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之新中华帝国-第1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这个消息自然也报知了内阁,与周青竹这些政治为主的大臣不同,商务部部长李鹤高兴之余从中看到了一丝商机——骏马。
李鹤本是青州知府福布森的师爷,住在山东重镇青州战马自然是很熟悉的了,可见到从西班牙人手中缴来的马匹后他才知道蒙古马真的太低了,和高大的欧洲马相比差的太多。
从这条报捷的消息中,李鹤看到了京师八旗王公身上的商机,这应该是一项一本万利的好买卖。用不着万里迢迢的从中东引进阿拉伯马,明离洲的马群同样高大神骏,完全可以作为“高档”商品。
李鹤的提议得到了内阁众臣的充分认可,报到梁明那也是褒义嘉奖,“一匹骏马,千把两银子总是不成问题的。”梁明的话让周青竹两眼直冒金光,急忙补充道:“全部换成金子,都要金子。”
这句话说的没头没尾的,可在场众人心中都明白是什么意思,只要是金子就可以存在中华银行中,至于发多少金卷那就要看行情了。
梁明嘴角露出了一丝笑,看来自己的总理大臣是要把资金的苗头动在银行上了。中华银行历来是有多少金银,发多少的金银卷,纵然奥巴里早在三年前就建议过中华银行以三倍的纸币(金元卷、银元卷)发售,可保守的周青竹一直报以反对态度。
梁明知道国家银行完全可以发售三倍库存的纸币,可一是因为内阁的反对,二是因为中华国内需较少消化不掉如此大量的金银卷,此事也就一直拖到了今天。
现在看来,增发金银卷一事马上就要解决了。虽然这只是开了一道小口,可梁明心里清楚苦受财政困扰的周青竹等人会渐渐放开手脚的,只要同中华国国内需求相平衡,就无大碍。毕竟中华银行存的都是黄澄澄的金子。
二月下旬,欧洲传来消息,去年年底(1782年11月30日),英美签署《巴黎和约》草案,英国即将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这对于此时的中华国来说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小事,虽然梁明清楚的知道这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他现在一心盯着的是大陆的移民,至于美国成不成碍他屁事!
正文 二十四章 移民
黑龙小说网 更新时间:2009…8…1 10:11:49 本章字数:2220
河南现在的麻烦事不少,去年黄河决口二十多个州县受灾,数十万百姓流离失所,地方州县田地荒芜,可谓民生艰难。虽然各地开启了官仓可还是有大批大批的百姓成为流民,成群结队的涌入开封、洛阳等大城。
进入寒冬时节,各地流民多数返回家乡,滞留地方的也是无关大碍。何裕城(1726——1790)知道,即便是回到了故乡,数十万百姓依旧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可他却是束手无策,一是河南各地官仓存粮将尽,二是朝廷做到这个地步已经是能力极致了。
中国几千年以来都是如此,地方每招天灾**,当朝便是拨下钱粮免去来年税赋,地方放粮赈灾,渡过这个关口就是大吉,至于地方民生恢复,那就要靠时间去弥补了。
但与外省不同,河南人多地狭,土地兼并严重,寻常年月尚有不少百姓沦为流民,何况是今年。
而更令何裕城等河南官员担心的是河南乃白莲教长久经营之地,混元教(白莲教支派)首领刘松(安徽人。一说河南鹿邑人),曾长期在河南传教,组织群众。此人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被捕,充军甘肃隆德(今属宁夏)。其弟子刘之协和之协弟子宋子清等继续传教,宣传反清复明。是以,河南一直是清廷的瘙痒之地。
早在九十月间,就有地方官员通报何裕城说发现流民之中隐有传教之人,从那时起何裕城的心就一直揪个不停,直到十一月份的下旬在归德府(商丘)抓到了两个白莲教徒,这就更让何裕城等人揪心不已。
天见可怜,在年关的时候乾隆下了道圣旨,这让何裕城等人轻松了不少。只要能饿不死,那些个流民到哪里都是愿意去的。
到过了年关,何裕城就收到了一封信,是和睦吹摹P胖械哪谌莺芗虻ィ褪侨煤幽系胤焦俑趴淼愠呗搿:卧3呛堋翱鳌保运嫘星袄吹牟槿手铝烁霰Vぃ翱伤嬉馊≈薄�
有了河南最高大员的保证那接下来就是一帆风顺了,况且查仁知也不是不识时务的人,招募开始前各方各面十几万两银票已经送上了。
北方处如同一只八脚大蜘蛛,张开了一张大网将水灾最重的新安、孟津、偃师、汜水、荥阳、登封等地全都罩了进去,从一月初开始各地的招募点就正式开张大吉了。
鲜红的大字报贴满了大街小巷,用最浅显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副最动人的前景,当然更动人的是那白花花的银子。
“16——30周岁的男子,身无隐疾、残废者,愿从招募者每人三两安家银子,至澳大利亚后按劳领银钱;
年过三十者,孤身男子不取;
拖家带口者,需有16——40周岁男子一人,方可应招,每户安家费五两”
这三条规定中前两条很正常,可最后一条就显得不合时宜了。此次招募毕竟是要壮劳力的,拖家带口的明显不和标准。
大字报贴出去的第二天,地方官员就报知了何裕城。何裕城得知后也是觉得有些不对劲,可这次招募是乾隆钦准的,又有和墓卣账膊桓仪嵯陆岫ǎκ谷饲巴旖蛘欣戳瞬槿手�
这一点上,北方处早有准备。查仁知见到何裕城后,一副混不在意的表情,就差直说何裕城不懂行情,大惊小怪了。他给出的理由是这样的。
矿场,劳动量大,危险性高,最重要的是生活检调,在澳大利亚不同于在国内,家人、故里都在,那地方千八百里不见人影。在这种情况下矿工时间一长的话,情绪大都激愤、暴躁,这种情况下无疑是很危险的。一个处理不好,那麻烦就大了。
而且海外不毛之地,懂得国语的洋夷很少,平日里领班下矿洞的自然都是国人。在这种情况下,领班就需要是年龄大些的人,而且在矿工情绪激动时自己能保持平静。很显然,家人在身边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矿工的暴躁。所以说,招募规定的第三条是必不可少的。
这样的解释很有说服力,何裕城很满意,所以招募顺利进行。
中国人的本性是念家的,无论走到那里落叶归根永远是心中最后的一丝期盼,所以不到迫不得已人们是不会背井离乡,到外地过活的。
而河南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到了迫不得已的境地了,自从进了乾隆三十年后,十七年间黄河闹腾了五次,沿河的百姓多是几次受灾,家底早就败破一空了。
清廷拨下的钱粮,相对于百姓受到的损失而言太少了,糊口渡日尚且不够,对于恢复生产更是遥遥无期。想要活过明年,绝大多数的受灾百姓都要举债借款,多少户百姓落的家徒四壁,幸苦几辈子积攒下的家底一遭全无。
在这种情况下,北方处的招募点天天络绎不绝,到了二月初各地已经招募倒了单身青壮三万余,拖家带口的则有两万户,总共已经不下十五万百姓了。
从河南到天津不不是太远,可十五万百姓明显不可能不行迁移到天津,走河运就是最适宜的方法了。
想要走河运,天津的绿营水师、直隶的内河水师就是现成的“船运公司”,和囊环庑帕喜槿手囊本偷扔凇巴蚰堋薄�
虽然傅恒的大儿子福隆安一直看和凰逞郏伤盟系芨3ぐ餐瞳|是穿一条裤子的呢?没办法。
福隆按不发话,乾隆后期地位最高的汉臣——东阁大学士梁国治也不会去触那个霉头,老头子六十好几了,已经是混吃等死的了,哪有心情关心这个。
而乾隆朝最有才干的阿桂,又是个与人留条后路的主,自然不会去找和穆榉常谑钦饩接镁湍D:幕旃チ恕�
天津外海,移民局所属运船和雇佣来的几十艘商船已经整整齐齐的列在天津口,七十三艘大小不一的欧洲商船实在让天津水师的那帮子人开了次眼界。
正文 二十五章 顺利
黑龙小说网 更新时间:2009…8…1 10:11:52 本章字数:2180
七十三艘商船是装不下十五万百姓的,即便是可以在沿海各地补给食物、用水,那也是塞不下的。→§
第一批运走了将近九万人,三月三离的天津口,三万余单身青壮都在裹里面。长久生活在内陆的人对于大海有一种生自内心的敬畏感,见到广阔无垠的大海时心中的惧怕是不可避免的,这也因此让带船的查仁知等人省了不少的劲。另外就是晕船,这是同样是不可避免的,一个个正当盛年的壮汉不到一天就全成了病鸡。至于那些拖家带口的,管理上就管松了很多,家人有时候是一种依靠,有时候也是一种羁绊。
实际上船队有一个致命的缺漏,七十三艘海船上的洋人还不到一半的份额,大半的水手、船长都是正儿八经的汉人。这也是船队一直停泊在天津口外的原因,虽然这是天津地界的文武官员都愿意看到的。
船队中有三艘海船的任务就是装载物质,一水的荷兰人,除了翻译。一路上走走停停,用于沿途补给,走了将近两个月才过了台湾,没季风相送确实要多费上不少的时间。
一过台湾,整装待发的北洋舰队就出现在了两边,这让毫无心理准备的“乘客”们吓了个半死,虽然很快就解除“危机”了。
心思灵活的已经察觉到风头不对,可他们再是“胆肥”也不敢相信接下来的遭遇,目瞪口呆、张口结舌用来形容倒是颇为恰当。
自从他们渐渐适应了晕船之后,各艘商船上都开展了“基本知识普及”,详细的介绍了南洋的气候,和平日里生活常识。
四季如春这个词,在中原来讲是用来形容仙家府邸的,待知道自己将要去的地方竟是四季如春之地,倒是让他们产生了一丝期盼,也冲淡了离乡的忧愁。
而现在,中华国这个陌生的国度如一尊大神横空出世,穿汉服、去辫子更是让他们心骇欲死,这时候他们知道自己肯定不会失去挖金子的。
台湾距吕宋岛很近,只用了三天的时间船队就到了启州,在这里放下了三千户百姓继续前行。每过一州就放下一批,多则如启州三千户,少则只有几百户,等到了中州只剩下八百余户了,放下了这批百姓后,一部分船队北返,另外一部分则载着三万多青壮抵达了明离洲。
这些孤身一人的青壮可不同于那些拖家带口的,没有家人牵羁他们要是心怀满清,自己乘船跑回了大陆那不是要坏大事嘛!所以,这批人一律安置在明离洲,暂作观察。
放下了这最后一批船队迅速北返,他们只管运送,至于安置、控制那是地方官府的事情,内阁也早就发现了条令,给田、给牛、给钱、给粮,要什么有什么,只要不往回跑就没事。明令施行连坐,以保甲制为照,一户一人逃离,所在之一甲十户全部处死。
不过这些都不是移民局和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