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遵生八笺-明-高濂 >

第8章

遵生八笺-明-高濂-第8章

小说: 遵生八笺-明-高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蛊酰槭迪嗤ǎ淮笸ǎ蚱远ㄒ樱窃幌R呈适保铝购隙龋龃ξ薹赣诎诵埃鞑豢晌闱浚蛏碜园惨樱窃环兰病!�
又曰:“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外贪快乐,姿情好尚,务外则虚内矣。所谓养内者,使五脏安和,三焦守位,饮食得宜,世务不涉,是可长寿。”
《庄子》曰:“人之可畏者,衽席饮食之间为最,而不知预为之戒者,过也。若能常自谨畏,病疾何由而起?寿考焉得不长?贤者造形而悟,愚者临病不知,诚可畏也。”
“劳者,劳于神气;伤者,伤于形容。饥饱过度则伤脾,思虑过度则伤心,色欲过度则伤肾,喜怒过度则伤肝,悲愁过度则伤肺。又如风寒暑湿则伤于外,饥饱劳役则伤于内。昼感则伤于荣,夜感则伤于卫。经行内外,劳一而二,由二而十,真气外散,五邪入内,使人肌肉内消,神气短少,饮食渐减,行步无力,虽欲久生,恐无能矣。”
《道院集》曰:“游心虚静,结志玄微,委虑无欲,归计无为。凝神灭想,气和体舒,达延生命,寿与天齐。”
又云:“检情摄念,息业养神。悟妄归真,观空见性。常习静明,不为魔动,心我两忘,神气自满。”
又云:“止念令静,观理令明。念静理明,不死可能。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气和体柔,长生可求。”此皆至妙要论。
“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臆之设,犹宫室焉;支体之位,犹郊境焉;骨节之分,犹百川焉;腠理之间,犹四衢焉。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至人能理其身,亦犹明君能治其国。爱民安国,爱气全身;民弊国亡,气衰身谢。故上士施医于未病之先,防守于未败之日。故摄生者,先除六害: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五曰屏虚妄,六曰除嫉妒。六者若存,真经空念,不能挽其衰朽矣。”
又曰:“冬则朝勿饥,夏则夜勿饱。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过日出后。心内澄则真人守其位,气内定则邪秽去其身。行欺诈则神悲,好争竞则神沮。轻侮于人则减算,杀害于物必伤年。行一善则神魂欢,作一恶则心气乱。人能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神形安静,灾病不生,仙禄注名,鬼簿落籍。寿福安宁,由此兆始。”
《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之数七,丈夫之数八。”女子过七七四十九数,则任脉虚,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以渐枯槁,华色失荣。丈夫过八八六十四数,则五脏皆衰,筋骨解弛,血脉短促,精气耗散,天道闭塞,日就憔悴,肌肉无华。故上寿之人,年过常数,皆由衣食充足,药饵扶护,孝子贤孙,承欢爱养,调其朝夕,适其寒温,上顺天心,下契人理,顺天之道,寿命无疆。
岱翁曰:“尝见世人,治高年之人疾患,竟同少年,乱投汤药,妄行针灸,以攻其病,务欲速愈。殊不知上寿之人,血气已衰,精神已散,至于视听聪明不及,手足举动,肢体不随,心志沉昏,头目玄晕,气脉妄行,则宿疾时发,或秘或散,或冷或热,此皆老人常态。不慎治之,急投峻药取效,或吐或汗,或解或利,老弱之人,不能禁架。汗则阳气泄,吐则胃气逆,泻则元气脱,立致不虞,此老病大忌。更不可用市中买药,并他人闻说病源,不知药味,送来服饵,及虎狼之药,切宜仔细。若身有宿疾,或时发动,则随其疾状,用温平顺气、开胃补虚中和汤药,调停饮食,或随食物变馔治之,最为要法。”
“养寿之道,与仙佛二教最是快捷方式,故清凈明了四字最好。内觉身心空,外觉万物空,破诸妄相,无可执着,是曰清凈明了。”
故《说心法》曰:“前不接灭,后不引起,前后断绝,中间自孤。当体不顾,应时消灭,知体已灭,豁然如空。古事过去空,今事眼前空,未来决定空。一切尘劳,是大虚妄,不可执而为有,自障吾心,结成烦恼。”
《金经大乘法》云:“身便是幻,幻时所化,又是幻中之幻。世即是梦,梦时所见,又是梦中之梦。辗转虚妄,如声外有响,形外有影,形声影响,起于一真。影外影为三等妄,梦中梦是两重虚。”
“一切诸有,如梦如幻;一切烦恼,是魔是贼。人生一世中,其梦无数,梦中一一称我,梦中之我,岂非空乎?要知梦既是空,身亦如梦,何以迷着?”
“谛思身之未生,有象乎?有名乎?有我乎?身之既化,有象乎?有名乎?有我乎?身前身后,两不可知,安得于中偏执为我,爱恋忧怖,终日戚戚?”
“物之生成谓之造,物之变灭谓之化,性之分别谓之识,一切含识谓之相。相续有情,名随因报,流转无穷。有能遗物离人,超出造化之外,卓然独存,其惟大觉圣人乎?”
“万物自万物,二仪中虚空自无碍;万念自万念,一心中虚空自无碍。”
“无数之形,自古生化而不停;无数之情,自古差别而不平;无数之事,自古烦恼而不定;无数之有,自古成坏而不久。往者无迹,来者无极。若悟一一皆空,即当心如太虚,洞然无碍,有何介怀,更生色相?”
“天地万物,因妄相和合而生;人世万事,因妄情交结而成。念起念止皆自心,念起则一切烦恼起,念止则一切烦恼止。何不见心,以息此念?念起即觉,如川欲泄,篑土可塞,襄陵势绝。如火欲燃,杯水可沃,燎原势灭。觉念止念,宜速而切。”
晁文元曰:“修行之法,两熟居先。智断之理熟,则事事皆空,岂空留碍;力制之功熟,则念念不起,自然安闲。智断即观,力制即止也。”
“万沤起而复破,水性常存;千灯明而复灭,火性原在。忘情之心,不住于相,如汤消冰,冰汤俱尽,无可分别。触境之心,未能不动,如谷应声,即应即止,无复有余。”
“不茹荤饮酒,是祭祀斋,非心斋也。汝能一志,无以耳听以心听,无以心听以气听。疏瀹汝心,除嗜欲也;澡雪汝精,去秽累也;掊击其志,绝思虑也。无思无虑,则心专于道;无嗜无欲,则乐于道;无秽无累,则合于道。心无二想,名曰一志。”
《太上九行》曰:“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于动,是名上三行。行无名,行清凈,行诸善,是名中三行。行忠孝,行知足,行推让,是名下三行。”
“不止之心,妄心也;不动之心,真心也。归心不动,方是自心。此是止息之义,故其文以自心为息。”又曰:“息者气也,自者从也,气从心起,故心住则息住,心行则息行。”所以禅道二宗,以息心为最切要。
《楞严圆觉注》曰:“心息相依,息调心静,入胜定地,似尤简径。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入三菩提,此最权舆。神气相合,气和神清,清和久久,自然长生。”
晁公曰:“梦觉之初,诸念未念,方寸之室虚白生,此清境可爱。昧爽之初,群动未动,方丈之室虚白生,此静又更可爱。此时进道,表里相应,真可乐也。五鼓之后,睡觉而坐,自觉神清气清,耳中音清,其妙无比。”
又曰:“垢渐去而鉴渐明,魄渐销而月渐满。攻竹木,先节干则枝叶易去,迎刃而解。日损妄念,先去其胸中尤甚者。惩忿窒欲,老人最要一事。”
“了知起灭意,决定生死根,不复随缘转,是名不动尊。在造化中,身不由己;在情境中,心亦如此。悟妄识真,缘妄入理,率以为常,至于殁齿。”
“十魔军最要提防:一欲,二忧愁,三饥渴,四触爱,五睡眠,六怖畏,七疑悔,八瞋恚,九利养虚称,十自高慢人。”
圭峰曰:“随时随处,息业养神。”,昙伦云:“行住坐卧,离念凈心。人可以利济通达者,常力行之;患难困苦者,力救之,皆如己身之事,此外功德也。修此勿责人报,勿希天佑,天若有灵,人若有知,理合何如哉!清心释累,惩忿窒欲,求自然智,住无碍行,此内功德也。修此勿期道胜,勿思瑞应,经若不诬,教若不虚,理合何如哉!”
“斋戒沐浴,此外清凈也;息心玄妙,此内清凈也。”
“所见有是有不是,此世间妄眼也。无是无不是,方为出世真眼。所知有可有不可,此为世间妄心也。无可无不可,方为出世真心。高一步者,眼界常不分别,心界常得安和。”
“浮世乃生老病死之洪都,忧悲苦恼之窟宅,此八字无人无之。明悟之人,知彼我同,当于事过即空,不留妄想。”
《三根六如论》曰:“对眼根之尘,如见梦时物,如变幻化像;对耳根之尘,如闻空中风,如听禽兽语;对意根之尘,如汤释冰雪,如冶销金铁。”
“歆然之欲,憋然之忿,隐然之忧,皆逆道心,于身心有损;翛然自得,怡然自适,恬然自息,皆顺道心,于心为益。去彼取此,取之无斁。”
《心经》曰:“色即是空。”非无色之空,恐人执色为碍耳。“空即是色。”非有色之色,恐人执空为碍耳。色空双泯,心境一如无纤尘可拂,方是了然旷达。
“恣口腹者,神仙目之为啄腐吞腥;佞富贵者,高士比之为吮痈舐痔。”
《造化因心偈》曰:“赋象各由心,影响无欺诈。原无造化工,群生自造化。”
贯休曰:“举世遭心使,吾师独使心。万缘随日尽,一句不言深。”
“仕宦之间,暗触祸机;衽席之上,密涉畏途;轮环之中,枉入诸趣。故世间有怨府畏途,祸胎鬼趣,积习宴安于其中,不自觉悟者,可为贤乎?”
“见彼如意极快之事,不当羡慕。世事皆有倚伏,如意处常有大不如意之变。事难缕述,理可尽思,以此对治,自然甘处。”
“颜回如愚,王湛为痴,士有隐德,人何由知?权要之门,喧烦会合;道义之宅,阒寂荒凉。”
齐己诗云:“心清鉴底潇湘月,骨冷禅中太华秋。”陈陶诗云:“高僧示我真隐心,月在中峰葛洪井。”二诗读之,令人气格爽拔。
阴澹语索袭曰:“先生弃众人之所收,收众人之所弃。宅不弥亩,而志忽九州岛;形居尘俗,而栖心天外。”
《庄子》曰:“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孔旻曰:“怒气剧炎火,焚烧徒自伤。触来勿与竞,事过心清凉。”
《关尹子》曰:“无一心,五识并驰,心不可一;无虚心,五行皆具,心不可虚;无静心,万化密移,心不可静。借能一则二偶之,借能虚则实满之,偕能静则动摇之。惟圣人能敛万有于一息,故无有一物可役吾之明彻;散一息于万有,故无有一物可间吾之云为。”
又曰:“运者车也,所以运者,是牛非车;思者心也,所以思者,是意非心也。不知所以然而然,惟不知所以然而然,故其来无从,往无在,故能与天地本原不古不今。”
《谭子化书》曰:“爪发者我之形,何爪可割而无害,发可截而无痛,荣卫所不至也。则知我本无害,而筋骨为之害;我本无痛,而血肉为之痛。所以喜怒非我作,哀乐非我动。我为形所昧,形为我所爱。达此理者,可以出生死之外。”
又曰:“动而不知其动者,超乎动者也;静而不知其静者,超乎静者也。超乎动,阳不可得而推;出乎静,阴不可得而移。阴阳不能变,而况万物乎?故不为物所诱者,谓之至静。”
“形动而心静,神凝而迹移者,无为也;闲居而神扰,拱默而心驰者,有为也。无为则理,有为则乱。无为至易,非至明者,不可致也。”
“阳之精曰魂与神,阴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