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单穴治病选萃 主编:吕景山(全 >

第36章

单穴治病选萃 主编:吕景山(全-第36章

小说: 单穴治病选萃 主编:吕景山(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全瘫则左右交替使用。
  操作:左手拇、食指提捏丝竹空穴,右手用28号或30号1寸半毫针,针尖朝鱼腰穴,平刺进针,令病人吸气,进针后行提插手法,轻按重提,待局部产生强烈酸胀感觉后再令病人吸气,同时拇指向后、食指向前捻转4次,有的患者出现凉的感觉,如不应,可重复再作2…4次。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可重复捻转1…2次。
  典型病例:奥斯本,男,36岁。1985年3月笔者去澳大利亚讲学时一天上午由4人抬着患者前来求治。诉说今晨由于抬重物右腰部突然扭伤,活动困难,疼痛难忍。当即用上法针右侧丝竹空穴,行手法后,疼痛大减,腰部已能活动,嘱病人在诊室内来回走动10分钟,再行捻转手法1次,病人疼痛消失,起针后活动自如,自己步行回家。
  孙xx,男,49岁。患者1986年12月23日晚因受凉后感觉左下肢疼痛难忍,活动困难,于第2天上午即来针灸,由人搀扶进入诊室。查左腰部及下肢外侧疼痛,步履困难,脉弦,苔薄白,诊断为腰腿痛(少阳经型)。于丝竹空行手法后,自觉疼痛好转。
  徐XX,女,31岁。1981年3月由于吵架生气后突然双下肢不能活动,在哈尔滨某医院诊断为“癔病性截瘫”,经当地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显,于1981年8月26日来京求治。患者由2人抬进诊室,面容忧郁,时有太息,两下肢不能动,肌肉略有萎缩,皮肤温、痛觉存在,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存在,巴氏征未引出,脉细弦,舌质深红,苔薄腻。证属肝气郁结,经脉阻滞。当即用本法施针,在行针和留针过程中,向病人作思想解释工作,20分钟起针,病人由一人搀扶可慢慢行走。嘱第2天再来治疗,第2次来时已能自己慢步行走,又针2次而愈。
  注意事项及禁忌:本针法针感强烈,故对老人、孕妇、体弱和有心脏病者禁用。治疗急性腰扭伤时,患者采取坐位,癔病性偏瘫或截瘫、坐骨神经痛采用卧位。
  足少阳胆经穴
  1.完骨
  【取法】在乳突后下方凹陷中取穴。
  【主治】血管神经性头痛
  【机理】完骨穴是足少阳、足太阳交会穴,功可祛风、清热、通经活络。
  【刺灸法】斜刺
  【治疗经验】
  ◎陈仓子:完骨穴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获良效。
  操作:针尖向耳垂方向刺入1。5寸。手法泻法,使针感放射至病侧头部,留针至疼痛消失。
  典型病例:周xx,男,26岁。1988年5月15日初诊。主诉:右偏头痛10年余,近日发作。患偏头痛10年余,每遇精神紧张、工作疲劳或喝酒后即发作。以右侧头痛为多,发作时呈持续性、搏动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严重时两侧均疼痛。经北京xx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曾治未效。患者因复习交通规则,头痛又作。眼底镜检查未发现异常。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细。脉证合参,此属脑络瘀阻,清阳不达,浊阴翳蔽,因而作痛。治宜活血行瘀,祛风止痛。完骨穴按上法操作,使针感放射至右侧头部,留针15分钟后疼痛完全消失。随访1年多,未见复发。
  按语:完骨穴的针刺深度,文献记载只可针3…5分深。可是验之临床,则见效甚微。实践证明,只要掌握一定的针刺方向,针刺1。5寸,不但没有危险,而且疗效会大大提高。
  2.风池
  【取法】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按穴时耳中有胀感。
  【主治】⑴眩晕症 ⑵下颌关节风湿痛 ⑶颈部肌肉风湿痛 ⑷骨痹腰痛 ⑸暴发火眼 ⑹脑外伤后头痛 ⑺面肌痉挛(风寒稽留型)⑻偏正头痛
  【机理】风池为治风之要穴,为手足少阳、阳跷、阳维之会穴,少阳为枢,跷主矫健,阳维维系诸阳而主表,肝胆相表里,内寄相火,为风木之脏,极易化火动风,故风池对内风、外风以及运动系统疾病疗效较好。
  【刺灸法】斜刺,穴位注射
  【治疗经验】
  ◎肖继芳:用维生素B12注射于风池穴内,治疗女性眩晕患者,见效极快。
  操作:用维生素B12 1支(规格不限),以5号针头,在穴位常规消毒后,直接注入一侧风池穴内。注射不必找针感。注射后令患者静卧或静坐休息5分钟左右。
  典型病例:宾xx,女,27岁。1989年5月18日上午因头晕欲吐3天,由其爱人扶着来诊。经四诊合参,诊为气郁型眩晕,以250微克的维生素B12 1支注射右侧风池穴,休息5分钟后,眩晕大减,可自己行步回家。次日,患者已能自己骑自行车来诊,按原方法再注射1次,眩晕症状未再复发。
  ◎周静玉、王茜、高淑媛:选取风池做为主穴治疗眩晕症痹证等,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操作:风池穴的安全刺法是:向鼻尖平耳垂水平略斜向下刺,深度为1。0…1。5寸。针刺深达1。5寸时,针尖靠近枕下三角的外角或上角,与颈后神经丛,动、静脉丛,椎动脉关系密切,据此深度无不良后果。如超过,同时针尖略偏向内侧时,其后果严重,可刺伤延髓危害生命。
  典型病例:贾xx,男,44岁。干部。头目眩晕不能行走3月余。3月前因情志不遂后觉眩晕、耳鸣、颈部不适,如虫爬感,并有麻木感。曾治无效来诊。舌质紫暗,苔白,脉细缓,行走需人扶持。诊断:眩晕症。此属肝郁不疏,气血不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所致。即取风池穴,应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使局部产生胀感,并令针感传至头顶部,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2次。针后即觉眩晕减轻,翌日就诊诉昨日午后,头清目明,但当日晨起后,又觉眩晕,但程度较前为轻,续用上法治疗10日,诸症基本消失,临床治愈。
  张XX,女,45岁。自诉:左下颌关节痛月余,咬嚼食物时疼痛加重,并有关节弹响,服用消炎痛后痛减,停药后又复发,既往有风湿痛病史。查:左下颌关节略高于健侧,压痛明显,张口仅容2指。诊断:左下颌关节风湿痛。针刺左风池穴,令针感向面部扩散,留针30分钟,10分钟行针1次,加用艾条熏灸,其温热感传至病所。针灸之后即觉下颌关节处疼痛明显减轻,张口可容3指,翌日诊,关节处留有酸楚感,继续针刺3次,诸症消失,随访2个月未再复发。
  纪xx,女,48岁。自诉1周前因工作中汗出当风加之劳累,感觉左侧颈部板硬,跳痛,头部转侧不灵活,且转动头部时疼痛加重。查:左风池穴处压痛,舌苔薄白,脉沉细弦,颈部转动不能,痛处无红肿。诊为颈部肌肉风湿痛。治以祛风疏筋活络法。取风池穴(左侧)针刺得气后加艾条温和灸。留针30分钟,亦灸30分钟。针灸后即觉颈部轻松,可以轻微转动,疼痛减有五成。经上法治疗3次后,须部疼痛消失,转动灵活而告愈。
  按语: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穴位脑后,与风府穴相平,因其穴性长于祛风,风为百病之首,故其功效较多,能解表、祛风、清头目、利官窍、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舒肝利胆、行气解郁。笔者应用此穴为主治疗内、外、五官、皮肤等各种疾病获满意疗效。
  ◎曾祥龙:在门诊工作中,凡遇到颈椎、胸椎及腰椎和尾骶椎的增生所致疼痛症,取此穴针刺治疗均有效。
  操作:用28号3寸毫针向对侧眼眶内下缘刺进0。6…1。2寸深,得气后,拇指向后轻轻捻转,约1…2分钟,至患部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为止,留针30分钟。
  典型病例:李xx,男,45岁。患者于1984年8月8日晨,起床后感觉腰微胀疼痛。经活动一阵后,又觉轻快。上午办公时间较长,起身时,疼痛如前。下午遂来本科就诊。经摄片报告腰4…5椎体唇样增生。其患者身体较胖,舌红,边有瘀点,舌苔白黄兼腻,小便正常,大便软,脉濡。诊断为湿邪凝滞督脉所致的骨痹症。治当除湿通络,化瘀止疼。余用针刺风池穴,行针1分钟后,疼痛明显减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5次疼痛消失。
  按语: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的输穴,与阳维脉在后项侧交会,并在后项通于督脉。针刺此穴,其效可直接作用于腰椎(督脉),故可除湿通络,化瘀止痛。
  ◎阎庆瑞:暴发火眼,现代医学称急性结合膜炎,中医称“天行赤眼”。以祛风清热,泻火解毒为治则。笔者以循按风池针治此症疗效捷速,多能治愈。
  操作:令患者侧卧,两手抱膝,头尽量低向膝部,使颈部肌群处于紧张状态。穴区皮肤消毒后,以切刺法刺入穴区,得气后,术者右手中指弯曲,用中指第2关节沿风池穴上方胆经循行线经过枕至顶、额,循序轻轻叩打和推按,反复数次。然后,施以疾徐泻法,使针感沿胆经向眼区放散,达到气至病所的要求。留针20分钟。注意针刺方向应向对侧翳风穴,但要与身体冠状面水平刺入,深度应以环枕后膜外为准,禁忌刺入枕大孔及髓内。一定按要求体位针刺,否则针感不理想。
  典型病例:李X,女,22岁。1960年3月4日初诊。两眼红疼已3日。3天前发现左眼痒痛,羞明,逐渐加重,次日右眼亦出现红肿,两眼涩痛,分泌物增多。第3日,症状加重。两眼巩膜极度充血,眼睑水肿,右眼甚,眼眵多,影响闭合,两侧瞳孔等大。舌质淡,苔黄,脉数无力。证属肝胆火炽,治宜清肝胆而明目。取穴风池(双)。按上法操作,针后患者自觉眼痛减轻,次日肿胀和结膜充血消失,共治疗3次痊愈。
  按语;风池为足少阳胆经穴位,手足少阳,阳维之会穴。对暴发火眼有祛风、清热,泻火的功能。加以循按手法使气至病所。此穴不但是治疗暴发火眼验穴,也是治疗其他眼病要穴。
  ◎钟思冰:笔者用复方当归液风池穴注射治愈脑外伤后头痛l例。随访15年,未见复发。
  操作:取无菌2ml注射器,6。5…7号注射针头,局部常规消毒后,向对侧眼眶下角迅速进针后,徐徐刺入肌肉1寸许,得气后,回针检查无回血即缓缓推药,双侧各lml。
  病例:王xx,男,21岁。1974年5月13日就诊。诊断:脑外伤后头痛。患者于半年前,因摔伤,昏迷1小时多,后见恶心、呕吐,头痛,右下肢偏瘫,经笔者用针灸治疗下肢告愈,唯头及眼部胀痛,看书及想问题时加重,怕吵闹,心烦,夜寐多梦,双下肢麻木。后头有压痛,舌紫暗,前端有粟状红点,脉沉涩。证属瘀血内阻。处方:风池穴位注射。按上法操作,得气后缓慢推药,胀、麻、痛感自枕部向上放射至颜颥部、前额、眼眶。出针后针感持续2…10小时许。隔日注射l次,15次为1疗程。休息1周后,进行下l个疗程。3个疗程后,诸症若失。随访10余年,仅深夜看书过久偶觉头痛,余无恙。
  注意事项及禁忌:严格消毒,防止感染。得气后,应回抽无血再行推药。出针后有出血,速以干棉球压迫止血。空腹禁针,有发热应暂时中断治疗。
  按语:风池穴具有祛风解表,清头明目,健脑安神之功。主治头部诸疾。复方当归液有补血、活血化瘀之功。本法针刺与活血化瘀药注射方法相配合,二者共同作用,对病变部位产生迅速而强烈的刺激,达到活血化瘀、疏通脉络、消除病患、恢复机体正常生理机能之目的。
  ◎李连生:对于面肌痉挛的治疗,先前多采用取患部穴位,如承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