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曲十年-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圣诞节的前夜,我还真认认真真准备了一个菜——鱼香肉丝。看着老爸那本菜谱,一板一眼地操作,没想到味道还真过得去。想想只有一个菜,量少了点,就又补烧了一个炒青菜。
好在圣诞节是在冬天,如果我们在澳洲过圣诞的话,恐怕这些提前做好的小菜等到圣诞夜都要变味了。
圣诞节那天,每个人都带着自己亲手烹制的小菜来到学校。还别说,我们当时还真够自觉的,不想现在的那些小孩,嘴特馋,用我老爸教训我的话来说,那就是“叫化子不藏隔夜食”。
在圣诞晚会开始之前,我们一直忍住了食欲,虽然学校的午餐没多少可取之处,虽然整整一天教室里弥漫着各种食物的香味,但我们一直守护着各自宝贵的“入场券”,没有动一下。
小时候对于类似春、秋游这样的事件总是特别兴奋,往往前夜就得失眠,第二天天还没亮就穿好衣服,背上书包,坐在桌子边等着太阳升上来,那叫难熬。
所以对于晚上这么重要的一个活动,其诱惑力是非常之巨大的。至少我总觉得白天的课上了些什么都记不清了,满脑子都想着晚上的节日晚会。
既然是晚会,那就得有主持人,她是当仁不让的女主持之一,而其中的一位男主持则是班里“风云人物”——海。没想到这个人给我以后两年的生活带来的不小的阴影。
他是班上篮球队的主力,而且足球也踢得不错,当然那是相对而言。
我们班足球的情况怎一个“差”字了得。记得当初我们班在历次年级的足球比赛中稳坐“倒数第一”的位置,从没落过一次。我们班得篮球水平也好不到哪里去。不过,这个我是有责任的,谁让我那个时候还没发育呢。如果到了现在,相信我也可以无愧于“技术型主力选手”的称号啊。
初三的时候,看看凭我们的实力反正也不可能有对手“抢”去这一“宝座”,更为了不让别的班级因为和我们比赛而感到“过度兴奋”以至发生什么意外,我们就索性发扬了风格,放弃了比赛。
其实,这也不怪我们,我们都是业余水平,而其他班级多少都有几个在校篮球队训练的队员,水平自然是要高过我们一大截了。
不过,在我们一群水平较低的人里,海也算是“矮子里的将军”了。
与之相反是,本班的女子篮球队倒是异军突起,非常了得,反正每次年级比赛,冠军总是我们的。虽然那根本不能叫比赛,犯规、违例的动作多到裁判都觉得自己是个“门外汉”。
尽管全部比赛下来,总计得分也不超过30分,但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所以过程也就没多少在乎。
别看静长的小巧,当时可是我们班女子篮球的队的上场主力啊。每次比赛,她总是穿一身红色的运动衫,头上梳两个小路纯子的辫子,再扎两个红色的蝴蝶结。那种美啊,真叫青春。
每次比赛,我总是悄悄的去看,看她的长发甩呀甩,看她象火一样的冲到这里,蹦到那里。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是威慑力还是有一些的。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我们当初那个班存在严重的“阴盛阳衰”,其实这也是中国教育制度的一个弊端。看看从小学到高中,除了体育教师,还有几个男教师?
班主任、班委几乎清一色都是女的,也许是男同胞太调皮不受欢迎,或是男性的生理、心理成熟度晚于女性的缘故。
男同胞们长期受到压抑,得不到锻炼,生理和心理上都受到一定的影响,显得温柔有余而阳刚不足。这点在我们初中的班上得到充分的体现,说是典型也不为过。
无论在体育还是学习方面,男同胞都干不过班里那些女强人们。所以我们班那顶“阴盛阳衰”的帽子直到初三毕业,才随着班级的瓦解而不复存在。
不知不觉又说开去了。还是回到这场“空前疯狂”的圣诞节晚会上来。晚会开始显得还是非常有秩序的,男、女主持人也表现地非常出采。那些准备了节目的同学也按照节目单依次进行着表演。游戏项目也进行的非常的热烈。
一个女生谈到了班里的同学之间的人情、亲情和感情,说到动情之处竟然落下了眼泪。这一来就像放倒了多米诺骨牌,产生了连锁效应。不知为什么,到了后来气氛就有些压抑了,甚至连空气都凝结了。
很多女生都纷纷发言,崔老师和谢老师也不失时机地加入,谈了一些他们的感受。弄得现场都快成一个追悼会了,很多人的眼圈都红红地。
还好这并不是晚会的高潮,吃菜的那会儿才叫带劲。别人的菜是否很出色,我已忘记,反正我的“鱼香肉丝”非常受欢迎,谢老师还“贪婪”地吃了好几口,弄得我自己反倒一口没吃着。
相比之下,“炒青菜”就大受冷落,最后为了不带剩菜回家,我只好自行解决了这份冰凉的“炒青菜”。
大家带来的礼物都集中在一起,然后每个人抽签决定礼物的归属。我竟然和男主持海互换了礼物。这是不是又为将来事情的进展预示了什么呢?
整个晚会的高潮在结尾,大家大概都已经忘却了先前的不快,沉闷的气氛一扫而光。开始是不少人把一些水果残渣互相投掷,最后竟然演变成一场全班参与的混战。以至于班级教室的天花板上都留下了“战斗”的痕迹。
这“痕迹”知道我初三毕业还保留着,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哪天有空去南中,我一定要在去瞻仰一下当年的“古迹”。
第十三章
终于回来了,这回可以继续我的写作,是不是有很多朋友都“等得花儿也谢了”?先自我臭美一把。
俗话说“光阴似箭”(这个单词在我们当初写的学期小结中出现的频率最高),转眼初一的上半学年就过去了。经过严冬后,万物复苏,四月的上海,春意盎然。
现在每逢4月1日,我们中很多人要做的一件事恐怕就是“骗人”,因为这一天是西方的“愚人节”。
1991年的4月1日,西方这个“愚人节”传入中国还不久,对我这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毛头小子来说,“愚人节”这个词可谓是“它认识我,而我不认识它”。
凡事总有第一次,1991年的4月1日就是我和“愚人节”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那一次,我第一次结结实实地做了一回“愚人”。也是从那天开始了我的另一件人生大事——写日记。
记得读小学的时候,每到放假,母亲总是强迫我写日记,认为这有利于写作文,可以积累一些素材。可基本上每次我都是“三天热度”,一过那劲就不写了。曾经以为人生就这样了,从此以后拒绝再写日记;斩了千次的日记却断不了,百转千折它将我围绕。。。。(一不小心又来了一把情歌,不好意思:)
但是也不知道是哪个神经搭错了(可能是那天受的刺激太大了),那天开始写日记并一直延续至今,以至于养成了一种习惯,觉得写日记和每天的吃喝拉撒一样,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一部分。
所以你们不要奇怪为什么我的记忆力“那么好”,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它帮助我回忆过去,记性不好也不行啊。^_^
情况是这样,还记得班上的那个她吧,读初中的时候,我觉得她是那么精力旺盛,仿佛头脑休息一下都会让她觉得憋闷一样。遇到“愚人节”这种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她当然更不会轻易“放过”。
上午的课间休息,我正和同桌聊天,忽然她从教室外一路小跑进来,煞有其事地向大家宣布:“学校有通知,明天教育局的一位老师要来给我们上一堂课,考察一下我们的语文水平。时间是明天的语文课,所以明天的语文课cancel了”。
说完,还在黑板的右下脚(那是专门用来写通知的地方)写了个通知。那个认真劲,真是不忍叫人不相信。
有句话叫“鬼迷心窍”,我当时就对此深信不疑,由于那天是“愚人节”,大凡知道的这一节日的同学都不说实话,甚至当我向班长再次确认的时候,得到的答复也是相同的。于是,我就这样“上钩”了。
这里有两件事需要说明一下。一是谈谈书包的问题,当初我们上学,还是在教育部没有提出“减负”的时候,如果把所有科目的书本都放到书包里,恐怕我真的是无法承受其重量。所以,当初很多人采用的方法就是按照第二天的课表,按需带书,凡是第二天课表上没有的课程,相应的教科书就不放在书包里了。
这样做法的一大好处就是可以使书包的重量最轻化,而最大的坏处就是一旦忘记整理书包,就有可能因没有课本而受到上课老师的责罚。好在我们一个年级有6个班级,所以一旦碰到这种情况,可以到别的班级寻求一下“援助”。
还有一件事就是语文课雷打不动的“练口”活动,1991年4月2日的语文课正好轮到本人。唉!往事不堪回首啊。
上面说到我被这小丫头骗子“骗进”,其实这并不是她的初衷,她本意是想骗骗谢老师,没想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谢老师这条大鱼没有被骗进,我这只癞蛤蟆倒自投罗网了。
也怪我大意,一听明天没语文课,自己就可以不练口了,那叫兴奋(本人比较讨厌练口,觉得没意思,所以不仅没有好好准备,而且基本上就在蒙混过关。三年里面自己的练口基本没有什么创意和特色,在这里要检讨一下,如果谢老师看到这里,会不会气得晕过去?)。
第二天不仅没有带语文书,而且练口的题目根本没有准备,把用来准备练口的时间全部花在看电视上了。
当第二天谢老师出现在语文课上的时候,我简直就认为自己还在梦里,在狠狠掐了自己一下后才发觉这是事实。结果就是我硬着头皮上台,把被骗的理由向所有同学澄清,那时候具体说了些什么已经无从回忆,反正胡乱说了一通就下台了。
虽然第一次做了“愚人”,但是收获颇丰:
1、 终于知道原来还有“愚人节”这样一个节日;
2、 从此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原本是打算用来记下这个屈辱的日子,好“后世不忘,前世之师”的,结果。。。现在才发现好处多多啊!);
3、 这次练口又“混“了过去,在下次轮到我“练口”之前,可以休息上一阵了。
第十四章
由于前几天没有更新,已经有很多朋友通过MSN来催我,居然我老婆也在催我,才写了1/4章,就要我传给她看,弄得我头都大了。所以今天一下就写了两章,让一些朋友过过瘾,否则本人实在无法承受了。
虽然文章的题目叫“恋曲十年”,但是本人觉得还是要把那时我的一些经历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因为我觉得它们值。所以,虽然老婆一直在身边叫嚣着要多写一些关于她的事情,而且一再威胁说如果不把她写得好一些就#%&*,但我依然冒着生命危险把我认为值得一写的东西写出来,希望有人喜欢。
前面已说过,南中是上海的市重点中学,所以教学比较有特色,一些科目在普通的中学里根本没有。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民防课。
首先来说说什么叫“民防课”,所谓“民防课”就是一堂普及公民自我防护意识的课,当时还发了薄薄的一本书,里面有自我救护,如何应对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还有如何在应对核弹等等。
本人认为这倒是一门颇有当年“深挖洞、广积粮”的影子。说实话,这门课还真是对我们有一些帮助的,不知道现在中学里还有没有这门课。
当然,我在这里不是为了提上课的内容,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