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元音老人文集 >

第231章

元音老人文集-第231章

小说: 元音老人文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念起不随

    除了打坐之外,最重要的是平时用功。时时看著自己,念头一起就看见,不跟著跑。念头起了看不见,跑了一大段才觉得,才知道,那就不行。襌宗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了不怕,只怕你不知道,跟著念头跑,就是生死;跟著念头跑了一大段才知道,就是已死去多时了,也就证明你将来生死不能了。我们假若能作到前念起,后念觉,不跟念头跑,就能受生自在了。受生自在不是已了生死,还有生死在,不过在生死当头能够自己作主,要到哪里就到哪里,不受业障牵连,随业受报了。

    功夫程度

    第一步念起不随

    做功夫的第一步,念起不随。能作到念起不随就能于生死当中做得主,不为业牵,得大自在。

    第二步亲证无为

    一切事情尽管来,我心不动。这是真正随顺,而不是压住它不动,压住它不动是不行的。要尽管应酬各种事情,随顺一切事缘,没有什么好的,没有什么坏的差别感,好的不喜,坏的不厌,这样我们的心才能平静,而达到平等无为之境。作到这个地步就能变化自在了,分段生死也就了了。第一步是在生死当中得自在,第二步是变化自在,能变粗为绌,变短为长,到达第八地菩萨的位次,能显现三种意生身。

    第三步微细流注消灭

    微细流注就是上面讲的作意。作意在八识心田里流动,你平时看也看不见,深入金刚普陀大定,才能见到而消灭它。到这一步,微细流注都消灭光后,能显现百千万亿化身,度百千万亿众生。这时候才真到家,不是一开悟就好了,差得远,所以,还要好好的用功。

    没有菩提心是不能成道的。什么叫菩提心呢?简单讲解就是‘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我们修法是为了下化众生,而不是为了自了。

    今天大家能得这个法其是无上的福报。因为修襌需要几十年尽心参究才能打开本来。现在一天到晚的参襌,时间不允许。依靠心中心法,假佛力加持就方便快速多了,参襌自力修行等于用两只脚走路,修心中心法得佛力加持等于乘车子、乘飞机。所以二者有时速上的不同,你们得到这个法须珍惜、慎重、爱护,更要连续不断地精勤修行,不能今天修修,明天停停,那决定不能成就,心中心法更妙在融万法于一炉。释迦佛讲修心中心结第四印能生西方净土,更能十方净土随愿往生,就是净土宗,打开本来见到本性,就是襌宗,证到最后,心通十方世界,十方世界在我心中圆,诸佛在我心中,我在诸佛心中,光光互摄重重无尽彼此交参无碍,这就是华严宗。

    所以,我们说心密一宗包括诸宗,实非过语。此法得之不易,务请大家好好用功,坚持打坐、观照,切勿等闲视之,更重要的还是在下座用功,不是坐两个小时算数,可以放野马,乱来了。还须于行、坐、住、卧,时时不忘观照,才能与大道相应。

    修行的六个要点

    第一、一切放下,死心塌地。

    恋著世间事物放不下,有什么用呢?这世界上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缘合成,无有实体,犹如过眼云烟,虚而不实,求不得,拿不走。即连各位自己的身体也是假有,留不住,不可得,身外的东西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认事物为真、抓牢不放,是不值达本一笑的愚痴之事,学佛修道是大智大慧的大丈夫的事业,不是小根小慧的人所能胜任的。要成道第一,要看破一切。死心塌地的打坐,才能入定开悟,假加在座上想这样、想那样,妄念纷飞地乱想那就完了,一定要一切放下,像大死人一样才行。

    第二、打坐持咒,心念耳闻。

    这是修心密的要诀,对入定开悟,关系非常重大,所以再三提示大家,要毫无折扣地照之实行。人的妄念动惯了,不专心致志的倾听持咒的心声,把意根摄住,妄念息不下来,妄念不息何能入定、开悟?所以必须心念耳闻,一个字一个字从心里念出来,耳朵听得清清楚楚,才能摄住意根不起妄念,而渐渐入定。

    第三、念起即觉,不压不随。

    念头来时,要能看见,如果看不见就跟著它跑了,一跟念跑,就妄念纷飞不能入定了,所以要念起即觉,既不随之流浪,也不压制不起,只不理睬它,提起正念,一心持咒,妄念自然化去而安然入定。

    第四、按时上座,不急不缓。

    每天按时上座,养成习惯就容易入定,最好早上打坐,凌晨更好。坐时不要急于入定,心情平和地以一种平常心安然入座,不急不缓地从容持咒,既不要求入定开悟,更不妄求神通。以要求入定、开悟、发神通等的一念即是妄心,此心一起,即障自悟门,非但不得开悟,而且不能入定。

    第五、下座观照,绵绵密密。

    把打坐中的静定功夫推广到日常动用中去,在行、住、坐、卧当中冷冷自用,绵绵密密地观照一切无住,既不让境界拉著跑,也不随妄念流浪。

    第六、心量广大,容纳一切。

    修道人心量不能小,要宽宏大量地容纳一切,纵然别人对我不好,我对他还要更好,没有丝毫爱、恶、喜、厌的观念。随缘随份地做一切善事,时时处处潇洒自在,没有患得患失之心,亦无毁誉成败之念,这就是最大的神通。

    记住这六点,照之修行,绝定能打开本来,亲证佛性,做好这六点,丝毫不懈,保证能圆证菩提,得大成就!

 禅海微澜

    禅海微澜

    元音老人著

    载于《禅》刊1993年第3期至1995年第3期

    高峰·主人公在什么处?

    开示悟入佛知见

    物我不二

    眼处闻声始得知

    直指与参话头

    大机大用

    高峰·主人公在什么处?

    高峰妙禅师初参断桥伦和尚,令参‘生从何来,死从何去’话。即日夜不懈,不眠不休。后参雪岩钦和尚,钦问:‘阿谁与你拖个死尸来?’师未及答话,即被打出。如是不知经过几多次,师非但毫无怨忿之意,却更虔诚参叩。(这在今人不用说经过多次棒打,即稍为语重一点,即心怀不满,把脚底板给你看了。于此可见古人用功多么恳切诚笃!这样精诚专一的用功,哪得不开悟、证道?!吾等后辈小子对之能不惭惶愧汗而奋起精进乎?)

    师于参话次,偶于梦中忆断桥伦室中所举‘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话,疑情顿发,三昼夜目不交睫。(参禅贵起疑情,疑情一发,笼罩全身,凝作一团,好消息即将至矣。)

    一日适逢达摩祖师忌辰,随众往诣三塔讽经,偶抬头,睹壁间五祖演和尚(临济宗杨歧会一支白云端和尚嗣,圜悟勤和尚之师。)遗像赞云:‘百年三万六千朝,反覆原来是这汉。’蓦然省悟,打破拖死尸话头。

    悟后,诣南明,再谒钦和尚。钦一见便问:‘阿谁与你拖个死尸到这里来?’师便喝!(悟后气概便不凡。)钦拈棒,(再勘过。)师把住云:‘今日打我不得。’(的是可儿。)钦曰:‘为什么打不得?’(苍天苍天,放过一著。)师拂袖便出。(赖有这一著。)

    翌日,钦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天下慈父心。)师曰:‘狗舔热油铛。’(也知你欲进不能,欲退不得。)钦曰:‘那里学这虚头来?’(你问阿谁?由和尚钝置来。)师云:‘正要和尚疑著。’(得理不让人。)钦休去。(奈何伊不得,只索饮气吞声。)自是机锋不让。(天上天下,唯吾独尊。)

    一日,钦作寻常问话云:‘日间浩浩时还作得主么?’(垂钓千尺意在金鳞;好肉上挖疮作么?)师曰:‘作得主。’(将谓将谓,原来原来。果然失却定盘星。)钦进问云:‘睡梦中作得主么?’(雪上加霜,再犯不容!)师答云:‘作得主。’(犹自不惺惺,脚根下泥深多少!)钦更问云:‘正睡著时,无梦无想,无见无闻,主人公正在什么处?’(请问和尚。不妨更加一槌!岂在别处。)师无语。(古佛过去久矣;早纳败阙了也。)钦嘱曰:‘从今日始,也不要你学佛学法,也不要你穷古穷今,但只饥来吃饭,困来眠,才眠觉来,却抖擞精神,问我这一觉主人公在什么处安身立命?’(莫瞒人家男女好;‘活’马权作‘死’马医。)

    师乃奋志参究。自誓:拼一生做个粥饭僧,决要这著子明白。(不愧须眉,好男儿岂甘与草木同腐!)一日午睡,同宿友僧莽撞,推师枕落地,噗通一声,师乃大彻。(已迟八刻!这僧莫非大悲菩萨现身么?)(注:括弧内系本文作者的著语。)

    我们读了这则公案,除了由衷的崇敬赞仰高峰祖师精诚不懈的参究精神与深彻的悟境外,同时也获得了下述的珍贵启示:

    第一,如果我们真要超轮回,了生死,参禅必须放舍一切,死心塌地抱定一则无义味话头,朝于斯,夕于斯,流离于斯,颠沛于斯,孜孜兀兀地日夜参究,方能打开本来,亲证实相。绝不是懂得一些文字义理,会打两句机锋,下得几句转语或舞文弄墨地写得几首偈颂,就作为开悟的;更不是在色身强健,生活优裕时,过得轻松愉快,安祥自在,即是开悟。

    第二,参禅必须起疑情。以疑情生起,方能遮断妄念,蕴集爆发力。一旦时节因缘到来,如火药碰到火星,顿时爆炸,当下打开玄关、识锁,亲见本真。否则,妄念不断,无力爆发,徒丧光阴。故古德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非虚语也。

    第三,说得口头禅与舞文弄墨的禅客,虽然一时看起来也不无禅味,但这只是暂时的假相,他们心中并非清空廓彻,眼前总有个物在;即使勉强静心打坐,心中也隐隐地有个物在,光明始终不得透脱,如何能消融身、心、世界,而亲证本来!既未亲证本来,又如何能息却猿心意马而得泰然大定?所以一旦逆境来临,平时说的那种安祥愉悦的心情,便不知飞向何处去了。

    这种人不要说于睡梦中作不得主,便是于白天寻常日用中也作不得主;不要说于较难觉察的顺境中不能做到泰然不动,无有丝毫移易,即是较易知晓的逆境来时,也不能不随境流转而忿怒怨懑。尤其当病魔来侵时,更是无法抵御而痛苦呻吟,万般无奈。

    大慧杲禅师呵斥此等禅客如药水汞,遇火即飞,不得真实受用,又如何能了生死、出轮回?故告诫我等后辈参禅务必真参实究,不可在言句义理边讨消息也。

    第四,高峰禅师的前两答‘作得主’确是好功夫。是我辈后学做功夫的典范与榜样。我们学佛修道,就是为了在生死岸头做得主,不为业障所牵累而沉沦苦海。要做到这一点,就须于生时首先在白天日常动用中作得主,不为顺逆境缘所迁移,不为喜怒哀乐之妄情转换,而后方能于睡梦中作得主。假如这一点也做不到,还说什么了生死呢?因为生死的根源,就是妄念不息,随境攀缘呀!

    就现阶段的用功人说来,白天能作主、不为境缘所牵已是不易,何况更须于睡梦中作得主呢?睡梦是半昏迷,死时四大分散是大昏迷。假如半昏迷作不得主,大昏迷如何能作主而了生死呢?所以修心了道,出生死轮回,必先于睡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