人也列入其中。她认为地球17个始祖之中,第三个出现的是雷姆里亚人,他们雌雄同体,卵生,像猿人一样,有的有四只手,有的脑后长着一只眼睛。 
  英国神学家斯科特·埃里奥特认为,广阔的南方大陆雷姆里亚是中生代繁荣的大陆,恐龙等爬虫类动物悠闲地生存。陆上是巨大的恐龙漫游,空中是翼龙飞舞,水里是鱼龙出没。雷姆里亚人智力低下,富有原始性,身高4.5米左右,肌肤褐色,口鼻突出,小眼,眼眶距离较大,不仅能看到前方,还能看到侧面。他们没有前额,头后部长着一只眼睛,四肢长而弯曲,手足巨大。穿着爬虫类的皮衣,手持木枪,牵着驯服的恐龙…… 
  对于雷姆里亚大陆进行最系统探讨的是路易斯·斯潘斯。他在《雷姆里亚问题》的专著中提出了两个雷姆里亚大陆的假说。 
  其一是从印度洋横向延伸到太平洋;另一个是同样的起点从印度洋倾斜延伸到太平洋。 
  他发现大洋洲民族在人类学上和地理上的分布是一致的。密克罗尼西亚分布着印度尼西亚人种,夏威夷、波利尼西亚和新西兰分布着波利尼西亚人种;所罗门、斐济分布着美拉尼西亚人种。他认为,这种分布意味着雷姆里亚大陆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整体,而是由两块夹着狭窄海沟的陆地构成,一块陆地包含新喀里多尼亚、苏门答腊岛等;另一块陆地包含夏威夷群岛、新西兰岛、萨摩亚群岛、社会群岛等。 
  斯潘斯的雷姆里亚大陆说,与麦克米兰·布朗提出的太平洋姆大陆说既相重复,又相矛盾,尤其是在居民问题上严重分歧。布朗认为,现在的大洋洲居民大部分定居了10万年以上,而斯潘斯则认为,太平洋地区,至少太平洋东部曾经生活过金发白皮肤的先民,并不都是棕色人种。布朗和斯潘斯均认为,古大陆的毁灭是由于地球内部剧烈变化引起的,但是布朗认为,古大陆的毁灭是急剧的、转瞬即逝的;斯潘斯认为,古大陆是随着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一系列自然灾害而缓慢沉没的。 
  斯潘斯认为,雷姆里亚大陆的原始居民是白种人,拥有高度发达的石器文明。众多岛屿上遗留下来的石建筑便是最好的说明。 
  至于这个大陆居民的去向,斯潘斯认为,雷姆里亚大陆沉没后,这个民族经过亚洲,移居到欧洲,残留下来的人们在恶劣的条件下逐渐退化。此后,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的居民的祖先相继来到这里,与雷姆里亚大陆的居民融合…… 
  最近,前苏联语言学博士、地理学会员亚历山大·孔德拉特夫(1937-)在其著作《三个大陆的秘密》中,从语言学角度探讨了南亚德拉维达语系与雷姆里亚大陆的关系。通过将印度文明中代表性的遗址摩亨佐一达罗、哈拉帕出土的印章和护符中的象形文字输入电脑,与其它地区的语言进行比较后发现,它们吸收了苏美尔人的语言,与德拉维达语最为接近。因此他认为印度文明与苏美尔文明起源于同一个文明,而这个更为古老的文明已伴随着雷姆里亚大陆的消逝而烟消云散。 
  尽管雷姆里亚这一名称在19世纪即已出现,但是对印度洋的正式调查则始于20世纪60年代。 
  1968年,美国斯库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对印度洋中央海岭进行了科学调查,发现大西洋底有四条南北走向的大海岭,其中两条大海岭今天仍在不断增大。活跃的海岭与不活跃的海岭为何能同在一个大洋底部呢?至今仍无法解开其中的奥秘。 
  马达加斯加岛、塞舌尔群岛,以及澳大利亚西部的布罗肯海岭作为古大陆的一部分,是怎样从周围的大陆中分离开来的呢?这还是一个令人难以解释的悬案。 
  科学调查结果表明,对印度洋底部地形最为复杂的西北部马斯卡林海域进行钻孔地质调查,发现这一带海底下沉了一千几百米。这是在数千万年的地质年代里发生的。 
  根据板块结构理论,喜马拉雅山与印度洋是由于共同的成因形成的,由于印度板块向正北方向移动约5000公里,与亚洲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那么,在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中,雷姆里亚大陆沉浮如何呢?据考察,这个变动发生的年代至少可以追溯到4500万年前。 
  最新调查结果表明,印度洋海底地壳活动频繁,有些部分持续下沉,有些部分在不断增长。这些缓慢不断的变化是否可以作为雷姆里亚大陆曾经存在的一个有力证据呢? 
  南极洲猜想 
  1959年底到1960年初,哈普古德教授利用圣诞节假期,在华盛顿的美国国会图书馆参考室查阅有关南极洲的资料。一连好几个星期,他废寝忘食,埋首在成堆的中古世纪地图中,展开搜寻的工作: 
  我找到很多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找到的东西,十分有趣。我还找到一些描绘南方大陆的地图。有一天我打开一本地图集,翻到某一页,眼睛蓦地一亮,整个人顿时呆住了。那是奥伦据乌斯·费纳乌斯在1531年绘制的世界地图。我瞅着这幅地图下方的南半球,心里想:我终于找到了真正可靠的南极洲地图。 
  地图上的南极洲,整体形状和轮廓与现代地图所呈现的这块大陆像极了。南极的位置靠近大陆中央,和现代地图显示的相去不远。环绕海岸的山脉,使人联想到最近几年在南极洲发现的诸多山脉。显然,这幅地图并不是某个人一时异想天开,凭空捏造出来的。地图上的山脉形状不一,各有各的独特轮廓,有些靠近海岸,有些位于内陆。河流发源自这些山脉,境蜒流向大海,每一条河流都依循看起来非常自然、非常可信的排水模式。这显示,南极洲最早的地图绘成时,这块大陆的海岸犹未被冰雪覆盖。然而,地图上所呈现的南极洲内陆,却完全不见河川和山脉的踪影,这意味内陆地区全被冰雪覆盖。 
  哈普古德教授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李察·史崔臣博士检视这幅地图后,做出以下结论: 
  (1 )费纳乌斯的地图是依据更早的几幅原始地图绘制成的,而后者是根据几种不同的投影法绘成。 
  (2 )它确实显示南极洲海岸地区被冰雪覆盖前的景况,尤其是穆德后地、恩德比地、维克斯地和位于罗斯海东岸的维多利亚地以及马利伯德地。 
  (3 )如同皮瑞·雷斯地图所显示的,费纳乌斯地图所呈现的南极洲,在一般形貌和地理特征上,都跟现代科学家对“冰层下”的南极地面进行地震调查后所绘制的地图颇为吻合。 
  哈普古德教授认为,费纳乌斯地图显然证实了“一个耸人听闻的看法:被冰雪完全覆盖之前,南极洲曾被人类探访,甚至定居过。果真如此,这件事一定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费纳乌斯地图显示,最初绘制南极洲地图的人,是生活在极为古远的时代,那时正是北半球最后一个冰河时期结束的时候。” 
  费纳乌斯地图所描绘的南极洲罗斯海,是支持上述观点的进一步证据。南极洲大冰河,诸如毕尔德摩尔和史考特,今天的出海口都覆盖着冰层,但这幅绘于1531年的地图却显示,这个地区散布着港湾和河川,这些地形上的特征足以证明,费纳乌斯使用的原始地图当初制作时,罗斯海和它的海岸还没有被冰层覆盖。“为了提供这些河川必要的水源,海岸后方必定有一个不被冰封的辽阔腹地。今天,这些海岸和腹地全都埋藏在1.6公里厚的冰层下,而罗斯海本身,则终年飘浮着数百英尺厚的冰块。” 
  罗斯海的变迁充分显示,漫长的无冰时期在公元前4000年结束之前,南极大陆曾被一个神秘的文明勘探过,并且绘制成地图。这个论点还有另一个证据,那就是1949年“伯德南极探险队”使用空心筒,在罗斯海海底捞起沉淀物。这些沉淀物分为许多层,区隔十分清楚,反映不同时期中不同的环境状态,诸如“粗冰海层”、“中冰海层”、“细冰海层”等等。最令人惊异的发现是:“其中好几层是由细密精致的沉淀物组成,而这些沉淀物似乎是从温带(无冰)地区,经由河川口进入海洋的。 
  如果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使用马瑞博士发明的一种年代鉴定法,检视在海水中发现的三种不同的放射元素,就会发现,大约6000年前,携带细密精致的沉淀物入海的河川,确实曾经存在于南极大陆,一如费纳乌斯地图显示的。直到公元前4000年之后,“冰河式的沉淀物才开始堆聚在罗斯海海床上……其下的核心沉淀物显示,在公元前4000年之前,南极地区曾经享有很长一段时期的温暖气候。” 
  费纳乌斯的地图让我们瞥见了历史上没有一个制图家看见过的南极洲。当然,光凭一幅地图并不足以说服我们:一个已经消失的文明曾经在南极大陆留下踪迹。可是,如果有五六幅类似的地图摊在我们眼前,我们是否还能等闲视之? 
  譬如说,我们是否还能睁一眼闭一眼,继续漠视16世纪最有名的制图家吉拉德·克雷摩——又名麦卡脱——绘制的一些地图中所蕴含的历史意义?他发明的“麦卡脱式投影法”,至今仍应用在大部分世界地图上。据说这个谜样的人物(1563年,他突然造访埃及的大金字塔,行踪十分诡秘)“一生孜孜于探寻……古人的学问”,并且花了很多时间搜集古代地图,为自己建立一座庞大的包罗万象的参考图书馆。 
  值得注意的是,1569年,麦卡脱编纂地图集,将费纳乌斯的地图搜罗进去。同年,在亲手制作的地图中,他也描绘了南极洲这块大陆。这些地图呈现的南极地区(当时犹未被欧洲人发现),可供辨认的包括:位于马利伯德地的达特岬和赫拉契岬、亚孟森海、艾尔斯华斯地的瑟斯顿岛、白令豪生诲的佛雷契群岛、亚历山大一世岛、南极半岛、魏德尔海、诺维吉亚岬、穆德后地的雷吉拉山脉群岛、穆里格一霍夫曼山脉群岛、哈拉德王子海岸、施雷西冰河在哈拉德王子海岸的入口、卢特性一霍姆湾的帕达岛以及思德比地的欧雷夫王子海岸。哈普古德教授指出:“这些地理特征,有些比费纳乌斯地图上描绘的还要清晰。显然,麦卡脱手头掌握的一些原始地图,是费纳乌斯未曾使用过的。” 
  值得一提的何止麦卡脱。 
  18世纪法国地理学家非立比·布雅舍,早在南极大陆被正式“发现”之前,就已经绘制出一幅南极地图。最不寻常的是,这幅地图显示,它使用的蓝本似乎是年代更为久远的一些地图——比费纳乌斯和麦卡脱使用的蓝本地图也许早上数千年。布雅舍地图呈现的是南极洲被冰层覆盖前的真实面貌。它揭露了如今已被冰封的整个南极大陆的地形,而这种地形,直到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科学家对南极展开全面性的地质调查后我们才略有所知。 
  这项调查证实了布雅舍于1737年出版南极地图时所提出的看法。 以古老地图(现已遗失)为依据,这位法国学者画出一条明显的水道,将南极洲分成东、西两块大陆,而中间的分界线就是今天的“南极洲纵贯山脉”。 
  如果南极洲不被冰层覆盖,这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