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学-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传统的经典理论,所以他在该书序言最后一段中写道:“本书之作,对于作
者是个长时期的挣扎,以求摆脱传统的想法与说法。”又说:“我们大多数
都是在旧说下熏陶出来的。旧说已深入人心。所以困难不在新说本身,而在
摆脱旧说。”
凯恩斯的理论创建至今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它仍用来作为西方国
家制订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理论指导。
当然,由于实践经验的丰富,加上几代人的继续钻研,使得大家对这个
理论的细枝未节以及相关的条件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推广
和应用凯恩斯理论,相反,倒是防止他的理论被滥用。如果一种经济原来处
于正常运转状态:想工作的人都有工作做,机器设备都在满开工状态,或者
说,总需求和总供给大体上是均衡的。此时政府想使经济进一步繁荣,再采
用借债或发钞票的办法举办大的工程,造成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此时生产
已无潜力可挖。更多的购买力寻求供应有限的商品,结果必然是导致物价水
平全面上升,引起混乱。事实上美国经济已经多次处于这种性质的混乱。由
于经常在经济繁荣时政府实行赤字财政,以后必然诱发通货膨胀。作为一个
有机体,经济产生了“抗药性”。即使在衰退时,需要政府注入额外的购买
力刺激生产,由于“抗药性”的作用,整个经济的反应不是增加就业和生产,
而是物价上涨,失业却依然高居不下。这种经济停滞加上通货膨胀的现象称
为滞胀。它是 70 年代曾经困扰美国和不少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问题。
美国还会不会再次发生 30 年代的大萧条?90%以上的经济学家都说不
会。因为现在有了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政府和中央银行不可能在衰退时再执
行收缩经济这种倒行逆施的错误政策。确实,经济理论对于人类社会太重要
了,不懂理论而去制订国家的经济政策太危险了。但是美国经济是否永远不
会再出大的问题,照我看来,这是完全没有把握的。当然,我也同意像 30
年代那种总供应大子总需求造成的大萧条现在已经有了对付的办法,但别的
大问题不是不可能出现。最近发生的美国银行的信用危机暴露了这种潜在的
危险。
小结:萧条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危险,它打击每一个社会成员。凯恩斯的理论指出政府作为一个
大买主可以制止经济衰退的持续和扩大。但在繁荣时再增加政府投资,想进一步促进繁荣,结果适得
其反,最后发生失业和通货膨胀并有的滞胀现象。
27.美国的通货膨胀(上)
通货是指流通中的货币,膨胀则指过多地发行。然而仔细椎敲起来,“通
货”和“膨胀”都包含了许多含混之点。先说通货,除了钞票和辅(硬)币,
还有支票,它也能起到货币的作用。在美国买东西,你可以开一张支票(同
时出示有照片和签名的身份证,如果款额不大,什么证件也不用);发工资
时可能是老板开一张支票给你,凭这张支票你可以到银行支取现款,也可以
将它存到你的银行活期存款账户上。有了活期存款就可以开支票,活期存款
和你口袋里的钱没有多大区别,所以通货就应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在一
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转为活期,从 80 年代初美国推广了“定活两便”存款以来,
定期活期的界限已很模糊。定期存款虽然不参与流通,但遇到急用,它是最
接近于市场的流通手段。因此有时定期存款的增加也可被视为通货的增加。
进一步来看,国库券虽然不能流通,但它很容易通过转让而取得现金,至少
它可以作为抵押而得到现金,所以成为货币的替代品,这样推广下去,甚至
房地产也可以转变成货币,但这个过程至少要好几个星期,使用货币作为支
付手段原是为了方便,用房地产作为支付手段还不如物物交换来得方便,所
以房地产不大可能作为支付手段来代替货币。上面的讨论无非想说明,
除了钞票之外还有多种可以部分地起到货币作用的流通手段,但它们接近流
通的程度和当作支付手段被接受的程度各不相同。研究通货膨胀时把通货定
义到哪一级为止是有讲究的。多数经济学家同意算到活期存款为止,因为 90
%以上的交易是用支票作为支付手段的。如果不把活期存款算作通货未免太
脱离实际,尽管支票和钞票仍有重要的区别。例如,我接受别人付给我的钞
票后,立刻可以将这笔钞票用来买东西,付给另一个人。支票则不行,因为
支票上写明了收款人。这个例子说明活期存款的流动性远不如钞票。按照上
述定义,美国在 1991年 7月的通货总量为 8620亿美元,平均每个美国人3300
美元(事实上很大一部分美元在境外流通,东南亚、中国、非洲、东欧都有
大量美元在流通),其中钞票及硬币为 2609 亿美元,活期存款 2806 亿美元,
其它各种名目可流通存款 3120 亿美元,另外还有 77 亿美元旅行支票。如果
将定期存款也包括进去,则通货总量约为 39000 亿美元,可见定期存款比通
常定义的通货要多 3.5倍。将 8620亿美元与美国 1991年的国民生产总值GNP
约 58000 亿美元作一比较,可知国民生产总值约为通货总量的 6.7 倍。因为
生产出来的每一块钱 GNP,不论它是货物还是服务,都要经过市场交换才能
被消费者使用,每一次交换都要用通货,而通货只有 GNP 的 6.7 分之一,说
明每一块钱的通货在一年中必须被使用 6.7 次,才能将全部 GNP 通过市场交
换提供给居民消费。我们注意到,GNP 只包括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不
包括在内,而中间产品的交换也要使用通货,所以每元通货的实际周转次数
要大大超过每年 6.7 次。
“膨胀”一词不确切的地方则更多了,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样的通货量
算是“不膨胀”。新钞票每年不断地被印出来,首先用来更新那些被磨损了
的旧票子,但这还不够,因为人口在增加,用钞票的人在增加。假定每人持
有钞票的量不变,新增的钞票量至少要和新增的人口量成正比。何况每人持
钞票的量也在变化。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明年人民的收入忽然增加了一
倍,每人消费于衣、食、住、行的价值提高了一倍,当其它条件不变时,每
人持有货币量理应增加一倍。如果银行不增加货币的供应量就会发生“缺乏
现金”的严重问题。
缺乏现金将给人们带来巨大的不便。我的朋友或商业伙伴从邮局汇来一
笔钱,可是我凭汇款通知到邮局提款时,得到的答复是没有现款;或者存户
到银行提取自己的存款时,银行抱歉地要求存户再等几天,理由是没有现款;
或者农民向政府或私人商号出售农产品时,得到的不是现款,而是一张欠条
(俗称白条)。这些情况说明货币供给相对不足(例如银行的贷款到期收不
回来,超额惜贷去做生意。也可能是钞票调度上出了问题,但此时必有另一
些地方通货过剩而积压)。不难想象,货币供给不足会造成多大的不方便。
它使本应得到这些货币的人由于得不到这笔钱而被迫中断其经济活动。
正因为“通货”和“膨胀”两个词都存在着许多界限不分明的定义,这
给它们的研究者增加了不少困难。但如果我们不作定量的深入研究,只讨论
最基本的概念还是办得到的。在纸币流通之前,贵金属是大家同意接受的通
货。19 世纪时纸币在美国虽已流行,但它只是为了携带方便而使用,人们心
目中只有贵金属才有价值,纸币之所以被接受。是因为它随时可以兑换成黄
金。那时 20 美元的钞票上印着:“美利坚合众国将兑给持票人 20 美元(当
时即指黄金)”,钞票上有财政部长和银行行长的签名,以示郑重。正因为
美钞可以兑换成黄金,所以美元习惯上被称为美金。到 1934 年美国废止了以
黄金支持美元的金本位制,从那以后美钞已不能兑成黄金,不过人们仍习惯
于美金这一称呼。为了防止联邦储备银行(美国发行货币的中央银行)滥发
纸币,国会规定银行必须有相应的黄金储备(不一定正好等于纸币)才可以
发行纸币。到 1968 年,连这一点联系也取消了。美元钞票上的那句诸也改成
了“本券为公私债务的合法支付手段”。美元虽已不能兑成黄金,它具有购
买力的事实却丝毫未变。
从这一点看,货币并不因为本身具有价值才能为大家所承认。严格地说,
将贵金属作为货币还保留着以货易货的特点。或者说,黄金的购买力,或与
别的货物的交换能力,取决于黄金本身的价值。如果发现了大的金矿,或新
的炼金工艺,使黄金的生产成本降低,黄金作为货币的购买力将降低,表现
为其它商品以黄金标价的价格普遍上升。纸币却没有这个缺点,它不会因某
种商品的成本变化而使物价水平发生波动。纸币优于贵金属的另一个重要原
因是贵金属本身具有价值,将它用作流通中的支付手段是积压了资金,损失
了利息。或者说,一个国家如果用贵金属作货币,就要有一大批劳动和资金
用来生产黄金供流通之需,而纸币的生产容易得多,大量用于生产黄金的劳
动和资金就可以节省。管理得好的话,纸币是一种更为优越的货币。当今世
界上已没有一个国家继续使用贵金属为货币了。
纸币只是一张纸,它之所以有购买力,纯粹是因为接受纸币的人相信别
人同样会接受它,但一张纸币的真实购买力是会变动的,它取决于流通中的
通货的总量是多于或少于“适当的量”。当货币流通量大多时,物价水平将
上升;太少时则下降。
前面谈到,当货币量太少,不足以满足周转所需时,到银行和邮局提现
款提不出来,出售商品只能得到一张欠条而不是现款。一些急于用现款去做
别的交易的人,宁愿自己遭受一些经济损失也希望立刻得到现款。他们可能
向银行提出,100 元的存款能付 95 元现款也可以同意;出售商品的店家也可
能向顾主提出,如果能付现款,商品可以打 95 折。当货币普遍紧缺时,上述
追求现款的交易也普遍存在。此时,昨天卖 100 元的商品今天只卖 95 元,出
现了普遍的货币升值。这一现象曾发生在大萧条的美国,从 1930 到 1933 年
的 3 年内美国的物价水平下跌了 23%。在用黄金作通货的 16 世纪,英国也
曾发生过因黄金供应不足,而各种交易迫切需要黄金,致使黄金价格上升到
超过它本身价值的现象。这个例子进一步说明了货币的购买力与货币本身有
多少价值无关,而与货币的供应和需求有关。和别的商品一样,当货币供不
应求时货币的价值上升,它的购买力提高,这就是“通货紧缩”;相反,货
币供过于求时货币价值降低,物价普遍上升,这就是“通货膨胀”。但是,
自从世界各国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