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经济管理电子书 > 牛根生财富心经 >

第3章

牛根生财富心经-第3章

小说: 牛根生财富心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铮钌畹卮ザ苏飧瞿谛谋淙缣哪昵崛耍�23年来社会上终于还有人认为他牛根生是个值得相信的人……
  正是老厂长对牛根生的这种信任,导致了牛根生对整个社会的信任,从心灵深处发生了一个重要转变。时至今日,每每提及此事,牛根生眼里总还闪着感动的泪花:信任是最大的无形资产。
  于是,牛根生更加努力工作,并成了老厂长手里的一张“王牌”。等老厂长1984年退休时,牛根生已经负责整个车间了。对此,牛根生认为,他因为一个简单的“报答老厂长”的动机,最后不仅报答了全社会,最终也“报答了”自己,老厂长是引导他步入正轨的领路人。
  孙有亮退休后,牛根生开始服务于第二个老板——郑俊怀。凭借自己的能力,再加上郑俊怀的不一般眼光,牛根生从最基层一直做到了郑俊怀副手的位置上——伊利副总裁。在这个位置上,牛根生一干就是八年。
  2.散财人聚,成功众人推
  在养父母家里,牛根生就已经有了“财散人聚”的初步体验,到了伊利,这种体验越来越强烈地感染着他。
  不过,牛根生的散财,初期颇有“勒紧裤带”的味道:当他的副手买五毛钱的饭的时候,他买的却是一毛五的饭;家里的孩子喝牛奶都得斤斤计较,仍抠出钱来给弟兄们买月饼……
  牛根生还有一招——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急吾急及人之急。如:为属下亲人戴孝帽子送过亡灵;当车间主任时,曾给多个班组长解决过后顾之忧——和过泥、抹过房、送过料;通勤车司机有事时,身为副总的他也代过劳,而一位新来的工人则评价说:“这个胖司机态度真好,让他停哪就停哪。”……
  我们还是来看几个鲜活的事例:
  其一:1990年,年轻的杨文俊刚刚结婚,需要拿出4000元购买住房,对于这个来自偏远农村、当时月工资只有40元的年轻人来说,这相当于他不吃不喝10年的工资,不啻一个天文数字。就在举目无亲的杨文俊为此犯愁的时候,牛根生给他送来了2000元钱。“要知道,牛根生自己当时也没有多少积蓄,这2000元钱是他一大家子省吃俭用省出来的!更何况,以我当时40元的月收入,他简直看不到我在短期内还钱的可能性。”杨文俊在后来说,牛根生的这2000元钱,把一个领导者的责任深深铭刻在了自己的心底:“我们虽然身为企业的领导,但和普通工人一样,也是劳动者。劳动者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受此影响,后来的杨文俊本人也成了一个关心下属的散财者。
  其二:当伊利已经拥有3000员工、牛根生掌管的冰淇淋销售额过亿的时候,他仍然坐着一辆破旧的天津大发。这背后的故事,媒体上有相关的报道:企业曾拿18万元要给牛根生买一辆桑塔纳,但他想到开发区离市区较远,员工上下班交通太困难,就用这18万元给员工买了一辆旧东风大客车,一辆华西中客车,一辆天津面包车和一辆大发小货车。
  坐在副总位置上的牛根生曾无限感慨地说:“我们的员工太辛苦了,他们几乎把全身心都投入到伊利事业中了,甚至没有时间去尽一位父亲、母亲、妻子、丈夫、儿子、女儿应尽的义务,企业对不起他们。”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有位工人需要救治,牛根生带头捐出1万元;有一年,他将自己的108万元年薪分给了众人……至于其他的小额分配、救助,则不计其数。

  第8节:第1章 第一桶金的财富之谜(4)

  正是靠着这种“以人为本”、“散财聚人”的个人悟性,牛根生的身边很快就聚拢了许多有能力、又个个竭力的人物。这种意外之得,连后来被迫创业成功的牛根生自己也没有完全想到。
  3.人性化也需法制化支撑
  牛根生的人性化、以人为本的工作作风,并没有降低他对法制化管理的要求。其实,伊利的法制化管理,也是从牛根生掌管的冷冻食品公司开始的。
  我们可以看看蒙牛内部资料中的一些相关记录:
  牛根生让人在厂里的路上划了道道,人有人道,车有车路,车占了人道要罚款,人占了车路须交钱。
  牛根生的“禁烟令”(厂区内不准吸烟)也是“军令如山倒”。吸烟者一经发现,罚款50元。有一次,孙先红到冷冻食品公司去,看到马路对面距离厂区50米左右,黑压压站着一群人,以为出了什么事。走近一看,原来大家是跑到那儿去过烟瘾。
  用工制度:能干的,留下,不管他是正式工还是临时工;不能干的,请回家,不管你有什么来头。
  对于这些做法,也招来了部分员工的抱怨:伊利什么都好,就是罚款太多。对此,牛根生说:要想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市场竞争虽不是真刀真枪的较量,但其残酷性无异于枪林弹雨的战斗;没有“铁的纪律,就没有取得最终胜利的可能”——他要求自己的企业必须有外资企业般的严格管理,自己的员工必须像士兵一样时刻准备作战。
  然而,反对归反对,时间一长,“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牛根生的一系列改革,后来都已经固化为伊利的常规。
  所以,有评论对此表示:“好文化可以通过制度与行为的固化(积淀)而形成,坏文化也可以通过制度与行为的固化(积淀)而形成。”
  4.品牌犹如“十年磨一剑”
  坐在副总裁位置上的牛根生,也越来越多地体验到了品牌对于企业发展成长的重要意义。这其中,有一个故事让牛根生的触动颇深。
  其实这就是上文已经提到过的一个故事:1987年的一天,工厂为新出品的雪糕搞调研,牛根生拿回一支给儿子尝,不料,儿子才咬一口,就将整支雪糕扔到了地上。他没有怪孩子,而是反思自己的产品:产品做不好,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理你,何况是消费者呢!据说正是从那时起,他发誓要把伊利雪糕做成中国第一!从此,一场长达十年的“铸牌路”开始了。
  我们看看其中的几个经典片段:
  其一:1994年5…6月份,伊利准备进军武汉市场。牛根生找孙先红辅助策划。最终思路:“政治搭台,经济唱戏”,“昭君归故里,伊利送真情”,“百万雪糕赠武汉”,目标人群主要为炉前工和小学生。
  与此同时,呼市派遣了一个12人组成的党政代表团。武汉市政府出面接待,新闻媒体跟踪报道。由于昭君的“政治台”搭得高,伊利的“经济戏”唱得嘹亮动人。当时,在呼市只卖1元钱的伊利火炬雪糕,在武汉最高卖到10元钱(酒吧里)。除了市场效应,还有公关效应。一些领导过去对伊利有误解,通过这次活动,企业与政府的距离拉近了。
  这次活动,让伊利雪糕第一次渡过长江。这是伊利进军全国市场的前奏。
  其二:有一年,牛根生决定去求教当时非常著名的一位策划人。孙先红打前锋,三番五次去预约,但人家一次又一次地推托。好不容易冲破“封锁”,才发现这位策划人是嫌“产品小、做不大”。牛根生则说:“我是卖冰棍的,你可能看不中我,但我表姐发展得不错,我表哥也非常了不起。”见策划人一脸狐疑,牛根生慨然答道:“我表姐叫麦当劳,我表哥叫可口可乐。”机锋暗藏,策划人下不了台,场面顿时十分尴尬。
  不打不成交。牛根生与这位策划人进行了两轮思维性散谈,付费18万元。在与这位策划人交流的过程中,牛根生彻底领悟了古人所说的“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这一真谛,并将其淋漓尽致地应用到了自己后来的经营管理当中。

  第9节:第1章 第一桶金的财富之谜(5)

  其三:“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这句话所说的就是伊利历史上最具轰动效应的营销事件——“苦咖啡风暴”。
  1996年底,伊利推出冰淇淋新品“苦咖啡”。正巧有位身份显赫的女士来伊利参观。这位女士患有糖尿病,按理说忌吃甜食,但尝了苦咖啡后,连声说好,又要了第二根。当时,牛根生正在内蒙古工学院学计算机,周围都是些爱吃雪糕的女孩,但问起苦咖啡,谁都不知道。这两件事往起一联,牛根生坐不住了。
  于是,牛根生随即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咱们今年冬天做一次营销——让人们在冬天里大吃雪糕!
  经过周密部署,“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便成为这次营销的广告语。1996年12月份,呼包二市满大街都是苦咖啡,“淡季”变成了“旺季”;1997年初,产品在哈尔滨畅销;接着是长春、沈阳……产品开始供不应求,畅销全国。
  1996年,“伊利雪糕进军亚特兰大奥运会”的事件营销让伊利形象广告首次走上中央电视台,1997年,“苦咖啡风暴”让伊利产品广告首次登陆中央电视台。这一年,全国市场到处是翘首企盼、“苦苦追求”的经销商,苦咖啡一到,便开始了他们的“甜甜享受”。这一年,苦咖啡单品销量创纪录地突破3亿元!
  苦咖啡,是伊利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为伊利打出了威风,打出了信心,打出了全国知名度。伊利雪糕风靡全国,销售额由1987年的15万元增长为1997年的7亿元,被誉为“中国冰淇淋大王”。
  至此,伊利品牌十年终铸成,牛根生的品牌梦也得以实现。真可谓十年磨一剑。
  【第三只眼看牛】
  成功不会一蹴而就,用心经营它才会到来。牛根生从洗瓶工到副总裁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需要付出辛勤的努力并且掌握正确的方法。大的成功总是需要有效的成功垫底。由于在成长过程中所受的挫折和磨难,牛根生能够更好地去关心身边的员工和需要帮助的人;而如果牛根生没有在伊利乳业的经验和成就,也就绝对没有今天的蒙牛。
  牛根生对于伊利最大的贡献,是他把伊利的冰淇淋做成了支柱产业。郑俊怀在接受采访时也承认:“从1994年到1998年,冰淇淋、雪糕很好地支撑了伊利的利润空间。”牛根生说:“伊利能做到后来的地位,有老郑的辛苦也有我的功劳。”牛根生也成了郑俊怀最得力的助手、最硬气的一张牌。
  用牛根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是从洗瓶工做到副总裁的位置的,一方面,我的成长符合“蚂蚁上树模式”: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地升到高层;另一方面,也符合“直升飞机模式”:短短3年,就由一名洗瓶工擢升为独当一面的冰淇淋旗手。
  牛根生正是凭着这种“蚂蚁上树”的精神,从一名普通的洗瓶工做到了伊利负责经营销售的副总裁,实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也积聚了自己事业人生上的最大一笔财富之外的“财富”。
  三 从伊利“下岗”的真相
  不少人说,在伊利,郑俊怀是伯乐,牛根生是千里马,郑俊怀更多地扮演着战略家的角色,牛根生更多地扮演着实战家的角色。然而,随着伊利的不断壮大和品牌社会影响力的广泛延伸,对于一个管理者阶层来说,硬气而且有着广泛人缘的牛根生即是财富,也是威胁。就像中国古谚中说:一山难容二虎。看似粗犷而内心细致的牛根生,自己也似乎逐渐闻到了不一样的气味。
  后来有许多媒体和蒙牛自己的相关资料都披露:牛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