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生财富心经-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12万元。杨文俊本人则分文未取。
不久,伊利的液体奶开始供不应求。然而,1998年9月,由于违反财务规定,受到伊利内部纪检委的审查,杨文俊就此下台。“但令液体奶成员不平的是,类似现象×××比他们严重,××也比他们严重,××也比他们严重……他们中没有哪个人比杨文俊轻,但公司都不管,单单处理了杨。”张治国著:《蒙牛内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3版。
后来有一段杨文俊说过的话:“因为这些人没有进入政治斗争的视野。我呢,从毕业时起就跟牛总,被认为是牛总的嫡系。杨桂琴与郑俊怀,双双斗牛,我是马前卒,就来了个杀鸡骇猴。结果,我也牺牲了,牛总也下台了。”
事情到此并没有结束。令杨文俊没有想到的是,1999年8月,伊利将内部纪检部门已经处理完的“杨文俊挪用货款发放奖金案”移交给了检察院。看似走投无路的杨文俊从牛根生那里借了10多万元,及时把这笔钱给补上了。其时,当初领过奖金的那些员工绝大多数仍在伊利。难怪后来有资料说,这等于是已经离开了伊利的杨文俊用个人的钱,给伊利的在职员工发了10多万元奖金。
幸运的是,由于所有单据一应俱全,本人又没拿钱,只是个违纪,而且伊利已经处理过了,检察院决定对于杨文俊免予追究。不过,后来也据知情者说,“此事让继续在伊利工作的杨文俊的所有原同事感到了心寒、心颤和心酸。”
2.人心就像多米诺骨牌
杨文俊的境遇并不是个例。后来的事实证明,牛根生离开伊利后,与牛关系“密切”的人,无论职位高低都似乎受到了“连坐”。
一些资料说,正是这种“连坐”和牛根生独特的“经营人心”,1999年初蒙牛注册时,伊利的众多旧将,包括老总郑俊怀的手下大将,都纷纷弃大就小,跑到了牛根生这里。据后来许多媒体公开披露的资料,陆陆续续“哗变”到牛根生这边的原伊利旧将,前后大概有三四百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在被免职、被降职的情况下出走的。
第18节:第2章 经营人心背后的财富经营(2)
而这些“叛逃”到牛根生身边的伊利高管们,也都曾接到了牛根生的忠告:“你们不要弃明投暗。”但大家坚定地认为牛根生和蒙牛不是“暗”而是“明”。这其中,有一个王姓的伊利旧将就属于“跑”过来的一位。
这位姓王的伊利旧将当时担任伊利冰淇淋公司销售部副部长,在1998年的“郑牛之争”中,纯属于局外人。但是,他也在1999年4月决定加盟蒙牛。我们来看看相关资料中所记录的当时一段对话:
牛:伊利工资高,企业大,待你也不薄,蒙牛现在啥也没有……你为什么要过来?
王:跟着牛总肯定差不了,肯定能做好……万一做不好,讨吃要饭也认了。
牛:你这是弃明投暗嘛。
王:今天看上去是弃明投暗,明天也许就成了弃暗投明。
牛:我们过去没怎么打交道,你为什么这么相信我?
王:虽然没有直接打交道的机会,但你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我都知道。
牛叹: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后来的一切都表明,正是这些伊利的旧将,在“蒙牛品牌为零”的时候,与牛根生一起演出了前文所述的“哀兵必胜”的悲壮剧。难怪蒙牛的策划大师孙先红后来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蒙牛是郑俊怀一手“办”起来的。
3.聚起“乳业最硬的几颗脑袋”
即使面对“一无工厂,二无奶源,三无市场”的危难局面,创业之初的牛根生和蒙牛将才们还是提出了一个“百年老店”的愿景,而且投入了忘我的奋斗之中。
开始创业的蒙牛人是一个特殊的团队。用牛根生的话说,这里集合的,不是被旧体制抛弃的人,就是主动抛弃旧体制的人。“初创的蒙牛,除了几颗人脑袋,别的就一无所有了。但这大概是中国乳业最硬的几颗脑袋。”牛根生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我们可以看看当时的他们:
牛根生:原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通过10年奋战,与员工一起将伊利冰淇淋年销售额由15万元做到7亿元,由偏居一隅的“土著品牌”做成辐射大江南北的中国第一品牌。
卢 俊:内蒙古证监会党组成员、内蒙古产权交易所所长,早期曾在伊利担任党委副书记多年。
孙玉斌:原伊利冰淇淋公司总经理,掌管伊利当时的核心业务。
杨文俊:原伊利液态奶公司总经理,伊利常温奶项目的创始人。
邱连军:原伊利总工程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苦咖啡”雪糕的发明人。
白 君:伊利包头分公司总经理,镇守一方的“诸侯”。
邓九强:呼和浩特轻工机械厂董事长,中国乳品企业许多设备由其提供。
孙先红:先行广告集团创始人,原伊利冷冻食品公司广告策划部部长。
……
就是这群人,使蒙牛由开业之时的“房无一间(租的),地无一垄”,发展到了目前的约30座生产基地;也正是这群人,使几年后的蒙牛,与亿万消费者、千万股民、百万奶农、数十万产销大军结成命运共同体,被誉为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最大的造饭碗企业”。
牛根生的确很爱才,但他聚才也更加有道。当初和牛根生一起创业的孙玉斌就说过,牛根生从伊利出来时没有拉过任何一个人,还总是教育自己身边的人在伊利好好工作。那为什么在当时那种条件下,还有那么多人要跟着牛根生干呢?这些与牛根生一起创造了蒙牛的将才们说,一是之前受牛根生的培养,学到了很多东西;二是认为牛根生有能力重新做好一家企业。
与之相对应的是,经历过无数风雨的牛根生也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社会学概念——“带工具的人”。他对此解释说,人是生产力首要的能动的因素,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两者的结合体就是他所谓“带工具的人”。当然,所带工具可以是自创的,也可以是“拿来”的;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务实的,也可以是务虚的;可以是反应堆,也可以是催化剂。总之,牛根生和蒙牛要的是“带工具的人”。
第19节:第2章 经营人心背后的财富经营(3)
牛根生的如是感悟与另一个商界巨子十分相似,他就是比尔?盖茨。一次,有人问比尔?盖茨:如果让你离开现在的公司,你还能创办第二个微软吗?比尔?盖茨坚定地回答:“能。” “只要允许我带走100个人……”
可见,惟有人,才是公司最大的资产。
4.把口碑留在伊利的“牛总”
牛根生在日常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都给部下留下一种心理预期,这样的预期让他们知道,只要牛根生能走向成功,牛根生绝不会亏待跟自己一起打天下的部下。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预期,曾经的老部下便义无反顾地投其麾下。
2002年,有人到伊利去办事,离开时大为感慨:牛根生已经离开4年了,同车的两位伊利人依然一口一个“我们牛总”。如今,作为蒙牛的掌门人,牛根生却在伊利仍有着巨大的“民心”效应。这一切都得归功于牛根生无时不体现出来的“经营人心”,更是牛根生另一笔无形的重大财富。
我们还是来看看有关牛根生在伊利工作期间的一些点滴。
因为业绩突出,公司曾奖励牛根生一笔钱,让他买一部好车,而牛根生却用这笔钱买了四辆面包车,此举使得其直属部下一人有了一部车;据熟悉牛根生的人介绍,当时牛根生还曾将自己的108万元年薪分给了大家。
牛根生自己后来透露:“我们的书记,还有两位副总坐的都是奔驰350,我的副董事长坐的是凌志430,雷副总坐的是沃尔沃,而我是一辆小排量的奥迪。”
而在蒙牛,牛根生就是“正义的化身”。员工有可能对干部产生怨恨,却没有可能对公司发生背叛,即便他们抱怨的时候,我们也会听到这样一个附加句:“牛总肯定不知道。”
当然,牛根生也深知,绝不能把“经营人心”误解为一团和气,“兵不斩不齐,将不斩不勇”,“小慈”乃“大慈”之害。所以,牛根生与蒙牛管理层也有霸道的时候,但他们从来都是为“道”而霸,不是为“己”而霸。一个人一旦侵犯了蒙牛的“道”,并且被揭露出来,他在蒙牛的职业生涯就有可能走到了终点。
“他看上去并不随和,说话嗓门很大,眼睛也大,甚至在工作中非常严厉。但是有一点,他是最善于经营人心的人,也是所有人最值得信赖的人。”这是蒙牛助理总裁孙先红对牛根生的评价。
如此看来,“牛根生的经营人心是要把心‘营’向事业,而不是单纯比赛谁最受欢迎;它是一种强势气流,要把‘心云’抚去,露出‘心日’。”
【第三只眼看牛】
得人心者得天下。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真的很难。也因为如此,才有人说,没有钱不是企业家的问题,没有人才是企业家的最大问题。
成功后的牛根生这样定义蒙牛,“在一个特殊的时期,一群特殊的人组成一个‘特种兵’部队,干了一件特别的事。这就是蒙牛。”可见“人”的因素在蒙牛的飞速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极其重大作用。而这群特殊人的聚集,无疑来自于牛根生的个人魅力。
二 蒙牛:一个“大家的企业”
现代的传播学讲究“品牌名称”要正确有效地传递“品牌基因”。这就像写新闻的人都要知道“题好文一半”的道理一样。“蒙牛”起名的过程就颇有些个中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让牛根生所打造出来的蒙牛,从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一个“大家的企业”。
谁又能说,这何尝不是牛根生经营人心的又一得意之作呢?
1.企业就是一个大染缸
据公开资料记载,蒙牛起名时,曾发生过一些故事。由于大家对名字久议不定,孙先红无意中说,人家“澳牛”简简单单,就是“澳洲的牛”。不知是谁脱口而出:“那我们就叫‘蒙牛’吧!”大家都叫好。惟独牛根生不叫好。牛根生说:我姓牛,叫“蒙牛”有“家企业”的嫌疑。他曾一再表示:我一定要把企业办成“大家的企业”;如果办成了某一家某一姓的,那将是我最大的失败。
由于一时僵持不下,最终还是通过集体投票,“蒙牛”独占鳌头,才得以确定下来。
第20节:第2章 经营人心背后的财富经营(4)
牛根生与蒙牛的“大家”味道由此可见。
具有“大家”味的企业犹如一个大染缸,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人,无论是内心世界还是外在的表现。于是,也有人也将之归纳于企业哲学,而企业哲学的高尚程度决定着员工的高尚程度。
后来有一些著作在分析“蒙牛现象”时说道,员工的激励可以分出两个层面:第一个是“基本面”,这个公司的风气正不正,人心齐不齐,士气旺不旺,是否上下同欲,这是决定人心向背的战略问题,是“道”的层面;第二个是“伸展面”,“大棒”也好,“胡萝卜”也罢,所谓奖、惩、褒、贬、升、降、导、堵、推、拉、铐、逼,这是调节行为方式的战术问题,都是“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