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生财富心经-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七年前还在人才市场上找工作的中年人,七年后却奇迹般地成为中国商业领袖的代表,熟悉蒙牛的人都说,牛根生演绎了一个中国企业快速发展的传奇,而在这个掺杂着恩怨情仇和资本财富的故事中,牛根生的个人魅力也一次次地被渲染和拔高。
“蒙牛奇迹”是属偶然,还是市场的必然?蒙牛在6年间快速成长奇迹背后的动因何在?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用心品味,牛根生是怎样用自己的胆略与气魄,渲染着一个非同一般的财富传奇故事吧……
附:牛根生简历1978年 成为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厂的一名养牛工人1983年 任内蒙古伊利集团(原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厂长1992年 担任内蒙古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1998年底 被内蒙古伊利集团免去生产经营副总裁一职1999年至2006年 创办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职务2006年至今 辞去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职务,专职董事长一职
第一部分
第5节:第1章 第一桶金的财富之谜(1)
第1章 第一桶金的财富之谜
要想品味牛根生,读懂他的财富心经,就不能绕过他的第一桶金。如同其他财富人物一样,牛根生与蒙牛的成功,第一桶金同样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这也是普通大众对一个企业标杆人物的重要视角之一。
牛根生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也被舆论界称之为“同心钱”,只不过,这笔“同心钱”的背后确实有着许多不一般的谜。
一 “孤儿”到副总裁
牛根生进入乳业是从伊利开始的,确切地说,伊利是牛根生在乳业取得成功的摇篮。伊利的前身是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总厂。1983年,20多岁的牛根生进入这个厂子做一名洗瓶工人。凭着一股猛牛的精神,10多年间,牛根生从洗瓶车间的工人成长为伊利举足轻重的副总裁,曾经濒临倒闭的厂子也迅速发展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奶制品领军企业。
然而,走上伊利二号人物位置上的牛根生,也没能逃脱“一山不容二虎”的古谚,在“将军”的位置上不得不离开了热情战斗过的伊利。
1.“吃着黄连长大的”孩子
自古英雄多磨难。如果说牛根生也是一个英雄,他同样也没能逃出这个潜规则。其实,如同许多民营企业家一样,牛根生也有着一段“血泪史”。
年轻时的牛根生甚至连他来自哪里、究竟姓什么、亲生父母是谁,都无从考起。用一个看着牛根生长大的老人话说:“这孩子是吃黄连长大的。”
1958年,一个孩子出生后不到一个月,来不及将父母的面容看清,贫穷而多子的二老无法养活他,就以50元的“天价”把他卖给了一户老实巴交的牛姓人家。牛姓父亲的职业是养牛,从此,这个由养父和养母抚养的孩子便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养父自家未生孩子,期望通过抱养来栽根立后,所以给这个苦命的孩子取名为“根生”。这个孩子就是牛根生。
牛根生从小就尝尽了世间冷暖。据公开的资料透露,牛根生的父亲解放前被抓过壮丁,有过一段从警经历,且在国民党逃离大陆前,阴差阳错,文档上给了他一个虚拟的头衔——警长;而养母曾是国民党高官的姨太太。这两个“特殊”的人物,在那样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牛根生的遭遇可想而知。
解放战争期间,牛根生的养母曾把自己的财产广为散发,一部分送了人,一部分是寄存在别人那里。20世纪60年代,由于生活困难,养母领着牛根生试图找回那些寄存的东西,人家不仅不承认,还把母子俩给轰了出来。
不过,正是这种特殊的成长环境,对牛根生后来的财富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时候的牛根生也初次体会到了“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观念。就是深受这种影响,后来在回想年少往事时,牛根生才说:“母亲嘱咐的两句话让我终生难忘,一句是‘要想知道,打个颠倒’,另一句是‘吃亏是福,占便宜是祸’。我十几岁的时候,父母离开了我,我差点饿死、冻死。是共产党救了我。我对党的认识全是体会的,不是背会的。”
1978年,牛根生继承父业,开始了养牛。复杂的经历也造就了牛根生一生的品质:容忍、刚强、独立、不屈不挠……
2.一个卑微如斯的小人物
牛根生无疑是一个卑微的小人物,而命运也似乎在特别地和他开着玩笑。牛根生8岁时养母去世;养母去世后,养父又续继母;16岁时养父去世。从此牛根生彻彻底底变成了孤儿,而牛根生自己则说,当时小混混干的事情他也都干了。然而,正是在这个时期的每一次变迁与酸楚,在牛根生的脑子里注入了大彻大悟的思想根源。
牛根生后来在回首这段岁月时说:当初跟养父母在一起生活时,吃什么总是分成三份,一家三口人一人一份,买东西也买成三份,这个习惯多年不改。
随着养父母的离世,牛根生有幸进入了伊利的前身——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总厂——做了一名洗瓶工。即使在这个时期,贫困也一直伴随牛根生到结婚,甚至在婚礼上,他都没穿过新衣服,买过新鞋。
与生俱来的颠簸,让牛根生对贫穷有了切实的体会和惧怕,也使他对成功产生了比谁都深刻的向往。因为没有家,童年牛根生心里便少了一份自私,以每一个宽容接纳自己的人心为家;因为没有兄妹,牛根生便以儿时的所有玩伴为兄弟姐妹。牛根生自己也说:小时候都尽量让别人满意,因为要看人眼色啊。
在后来谈到谁对他人生观的形成影响最大时,牛根生回答说,论私,自然是养父养母影响最大,“我的父亲养牛送奶38年,我是子承父业;我的母亲给了我教育,她嘱咐我的两句话终生难忘,一句是‘要想知道,打个颠倒’,多想想别人的疾苦难处,你就知道该如何为人处事;另一句是‘吃亏是福,占便宜是祸’,宁愿亏自己不要亏大家。”论公,他觉得自然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对他影响最大,“没有共产党的好政策,哪有今天的牛根生和蒙牛?”
第6节:第1章 第一桶金的财富之谜(2)
3.从“洗瓶工”到“副总裁”
自进入伊利的前身——回民奶食品总厂后,卑微的小人物——牛根生——就十分珍惜这份被别看来很卑微的工作。不过,“孩子王”的经历,却使他“散财聚人”的一招一式在伊利很快就派上了用场。不久,牛根生就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班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分厂副厂长、分厂厂长,一直做到生产经营的副总裁。
在其位就得谋其政。1987年,工厂为新出的雪糕搞调研,牛根生拿给儿子尝。不料,儿子才咬一口,就将整支雪糕扔到了地上。他没有怪儿子,而是反思自己的产品:产品做不好,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理会,更何况消费者了。
也就是从那时起,牛根生发誓要把伊利雪糕做成中国第一!
为了做出品牌,牛根生去求教一位非常著名的策划人。牛根生后来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说,“三番五次登门拜访,但是人家一次又一次地推掉我。我跟策划人说,我虽然是卖冰棍的,但是我表哥非常了不起。他问:你表哥是谁?我说:卖汽水的可口可乐。卖冰棍的是卖汽水的孪生兄弟,既然可口可乐可以做品牌,卖冰棍的为什么就不能做品牌?”
几年后,牛根生真地做到了:伊利雪糕风靡全国,销售额由1987年的15万元增长为1997年的7亿元,成为中国冰淇淋第一品牌。牛根生的区域销售额占到伊利总销售额的80%。然而,1998年,牛根生就突然被免职,只能带着对企业的深厚感情和无限遗憾离开了伊利。
如今,作为蒙牛集团董事长的牛根生面对众多媒体,已不愿再多说这段往事,只是感慨:“我在伊利干了16年,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伊利,在那里流过的泪、淌过的汗、洒过的血,比在蒙牛多得多!所以,要说感情,我对伊利的感情,实际上不比对蒙牛的少。”
【第三只眼看牛】
笔者在牛根生的博客中看到了如下的这段话:“我对抱养是这样理解的:如果没生没养,都待你这么好,那应该比生的养的还要亲。……前后算起来,我共有七位爹娘,生父、生母、养父、养母、继母、岳父、岳母。七位老人中,养母对我影响最大。”
英雄莫问出处。连两千年前的陈胜、吴广都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而历史上的“贱民”刘邦、“丐儿”朱元璋也都成了开国大帝。如今的现实中,多少成功的企业家也都经历过草根生活。所以,成功的基因也可以孕育在恶劣的环境之中,不公的待遇,也是在教育自己要尽量使别人满意。
富有大智慧的人,其实都视逆境为一笔大财富!
二 副总裁的成长
成功后的牛根生有两句经典的话,一句是说给失意者的:“别人从零起步,而我是从负数起步”;一句是说给得意者的:“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走在副总载位置上的牛根生,也开始了自己另类“财富”的积累。
1.从心灵开始:诚信是最大的无形资产
牛根生在伊利的成长,有一个人不能不提,那就是对他有知遇之恩的老厂长孙有亮。个中缘由从下面这个故事中即可见一斑。
1981年,牛根生准备结婚。此时他的养父养母都已去世,“有一毛钱散俩五分”的牛根生则身无分文。距离婚礼还有两个月的时候,厂长孙有亮把他叫了过去,对他说如果有困难就说。
年轻气盛的牛根生想都没想,就当场拒绝了。然而,下班的路上,牛根生反复思忖:我本来就没有钱啊,没钱干嘛还要嘴硬?后来牛根生回忆说,当时嘴硬其实有两个原因:第一,谁会借钱给我这个连父母都没有的人呢?第二,当时想,老领导大概只是卖个人情,他估计我不会要才佯说借钱的。
不过,嘴硬的牛根生也太需要钱了,其实很希望别人能帮助自己。想到不好意思直接回去找,便打了个电话给孙厂长,理由则十分坦率:对领导有看法,认为你借钱是假的。
孙有亮听后,只说了一句话:“你现在过来拿吧。”为了不让别人看见,保护牛根生的自尊,孙有亮就有意避开办公室里的其他人,私下把存折交给了牛根生。“拿去用吧,看够不够,用完了你再给我存上就行了。”
vxD久E久E电E子S书:HOUHOU 网络收集提供下载,更多精彩请关注 久S久T电T子T书99 121 SDAxc
第7节:第1章 第一桶金的财富之谜(3)
从没见过存折的牛根生打开一看,也不知道是多少,斗胆问:“是50块钱吗?”当得知是500元时,心中不觉一怔。回去的路上,他翻来覆去地把存折看了又看。要知道,当时他的月工资也就20块钱啊。他心里还是在琢磨:我与他不沾亲不带故,没有任何背景,他甚至连借条都不让我打,到底为什么?
从小就受尽歧视的他,那时总认为这世上没什么好人了。后来在面对不少人的疑问时,孙有亮回答说:“我非常相信他,他是一个视信誉比金钱更重要的人,如果不是这样,他怎么可能有那么多朋友呢?”这话也传到了牛根生的耳朵里,深深地触动了这个内心冰冷如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