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生财富心经-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外,几代人做一件事非常平常,所以,他们才会有世界级的大企业诞生。”
牛根生还用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我去法国考察时,去过一个已有百年历史的家族牧场,他的主人说:‘听说中国牛奶是两个字组成。我们刚刚学会了牛字,正在学习怎么写奶字。’我听了后要说,法兰西民族万岁!我们连牛字都还不会写啊!”
四 危难就是大智者的机遇
市场经济并不是完美无缺的经济模式,更何况是在中国这样非常年轻的市场经济国度。所以,缘自竞争而产生的非理性现象也就不可避免。自创立起,蒙牛已遭遇过两个“最黑暗的时期”。一个是前文已述的创业时同行的打击,另一个就是2004年三四月份的“投毒恐吓事件”了。
而对于追求成功的大智者来说,每一个危难其实都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1.忍一时,大智者志在长远
蒙牛在注册成立时,注册人并不是牛根生,后来媒体披露说,牛根生及蒙牛创业者们主要是考虑到了环境的险恶,不允许牛根生出头露面。尽管如此,初生的蒙牛仍然面临着生存的诸多不确定性。
1999年4月1日,呼和浩特市的老百姓一觉醒来,呼和浩特市主要街道旁边的300块广告牌全是蒙牛的广告:向伊利学习,为民族工业争气,争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5月1日,就在老百姓讨论“蒙牛”的余热还没有结束的时候,48块“蒙牛”的广告牌一夜之间被砸得面目全非。蒙牛的广告牌被砸反而使得社会关注蒙牛的热度再次升温,蒙牛开始变得“愈神秘,愈美丽”。
当时有媒体记者顺藤摸瓜找到了蒙牛的代言人,才发现此人竟然是伊利曾经主管生产经营的副总裁牛根生。牛根生不愿意接受媒体采访,但是很愿意和记者聊聊。就是在聊的过程中,“一位极具个性的企业家”才得以被媒体认知。
面对记者们“蒙牛的广告牌到底是谁砸的”问题,牛根生并没有给出答案。在他看来,答案是众人皆知,但他宁愿让大家伙心照不宣。而面对“蒙牛能做好吗”的疑问,牛根生则说:“做鞋必须要怀着给自己做鞋子的思想,鞋才能做得好!”
广告上如此,其他方面蒙牛面临的形势也好不到哪儿去。竞争对手为了封杀蒙牛,争夺奶源,蒙牛有的牛奶车半路被截,牛奶被当场倒掉。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牛根生,为了减少冲突和不必要的麻烦,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很快制定了“收奶三不干”政策:凡是伊利等大企业有奶站的地方蒙牛不建奶站;凡是非奶站的牛奶,蒙牛不收;凡是跟伊利收购标准、价格不一致的事,蒙牛不干。
后来,牛根生曾对媒体说,“一个人死了如果还可以重新活一次,那么第二次生命,他肯定能做成任何事情。重新做人不太可能,但是重新做企业是有可能的……21年之后,我又重新从零开始做乳业,我就回过头来想过去经历的那些事情:当时,我每一年都做些什么事情,现在重新来做,做对的事情能否提高效率?那些曾经犯过的错误能否不再犯?这就是熟能生巧、厚积薄发。”
第39节:第3章 中庸人的财富伦理(10)
2003年,伊利为了庆祝股份制创立十周年而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庆祝活动。令郑俊怀和所有伊利人没有想到的是,牛根生不请自去,并当场对伊利的员工说了一番至情感人的话:“我在伊利干了16年,在蒙牛才干了5年。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伊利,在这里流过的泪、淌过的汗、洒过的血,比在蒙牛多得多!所以,要说感情,我对伊利的感情,实际上不比对蒙牛的少。”活动结束,牛根生得到了一套茶具,这套茶具如今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老牛办公桌对面的茶几上。
有人说,这或许证明了牛根生对伊利的复杂感情,或许是让牛根生始终要提醒自己些什么。但是,无论如何,牛根生在伊利的这招“情感行动”的确收到了奇效。
2.智者因为信念才看到“黑暗”背后的光明
信念是成功者必备的要素之一,更是大智者走出黑暗的精神支柱。对于牛根生同样如此。如果说刚创业时的竞争性打击是蒙牛的“小黑暗期”的话,那么,2004年初所经历的一段时期则可谓是蒙牛生死存亡的“大黑暗期”。
综合众多媒体的报道和评述,2004年2月至3月间,就在众人瞩目的“假新闻诽谤案”刚刚被破获约20天后,又一起企图操纵媒体及有关部门的大案爆发了——针对蒙牛的匿名恐吓信件雪片般地飞向各地。随后,这些恐吓信件引发了三次大的混乱,这就是被舆论所称的“武汉事件”,“佛山事件”,“湖北事件”。
(1)令人惊鄂的“连环事件”。
2004年3月4日,武汉市中百、华联等超市发现16盒被做过手脚的蒙牛牛奶,其中有7盒被注射了有害物质甲醛。蒙牛报案,武汉市公安局当即介入。为了保障消费者安全,当天晚上,蒙牛公司将当地货架上的所有产品全部收回,换上新的产品。3月5日,呼和浩特市副市长吕慧生受市委书记牛玉儒的委托,赶赴湖北处理“武汉事件”。
2004年3月23日,广东佛山市工商、公安、消防等部门及媒体收到匿名恐吓信,称“有人在蒙牛牛奶里投毒”。有关部门立即发出通知,停止销售蒙牛所有产品。随后,佛山市政府在学校等公共场所张贴公告:不准喝蒙牛牛奶,不准吃蒙牛雪糕。一些地方电视台则以字幕形式,反复播发禁购禁食蒙牛产品的通知。该“禁令”迅速波及到广东全省,随即,退货电话及传真如雪片般飞向蒙牛总部。
2004年3月25日,湖北省工商、消协等部门及《湖北日报》等媒体也收到了恐吓信。当天,省工商局、省卫生厅卫生监督局等单位匆匆下发《紧急通知》。同日,为了绝对保障消费者的安全,蒙牛公司将湖北所有商家货架上的牛奶全部收回。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主席杨晶高派出副主席赵双连专程到湖北协调此事。
一时间,整个市场、牧场、工厂,都笼罩在恐吓分子制造的巨大阴影之中,人心惶惶。蒙牛面临企业发展史上最“黑暗”的时期。而用蒙牛人自己的话说,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会发生?谁也不知道。
(2)强“牛”也有泪流时。
形势的危急令所有的人一时失去了思想,亲手创建了蒙牛的牛根生和追随者也不禁老泪满面。
一些著作中有如下一段记述内容:危急时期,有一天,牛根生打电话让蒙牛总裁办主任王永红迅速赶到北京……到京的时候,牛根生站在一座大桥下等她,“当时刮着大风,牛总浑身是土,被大风掣得有点儿站立不稳……我当时想,如果这时候冲出一个歹徒来,那我们的牛总就永远回不去了……一会儿,中央电视台的郭振玺也来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个年产值近百亿公司的老总,居然被人整到这么凄惨的地步,泪水刷就出来了……”
不过,蒙牛这几颗被称为“中国乳业最硬脑袋”的创业者深知,蒙牛不只是蒙牛,不只是牛根生与两万员工的血与汗;蒙牛是百万奶农,是爱它护它的亿万消费者,是中国民族乳业的一面旗帜!
据蒙牛的相关资料透露,蒙牛高层综合方方面面的信息后有一个基本看法:第一,这极有可能是一个由竞争对手幕后操作的黑恶集团,核心目的只有一个,搞垮蒙牛;第二,这也极有可能是一个即便抓住恐吓分子也永远无法揪出幕后黑手的“无头案”;第三,不排除纯粹为钱而来的可能性,但行止太过反常;第四,这帮人一旦走上不归路,就会不择手段,因此,牛根生随时有生命危险。
第40节:第3章 中庸人的财富伦理(11)
(3)无奈中的“不得以”。
蒙牛面临的形势恶化趋势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一方面,恐吓信件和电话一个又一个,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一波又一波地出现的禁售或禁购的应及措施,震波已辐射到了全国范围!蒙牛似乎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境地了。
有人说,危急关头牛根生想到过“拦路鸣冤”,但他最后还是采取了另一个举措。这就是后来被媒体广泛报道过的牛根生无奈之举——提笔向温家宝总理求助。
据蒙牛资料披露,2004年3月30日发出信,4月2日,一个令蒙牛人激动的消息就传了回来:4月1日,温家宝总理的批复出现在国务院的《昨日要情》中:“此事需要妥善处理,以维护企业和消费者正当利益,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
闻听此讯,蒙牛人可谓是百感交集。说起当时的经历,蒙牛总裁办主任王永红回忆说,“那天,牛总一天没吃饭。傍晚时分,接到一个电话,他突然出去了。回来的时候,他面色凝重,颤颤巍巍掏出一张纸条——抄的正是总理的那几句话——含泪念给大家,在场所有的人都哭了;随后,所有的人都不说话,长时间地沉默……”
而牛根生则说:“我太感动了……从小一个孤儿,今天能得到总理的关注,我有什么理由做不好!如果做不好,那我就从楼上跳下去!”
3.巧化危机,让机遇当前
一系列针对蒙牛的不利事件影响巨大,后果极为严重。媒体甚至评论说,其影响不仅是国内的,而且是国际的。因为处在“大黑暗期”的蒙牛,当时正在筹备上市,针对所发生的一连串不利事件,蒙牛受到过中外人士的连连质询。
据媒体报道,针对蒙牛的案件告破后,公安机关做出三点裁决:一、公开道歉;二、赔偿损失;三、保证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在征求蒙牛意见时,牛根生说,第一项,人人都有面子,西部乳业品牌是个更大的面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公开道歉的事就免了;第二项,有它不多,没它不少,也不用赔了;但第三项务必坚持:下不为例,永不再犯!
谁能说血性的牛根生不具有大智慧呢?而更重要的是,摆在蒙牛领导层面前的是“寻找攻破谣言、重建消费者信任的载体”。
牛根生和蒙牛管理层再次用智慧创造了机会。2004年3、4月之交,正当蒙牛遭遇恐吓分子袭击、部分产品撤架、市场上谣言四起之际,蒙牛产品以其优异的品质,继成为“航天员专用乳制品”之后,又成为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全体运动员备战奥运会的“运动员专用产品”。本来公布这一认定的时间计划安排在5月1日,但是,鉴于蒙牛当时面临的严峻情况,蒙牛管理层决定,4月12日新闻发布会提前召开。
在这次重要时期关键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时任总裁的牛根生作了《平时加杯奶,赛时更精彩》的主题演讲,引起热烈反响。随后,百余家媒体先后发表了《中国奥运军团的秘密武器》、《中国奥运军团的能量之源》、《天上航天员,地上运动员》、《平时加杯奶,赛时更精彩》等系列报道,还有许多媒体刊登了奥运冠军与世界冠军“示饮”蒙牛牛奶的场面。
正是在这次公关事件后,加上媒体对有关蒙牛案件的相继报道,蒙牛在市场上的困难局面开始迅速扭转,所有的流言也不攻自破。自此,“天上航天员,地上运动员”,也成为蒙牛高品质的代名词。
而蒙牛人则说,“邪不压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