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追求卓越+txt >

第19章

追求卓越+txt-第19章

小说: 追求卓越+txt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做法牺牲了整齐划一,却获得了效率。事实上,收获不仅限于效率。大刀阔斧地缩编,企业才能快速行动,并从错误中学习。通过实验和犯错,发现意想不到的成果,新的战略方向也随之出现。
  我们深信,大型企业不再创新,主要还是因为过于依赖大工厂、顺畅的生产流程、整合的运营、大型技术计划、严谨的战略方向。他们忘了要学习,也不懂得容忍失误。他们忘记当初公司能够成功,是因为公司文化鼓励行动、实验和不断地尝试。
  事实上,我们相信,真正有适应力的组织会以达尔文的方式进化。公司会尝试、实验、容忍错误。也就是说,他们会促进自己的变化。有适应力的企业会学着迅速淘汰不适合的东西,保留扶植可行的方法。我们认为,“适者生存”的企业所拥有的创造力,都不是靠精准规划达成的。这些组织就像马奇所说的防雪墙,引导尝试、实验、错误,从大致正确的方向中偶尔发现重大的成果。我们的同事李•;沃尔顿认为,管理层的主要任务其实是“往大致的西方放牧”。
  有人批评我们以达尔文主义作为比喻的做法是画地自限,自我局限于小型、逐步的创新之中。批评人士认为,IBM 360系统之类的大型突破产品,需要“背水一战”般地精心设计。我们想要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这个论点极为容易以理论和实证加以反驳。从狭义逐步解读的进化理论来看(也就是逐步进化),这些批评人士的论点并无依据。譬如,顶尖的进化生物学家史蒂芬•;古尔德就认为,人脑进化是随机进行的,根本不是逐步缓慢进步的。自此之后,情况就不曾改变。当然,重大的成功变化比起小型变化要稀有得多,不过这绝对是我们所期待的。不论如何,根据古尔德的说法,根据进化模式,重大的进展无须依靠全知上帝或精确规划。
  事实证明更是令人惊讶。经济学家克莱因与其他学者在许多研究中都证明,在产业里,带来重大进展的人“从来都不是”产业领袖,反而是发明家或小人物,即使在钢铁和铝业等枯燥的产业里也不例外。而且,我们本身的研究也显示,从麦当劳(早餐菜单占了大约40%的业绩)到通用电气(工程塑料与飞机引擎),绝大多数重大商业突破都是来自一小撮主流之外的狂热分子。另一位长期观察这个现象的学者也指出,IBM过去二三十年间推出的重要产品,没有一项是正式系统下的产物。这不表示IBM没有好好规划新产品的研发计划,而是说明有时体制外的狂热分子,也有可能带来重大的变化。而且,重大发明的用途跟当初发明时的用意几乎都不一样。前面说过,当初计算机的应用有限,绝大多数都是应用在统计局;晶体管当初是为了军队而研发;柴油机车当初被视为只适用于集装箱转运;复印机起初是以小型、既有的平板印刷市场为目标,大量复印根本不是原来发明或营销的重点。
  所以进化的说法适用于各种规模的创新、效率和效能。这个理论还有个重点值得一提。在生物学上,隔离可以防止物种受到外来灾难袭击,但是在商业界却不能。变化(相当于新产品的尝试)可能偶尔会发生,但是选择(成功)却不太可能发生。所以,不能将产生变化的流程(实验、尝试、犯错)视为个案,必须配合真正的商业需求以及机会,和环境(主要是和顾客)密切互动才行。传统理论在这点仍然远远不及卓越企业的做法。
  管理理论在大约30年前出现了重大的变化。我们前面说过,组织模型终于开始重视环境要素。保罗•;劳伦斯以及洛斯齐在1967年进行了一项突破性的研究。杰佛里•;普费弗以及杰拉德•;萨兰西克则是当时进化理论的明星级年轻研究学者,他们在1978年出版《组织的外界控制》(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在1978年,马歇尔•;迈耶也出版了《环境与组织》(Environments and Organizations),其中包括七大理论性的章节,扼要地重述那10年间10项重大的研究计划。这些研究学者都掌握了正确的方向。譬如,普费弗以及萨兰西克表示:“本书重心在于探讨组织的行为,各位必须了解这种行为的背景环境。组织和环境条件绝对是密不可分的。有人说组织会对环境进行逻辑思考,从中判断从事的相关活动。”这番话没有错,不过我们觉得有趣的是,在这三位学者划时代的研究里,居然找不到“顾客”、“客户”或是“委托人”这几个字眼。这些著作都讨论环境,却忽略了卓越企业和顾客的密切联系,譬如布卢明代尔在纽约地铁进行的意见调查(大多是象征意义的),以及DEC和其他企业各式各样的使用者实验。
  有些研究学者更进一步探索,特别是麻省理工学院研究高科技企业的詹姆斯•;厄特巴克以及埃里克•;希普尔,他们研究表现较好的企业和其顾客的密切联系。譬如,厄特巴克谈到创新企业的对外联系:“这意味着,和你所属的环境建立特殊而非一般的联系,和具有创意以及要求严苛的使用者进行联系,而且必须是私下进行的切身联系,所以技术生产者和顾客之间要进行相当密切的说明和试验。潜在使用者和为市场推出重大创新产品的企业之间,互动通常非常活跃。”可是厄特巴克和希普尔的著作并非主流,而且仅限于少数高科技企业。我们发现,企业和顾客之间密切联系的现象,其实并无产业之分。
  巴纳德和塞尔兹尼克50多年前就讨论过文化和价值的塑造;西蒙大约在同一时期开始讨论理性的限制;钱德勒40多年前著书提出环境影响论;韦克在30多年前开始讨论进化的模拟。问题是,这些理论至今没有一项成为主流,所以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毫无影响力。第二个问题,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这些著作绝少提到卓越企业里各种现象间的关联性,他们没注意到,这不光是实验,而是以数千项实验构成卓越企业的经营特质;不只是内部竞争,而是所有的资源配置都通过内部竞争进行;不只是小即是美,而是指企业有好几百个超小型单位;不只是和顾客进行联系,而是通过各式各样的方法,下至会计上至CEO,每个人都和顾客定期联系。简而言之,卓越企业的核心管理实务不仅超越以往的管理理论,他们简直把传统的管理智慧当做耳旁风。

  最重要的是尝试

  第五章 采取行动
  八成的成功率已经出现。
  —伍迪•;艾伦
  最重要的是尝试。
  —FDR
  准备,发射,瞄准。
  —吉百利公司CEO
  东非的体育场有一些难以言喻的魅力。书籍无法掌握这样的精髓,幻灯片、电影甚至奖杯也无法企及,只有身临其境才会感受到。曾经去过的人可以热烈讨论好几个小时,从未去过的人却无法想象。
  我们在描述某个似乎可以支持其他特质的卓越企业特质时,也体验到这样的无力感,这个特质就是行动导向。譬如,我们曾经对某位负责项目管理协调的主管说明,试图让他了解如何大幅简化公司复杂的形态、流程、文书工作,以及各委员会之间的互动,“3M和德州仪器好像都没有这些问题。大家不过是定期彼此沟通”。但他面无表情地看着我们,可能我们这些话听起来一点也不像是美妙的建议,更说不上有用。所以我们接着说:“您的公司不是3M的竞争对手。我们哪天去3M总公司圣保罗瞧瞧,你看了就会惊讶。”
  3M的友人同意我们入内参观,所以我们得以对该公司各种情形尽情观察。当时有许多非正式的会议正在进行,业务人员、营销人员、制造人员、工程部门的人员以及研发人员,甚至会计部门人员,坐在一起谈论新产品问题。我们刚好有机会参观其中一项会议:3M的顾客来访,和4个单位大约15名员工讨论如何加强对他们公司的服务。他们的发言都很随意,没有四平八稳的结构。一整天走到哪里都会看到人们以看似随机的方式见面、开会。参观完毕后,我们这位朋友终于也认为这很难诉诸言表。现在他的问题跟我们一样:他对任何人都不知道该如何描述这样的情景。
  行动导向很难描述,不过“行动”确实是应该尝试的做事方法。这是个复杂的世界,许多公司喜欢写报告,有些甚至动用几百名员工,大家被压榨得肠枯思竭,仅存的是一点员工忠诚而已。大型企业更像大型实验室,大量制造各种报告和专利证书,很少有新产品。这些企业有太多委员会和工作小组,层层叠叠的框架,反而赶跑创意,妨碍行动,工作起来不切实际,员工从未卖过、试用、品尝产品,有些甚至连产品长什么样都没有见过,而只是靠别人撰写的各种枯燥报告来了解。
  大多数卓越企业却截然不同。它们当然也有工作小组,不过小组成员却只有少数几人,工作几天就能解决危机,创造佳绩。这比35人组成的工作小组,工作18个月,结果只得到一本500页的报告高明得多。
  许多大型企业在面对复杂问题时,采取完全理性的响应方式:协调、研究、组织委员会、需要更多的资料(或是新的信息系统)。的确,世界极为复杂,大型企业也一样,所以用复杂的系统解决问题,好像说得通。不过这种流程往往运用过度。这样复杂的程序只会令组织反应迟钝,不能适应外界变化。
  卓越企业让我们了解到,任何问题永远都有更好的对策。卓越企业似乎特别富有卓越的技巧,能克服呆板迟钝的现象。他们的方法包括各式各样的行动战略,特别是在管理系统、组织流动性以及实验等领域。这些设计可以简化系统,厘清哪些业务最重要,或是单方面限制目标的数目,以促进组织的活力。

  走动式管理(1)

  组织流动性:走动式管理
  本尼斯在《当前社会》(The Temporary Society)以及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①(Future Shock)里都指出“变形虫组织”对企业的重要性。他们指出,在变化快速的时代,光靠官僚组织是不够的。这里所谓的“官僚组织”是指正式的组织框架,其建立主旨在于处理例行、日常的业务,譬如销售、制造等等。“变形虫组织”则可以处理新议题,包括官僚组织漏洞,或是横跨许多层级而无从判断权责归属的议题;结果什么行动也没采取。
  所以组织流动性的概念并不算新,倒是卓越企业懂得善于运用,才称得上新颖。不论是沟通,还是为特殊目的而设的项目小组,卓越企业都能迅速采取行动,因为它们的组织具有流动性。
  卓越企业的沟通本质和运用方式,与一般企业大不相同。卓越企业拥有大量非正式、开放的沟通网络。这种沟通模式和密集度鼓励适合的人彼此定期接触,而且由于这种接触的定期性以及本质(譬如在准竞争的情况下,同事之间的接触),系统的混乱和无规律得以受到良好的控制。
  卓越企业非常重视不拘形式的自由沟通。譬如在迪士尼,从总裁开始,每个人都佩戴名牌,上头只有名字,没有姓氏。惠普公司员工彼此直呼名字,后来还采取开门政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