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经济管理电子书 > [中国企业没戏吗i]-郎咸平-纯文本 >

第6章

[中国企业没戏吗i]-郎咸平-纯文本-第6章

小说: [中国企业没戏吗i]-郎咸平-纯文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ば形佳细窠梗砸黄烤浦柿康暮没担似咸丫频牡燃兑约熬瞥У纳际跻酝猓跋熳畲蟮囊蚯鼐偷笔裟攴萘恕2煌攴莸奈露取⒔涤炅俊⒃徽帐奔洳煌岬贾缕咸丫频目谖兑膊煌缛绻烧咸亚跋涤旯啵蚰鸪隼吹钠咸丫铺欠植蛔悖谖镀H绻攴萏跫茫频闹柿考眩蝗绻攴菔翟诓缓茫蛟俸玫木谱退峋剖σ参蘖靥臁K裕ü私簿科咸丫频哪攴荩拖裰泄私簿咳说纳桨俗忠谎淦陡还蠹诔錾且粍x那就巳经注定,是纯粹的看天吃饭。这个情形有时也着实很令人烦闷:同个酒庄的酒不同年份口味可能大相径庭,高端酒仰赖优异的自然和超绝的酿酒师、调酒师能保持高素质,但中低端酒的口味优良与否就只能看运气了。
  与旧世界看天吃饭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世界相信人定胜天。他们绝不会任由差年毁掉葡萄酒的质量,而是想方设法运用人工方式减小自然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因素。如果曰照不足,他们会调整葡萄叶面使其接受更多阳光;如果雨水不足,可以运用灌溉设备给葡萄浇水;如果夜间温度太低,还可以启用大型暖风机让葡萄“取暖”。除此之外,新世界甚至还会在酿造过程之中进一步加以改造。如果当年葡萄不够成熟糖分不足,他们就在发酵过程中加糖;如果遇上葡萄酸度不足,他们就加入酒酸;遇上单宁(鞣酸)不足,他们就加入单宁粉,上文也已经提过一些。
  这些做法对于传统葡萄酒生产者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对于高端葡萄酒而言,旧世界的酿造方式是合适的(新世界的高端酒也是这么做的),因为本身底子(产区自然条件)够硬,又有技艺高超的酿酒师调酒师去根据年份进行相应调整从而保证高素质;但由于中低端酒的生产者并没有足够条件保持高素质、好口味,而对大众消费者来说,他们更多的是要求口味、质量稳定、价格便宜的好喝酒。新世界这样做,不仅消除了年份的影响从而保证了质量、口味的稳定,也保证了高产量,这也是为什么同样质量的葡萄酒,新世界能比旧世界便宜一半的原因。
  即开即饮不仅体现在口味平易近人、讨人喜欢,也在于饮用方便。于是新世界的人也开始在产品设计上下功夫,各种便携式包装横空出世了:盒装、袋装、软包装等;取消了具有开瓶仪式感的木塞,换成更方便、更日常化和平民化的螺旋帽。谁能不为这样巧妙的心思而感叹呢?
  其次,葡萄酒除了净饮之外,很大一部分是配餐饮用的,但各种食物与各种葡萄酒口味不一定契合,葡萄酒的配餐在专业人士那儿其实又是一门高深学问,绝对不止“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般简单。贴心的新世界酒又一次改造自己,换上新衣(酒标),使配餐变得轻而易举——在酒标上描述葡萄酒的风味(如是橡木、黄油还是青苹果风味等),并在背标给出与葡萄酒相搭配的食物建议。
  而欧洲葡萄酒生产者,尤其是法国造酒者们,出于文化上的自豪感与优越感,大多不屑于做这些媚俗的事情。对于它们而言,由于不同产区、不同酒庄出产葡萄酒的风格都不一样,所以消费者要想知道一瓶酒是什么口味,什么风格,自己去了解产区和酒庄的特点就行了。问题是,法国有400多个传统葡萄酒产区,600多种葡萄品种,而酒庄更是多得不计其数。此外,葡萄酒的年份和等级也会影响其口味特点。这么复杂的葡萄酒文化,令新一代消费者无所适从,望而却步。难道他们在购买一瓶几欧元的葡萄酒之前,还要先花上若干小时,甚至几天硏究这些产区和酒庄吗?自矜为贵族和前辈的旧世界啊,看看人家新世界酒!这才是民主世界该有的态度。
  十分好喝、绝对便捷、相当便宜、设计贴心,对一瓶不到百元人民币的酒你还能奢求更多吗?当然可以!
  
三、迁就人之典例:“根本不是葡萄酒”的类葡萄酒
  对于很多不太喜欢酒类本身的消费者而言,即便如此,他们还是不会选购葡萄酒,而更愿意选择饮料、果汁来作为饮品。这样的人照传统来说自然不会被酒商们列入目标市场,但新世界酒商们不愿错过这块肥肉。
  为了招徕这批消费者,他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又推出了新的产品:果酒。所谓果酒,顾名思义,就是在葡萄酒里掺入果汁,使其口味变得更加香甜好喝,老少皆宜。果酒推出以后,受到了年轻人、女性等消费群体的热捧。
  让我们看看美国果酒销量第一的Arbor Mist是怎么做的。
  在产品外观上,Arbor Mist包装透明、色彩鲜艳、造型美观,看上去“秀色可餐”,摆在货架上就已经能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在产品开发上,Arbor Mist按照不同葡萄品种(如梅洛、金粉黛、霞多丽等)、不同水果(包括草莓、蜜桃、橙子、青苹果等等)的组合研发出多种口味的葡萄酒,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在营销宣传上,Arbor Mist的宣传口号是“Great tasting wine with a splash of juice!”里面同时提到了酒与果汁,并突出强调了“美味”(greattasting),其各种宣传画报(图1…3)也着重于营造美味、天然、健康的形象,非常符合年轻一代消费者的需求。此外,Arbor Mist多数产品价格在2~4美元之间(30元人民币不到),非常廉价,连年轻人都承受得起。Arbor Mist的葡萄酒向消费者传达着这样的信息:你要的一切,包括美味、健康、便捷、价廉,我全都可以给你!

图1…3  葡萄酒宣传画报
  通过上文描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新旧世界中低端葡萄酒如何大相径庭,这些区别追根溯源来自于他们截然不同的酿酒哲学,也正是新世界崛起、旧世界式微的原因。
  旧世界的中低端葡萄酒制造者仍认为,酿葡萄酒就是要让葡萄酒自己去诠释属于大自然的风味,而不是尝试去改变自然的风格。在他们心目中,酒是崇高的,人是卑微的,人应该虚心地去敬仰酒、了解酒、欣赏酒,而不是改变酒来适应人、迁就人、满足人。他们自视清高,继续按照酿造高端葡萄酒的方式来酿造中低端葡萄酒,将他们的“酒本位”酿酒哲学奉行到底。
  而新世界的酿酒哲学恰恰相反。他们把酒和人的地位掉过来,酒是饮品、商品,酒自然要适应人、迁就人、满足人,而不是要求人本身去为酒来改变什么。通过贯彻这种“人本位”酿酒哲学,新世界在中低端葡萄酒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两者的对比说明,中低端葡萄酒的行业本质,就是通过改造自然来适应人,而不是像高端酒那样,通过保存自然来吸引人。
  从上文叙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葡萄酒要成功,必须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但中低端葡萄酒和高端葡萄酒必须采用不同的路径,说的是两个故事。
  高端葡萄酒应走的方式有些许姜太公钓鱼的意味,竭尽全力将天赋的自然精华珍藏下来,然后通过评酒师、名流、酒评大赛等方式将这个信息传达出去,将消费者吸引过来。
  而中低端葡萄酒不能装腔作势地摆出一副高姿态,也不能高傲地让人等待熟成,想成功地拉近自然与大众的距离,就必须谦虚地走下高台,改造自然的不足、变得圆滑讨喜以迁就众人的口味。
  第三节  中国葡萄酒
  说实话,我们在研究外国葡萄酒和中国葡萄酒的时候心情天差地别。
  旧世界的造酒人们有一种“贵族”的气息,将葡萄酒当成一门真正的艺术,他们对葡萄酒的热爱和追求完美的态度无法不令人赞叹。即使暂时在中低端酒上栽跟头,也是因为恪守“让自然去酿酒”的理念因而与中低端酒行业本质有所冲突,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虽败犹荣”,输得有气节;而新世界中低端酒的造酒人则充满“民主”的务实精神,钻到普罗大众的心眼里,造出令人可轻松愉悦享用的葡萄酒。
  而国产葡萄酒呢?高不成、低不就。葡萄酒市场表面上蓬勃发展、充满希望(如今中国葡萄酒产量已经位居世界第十,葡萄种植面积更是名列世界第五),但实际上乌烟瘴气、混乱不堪。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中国整个葡萄酒市场如此混乱的状况,根源有两个:①标准的缺失;②浮躁、投机取巧的中国酒企。其实这两个缺陷不管在任何行业都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大坎,在葡萄酒行业中其危害可说是致命的。
  一、严苛标准的缺失
  谁说我们国家葡萄酒没有标准的?怎么可能没有标准呢?应该说清楚的一点是:真正的标准包含两点:一是标准的存在;二是标准的贯彻。我国大部分时候第一步走得非常漂亮,然后停下。这并不是“有标准”。
  但是我们很惊讶地发现,在葡萄酒行业,这个情况发生了改变——连第一步都不行了。
  1。我们喝的真的叫葡萄酒吗
  1994年在国家试图与国际接轨,出台与国际标准相当的葡萄酒行业国家标准后,轻工部很贴心地“考虑到参差不齐的中国红酒各生产商之综合条件”,反应迅速地出台了另一个行业标准。这个标准如何?只需一点就足以见其水平:允许半汁葡萄酒的存在。什么是半汁葡萄酒?可在葡萄汁中随意加酒精、加水以及很多其他稀奇古怪的东西,那还是可以合法地被称为葡萄酒的。
  “行标”一出,“国标”立即沦为“推荐标”。推荐?就是随便,想执行就执行不想执行算了,只要到达“行标”我们就不会找你麻烦了。
  当时什么状况呢?葡萄酒这个行业在中国刚刚起步,消费者们大多没喝过也不知道葡萄酒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东西,而且兴致勃勃。中国葡萄酒消费在1994年至2000年增长达61。8%(世界葡萄酒产量只增长了6。5%左右)。面对这么一群热血沸腾又无知幼稚的消费者,谁愿意袖手旁观?葡萄酒厂从1994年的130多家猛增到2002年的600多家,大多数投入了“行标”的怀抱。于是乎中国葡萄酒市场一片混乱,乌烟瘴气。
  2002年一则新闻震惊市场《业内人士惊曝葡萄酒业内情:80%是“洋垃圾”》:“市场上30元以下的酒,70%以上都是勾兑的;60元以下的酒,40%都有问题;200元以下的酒,平均50%也有问题。不客气地说,哪个企业敢站出来说自己的酒没有勾兑过,我可以和他叫板。”
  “其实真正的干红是没有任何添加物的,而现在市场上的很多干红都有添加物,因为国外的很多‘洋垃圾’进来后,必须要用这些物质去勾兑。夏天一到,港口会有很多大塑料罐装的进口原酒,这些国外的‘洋垃圾’进入中国组装,然后让中国的消费者喝。”
  这则新闻像炸弹一样把葡萄酒市场炸开了锅,引得国内大牌纷纷出面反驳(这是中国酒企第一次那么团结!还有第二次,请看下文),酒协也义正词严地声明。可讽刺的是,很少有企业敢直截了当地否认自己有如此行为,大多顾左右而言他。某名牌宣称“国家质监总局每年都要对红酒进行抽检评比,大企业的优质率都在90%以上。”用的是什么标准?——行标吧。
  那是2002年的新闻了,如今呢?
  仍时不时有假酒新闻、受害受骗消费者出现,连央视都有相关报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