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单穴治病选萃 主编:吕景山(全 >

第38章

单穴治病选萃 主编:吕景山(全-第38章

小说: 单穴治病选萃 主编:吕景山(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共挑2次痊愈。
  按语:淋巴结核中医称之为瘰疬,其病多由于肝胆火盛,灼液为痰,痰火上升,结于颈项而成。颈项为少阳经脉所过,肩井穴可清肝泻胆,调气行血,化痰散结,故用此穴治之而获愈。
  ◎高洪宝:此穴治疗落枕、颈椎病、肩背痛效果很好,每日针1次,轻者l…2次即愈,重者3…4次症状即可消失。
  操作:用28号2。5寸毫针,以《内经》“浮刺法”从肩井穴横刺斜向颈部刺入2…2。5寸,捻转l分钟后,提针至皮下再向肩胛部、肩峰部,提针至皮下再向锁骨依次而刺,每个方向针刺后,均捻转1分钟,留针30分钟,起针后令患者活动颈部和肩部。注意:孕妇禁针;有出血性疾患患者禁用;勿垂直深刺,以免伤及肺脏而造成气胸。
  典型病例:梁x,女,36岁。1987年6月5日就诊。患者今晨起床后即觉颈部痠痛,不能回转,疼痛放射至右侧肩背部,头向左侧倾斜。取肩井穴用“浮刺法”沿皮刺入,并向颈部、肩胛部、肩峰、咽喉部每个方向针刺后,均捻针1分钟,以后留针30分钟,起针后,颈部活动立即恢复正常。
  王xx,男,48岁。1988年2月16日就诊,诊断:颈椎病。患者颈项部疼痛,放射至右肩胛部和后枕部,右手拇指和食指麻木,已经2周。曾于某医院X摄片诊为“颈椎病”。曾用按摩和封闭方法治疗无明显效果,故要求针灸治疗。取肩井穴用“浮刺法”将针从穴位依次向颈椎、肩胛骨内上角、肩胛骨中部等透刺,每个方向均捻转1分钟,频率为200次/分,留针30分钟,针后颈部疼痛和手麻症状均立即消失,为巩固疗效又针2次,随访半年未复发。
  4.环跳
  【取法】侧卧,屈上腿伸下腿,在股骨大转子与骶管裂孔连线之外1/3与内2/3交点处取穴。
  【主治】]⑴坐骨神经痛 ⑵坐骨神经损伤 ⑶急性睾丸炎、脱肛 ⑷癔病性瘫痪
  【机理】环跳穴为胆经腧穴,与膀胱经相交会。足太阳“主筋所生病”,足少阳“主骨所生病”,根据经络的分布、主病,结合环跳穴位于骼部,为下肢运动之枢纽,故环跳穴是治疗腰骶部和下肢疼痛、瘫痪的主穴。
  【刺灸法】直刺;点刺放血
  【治疗经验】
  ◎李延芳、李玮:此穴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显著。
  操作:用28号或30号毫针,直刺3…3。5寸,针感要求放射至脚趾,用泻法,强刺激,留针30分钟。
  典型病例:黄xx,男,35岁。坐骨神经痛半年余,时轻时重,劳累或阴雨天加重,右腿刺痛,环跳穴有明显压痛,放射小腿外侧,直腿抬高试验15度,曾服中西药物,疗效不明显,来我科针刺治疗。取穴:环跳,用泻法,强刺激,留针30分钟,针后疼痛明显好转,治疗2次而愈。
  ◎喻喜春:用环跳穴放血治疗坐骨神经损伤以及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良效。每隔1…3天放血1次,每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需2…3个疗程。对坐骨神经损伤以痛型效果最好,一般1个疗程可愈,对麻痹型和混合型需2…4个疗程,逐步改善症状。
  操作:放血时取坐位,平尾骨尖外侧一掌,以掌指关节为宽度取穴。此处肥胖人有时有细小络脉出现,点刺后出血3…5ml,或点穴位皮肤后拔罐,出血5…10m1。
  典型病例:王x,女,10岁。1989年7月5日就诊。诊断:左坐骨神经损伤痛型(注射药物引起)。患者6天前因感冒发烧,于左臀部注药,当注射完毕时,感左腿麻木,继而疼痛,不能行走,被背回家,服中西药治疗无效。摸触时痛甚,直腿抬高40度,随来我处求诊。用细三棱针点刺穴位皮肤,拔罐吸出血4ml,2次后疼痛减轻,5次后痊愈。
  ◎管正斋(遗作)管遵惠(整理):
  操作:侧卧取穴,伸下腿屈上腿,躯干略前倾,在骶管裂孔、股骨大转子与骼嵴上缘联线之三角形中点取之。首先直刺到2…3寸时,即有针感传导,如治疗前阴病,则将针提至0。5…1寸深,针尖向前阴方向再进针1…2寸,行小幅度提插捻转手法,使针感传到前阴部。如治疗肛门疾患,则在获得针感后,将针提至0。5…1寸深,针尖向肛门方向刺1…2寸,行小幅度提插捻转手法,使针感传至肛门。在针感传至病所基础上,尚须根据证候虚实,分别施以“拽拉升提”或“拽拉行气”手法。“拽拉升提”多用于脏器下垂的虚证,如子宫脱垂、直肠脱垂等。操作方法是,气达病所后,拇指向前顺经单向捻转,使肌肉纤维缠住针体后,和缓、有节律的向上拽拉针体,使针身牵动周围组织,病人即会产生牵动收缩之感觉。“拽拉行气”手法,适用于气血郁滞不通的实证和前后阴炎症疼痛,如睾丸炎、膀胱尿道炎、肛门术后疼痛、外痔等。操作方法是:气达病所后,拇指向后单向逆经捻转,当针体被肌肉纤维缠住不动时,掐紧针柄,和缓、有节律地摇摆针尾,以加强和控制感应的传导。忌手法过猛、刺激过强。
  典型病例:王x,男,35岁。1961年12月14日初诊。患者1周前右侧睾丸挫伤,当时仅有轻度疼痛。2天后,右侧阴囊红肿疼痛,伴恶寒发热。经注射抗菌素后,热退,但阴囊肿胀疼痛不减,并放射到腹沟及腹部,伴下坠牵拉感,行走不便。诊断:右侧急性睾丸炎,副睾炎。针取环跳穴,行“拽拉行气”手法,治疗两次后,红肿消退,症状消失。
  谭x,男,28岁。1974年5月15日初诊。患者1年前患痢疾未及时治疗,渐愈后遗直肠脱出,每次大便时脱出约5cm左右,疼痛流血,便后用手托扶上按方可回纳。经专科检查诊断为:直肠粘膜不完全脱出。服药罔效。初诊时取左侧环跳,“拽拉升提”手法,1次后症状明显好转,复诊取右环跳,手法同前,2次后未再出现脱肛,随访1年未复发。
  ◎刘桂良:针治癔瘫,1次告愈。
  操作:取28号3寸毫针,爪切式进针,针尖向外生殖器方向,直刺3寸,提插泻法,使麻、触电感向下肢放射,运针2…3分钟起针,不留针(如截瘫,两手同时进针双侧环跳穴,同时刺激)。
  典型病例:赵x,女,23岁。1979年4月13日就诊。诊断:癔瘫。3天前因争吵被人在臀部打了一下,即感下肢麻木无力,摔倒不能行走。西医治疗无效,由男朋友背来门诊。经神经科检查,一切正常,排除器质性病变。诊断:癔症性瘫痪。约余会诊。在暗示法同时,施针,两手同时操作,针刺环跳穴(双)使针感向下肢放射,行针2分钟,起针后,病人即能行走,恢复正常。
  5.风市
  【取法】大腿外侧,腘横纹上7寸,当股外侧肌与二头肌之间取穴。简便取穴法:身体直立,手臂下垂,中指尖所到之处是穴。
  【主治】⑴不寐 ⑵耳聋(外伤突发性)
  【机理】足少阳胆经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其经别,上贯于心,心主神志,风市为胆经经穴,故亦可治疗耳聋、不寐等证。
  【刺灸法】直刺
  【治疗经验】
  ◎万大凤:此穴治疗不寐疗效较好,每日针l次,轻者1…2次治愈,重者2…5次即愈。
  操作:用28号或30号毫针,直刺进针1…2寸,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40分钟。
  典型病例:张XX,女,54岁。1988年就诊。诊断:不寐。患者长期失眠,每晚只能睡1个小时左右,有时通夜不眠,口服中西药治疗均无效。予针刺风市穴,留针静止术,10分钟后,患者呼呼大睡,留针30…60分钟,每日1次,5次治愈。
  ◎王晓兰:风市穴治突发性耳聋,早有报道,吾于临床亦有所体会,曾治疗因外击后耳窍失聪患者,取得疗效。
  操作:用28…30号2。5…3寸毫针,直刺2…2。5寸,提插捻转得气后,行针1分钟,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次。
  典型病例:单XX,男,26岁。1990年8月10日就诊。诊断:外伤性耳聋。患者于2天前,因被篮球击中于左耳部后,即感左耳堵闷,听力丧失。西医检查:左耳鼓膜穿孔。令仰卧,取患侧风市穴,依上法针刺得气后,顿觉耳内通畅,堵闷感大减,听力亦有所恢复,患者半信半疑,言:是否与卧位有关,随令患者坐起体会,确感收到满意疗效,后又留针30分钟。
  按语:胆经之脉由头走足,其经脉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与耳有着密切联系。耳聋堵闷不聪,与胆经经气闭阻有关。风市为胆经经穴,有通经络之功,故用之治疗因胆经经气闭阻而致耳窍失聪,耳鸣耳聋,收到良好效果。
  6.中渎
  【取穴】在大腿外侧,腘横纹上5寸,当股外侧肌与股二头肌之间取穴。
  【主治】胆绞痛(胆囊炎、胆石症)
  【机理】胆经经脉,属胆络肝;故其经经穴,对于肝胆各种疾患均可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刺灸法】直刺
  【治疗经验】
  ◎李绰成:笔者师承已故蜀中针灸名家任俊升先师秘传,治疗本病重症痛剧者,痛可立止,轻者痛止并有舒适感,连续治8天为1疗程。
  操作:取仰卧位,先寻经审穴,用中食指于膝上股外侧5寸中渎穴处,寻找敏感压痛点处针刺。用28号1。5寸毫针于压痛点垂直刺进针入1。2寸许,施强捻转提插手法,停针30分钟,每5…10分钟行针1次,大腿有胀感传导。
  典型病例:贺XX,男,67岁。1984年11月13日诊。病人于一年半前发生腹绞痛,住市某医院治疗15天,曾诊断为胰腺炎。2月前其痛又发,经B超检查诊为“胰头积水”,“慢性胆囊炎”。现又复发,右上腹剧痛,拒压,腹膨胀,小便短黄,面色暗淡微黄,乏神,脉微弦数,双下肢中渎穴处有压痛点。诊断:胆绞痛。即于双中渎穴针刺留针,痛立愈,回家后晚又发作,其子以指代针重压按揉中渎痛立止。续刺5天,迄今未发。
  按语:中渎穴是治疗胆绞痛特效穴,考之古代文献,均未载有。能治足少阳胆脉气滞胆绞痛,实师之临床心得,值得重视。
  7.阳陵泉
  【取穴】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取之。
  【主治】⑴肩痛(肩关节周围炎)、肘关节痛 ⑵胁痛(肋间神经痛) ⑶急性腰扭伤 ⑷膝关节痛、小腿肚转筋 ⑸急性胆囊炎 ⑹带状泡疹 ⑺面瘫 ⑻口苦 ⑼痿证 ⑽胆道蛔虫证 ⑾腓神经损伤
  【机理】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经穴,又是胆之合穴和筋之会穴,故本穴对于胆腑疾病以及筋病(包括疼痛、弛缓和拘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刺灸法】直刺;斜刺;点刺放血
  【治疗经验】
  ◎吕景山:余每遇胆经经气闭阻,经筋受累诸疾,均取阳陵泉为治,往往可收立竿见影之功。
  操作:用28号或30号1。5…3寸针,速刺进针,得气后,持续捻转行针1…3分钟,留针30分钟,期间行针3次。
  典型病例:刘XX,女,50岁。于1965年6月2日就诊。主诉:右肩臂疼痛4年余。患者于1961年冬始感两臂痠困,沉重、疼痛,抬举不能,穿、脱衣、梳头均感困难,遇寒痛甚,曾服中药治疗,未能愈可。检查:局部无明显改变,外展60度,高举100度,试摸对侧耳,仅达百会穴处,舌淡,苔薄白,脉沉弦。证属风寒内袭,经筋受累,气血运行不畅,发为斯病。治以通闭,舒筋活络。取阳陵泉穴,针刺方法同前,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