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经济管理电子书 > [中国企业没戏吗i]-郎咸平-纯文本 >

第7章

[中国企业没戏吗i]-郎咸平-纯文本-第7章

小说: [中国企业没戏吗i]-郎咸平-纯文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是2002年的新闻了,如今呢?
  仍时不时有假酒新闻、受害受骗消费者出现,连央视都有相关报导。许多人是这么评价大牌如长城、张裕的“其葡萄酒还是相对高质量的”,前提是“相对其他诸多国产还在以葡萄汁加水来造葡萄酒而言”;各种假酒劣酒新闻仍频频见诸报端。
  2。尊贵的年份酒
  中国名牌酒企总是不断宣称自己的酒为“年份酒”,为好酒,试图抬高形象卖出个好价钱。其实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宣称,就犯了两大致命错误。
  首先是对年份的错误宣传。其实酒的年份不是越久越好,单靠酒的年份无法说明酒的好坏。
  第二是说谎。前面把“年份酒”宣传成那么一个好东西,自家产品没有点“年份”怎么下得了台呢?于是瞎编年份。
  2005年时嘉裕长城葡萄酒被曝年份作假,公司总经理苏诚最后不得不在媒体公开承认:公司产品确实存在虚标年份问题,但这种不规范操作是目前葡萄酒行业内的“惯例”。而情况也确实如此,当时各大品牌,如长城、丰收、威龙等均有自己的“年份酒”,其中“92年份”价格都要比其他年份酒或普通葡萄酒高出很多。
  可是实际上我国从1996年以后才开始大规模出产干红葡萄酒,1922年时国内种植的葡萄产量及葡萄酒产量都非常稀少,只有数十吨,哪来成群结队的“92年份”“94年份”酒呢?再如前文所说,不是所有酒都放得的,最好的那些才可以,在法国也要AOC的才有存贮价值。在1992~1996年中国,试问哪个厂家有那样的酿酒水平?
  作为葡萄酒领军企业的中粮集团,在那时也被“波及”。被问及其华夏长城干红92年份酒是否真用1992年的葡萄时,红酒部有关负责人却答非所问,转而进行“红酒知识普及”:1992年是葡萄生长和收获的好年份,口感特别好,因此价格就高。好笑的是,该人士始终没有正面回答其92年份酒是否真用1992年葡萄,还敢说“是按国家标准生产的”,且同时强调目前还没有年份酒的标准。
  不仅如此,过了两年,情况仍不见改观。2007年底,王海公司告张裕卡斯特酒庄年份有假。情况同从前类似:张裕卡斯特酒庄注册成立时间在2001年9月3日,但在市场上居然出现了张裕卡斯特酒庄生产的1995年、1999年的年份酒。经过3个多小时的审理,法庭没有当庭判决。
  有葡萄酒爱好者特地带了国内某名牌“年份酒”与法国酿酒师一起试酒,结果实在不难预料:颜色很浅,单宁鲜明(新酒的特点);以其质量存10年以上是妄想;按其宣称的在“法国橡木桶发酵”,保守计算其售价是大亏本。
  3。不能用年份?创新分级!
  缺乏标准的情况下,为了尽力体现自家葡萄酒的“高贵血统”,中国商家可谓绞尽脑汁,于是各种葡萄酒分级方式应运而生,可谓“想象力”十足。
  长城干红的葡萄酒,有评星级的,如“四星”、“五星”,星级越高价格越贵;同时还分产区,有“葡园A区”、“葡园B区”,A区的比B区的产品每瓶也要贵100多元。
  张裕葡萄酒,则分为“大师级”、“珍藏级”、“特选级”、“优选级”。记者注意到,大师级葡萄酒市场上的售价在每瓶300元以上,特选级每瓶在100元上下,而优选级的每瓶仅需50元左右,大师级的价格比优选级高出了近7倍。
  在中国酒庄也作了葡萄酒质量等级的代言,从长城、张裕到小酒厂,不管有酒庄实体或者没有酒庄实体,几乎个个生产酒庄酒。
  以上分级都还算有根可循,借鉴于外国经验。这个就令人哭笑不得了:按照“树龄”分级等,树龄10年的葡萄酒标价108元,树龄20年的标价328元!中国酒商的“想象力”在此可算登峰造极……
  无可否认,产区、年份、酒庄、树龄等条件,跟葡萄酒的质量都有着很直接的关系。然而,都不是构成优质葡萄酒的唯一条件。前文已经提及不是年份好质量好,同理,不是产区好、在酒庄生产(甚至不在酒庄生产)、树龄老酒的质量就是好的。不知道这点的酒厂绝对做不出好酒。假如他们都知道,还用这种方式分级来进行产品区分,是不是误导和欺骗消费者呢?
  好吧好吧,这么要求太苛刻了。假如分级可靠,不管怎么分其实都无所谓。那分级可信吗?毕竟那些可都是中国数一数二的葡萄酒大厂呢。
  拿张裕为例,张裕公司总工程师李记明博士介绍,该标准划分以质量为核心进行综合评定。其影响因素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是原料质量,包括葡萄品种、产区土壤、气候、栽培技术等;第二是工艺条件,包括酿酒师的技术、原酒的发酵温度以及酵母的选择等;第三是陈酿设备,包括选用的橡木桶等设备。以此为基础,将张裕产品等级划分为四级:大师级、珍藏级、特选级、优选级。
  听起来十分科学可靠吧?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曾报导,记者选择了某品牌分别标注为大师级、特选级和优选级的三款葡萄酒让三位国内顶尖评酒专家进行质量评价。按照这个品牌的分级体系,大师级是最高等级,特选级为中间等级,优选级为最低等级。按照国际通行的葡萄酒质量品评方法——盲品请三位专业评酒师对这三款葡萄酒进行品评打分。评酒师的品评结果让人大吃一惊,不同等级的这三款酒的质量没有明显区别。
  人难免出差错,即使是评酒师。记者又把这三款葡萄酒送到实验室进行测试。根据分析的结果来看,专家得出了和评酒师品评结果完全相同的结论,标注为不同等级的这三款酒没有明显区别。
  国家没有严格科学的质量分级导致了那么多问题,2008年1月开始实施的新葡萄酒国家标准中,仅仅把葡萄酒分为劣质品、不合格、合格、优良、优质几个级别,同时缺乏可操作的对应细则。葡萄酒商为了把不同质量的酒区分开来,也只好“被迫”发挥想象力,但等级区分和质量区别、质量区别和价格区别是否合理、一致,也只能辛苦各位消费者你们自己评了。
  二、浮躁、投机取巧的中国酒企
  在一个缺乏严格法制游戏规则的环境里,用乱世来比喻再恰当不过。虽然人们常言“乱世出英雄”,但这放在现实状况中就不一定了。乱世确实有可能英豪辈出;但也有可能流氓伺机而起、适时作乱,使局面更加混乱不堪,最后由第三者将江山一并取之。在中国,不幸的是,后者的可能性要大些。
  
1。胸无大志、亦无廉耻
  那些始终不知名也似乎没有出名念头的中低端酒商就是乱世中流氓小混混的最佳代表。
  2002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洋垃圾”案中,业内人士透露,“4000多元人民币一吨进口原汁可灌1333瓶750毫升的葡萄酒,相当于每瓶原汁3元,加上税费和加工费,一瓶酒的总成本不超过15元人民币。但在市场上售价通常在30元左右,有的甚至在50元以上,利润丰厚。而靠自己种葡萄就不行了,酿酒葡萄种下三年后才挂果,这使得前三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有多少企业愿意等?”伴随的是不断上升的需求、不需要担心的市场和单纯无知的葡萄酒初级消费者。
  这就像有那么两三下功夫的一伙人,于乱世中游荡,看见一个富饶的村庄,旦路不拾遗。那伙人想啊想……
  是趁火打劫抢他一把,发笔小财然后迅速跑掉到别的地方去(说不定还有这么一个村庄呢!)呢?——反正社会正乱、没有军队保护村庄,规则未定、罪行并不成立(抢抢骗骗老百姓的小鸡小鸭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因此做了坏事也不会受到追究,只是名声坏些罢了。
  还是老老实实地为村民提供服务,抵御匪盗侵扰、指导农业生产,取得村民的信任对村庄进行管理,将之发展成自己的大本营,将来进可攻退可守夺下大好河山呢?这样,来钱也太慢了吧?过程也太漫长了吧?说不定吃力不讨好他们发现自个儿小日子过得挺舒坦的根本不需要我们呢?我们其实也没什么指点江山的壮志啦,票子够了就什么都够了,好好赚他几笔然后衣锦还乡过土财主的日子,嘿!多省心多舒坦!
  2。或许胸中有大志,但心存侥幸、投机取巧
  相比之下,那些背景雄厚、资金充足、关系很硬、有头有脸的大牌酒商就像乱世中分裂割据的军阀了。他们兵力充足、粮草满仓、有一定的声望、为百姓之期盼依靠。哪个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想成为天下霸主?照理来说,按他们的条件称霸一方是绝对没问题的。
  或许这个“绝对”就是一个问题。反正我兵多钱多名声响势力大,你们老百姓不买我的账还敢买谁的账?我那么显赫的家世渊源,不会出太大问题的,出了也有上头顶着。我那么有头有脸,撒点小谎骗一点点民脂民膏他们也不会介意的吧,很快就忘了;况且普天之下没有一个大军阀小军阀不这么做的,我也这么做就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不这么做了才吃亏呢!
  因此大众酒质量实在平平,好在对手是更糟糕的流氓们;在高端酒上显得异常积极,不断打破自己的价格纪录。至于质量呢?在吹嘘的总是自己人。一向关心中国葡萄酒的英籍葡萄酒大师JancisRobinson女士2008年拜访中国时说:“据说中国国产葡萄酒的龙头企业‘长城’每年可以灌装约1。5亿瓶葡萄酒。对一向佩服中国人的决心和组织力的我而言,更期待看到国产葡萄酒在质量方面的进步。但让我感到遗憾的是这五年来,中国葡萄酒在质量方面并没有多大改观之处。”
  3。情势逼人?——当反观自身
  大小流氓和大小军阀们在受到谴责的时候,或许要说:“乱世之下,不由自主。”言下之意,都是国家产业环境太糟糕、法制配套不完全、发展历史短、标准难确定……所以我们谁也没有错。
  军阀们还有别的话可说的呢!——谁说我们不成功?我们每年酿了这么多酒,也买了这么多酒,市场占有率那么高,我们的品牌谁不知道?我们还要打入欧洲市场,以获得好评!
  首先国内大牌们有必要好好思考,自己的高产量、高销量、高品牌占有率从何而来。真的就是因为酒好吗?那么,相比国外酒商只有一半的税费呢?长久以来在销售终端的优势呢?政府采购和地方保护呢?较少量的中西信息交流呢?因为“洋垃圾”而造成的错误消费者观念呢?这么多利己的因素对中国大牌的成功有多少贡献?这不是揭短,更想做的是提醒,因为这些因素都在一个个消失。
  大降的葡萄酒关税,销售终端的多样化和自由化,超自由快捷的网络信息,曰益成熟的消费者,磨刀霍霍的优秀外国酒商(旦携带着过剩但绝对不低质的酒)……你们不担心,旁人都为你们紧张!据今日投资统计,中国葡萄酒行业(2009年)的最新排名为:张裕的市场占有率为17%,位居其后的长城为12%,第三名王朝酒业为5%。而在2008年,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在中国葡萄酒市场上张裕、长城和王朝酒业的份额分别为21。24%、20。19%和10。67%。
  其次,难道中国葡萄酒行业目前的问题,都是产业环境不好的错吗?葡萄酒酒企无能为力?
  
4。法国的法宝:严苛AOC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