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总经理101条忠告-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择优录用”是总经理选拔人才的一项基本原则,有了这项原则,就能让比较优秀的人才走到前台来,担任重要角色。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这一阶段往往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比如,怎样“择优”;何为“最优”;你能保证所选择的人才是“最优”的吗;为什么有时候“最优”者居然落选,而“较优”者却反而上岗了,等等。这些问题,是目前许多总经理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为了帮助大家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下面,我们着重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入手,和大家一起探讨“择优上岗”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择优”中的积极平衡
尽量维持积极的人才平衡和心理平衡,是做好“择优”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选才者必须优先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各种内外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选拔对象之间的德才素质和实际表现,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不平衡状态,有的强些,有的弱些;有的此强彼弱,有的彼强此弱;有的明强暗弱,有的明弱暗强。对于这些选拔对象,选才者当然应该在扩大视野的基础上,首先对其进行科学、准确地考察和鉴别;然后,再经过认真的类比和筛选,择优用之。为了确保“择优”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我们主张搞积极的平衡,反对搞消极的平衡。也就是说,通过“择优”,要使各类人才心情舒畅,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取得“人才平衡”;还要使人才周围的广大职工心服口服取得“心理平衡”。
2.单项“择优”与综合“择优”
“择优上岗”,理当选择“最优”的人才。然而,“最优”并不等于德才积分“最高”。所谓“最优”人选,应该是能够适应岗位的能级的多种需要,并能在人才群体中组成“最佳群体结构”的那一个“选拔对象”。按照这一理解和要求,选才者在“择优”时,就应该既要考虑到人才的单项优势,同时又要考虑到他的综合优势,并根据各种选才需求,全面权衡利弊,然后作出“终端决策”。唯有按照特定的岗位能级和人才群体的结构需求,酌情进行单项“择优”或综合“择优”,分别挑选擅长组织管理的“通才”和能够与其他成员搭配成“最佳群体结构”的“专才”,才能使被选者成为“最优”的人才。据此,我们便可以充分理解,为什么有时候“最优”者居然落选,而“较优”者却反而上岗这一“似怪非怪”的人才现象了。
3.顺境“择优”与逆境“择优”
人才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交替遇到顺境和逆境。当人才处于顺境中时,优越的外在条件,往往能使他的内在条件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较容易地获取显著的社会效益;反之,当人才处于逆境中时,恶劣的外在条件,又势必抑制或抵消掉他的一部分内在条件的发挥,从而使人才较难获取令人满意的社会效益。显而易见,在这两种情况下,对同一人进行德才测评,其德才积分是不大相同的。为此,选才者在选才决策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到纷繁复杂而又千变万化的客观现实对人才成长的可能影响,以及在这种影响下出现的“放大”或“缩小”的实绩效果,从而对人才的德才表现和绩效水平给予公正、合理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透过表象,将真正优秀的人才选拔上来。在实际生活中,顺境和逆境的条件极其复杂,人才的境遇也千姿百态,这就要求选才者,在“终端决策”中,要正确处理好顺境“择优”与逆境“择优”的问题。我们既要大力选拔那些在顺境中充分显露才华的人才,也要放手选拔那些虽然身处逆境,却百折不挠奋力进取,依然为党为人民作出可贵贡献的人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尽可能多地挖掘出各类人才。
4.静态“择优”与动态“择优”
在选才决策中,我们往往发现,有一种选拔对象,人们通常称之为“有争议”的干部,他们的优点突出,缺点也很明显,群众反映不一致,总经理也有不同的看法。由于他们曾在工作中得罪过一些人,致使一部分群众对他们的缺点看得过重,甚至有意添加不少缺点。还有一种选拔对象,其优点并不突出,缺点也不大明显,由于上下关系处理得好,民意测验票数遥遥领先,不少群众甚至用溢美之词,为其涂上一层美丽的“色彩”。对于这两种选拔对象,如果选才者贪图省事,仅仅处于静态之中来观察其德才素质,往往会不辨良莠,难识真伪。此时识别的惟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选拔对象置于动态之中,用他们过去和现在的实际表现,去验证他们的优缺点。因为人为添加的“缺点”和有意粉饰的“优点”,都经不住客观实践的检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动态“择优”,就是在选才中,注意考察人才的德才发挥态和德才转化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所谓静态“择优”,则是偏重考察人才的静止持有态的片面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我们一般并不反对根据现有的考察资料来分析评估人才,但是,这种静态“择优”,必须和依据发展运动中的德才表现来分析评估人才(即动态“择优”)结合起来,才能获得准确的选才效果。
总之,掌握科学的选拔人才的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是充分开发人才资源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掌握高超的用人艺术的“必由之路”。愿各级总经理,在自己的用人实践中,勇于进取,大胆探索,不断掌握更多、更新的选才方法。
61.正确选择亲信,做到用人不疑
管理者“开疆拓土”,不断壮大发展自己的事业。事业愈来愈大,不可能事必躬亲,当然也不应事必躬亲,他不可能样样亲自去管。管理者这时需要委托自己信得过的人来协助或代为自己去处理。然而,怎样的人才算是靠得住、信得过。
这里靠得住包含两个内容:一是他是否胜任,是否有能力承担这项任务,是否有能力代为管理者处理这样的事。二是这个人是否品德有保障,是否对管理者忠心耿耿,是否愿意为管理者出力、卖命,为管理者排忧解难。这里涉及到一个对人才选择的标准,到底是品德优先,还是能力优先。
当然,所有管理者都希望自己选择的人能够是德才兼备之人,毕竟谁都想“鱼和熊掌”都能要,但万一“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时,管理者该如何做决断。
三国时,一代枭雄曹操首先提出了选才标准:唯才是举。曹操曾经多次下令,公开向全国求贤。他针对东汉选官的积弊,以无畏的胆略,把“德行”、“名节”、“门第”等迂腐无用的选才标准一扫而光,提出了唯才是举的选人标准,极具个性。
他要求各级官吏,要不拘微贱,不拘品行,勿废偏短,把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人统统推荐上来。
曹操实践了他对人才的重视和爱惜,把人无完人、慎无苛求的思想,把才重一技、用其所长的思想,把只用人才、不用庸才的思想推向顶峰。
应该说,曹操更注重“才”。而我们现在一般把人分为四等,依次为:有德有才、有德无才、无德有才、无德无才。这个却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德本才末”的观点。
换句话说:“可靠比有能力更要紧。”这两种观点侧重点截然不同,管理者一般更重视“德”,尤其是其选择心腹时,更加注意重视“德”,即看他是否忠诚,若是不忠,不管他有无能力,他也不能给你帮什么忙,甚至会帮倒忙。因此管理者应更注重“德”方面的因素。实际上,这与曹操的唯才是举并无多大矛盾,因为曹操对按他的标准看来,有严重“品质”问题的,比如坚决反对他的弥衡、孔融等人,他是决不姑息。
要培养得力亲信,就必须坚守三大原则。大凡管理者选择亲信,喜欢在“同乡”、“同学”、“同宗”、“同门”、“过去老同事”等“同”字辈选择,结果多半为“同”所害,不能不谨慎处理。我仍觉得选择心腹知己不应拘泥于“同”字辈。如果非要有个“同”字,则应该以“同心”为首要条件。而“同心”则是应在工作中自然培养的。而管理者培养了亲信必须坚守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坚决贯彻“所爱者,有罪必罚”。
管理者平日和亲信在一起,要把握自己的主张。在向他们解释自己的见解时,态度要诚恳语气要婉转,要充分向他们说明、同他们讨论,使他们了解自己的意图。
管理者在与亲信相处中正告他们自己不会姑息纵容他们,表达自己信赏必罚的决心。可以向他们叙述“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马谡是孔明好友马良的弟弟,孔明派他守街亭,一再指示他要固守。年轻气盛的马谡则在山上设阵,企图击败魏军。结果,反遭魏军包围,以致街亭失守,牵动全局,使蜀军不得不退到汉中。孔明追究战败责任,把马谡依军法判处死罪。将领们纷纷求情,孔明固然于心不忍,却终究毅然决然挥泪斩马谡。
历史上为守法度“大义灭亲”的何止诸葛亮一个。连汉武帝也“大义杀婿”。女婿乃是自己的半个儿子,何况他又是汉武帝的亲外甥,但汉武帝聪明决断,善于用人,执法严厉,毫不容情,决不姑息骄纵肆横,以杀一儆百,使其他亲信不敢骄纵。管理者们也应该清楚即使是亲信,也要有罪必罚。一方面大家信服,一方面对亲信也是一种约束。据以自律,彼此都有好处。
第二,坚决“严守上下分寸”。
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一个企业来说,上下之间总有尊卑之分,有命令或服从的关系。管理者一定要和亲信间把握好这个界限,不可越此一步。
比如三国时,曹操以勇猛过人的典韦、许褚为贴身的保镖。有一次曹操酒醉卧床。许褚仗剑守卫门外,曹仁欲入,被许褚挡住。曹仁自恃曹氏宗族,大发脾气,许褚毫不相让,驳斥道:“将军虽亲,乃外藩镇守之官,许褚虽疏,现充内侍。主公醉卧营上,不敢放入。”
许褚说的没错,不管你是什么亲信,总有自己应该坚守的本分,有自己必须遵循的规矩,“不以规矩,不成方圆”。难怪曹操事后知道,大大赞扬了许褚一番。
管理者应该清楚,亲信倘若不能安守本分,就会滥用职权,以收揽民心。到了目无法纪的地步,再来挽救,往往已经太迟了。严守上下分寸,保留重大事项的最后裁决权,乃是维护亲信在既定范围内不失责亦不越轨的根本办法。
第三,以心换心,真诚相待。
管理者对亲信应该以诚相待,真心相通。管理者和亲信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愿打愿挨,毫不勉强,正如俗话所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且“强拧出来的瓜不甜”。论语说:“君子和而不同。”管理者和亲信要“和”却未必皆“同”。“和”是指“真情”而“同”为“利害”。管理者若凡事以“情”出发,拿“真心”换亲信的“真心”,他们将会与管理者同心同德,不会心怀杂念,不做逾越本分的事情。总之管理者若能与其员工同甘共苦,则亲信自然也以“公天下”为重。
62.别以个人好恶识人
对人的看法,不能以个人的好恶来决定其好坏。因为人的兴趣、爱好、性格各有所异,不能只凭自己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