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股票金融电子书 > 生活中的经济学 >

第22章

生活中的经济学-第22章

小说: 生活中的经济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创造财富”? 
    经济学的研究指出,资本和自然资源可以起到和劳动类似的作用,因此 
可以认为他们也能创造价值。同样的劳动,当有机器帮助时可以生产出更多 
的产品,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机器可以替代劳动,而机器是资本转化的,所以 
说资本可以“创造”价值。同样,较好的自然资源,如肥沃的土地,埋藏较 
浅的或品位较高的矿藏,也都可以帮助劳动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从这个意义 
上说,自然资源也可以“创造”价值。因此,劳动、资本、资源称为生产 3 
要素,只有这样分析才能完全地理解价值的来源,否则我们将无法解释像科 
威特这样的国家何以如此富有。 
    生产要素能创造财富的确切意义是,当它们被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时, 
能使生产中所使用的原材料、动力、辅料等,通过形态的转化增加他们的价 
值。例如,在美国买一瓶墨水大概要花 2 美元。但制造一瓶墨水所用的化学 
品、玻璃瓶、包装盒等原材料加起来只值 0.8 美元,其余的 1.2 美元是因为 
投入了劳动、资本、自然资源(如工厂用地)而创造的财富。要素创造财富 
的另一种解释是,要素是没有成本的,但在使用它的过程中却能获得财富。 
它的成本和它所创造的财富无关。如果使用它的成本和它创造的财富一样 
多,这意味着它不能创造新的财富。 
    土地资源的存在不需要任何成本。劳动力的维持则需要成本,这是指吃 

饭、穿衣、住房、教育等开支,但这些开支并不是因为使用劳动力而引起, 
它本来就需要开销的。而且这些开销和它能创造的价值无关。作出伟大贡献 
的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并不是因为他们的食物格外精美。作为资本的机 
器、厂房在使用过程中有磨损和腐蚀,但同时有资本折旧在补偿。当它们最 
后报废时,折旧基金可以保证买一套新的设施。所以说资本的使用除了折旧 
外并没有其他的成本,而折旧是和作为投入的原料同样看待的一种开支。资 
本本身使用到最后仍原封不动地存在着。 
    生产要素可以创造出财富,谁有权使用生产要素谁就能够得到财富,因 
此就出现了对生产要素使用权的争夺。在市场经济中这个问题通过市场竞争 
来解决,即谁出的价格高,谁就有权使用生产要素。结果生产要素就出现了 
价格,劳动的价格是工资,资本的价格是利息,资源的价格称为租金。要注 
意,要素的价格是使用要素的代价,而不是占有要素的代价。工资是在一定 
时期内使用劳动的价格,而不是把劳动者买来当奴隶使用;租金是一定时期 
内使用土地或其它资源的代价,也不是买卖土地的价格:同理,利息是一定 
时期内使用资本的代价。所以要素的价格都是指使用一定时间的代价,都有 
时间单位。 
    要素是可以再生的,至少它不会在一次使用中就消耗掉,这是要素和其 
它生产中投入品(如原料)的又一根本区别。土地可以永久利用;劳动虽不 
可以永久利用,至少也可使用若干年;从理论上讲资本也可以永久利用,只 
要不发生类似革命的社会大变动。再如淡水资源,它可以再生,一般也可以 
永久利用。但矿藏一类资源却不可以永久利用,过去对这一点认识不清,把 
它当成了一般的可再生资源,所以只收取一般的租金。现在还没有找到合理 
可行的办法来处理这类资源的使用代价,因为这涉及到几代人的利益分配问 
题。 
    要素的质量有优劣之分。劳动、土地,它们的质量差别极大。优质劳动, 
地处繁华地段的土地比一般的劳动和土地,可以多创造出 10 倍以上的价值。 
资本的差别不那么大,但也有长期短期,能否及时供应以及对使用对象的选 
择性等质量的差别。为了获得更高的使用要素的报酬(即要素价格),要素 
的所有者将努力改善要素质量。在现代社会里劳动只可能属于劳动者自身, 
而在奴隶社会劳动不属于他自身。资源的所有权随社会制度而异。资本的所 
有权,在资本主义国家都属私人所有。在我国,家庭储蓄的资本属私人所有, 
国家积累(国有企业的利润、一部分税收)属国家所有。在改革之前的 1978 
年全国储蓄存款仅 211 亿元,而现在已超过 1 万亿元。过去,投资主要靠国 
家财政收入,现在主要靠银行贷款,其中主要是居民的储蓄。要素的所有权 
对要素的使用效率有重要影响。私人所有的土地决不会长期搁置而不加利 
用,私人的资本决不会投资于无效益的生产。但私人占有要素的制度可能产 
生贫富悬殊。美国解决贫富悬殊的办法是征收累进所得税。 
    将 3 种要素恰当地组合起来,制造出产品或提供服务,实现要素创造价 
值的过程,这就是企业家的任务。他们在市场上出售产品,用得到的收入去 
支付要素价格以及原料费用。如果还有剩余,就是企业的利润,否则企业就 
发生亏损。企业家自负盈亏,他们有时暴富,有时破产。但企业的利润也是 
一国所创财富的一部分,将要素所得和企业盈利合在一起就是一国所创造的 
全部财富。 
    在美国,任何人得到的一切合法收入,货币的或物质的,目前的或将来 

的,除掉少数亲友馈赠或国家救济外,无不来自要素的所得。换句话说,只 
有你提供要素创造了财富,才能取得合法收入。那里没有按人头分配的奖金, 
按城市户口分配的涨价补贴,没有离退休的加薪,没有可报销的私人消费, 
机关团体也从来不分食物、饮料、日用品。因为财富都是要素创造的,如果 
某人没有提供要素而获得收入,则必然有另一些人创造了财富而没有获得报 
酬。 
    从创造财富的一面来计算美国的总产值,1990 年劳动所得占 73%,资本 
所得占 10.7%,其余 16.3%是租金和利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劳动 
所得的份额一直呈上升趋势。 

    小结:计算国民生产总值也可以从要素创出的价值来、计算,说明什么是生产要素,其特点是 

要素没有成本,它的价格等于它产出的价值,此价值正比于它被使用的时间。在市场经济中,除掉施 

舍和馈赠,人们的一切收入来自提供要素得到的报酬。 

                  25.美国经济为什么会衰退? 


    正如许多人都会骑自行车,但很少有人想过为什么两个轮子的车不会跌 
倒一样;大家都会用钱到市场上去选购商品,但很少有人想过,为什么用钱 
可以选购任何一种商品。也许很多人认为这个问题不成其为“问题”,可是 
实际上这是货币经济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 
    在以货易货的市场上,如果我要用羊去换别人的斧,首先必须找到市场 
上有斧的人。其次要知道他是否正需要羊,最后才谈得上以什么比例来交换。 
有了钞票,买卖双方都大为方便,但钞票并没有改变一个基本事实,即消费 
者用掉的每一件商品没有不是生产者生产出来的;而且生产出来的每一件商 
品都应该被消费掉。所以每一种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在数量上必须保持平衡, 
而且要有一条渠道使这种商品供需的双方能互相找到对方。 
    在完全是计划经济而没有市场的国家,可以安排生产衬衫的工厂生产一 
万件“最优”牌衬衫,同时将一万张分配券发出去,这样不会发生供需数量 
上的不相等。可是在消费者有权选择商品的市场经济中,要使每一种商品供 
需相等便远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撇开许多市场调查和预测,在市场经济 
中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方法就是让价格起传递信息的作用。企业和消费者各自 
追求自己的利益,价格就可以起到平衡供需的作用,这就是我们熟悉的价值 
规律:供过于求的产品价格下跌;供不应求的产品价格上涨。根据美国的经 
验,价格的信息作用和激励作用可以解决在钱的持有者有选择自由的条件 
下,每种商品保持其供需相等。虽然在这个调整过程中需要社会付出一定的 
代价:有不少企业莫名其妙地破产倒闭,大致也有同等数目的企业莫名其妙 
地发财致富。总的看来,这一现象并没有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大障碍,相反, 
它倒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正常机制。钱可以选购任何一种商品,保证有钱就 
有东西。不会发生“虽有资金却缺乏物资”的现象。 
    可是,如果消费者拿了挣来的钱不到市场上去选购商品而是将它储蓄起 
来,问题的性质就起了变化。此时不再是个别商品的供需失衡,而是总量的 
失衡。即总的购买量少于总的生产量。 
    要理解储蓄引起经济问题的关键点,在于懂得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为社会 
创造了财富的人都从社会获得了大体上相当于他所创造的财富的钱。所以当 
他虽然参加了生产,但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转变为财富时,或者说他虽然制 
造出了产品,但消费者因为把钱储蓄起来而不去购买时,他将得不到收入。 
在一个由中央控制的经济中,情况完全不同。因为社会成员得到的收入与他 
为社会创造的价值无直接关系。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在一个由领导分配购买 
力的社会内,领导负责每个成员的衣、食、住、医疗、教育等,另外再给一 
点零花钱,每个社会成员的收入与他创造的财富无关。如果社会成员把零花 
钱存起来而使购买总量小于生产总量时,领导可以增加每个成员的货币收入 
(例如增加“薪水”),从而注入额外的购买力,使供应总量和需求总量保 
持平衡。日后一旦人们将储蓄重新投向市场时,主管可以用各种方法约束购 
买力,包括限制百姓的货币收入(降低工资或裁员),提高物价水平,从国 
外进口商品以增加供应等等。在一个由千百万个消费者和生产者分散作决策 
的市场经济国家内,政府也作为分散决策者之一参加市场中的买卖,但它既 
不能控制工资,也不能决定物价。当消费者因储蓄而减少购买时政府无权命 
令雇主增加工资。相反,如果产品卖不出去,雇主只会减少雇佣,或降低工 

资,使社会上的总购买力进一步消弱,造成恶性循环。衰退便由此产生了。 
    然而不论在何种社会制度下储蓄原是每一个家庭都在从事的经济活动。 
因此从全社会来讲,家庭消费掉的产品价值永远比生产出来的价值小。这里 
的差额是生产出来不用于家庭消费而用于基本建设的产品。因此我们发现, 
家庭的货币储蓄总额必须等于全社会的投资总额。当这二者相等时,社会上 
生产出来的商品总值全部都消耗掉,或者用于家庭的日常消费,或者用于基 
本建设。可是问题恰恰在于家庭储蓄总额未必等于社会投资总额。家庭的储 
蓄总额是由各个家庭独立决定的,而社会的投资总额是由各个企业家独立决 
定的。家庭将储蓄的钱存入银行,企业家作出投资决定后从银行借钱去搞基 
本建设。但存进银行的钱未必等于从银行贷出去的钱。在计划经济国家里就 
不会发生这样的间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