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学-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文一开始就讨论了通货的定义,接着讨论了美国按不同定义的通货流
动量。近几年信用卡在美国大行其道,总的发行量已超过 10 亿张(人均 4
张),在商店购物可凭信用卡付款,信用卡代替了货币的作用。于是有人问,
信用卡是不是也算通货的一种?
回答这个问题不妨作如下的探讨:如果信用卡算作通货,其通货量应如
何计算?总不能说一张信用卡相当于 1 块美元或 10 块美元。可见信用卡本身
并不是通货,它的支付能力才是通货。如果我持有的信用卡有 500 美元的存
款作后盾,那末我这张信用卡就相当于 500 美元的通货。事实上美国开办信
用卡的公司还允许持卡人善意透支。如果透支限额是 1000 美元,那未我这张
卡相当于 1500 美元的通货。所以信用卡本身不是通货,它允许动用的钱数才
是通货。从信用卡和通货的关系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货币本是一张纸,
它之所以有购买力是因为这张纸表明了持有人的支付能力。信用卡则表明了
持卡人有一定量的货币储备,是货币的代表,或是支付能力代表的代表。
信用卡或各种银行卡与钞票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记名的,后者则不
记名。前者除持卡人外,其他人不能使用;后者则任何持有此货币的人都能
使用,显然前者比较安全。现在美国有人开始研究电子货币,它把个人的生
理特征,如指纹、嗓音、眼底微血管的形状和该人持有的银行存款相联系,
将来人不必用钞票,也不必开支票或出示信用卡,只要按一下手印,就可买
东西,将自己银行里的存款转到商店户下。此时不但节省了钞票的磨耗,点
数钞票的人工,而且不可能再有伪钞,也不必为了防止钞票被偷盗而设置保
险柜、运钞车。无形的信号取代了人类用了几千年的货币。那时你出门旅行
永远不会忘了带现金、支票簿或信用卡,你的银行永远是“随身携带”的。
电子货币的出现将引起一系列理论问题和制度问题。例如什么条件下会出现
通货膨胀?会不会发生货币供应不足?如何建立全球化的货币交换系统?如
何从制度上进行监督防止舞弊和破坏?
50 年代以来,美国的通货膨胀在 1974 年以及 1979 年到 1981 年,曾达
到过两位数字(最高也没有超过 14%),其余年份均低于 10%;1983 年以
来很少超过 5%。就日常生活中的感受而言,物价水平上涨并不明显。原因
之一是超级市场里商品的价格几乎每周都在变化,非涨即落。所以一年内总
水平上升 5%就很难觉察。但有几件事会提醒大家物价水平的变化。一是每
年租房要签一次租约,房租涨落虽然并不代表全面物价水平的变化,但多少
与此有关,而且其心理影响是直接的。其次是当地各种公共事业的收费标准
的调整,如公用电话、公共汽车,电费。还有就是全国性的邮资调整,近年
来平均每两三年要调一次,每次幅度大约为 10%。
确切的物价变化,美国商务部每月都要发布。他们采用三个指标,一是
消费者物价指数,二是生产者物价指数(过去称批发物价指数),三是国民
生产总值折减系数。每种系数统计的内容有所不同,例如国民主产总值折减
系数包括了政府投资品的价格变化,如国防工业产品,这在前两项指数中是
不包括的。用得最经常的是消费者物价指数,它包括衣、食、住、行、医,
及其它一切日常开销的价格。通过对全美国 85 个地区 2.5 万户租户及 2 万户
自备住房户以及 3.2 万家企事业单位作的价格调查,再以每种商品在总销售
额中所占比例为权数,加权平均计算出来。从经济理论来看,不存在一个绝
对准确的物价指数,因为严格他讲,不同时期的物价水准不具有可比性,或
者说,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可以用来度量物价变化。正好像在宇宙空间中不
存在一个绝对静止的坐标,用它可以测量出物体的绝对位移。每年都有大量
新产品问世,对于这些产品,找不到它们去年的价格,当然也无从比较这一
年来的价格变化。即使同一种产品,质量在提高,因此价格就没有可比性。
再有是人们在每种商品上的消费比例在变化,例如美国家庭开销中用于食物
的部分 20 世纪以来不断在下降,而用于旅游的部分近年来有明显的上升,这
使得计算平均物价中的权数发生变化。所以物价指数只能给人一个大概的印
象。
发生通货膨胀时,钞票的购买力在降低。如果通货膨胀率是 10%,则钞
票在年底的购买力比在年初时降低 10%。在这一年中钞票(包括活期存款)
不是在此人的口袋中就是在那人的口袋中。损失的 10%的购买力就是由这一
年中在口袋里保存了钞票的人分担。为了避免损失,每人都倾向于尽可能少
地保存现款;一旦收到一笔现款立刻将它用来买东西,或者存入定期存款。
因为定期存款支付的利率至少会相等于通货膨胀率。上述的倾向会使货币的
周转加速。当通胀率为 5%左右时这种倾向还不明显,但通胀率超过 10%时
周转速度加快是明显的。前文曾提到,美国每一元的货币平均一年要周转 6.7
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物价在一个月之内即上涨 3
倍,货币在一个月之内就易手 3 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匈牙利曾发生每月涨
价 200 倍,货币每天周转 4 次的超级通货膨胀。那时人们做买卖都用跑步的
速度。解放前国民党统治区下发生的恶性通货膨胀也达到惊人的程度。买东
西要用麻袋装钞票;刚印好的面值 2 元的邮票还未投入使用就加印上“哲作
100 元”;最后物价都以亿为计算单位。由于当时的法市贬值太快,美钞和
银元开始流通。人们愿意保存市值稳定的美钞和银元,而将法市尽快花掉。
所以市面上一旦出现美钞银元就被人保存起来,而大量流通的仍是那种飞速
贬值的法币。这种现象称为劣市驱逐良币。
持有货币的人损失了购买力,那么这部分损失的购买力为谁所占有了
呢?因为财富不会自动消失,正像它不能无中生有一样。在通货膨胀过程中,
人的货币利益关系受到广泛的影响。例如在借债当时未估计到通胀的话,债
务人将因借债而受益,债权人则受损。但有一点是任何人逃脱不掉的,即每
一名通货的持有者受到购买力的损失,这部分损失是被发行货币并有权将它
推入市场的人或单位所攫取。一般来讲这就是政府或由它控制的中央银行。
在美国也不例外,联邦政府发行债券,由联邦储备银行出钱买进,这笔钱就
成了政府额外的购买力,其实是从每一个口袋里存钞票及银行里有存款的老
百姓那里强行剥夺来的。这是不需要经过议会通过增税法律就可敛财的捷
径。
美元至今仍是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计价单位。石油、粮食、煤炭、黄金
的市价仍以美元为单位。国际贸易中的支付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几乎
全都用美元,近几年来日元和马克的比例在上升,但美元仍占优势。国际投
资和债务关系中,美元更占着主要份额。别的国家(公私企业)向美国投资,
买美国债券,或在美国银行存钱,等于是借钱给美国。目前美国已成了世界
上最大的净债务国。但这些债务绝大部分以美元计算。美国如果打算归还债
务,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出口美国货给债权国,以货折成美元抵债;二是
印一批美钞出口还债。当然,后一种情况下债权国仍会拿美钞到美国来买东
西。但至少美国不可能还不起债,而且通过通货膨胀可以名正言顺地赖掉一
部分债。不像别的国家借了以美元计价的债务,还债的唯一方法是出口货物
换成美元。如果找不到买主不能出口就无法还债。所以美国由于美元在国际
财务关系中的主导地位而占有很大的便宜。
但是美国很少有可能用滥发货币的办法来处理他的债务。果真这样的
话,美元将立刻丧失其国际货币的地位。一种货币要有资格成为国际货币,
要为各国的买方和卖方所接受,首要的一条是市值稳定。滥发货币还将造成
国内经济的混乱。因为货币是用来度量商品价值的尺度,在通货膨胀时货币
的此种重要职能部分地丧失掉了。投资、储蓄、保险、期货交易等都将面临
巨大的不确定性。当未来事物的不确定性普遍泛滥时,人变得只顾目前,对
将来的影响和后果采取漠然的态度。这将导致道德水平的降低。我们知道,
人类社会的存在,依靠法律、道德和市场。恶性通货膨胀将有力地削弱道德
和市场,它是使社会关系变得脆弱的一个因素,我们怎能不对它严加防范呢!
小结:通过想象中(实际上是可行的)电子货币,对通货的性质作进一步的探讨。物价指数只
能给出一个物价水平变化的大致印象,它缺乏严格的理论支持。通胀会加速货币周转,因它使持市人
受损,明显的通胀会削弱道德约束。美元被用作国际债务计算单位,使美国具有特殊的有利地位。
30.现在如何与将来做交易
交易最原始的形式是物物交易。货币只是到后来为了交易的方便而发
明,并为大家接受的。货币的出现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以为钱和物的交易在
一切情况下都是可能的。现在我们来讨论,用钱做交易的媒介,能不能实现
现在和将来的交易。
什么是现在和将来的交易?一种是期货交易,即现在交割钱款,将来交
割货物。一种是银行存款,即现在存钱将来提取本息(也可以是现在借款将
来归还本息)。保险、养老储蓄等都属于这一类。还有一种是投资,现在建
厂将来生产。这些种交易对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不大会去追究在用货币作
交易的中介时,不同时间的交易是否可能的问题。
严格他说,东西还没有生产出来,何以不同时间上的买卖可以成为现实
呢?如果东西已经生产出来,暂时放在仓库里,到将来再行交货,从严格意
义上不能算是不同时间的交易。仔细分析起来,不同时间上的交换只有在能
找到另一位也有不同时间交换需要的人才有可能。例如把钱存银行,只有当
有人愿意从银行借钱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否则银行将拒绝吸收存款,或者拒
绝支付利息。其结果和你把钱放在家里没有区别。期货交易的情况也相类似,
现在交钱将来收货,必须要找到一个现在收款将来交货的对象才有可能。
从个体来讲,从来没有人顾虑银行会拒绝吸收存款或支付利息,但从总
体来讲,存款的数额恰好等于借款的数目却只是偶然的事。如果这二者不相
等,而且无法加以调整,那么这种交易就不可能进行。
作者在《个体经济规律与总量经济规律》一文中,曾讨论到局部看的经
济规律与从全局看的未必一样。有的学者认为美国由于工会的作用,把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