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层新智囊-第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谀厦嬖蛞蠖杂《妊蟮氖导士刂颇芰ΑR迪执四勘辏筒荒芑乇鼙狈街泄看庥傻卦狄蛩夭乃健巴病保獬庖凰健巴病钡淖罡镜耐揪叮褪谴俪晌鞑卮又泄至殉鋈ァN鞑亍岸懒ⅰ笨墒怪杏≈涑鱿忠桓龌撼宓卮墒褂《仍诒苊飧贡臣谢鞯奶跫拢谀涎谴舐郊潭谟《妊蟮厍扇「蟮ǖ男卸H嗣遣荒芽吹剑《日庵执蟮ǖ拿跋招卸朊拦哪涎钦呤欠植豢摹! �
20世纪90年代中期,俄国从混乱中开始稳定下来。美国意识到不仅俄国没有被打垮,中国也在改革开放中随亚太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崛起。面对这样一个日益走向多极化的世界,美国也开始着手制定新的全球战略,其特点是以俄国与中国为遏制目标,以大西洋和太平洋为两翼,在遏制俄中两国的同时,主导和控制世界多极化潮流的发展,以确保美国在全球事务中的领导地位。美国在完成了从东西两翼遏制俄国和中国的部署之后,1997年底又开始把外交目标重新投向已被冷落的南亚。
美国要加强南亚外交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石油。要控制中东中亚,首先必须控制巴尔干和南亚地区。南亚是中东的侧翼和中亚的重要门户。控制了南亚的印度就掐住了亚太各国石油进口的咽喉,控制了巴基斯坦就控制了中亚石油进入波斯湾的出口。美国外交开始向南亚倾斜,在政治上,还有进一步遏制俄国南下印度洋、堵截中国经济西进,从而让能源需求西进的战略意图。
美印在中国西藏问题上,也有着心照不宣的合作。2001年5月9日美国参议员范斯坦和众议员兰托斯等分别在参众两院提出《2001年西藏政策议案》,议案要求美国政府尽一切努力,“促使北京政府坐下来与流亡海外的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进行对话”,要求“设立西藏问题协调员,拨款275万美元用于对西藏难民的人道援助,给流亡藏民提供奖学金和西藏人权活动团体的资助”。而印度一直反对克什米尔问题国际化,但希望西藏问题国际化。使西藏问题迅速国际化而不是与中国发生正面和全面冲突,在主权概念上用迂回(比如达赖所谓“高度自治”)的方式而不是向中国主权概念直接挑战。
由于中印边界问题本身就与所谓的“西藏问题”扯在一起,因此,张文木推断,未来使西藏问题进一步向“国际化”方向升级的政治导火线之一,可能就是由印方挑起的中印边界冲突。而对中国而言,西藏如果分裂,将会使位于中国腹地的高科技重工业暴露于前沿地带,并使中国失去政治经济纵深发展的空间;更为危险的是,在东部地区水资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失去中国两江之源的西藏(及青海)地区,无疑将对中国的未来产生灾难性的影响。
美国兰德公司受军方委托于1996年所作的报告,其中关于南亚部分作了这样的判断:“南亚地区正在摆脱长期以来与世隔绝的状态,开始融入亚洲舞台。各国越来越多地着眼于战略全局,而不仅仅是本地区。它们还正在逐步扩散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背景下调整实力对比,其结果将是印度稳居霸主地位。按印度经济年增长5。5%的保守估计,2025年前它将成为世界第四经济大国,也将成为中国南翼的潜在军事威胁,还可能参加以美国为首的遏制中国战略。印巴之间的竞争目前是最活跃的,也是最危险的;但从长远看,中印之间竞争的重要性将越来越大。”
1998年4月,在美国总统特使理查德逊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傅全有先后访印后没几天,印度就下决心向中国摊牌——印度要公开成为核国家。张文木看清印度人民党的谋略在于,印度在国际事务中要取得大国地位,就必须公开进行核试验并宣布自己为核国家,为此印度必然会遭到美国的反对;为了减轻美国的压力,印度必须向中国发难。
张文木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画幕已在南亚撕开了裂口,世界大国是否能通力合作尽快弥合这道裂口,还取决于包括印度在内的大国,特别是中国和美国的政治家们是否有足够的远见。他奉劝西方大国,如果不愿意在未来的印度洋面上再经历一场类似40年代太平洋战争那样的悲剧,就应放弃分裂或变相分裂中国西藏的目标,以赢得中国的信任与合作;他同时奉劝印度,如果不愿意重复20世纪40年代的日本和90年代的伊拉克因追求霸权而带来的惨痛教训,那么,它就应放弃地区霸权主义的追求,与中国改善关系,与国际社会共同把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推向21世纪。
其实印度政府也明白,中国对印度洋地缘政治利益并不像美国那样具有急迫的现实需求,中印在印度洋上并不会发生现实冲突。而且随着中印关系的逐渐改善,由中国挑起的两国直接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印度政府开始了务实外交。
2003年6月22日,印度总理瓦杰帕伊率领庞大的访问团访问了中国。这是10年来印度总理的首次访华,因而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在离开新德里之前,瓦杰帕伊对记者说,他是为友谊而去的,代表印度向中国传递和平、友好、信任、理解和合作的信息。在瓦杰帕伊6天的访问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两国发表了《中印关系准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印方在《宣言》中第一次明确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并重申不允许西藏人在印度进行反对中国的政治活动。这标志着中印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张文木对近年中印关系的改善是持肯定态度的,但他同时感到中印之间还有难以回避的矛盾,尤其是“9·11”事件后,中印交往中又加入了美国的因素,变数尚存,不可掉以轻心,“东急西重”仍是中国国家安全环境的特点。
第四辑张文木 (5)
附录
国家的命运不能靠空话支撑
张文木
现在社会有一种玩世界新潮,什么都是“真好玩”,但仔细一想觉得生活其实不是玩出来的。现代体育比赛要是在原始人的眼里,肯定觉得可笑。任何一个原始人绝对比现代体育明星穿着跑鞋跑得快。原始人每天后面被野兽追,或饿着肚子追野兽,能跑不快吗?现在的青年人已经没有20世纪中国人的尚勇之气了,肌肉都是在健身房里而不是在大自然中,更不是在沙场上练出来的。整个社会充满表演气息,没有一点自然性。预计未来人的体型将退化回鱼型:小头小胳膊、短腿大肚子。为什么呢,现代人以车代步,一天坐在办公室打电脑,腿臂都不用力了,不用就会退化。
越作越秀的学问
现在演技行当发展快,这表明我们的演员越来越优秀。但要命的是演戏本事却在快速向学界渗透:不来真的,只玩“秀”(show)。真做学问,要每天爬格子,写文章;写好文章要看大量的书。现在一些学人下不得这等沉下来的功夫,于是只有靠不停地在面上“运动”来显示其存在。平时没有像样的文章,只有不停地上镜、开会,在杂志上登照片。说是名教授,但没业绩其实就是空的。钱钟书《围城》中描写的一些文人的作秀态,现在仍有人痴心不变。人在四十之前,为了生存,弄个职称,这样想也可以理解。但人奔五十了,该知天命。天命是什么呢,就是好好做事,本分做人。你的名字是和你的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不是与你的名片联系在一起的。文章是你的名片,但名片却不能印成文章。做人做事必须踏踏实实。
现在的社会留给知识青年的路很窄,孩子只有通过考试体现自身价值。考试毕竟是手段,但现在却成了目的。考了大学,上了清华北大,乡亲们都说,你家孩子不错;考上研究生,乡亲们又说不错;再考上博士,该你出来点真成绩了。没有,怎么办呢?人总得有个价值体现吧。二十八九了,又去考托福。考完托福还不见“水平”,再考GRE,要考几千分,整死人。出国前挺自豪,也找到了“有学问”的感觉。到了美国,总要做点真学问,写点好文章,来点真格的。但还是真的没有。怎么办?就在美国研究中国文化,凭什么,凭他来自中国。理由也简单,“不懂中文也没在中国呆过怎么能研究中国”。但时间长了,还不出好东西,人家看出了破绽;怎么办?不行再回中国。四十好几了,回来干嘛,在中国研究美国文化,凭什么,凭他从美国回来,理由也简单,“不懂英文,也没去过美国怎么能研究美国”。就这样又成了所谓“美国问题专家”。见了故友,肩膀一耸,两手一摊,“我刚从America回来”。时间长了不见有真研究,一急就跑美国,回来说我见了某某大人物,大人物说了什么什么,就是没有自己的真观点和真分析,好像不是在做而是在表演学问。难怪有网友为这些“秀”才们前途着想,建议在博士学位之上设“壮士”学位,免得他们找不着“做学问”的感觉。
国家的命运不能靠空话支撑
历史表明,凡是学问越做越虚的时候,也就离亡国不远了。唐玄宗的时候,唱歌,唱啊唱啊,安禄山一下子把他赶到成都去了,他不唱了。宋时,空讲理学,讲得玄而又玄,结果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一下将大宋皇帝赶到杭州去了。就是出现几个有志气的,像岳飞、文天祥、辛弃疾等,也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宋王朝衰败给中华民族一个大刺激。此后中国文人中再次兴起实事求是学风。宋末有“器”和“理”关系的争论,“器”就是“实事”,理是“是”,争论的焦点是“理于器中”还是相反。亡国对知识分子刺激大,这么富裕的一个王朝,硬是被一个马上民族打败了。这是宋朝秀才们怎么都想不通的一件事。后来,中国学人有了变化,开始讲究学以致用。王阳明是明代出现的重要人物,他的特点是学以致用。他是哲学家,他还带兵打仗,镇压宁王反叛。从此以后知识分子都有学以致用、不尚空论的特点。王阳明之后是王船山(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他们都是大学问家,同时又习兵尚武,这种学风在中国湖南扎下了根,影响到曾国藩、张之洞,乃至后来的毛泽东。这是一个群星灿烂、英雄迭出的时代,而造就这些时代英杰的就是实事求是和学以致用的学风。共产党刚成立时,陈独秀在政治问题上玩虚活,不讲武装。毛泽东告诫他,革命不是绘画绣花,不是做文章,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行动。陈独秀们不信,一年后“真龙”就来造访这些革命的“叶公”们。1927年蒋介石向共产党大开杀戒,血流成河。事后毛泽东上井冈山,并说共产党要学蒋先生,要抓武装。
很多人都爱说漂亮但“不打粮食”的空话。什么“和平理性”,什么“世界治理”,什么跳出军备竞赛的“两难困境”,什么“政治全球化”,多好听,多宏伟,多高瞻远瞩。那是导弹没有打到我们家,而是打到邵云环那里了。邵云环父亲回来说的“中国要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