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文史通义作者章学诚 >

第49章

文史通义作者章学诚-第49章

小说: 文史通义作者章学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代不按先后,诚然牴牾。然校书如仇,议礼成讼,办书之有签商往复,亦事理
之常。否则古人不必立校雠之学;今人修书,亦不必列校订参阅之衔名矣。况职
官、科目二表,实有办理错误之处;亦有开送册籍,本不完全之处。文徵则因先
已成卷,后有续收,以致时代有差。虽曰舛误,亦不尽无因也。而诸绅指摘之外,
严加诋诃,如塾师之於孺子,官长之於胥吏,则亦过矣。况文理果系明通,指摘
果无差失,鄙人何难以严师奉之。今开卷第一条,则凡例原文云“方志为国史要
删”,语本明白。要删,犹云删要以备用尔。语出《史记》,初非深僻。而签改
为要典,则是国史反藉方志为重,事理失实,而语亦费解矣。文徵《二圣祠记》,
上云“立化像前”,下云“食顷复活”。化即死也,故字书死字从化字之半。其
文亦自明白。今签立化句云“有误,否则下文复活无根。”由此观之,其人文理
本未明通,宜其任意诃叱,不知斯文有面目也。至职官、科目之表,舛误自应改
正。然职官有文武正佐,科目亦有文武甲乙,既以所属七县画分七格,再取每属
之职官科目,逐一分格,则尺幅所不能容;是以止分七格,而以各款名目,注於
人名之下。此法本於《汉书·百官表》,以三十四官,并列一十四格,而仍於表
内各注名目,最为执简驭繁之良法。今签指云:“混合一表,眉目不清。”又文
徵以各体文字分编,通部一例,偶因碑记编次舛误,自应签驳改正可也。今签忽
云:“学校之记当前,署廨列后,寺观再次於后。”则一体之中,又须分类;分
类未为不可,然表奏、序论、诗赋诸体,又不分类,亦不签改,则一书之例,自
相矛盾。由此观之,其人於书之体例,原不谙習,但知信口詈骂,不知交际有礼
义也。其馀摘所非摘、驳所非驳之处甚多,姑举一二以概其馀。则诸绅见教之签,
容有不可尽信者矣。
《荆志》风俗,袭用旧文,以谓士敦廉让。今观此书签议,出於诸绅,则於
文理既不知字句反正虚实,而於体例又不知款目前后编次,一味横肆斥骂,殆於
庸妄之尤,难以语文风士习矣。因思执事数日之间,评定志稿得失,较诸绅汇集
多日,纷指如麻,为远胜之,无任钦佩之至。但此时执事无暇及此,而鄙人又逼
归期,俟明岁如签声覆,以听进止可耳。
○为张吉甫司马撰大名县志序
乾隆四十六年冬,余自肥乡知县移剧大名。大名自并魏移治府城,号称畿南
冲要;而县志尚未裒合成书,文献之徵,阙焉未备。余有志蒐罗,下车之始,姑
未遑暇。至四十九年,乃与乡缙绅讨论商榷,采取两县旧志,参互考订,益以后
所见闻,汇辑为编;得图说二篇,表二篇,志七篇,传五篇,凡一十六篇,而叙
例目录之列於卷首,杂采缀记之附於卷末者,不与焉。五十年春正月,书成。会
余迁河间府同知,寻以罣误免官,羁迹旧治。而继为政者,休宁吴君,自隆平移
治兹县。吴君故尝以循良名声三辅,而大雅擅文,所学具有原本。及余相得,莫
逆於心。因以志稿属君订定,而付之梓人。爰述所以为志之由,而质之吴君。
曰:往在肥乡官舍,同年友会稽章君学诚,与余论修志事。章君所言,与今
之修志者异。余徵其说,章君曰:“郡县志乘,即封建时列国史官之遗;而近代
修志诸家,误仿唐宋州郡图经而失之者也。《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注谓若晋
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是一国之史,无所不载,乃可为一朝
之史之所取裁。夫子作《春秋》,而必徵百国宝书,是其义矣。若夫图经之用,
乃是地理专门。按天官司会所掌书契版图,注:版谓户籍,图谓土地形象,田地
广狭,即后世图经所由仿也。是方志之与图经,其体截然不同;而后人不辨其类,
盖已久矣。”余曰:“图经於今,犹可考乎?”章君曰:“古之图经,今不可见。
间有经存图亡,如《吴郡图经》《高丽图经》之类;又约略见於群书之所称引,
如水经地志之类,不能得其全也。今之图经,则州县舆图,与六条宪纲之册,其
散著也。若元明之《一统志》书,其总汇也。散著之篇,存於官府文书,本无文
理,学者所不屑道。统汇之书,则固地理专门,而人物流寓,形胜土产,古迹祠
庙诸名目,则因地理而类撮之,取供文学词章之所采用,而非所以为书之本意也。
故形胜必用骈俪,人物节取要略,古迹流连景物,祠庙亦载游观,此则地理中之
类纂,而不为一方文献之徵,甚皎然也。”
余曰:“然则统志之例,非与?阎氏若璩以谓统志之书,不当载人物者,其
言洵足法与?”章君曰:“统志创於元明,其体本於唐宋,质文损益,具有所受,
不可以为非也。《元和郡县》之志,篇首各冠以图,图后系以四至八到,山川经
纬之外,无旁缀焉;此图经之本质也。《太平寰宇》之记,则入人物艺文,所谓
踵事而增华也。《嘉熙方舆胜览》,侈陈名胜古迹,游览辞赋,则逐流而靡矣。
《统志》之例,补《寰宇》之剩义,删名胜之支辞,折衷前人,有所依据,阎氏
从而议之过矣。然而其体自有轻重,不可守其类纂名目,以备一方文献之全,甚
晓然也。”余曰:“古之方志,义例何如?”章君曰:“三代封建,与后代割据
之雄,大抵国自为制,其体固不侔矣。郡县之世,则汉人所为《汝南先贤》、
《襄阳耆旧》、《关东风俗》诸传说,固已偏而不备,且流传亦非其本书矣。今
可见者,宋志十有馀家,虽不能无得失,而当时图经纂类名目未盛,则史氏家法
犹存。未若今之直以纂类子目,取为全志,俨如天经地义之不可易也。”余曰:
“宋志十有馀家,得失安在?”章君曰:“范氏之《吴郡志》,罗氏之《新安志》,
其尤善也。《罗志》芜而不精,《范志》短而不详,其所蔽也。《罗志》意存著
述,《范志》笔具翦裁,其所长也。后人得著述之意者鲜矣。知翦裁者,其文削
而不腴,其事郁而不畅,其所识解,不出文人习气,而不可通於史氏宏裁;若康
氏《武功》之志,韩氏《朝邑》之志,其显者也。何为文人习气?盖仿韩退之
《画记》而叙山川物产,不知八书十志之体,不可废也。仿柳子厚《先友记》而
志人物,不知七十列传之例,不可忘也。然此犹文人徇名之弊也。等而下者,更
无论矣。”
余曰:“如君所言,修志如何而后可?”章君曰:“志者,志也。其事其文
之外,必有义焉,史家著作之微旨也。一方掌故,何取一人著作?然不讬於著作,
则不能以传世而行远也。文案簿籍,非不详明,特难乎其久也。是以贵专家焉。
专家之旨,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可以言传也。其可以言传者,则规矩法度,
必明全史之通裁也。”“明全史之通裁当奈何?”曰:“知方志非地理专书,则
山川都里坊表名胜,皆当汇入地理,而不可分占篇目,失宾主之义也。知方志为
国史取裁,则人物当详於史传,而不可节录大略;艺文当详载书目,而不可类选
诗文也。知方志为史部要删,则胥吏案牍,文士绮言,皆无所用,而体裁当规史
法也。此则其可言者也。夫家有谱,州县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然家谱有徵,
则县志取焉。县志有徵,则国史取焉。今修一代之史,盖有取於家谱者矣。未闻
取於县志。则荒略无稽,荐绅先生所难言也。然其故,实始於误仿图经纂类之名
目,此则不可不明辨也。”
噫!章君之言,余未之能尽也。然於志事,实不敢掉以轻心焉。二图包括地
理,不敢流连名胜,侈景物也。七志分别纲目,不敢以附丽失伦,致散涣也。二
表辨析经纬,不敢以花名卯簿,致芜秽也。五传详具事实,不敢节略文饰,失徵
信也。乡荐绅不余河汉,勤勤讨论,勒为斯志,庶几一方之掌故,不致如章君之
所谓误於地理之偏焉耳。若求其志,而欲附於著作专家,则余谢不敏矣。
○为毕秋帆制府撰常德府志序
常德为古名郡,左包洞庭,右控五溪,战国楚黔中地,秦楚争衡,必得黔中
以为橐钥;所谓旁摄溪蛮,南通岭峤,从此利尽南海者也。后汉尝移荆州治此,
盖外控诸蛮,则州部之内,千里晏然。隋唐以来,益为全楚关键。五季马氏既并
朗州,而后屹然雄视,诸镇莫敢与抗矣。盖北屏荆渚,南临长沙,远作滇、黔门
户,实为控要之区,不其然欤?我朝奕世承平,蛮夷率服,大湖南北,皆为腹地。
康熙二十二年,满州将军驻防荆州,遂移提督军门,弹压常德。后虽分湖南北为
两部院,而营制联络两部,呼吸相通,故节制之任,仍统於一。
余承乏两湖,尝按部常德,览其山川形势,慨想秦汉通道以来,治乱机缄,
割制利弊,与夫居安思治,化俗宜民之道,爰进守土长吏,讲求而切磋究之。知
府三原李君大{雨隆},悃愊吏也。六条之察,次第既略具矣。府志辑於康熙九
年,故册荒陋,不可究诘;百馀年之文献,又邈焉无徵;於是请事重修。余谓此
能知其大也。虽然,方志遍寰宇矣,贤长吏知政事有恒,而载笔之士,不知辞尚
体要,猥芜杂滥,无讥焉耳。即有矫出流俗,自命成家,或文人矜於辞采,学士
侈其蒐罗,而於事之关於经济,文之出於史裁,则未之议也。
会稽章典籍学诚,游於余门。数为余言史事,黎然有当於余心。余嘉李君之
意,因属典籍,为之撰次,阅一载而告成。凡书二十四篇;为纪者二,编年以综
一郡之大事;为考者十,分类以识今古之典章;为表者四,年经事纬,以著封建、
职官、选举、人物之名姓;为略者一,为传者七,采辑传记,参合见闻,以识名
宦、乡贤、忠孝、节义之行事。纲举而目斯张,体立而用可达。俗志附会古迹,
题咏八景,无实靡文,概从删略。其有记序文字,歌咏篇什,足以考证事实,润
色风雅,志家例录为艺文者;今以艺文专载书目,诗文不可混於史裁,别撰《文
徵》七卷,自为一书,与志相辅而行。其搜剔之馀,畸言脞说,无当经纶,而有
资谈助者,更为《丛谈》一卷。皆不入於志篇。凡此区分类别,所以辨明识职,
归於体要。於是常德典故,可指掌而言也。
夫志不特表章文献,亦以辅政教也。披览舆图,则善德、桃源之为山镇,渐、
潜、沧浪之为川泽,悠然想见古人清风,可以兴起末俗。爰求前迹,有若马伏波、
应司隶之流,制苗蛮於汉世;李习之、温简舆其人,兴水利於唐时;因地制宜,
随时应变,皆文武长吏前事之师。考古即以徵今,而平日讨论,不可以不豫也。
盖政之有恒与辞之体要,本非两事,昧於治者不察也。余故因李君之知所务也,
而推明大旨,以为求治理者法焉。
○为毕秋帆制府撰荆州府志序
荆州富於《禹贡》、《职方》,雄据於三国六朝五季,而冲要岩剧於前明。
盖至今所领仅七城,而於湖北部内十一府州,犹为重望云。三代画州,荆域袤延
且数千里,无可言也。汉分南郡,荆州所部。蒯越说刘表曰:“荆州南据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