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生财富心经-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W源耍疤焐虾教煸保厣显硕薄保渤晌膳8咂分实拇省�
而蒙牛人则说,“邪不压正”。
【第三只眼看牛】
谁说危难不是机遇,牛根生和蒙牛对此感悟应该最深。我们常说,乐观者在一个灾难中看到一个希望,悲观者在一个希望中看到一个灾难。如果没有化危难为机遇的信念和勇气,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牛根生和蒙牛帝国。当然,这其间“与自己较劲”的滋味并不每个人都承受的了的。
不过,对于牛根生来说,他更有理由相信自己的座右铭: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五 “对手”与“队友”变中的不变
在蒙牛,“竞争对手”这个词是被另一个词——竞争队友——所代替的。虽然说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并非是一种战争,而是一种博弈,但是,“对手”与“队友”的观念转变,却是需要一种境界才能达到的。富有中庸伦理的牛根生做到了。
sD久E久E电s子S书:HOUHOU 网络收集提供下载,更多精彩请关注 久S久T电T子T书W=W=W。9=9=1=2=1。C=O=M SDAxc
第41节:第3章 中庸人的财富伦理(12)
1.有“对手”才有成功的动力
牛根生和蒙牛的成功,引起了经济界的广泛关注,各种角度的分析与评测纷涌而起,人智互见。但是,对于个人和一个企业来说,“有竞争、有对手,才会有前进的动力”确是一大共识。许多评论都认为,如果没有“伊利”与其竞争,蒙牛的脚步很有可能就不会走得如此之快。
据资料分析,蒙牛在成立之初,中国乳业市场已经基本被伊利、光明、三元等前辈们瓜分完毕了。此时,蒙牛并没有急于向任何一位前辈发起有针对性的攻势,而是通过有效运用经济的、心理的、地域的和公共关系等手段,博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供应商的支持。特别是对于自己的老大哥伊利,蒙牛更是打出了“向伊利老大哥学习”的口号,并且首倡与伊利共同将呼和浩特建为“中国乳都”,把经营企业品牌与经营地区品牌融为一体。
蒙牛的做法,使人们看到了蒙牛与伊利之间并没有出现生死大战的不幸局面,而是共存共荣的双赢局面。
同时,“百年蒙牛,强乳兴农”被作为蒙牛的经营理念,蒙牛在现实中做得比说得更好。如:几年来,蒙牛在内蒙古地区积极扶持和发展养牛户,与近百万牧民结成命运共同体,同时蒙牛直接招收员工万余人,创造的间接就业岗位达数十万个,产业链条辐射百万牧民,被誉为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最大的“造饭碗企业”。
这些对于一个力求长远发展的企业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广告宣传。于是,不久之后,蒙牛成为中国第一家参加APEC峰会的民营企业,是中宣部向全国推荐的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这些荣誉的取得,除了与蒙牛的傲人业绩有关之外,当然离不开蒙牛在实行多赢战略基础上所树立的良好企业形象。
所以,竞争对手是成功的最好动力,没有对手的竞争,自己离真正的成功永远会差一步。
2.与“队友”在同行中共赢
如果说很多人都信奉“同行是冤家”这一说法,中庸的牛根生却再次在思维上走在了前面。
在蒙牛的发展历程中,牛根生早就认识到,竞争是可以双赢的,甚至是多赢的。对于他来说,“宝马”和“奔驰”可以并驾齐驱,“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能够同时并存,“伊利”和“蒙牛”就一样可以一路同行,共荣共生。正是这种大智的思维意识,牛根生和蒙牛人得出了“草原品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结论,进而提出了“为内蒙古喝彩”的口号,提出把呼和浩特建设为“中国乳都”的倡议。
后来,牛根生用自己的实践告诉了众人,竞争只会促进发展。自己发展,别人也发展,最后的结果就会是“双赢”,而不一定是“你死我活”。
回过头来看,从2000年9月至2001年12月,蒙牛推出“为内蒙古喝彩?中国乳都”公益广告,300多幅灯箱广告下注为“千里草原腾起伊利集团、兴发集团、蒙牛乳业……我们为内蒙古喝彩,让内蒙古腾飞”,推出了“我们共同的品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倡议……所有的这一切,其实正是牛根生和蒙牛智者们的品牌大营销战略。
3.“我们都是乳业之子”
谁都明白,“对手”变“队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即使是对于蒙牛和伊利这样的同城兄弟企业来说,残酷的竞争同样贯穿于企业发展的每一步之中。其中的点点细节,本书在前文中已多有表述。
然而,牛根生和蒙牛人的可贵,就在于他们找到了和伊利的利益共同点。
据媒体报道,早在1999年,牛根生就在《内蒙古周末报》主办的企业高峰论坛上阐发过自己的“大品牌”理念:
从更广大的意义上来讲,在企业竞争中,保护与自我品牌形象相关系数高的竞争对手的品牌形象,是一种更高的策略,是另一种“为自己负责”。因为竞争当中有联合(潜在的联合,或者显在的联合),对手和盟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我们内蒙古乳制品企业应该觉悟到,每个企业除了拥有自己的张三牌,李四牌,还拥有一个共同的品牌:内蒙古牌,呼市牌。这个大牌子闪光,我们每个企业头上都有“光环效应”;这个大牌子受了污染,我们每个企业的头上都会“佛头着粪”。在区内,蒙牛的牌子怎么被人砸都可以;但在区外,如果还要砸,那么砸的恐怕就不仅仅只是蒙牛的牌子了。
第42节:第3章 中庸人的财富伦理(13)
正是在这种大思维的指引下,在残酷的竞争面前,牛根生和蒙牛人还是放高眼界,得出“草原品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结论,努力寻求与竞争对手和睦相处之道,决定实施“共生共赢战略”。
心动不如行动。很快,牛根生和蒙牛决策者们就启动了“中国乳都”的概念,通过公益广告的形式打出了“我们共同的品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口号,在众多场合提到伊利时都把伊利放在自己的前边,在所有的口径上都将内蒙古所有的乳品企业打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烙印。
大智慧的蒙牛人抬高竞争对手的同时保护了自己,也赢得了广大群众和政府的支持。更为重要的是,蒙牛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它始终给予了人们行业领导者的姿态。在牛根生和蒙牛人的不懈追求和努力下,“中国乳都”品牌日益响亮,不仅为内蒙古创造了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更使得呼和浩特在2005年8月被有关部门正式命名为“中国乳都”。
这里不妨和读者朋友们一起品味一下牛根生的一句话:“提倡全民喝奶,但你不一定喝蒙牛奶,只要你喝奶就行。”
【第三只眼看牛】
不需要说得太多,我们只需要再用心去回顾一下牛根生在中国乳业年会上的一段演讲:
“锅里挺一挺,碗里全都有……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孤立的就是孤寂的,集群的才是沸腾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单个企业只是一根‘独木’,众多企业合成森林才能最终改变气候。让中国人均饮奶量由10公斤增长到20公斤、30公斤,这就是我们所要改变的最大的气候……我们经营的不是一个点,也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圈子,一个很大、很长、很累人也很激动人心的圈子,通俗的说法,把它叫做产业链,更形象的说法,应该称它为‘企业生态圈’……明确了‘企业生态圈’这样一个概念,我们的一举一动就有了战略支撑……蒙牛作为中国乳业的晚辈,始终视同行为‘队友’,而不是‘对手’。我们深信,让锅里的饭增加10倍,远比你在我碗里抢一勺饭、我在你碗里夺一块肉来得重要。”
六 与“仇人”做兄弟
“山不转水转,水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平时的恩家,关键时刻未必不是仇家;平时的仇家,关键时刻未必就不是恩家。”对于企业间非理性竞争能够大忍的牛根生,在面对自己个人所谓的“仇人”时,同样奉行着自己中庸人的伦理,做到了常人不愿意做,或是无法做到的境界。
实可谓“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患难见知交,危难见真情。”
1.替“仇人”还债,却收获人心
根据相关资料,牛根生一干人于1999年就离开了伊利,但他们与伊利的工资纠纷直到2002年才算正式了结。而这个了结,还是牛根生拿出自己2002年在蒙牛所得的年薪和红利,给大家发了伊利1998年所欠的年薪后才换来的。
相关的资料中说,按照伊利的年薪兑现惯例,1998年的年薪要到1999年才能兑现。1999年,牛根生等十数人离开伊利后,公司将他们1998年的年薪全部扣发(其中包括牛根生的年薪)。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人当时正处在蒙牛创立的特殊时期,无法及时顾及在伊利留下的老账。再加上偶尔地要一次,也往往是能拖就拖,直到2002年。后来,即使诉讼也无法成立。于是,每个人也都作好了“自认倒霉”的心理准备。
令大家没有想到的是,2002年,牛根生拿出了自己在蒙牛所得的年薪和红利,分给了大家,算是补发伊利当年的欠薪。有文献中记载,牛根生当时曾说:大家1998年在伊利辛辛苦苦干了一年,最后因为我的缘故而免的免、走的走,现在郑大哥不给这个钱,我替他来还!
于是,后来的舆论也将此事称为“郑债牛还”。
2.“仇人”落难,有容乃大
综合相关资料,我们先看看如下的一些事件:
2004年12月20日,伊利前老总郑俊怀被检察机关带走。通过打听,牛根生得知郑被关在包头看守所里,他当即托人给他捎去1万块钱,并给郑俊怀90岁的母亲1万元,给郑俊怀的妻子1万元。
sD久E久E电s子S书:HOUHOU 网络收集提供下载,更多精彩请关注 久S久T电T子T书W=W=W。9=9=1=2=1。C=O=M xcxc
第43节:第3章 中庸人的财富伦理(14)
2005年2月的一天,郑俊怀的妻子向牛根生求助:女儿留学学费不足,想借20多万元。牛根生当即与同样来自伊利的几位蒙牛高管人员商量,结果,牛根生、卢俊、邓九强、杨文俊、孙玉斌等人一共凑了30万元(其中,牛根生出了10万元)。当把这些钱送到郑的妻子手中时,这个在郑俊怀出事后一直坚强支撑的女人,终于忍不住哭出了声,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其实,与牛根生一道创业的伊利人都知道,与许多被免职的人大骂原老板不同的是,牛根生始终对郑俊怀保持着尊重。“没有郑俊怀,就没有现在这个模样的牛根生”也是牛根生自己常说的一句话。即便如此,当郑俊怀家缺钱时,常人也大多会认为,最不可能的求助对象就是牛根生。所以,当万般无奈之后的郑俊怀妻子把视线转到了牛根生身上时,估计连她自己心里也没有多大的把握。然而,结果的意料之外,还是让坚强的她热泪满面。
所以,当后来的媒体在郑俊怀被抓后普遍评论说“牛根生没有落井下石”时,每一位了解实情的人都不会怀疑。
3.大势激荡“和谐共荣”
伊利前老总郑俊怀出事后,曾有不少媒体直接问及牛根生对郑俊怀事件的评论。对于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