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第3届-孙力、余小惠:都-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阎鸿唤待会议上劈头盖脑的大浪过去之后,把头浮出水面,轻松地回答。
这一仗,阎鸿唤胜了。
五百五十万平方米的新型居民区拔地而起,一年的时间比原以为不可能的四百五十万,整整多出一百万,全部临建棚在这座城市消失得无影无踪。更神的是,他居然有了富余房解决了近一百万户无房和低于标准的困难户的房子。
只有各区、局的区长、局长们心里明白,这五百五十万平方米的房子是怎么逼出来的。首先,阎鸿唤全部“借”走了各区、局原先盖的房子,用于安排临建户,同时附加上一道命令:九月份之前,各区、局的临建房一处也不准存在。只要发现一间临建棚,查出是哪个局、区的,就免那个区、局区长、局长的职。如自己房源不够,或无力量盖房的,议价向市里购买。自己盖楼每平方米造价三百元。向市里购买一平方米收价五百元。这样,各局、区只好把原先私分的住房先用于安排解决临建拆除所需用房。不够怎么办?疼钱的,只好自己抓紧盖,盖不能随便盖,统统规划到市里圈定的固定区域,虽说远一点,但征地费免了,市里都包了。疼力的,只好掏钱,市统建房外檐美观,内装修适用,现成省事。这么一搞,自筹建房三百九十万平方米,集资七千万元,交给阎鸿唤买房。集资各区有各区的点子,各局有各局的高招,化整为零,承包到底,阎鸿唤的手里立刻有了一亿两千万。拿出四千万盖房,三千万去征地和施工三通一平的准备工作,还剩五千万贷款,补助文教卫生事业单位,在新建居民区盖上医院、学校等配套单位。
阎鸿唤以灵活的策略,铁的手腕在市边上建起了三个大居民区。
有人说这五百五十万平方米根本不是阎鸿唤干的,但阎鸿唤的许诺成为了事实,三个新型居民区奇迹般地诞生了。
阎鸿唤之所以敢应这个数,是因为他心里有底数。这个数经过他精确地计算和筹划。
他上任的第一炮打响了,一亮相就来个满堂喝彩。大街小巷恢复了地震前的面貌。中央满意,市民满意,市人民代表大会满意,市委常委会也满意。原先,老百姓对这个相对年轻的市长并没投信任票,群众习惯了有过革命经历的功臣们当领导,打江山的人坐江山似乎是天经地义。而忽然间,普通人中间,有人当了市长,颇有微词,多有不服。
这一炮,群众对新市长刮目相看了,开始认为他有些“不凡”。
阎鸿唤不是程咬金,三斧子下去,劲儿就没了。
又一个半年,市区两条主干线道路拓宽,这个城市第一次有了两条三十米宽的道路,又一个半年,三百多个商业大小网点建立起来了,市民们买菜、买粮、买煤难的问题冰释了。再一个半年,四座大型污水处理厂、三座发电厂,又相继落成……城市建设出现了令人瞠目的大发展。 现在,阎鸿唤想对这座城市动一个大手术。这一斧子砍下去,整个城市就会发生一个根本的变化,随着他政绩的积累,经验的丰富,威信的增长,他的“野心”越来越大,胃口也越来越大。
这个“野心”是两年前他去访问西德时产生的。望着那曾是战争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美丽城市,他发狠,要让自己的城市超过它。
“市长,快进京了。”秘书小朱轻轻推推阎鸿唤。
阎鸿唤睁开眼,注意看看公路旁的里程碑,距离北京还有三十六公里。
小朱翻开一个文件夹:“开始吗?”
“好吧。”阎鸿唤说完又闭上眼,头仰在座背上。
秘书开始一项项地把全市生产、建设、财政各方面的数字读给他听,这些数字他要核实一下。
秘书读完,合上了夹子。市长听的时候没有打断他,这说明市长头脑中不存在记忆误差。
汽车穿过一个地道,北京市区出现在面前。
宽阔的大街,两旁是排排高耸的高层建筑,新建的立体交叉桥划出辽阔的弧线,给人一种首都现代化宏大的气势。
他的城市还没有这种气势,但他就是为了创造这种气势而来的。
第 二 章
一
在这座北方的大都市里住久了的人都知道,夏季是最难熬的。住在老城区普店街一带的居民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了。冬天,虽然从西伯利亚吹来的凛冽寒风,能把街上的土坷垃冻成钢铁,连路两边儿的树都如同让人抽干了汁似的,挺在那儿像一具具僵尸,没丁点活力和弹性。但是,普店街的住户只要进了家门,可就不在乎屋外世界的寒潮肆虐了。挤挤巴巴的一间小屋,被前后左右的邻居小屋包围着,就有了三面火墙,地当中再生一只煤火炉,屋里立时就暖烘烘的,热得穿不住一件厚毛衣。让你忘了外面是吹气成霜、冻裂铁管子的数九腊月。可到了夏天,普店街住户的优越性便全部丧失了,进了屋,就像一头扎进了红外线烤箱,闷得你不知人究竟得用身上的哪个部位去喘气,四面八方涌来的热浪把你各个器官都堵得严严的。尽管开着门,敞着窗,可南来北往的风就是死活不进家门。现在,家用电器开始普及了,普店街各家各户抱回家里来的首先不是电视机、收录机,而是电风扇。不少人家一买就是两台,放在自己小屋的两个角儿上,呼呼呼地一开就是半宿,要不,一家子人根本没法睡着觉。人哪,是越活越金贵,越活越娇气。过去没有电扇,一把芭蕉扇也活过来了。如今有电扇了,还是夏夜难熬。大伙儿夜游神似的,天天夜里没有不在屋里屋外折腾它八次十次的。到困得迷迷糊糊睁不开眼了,才从胡同口、马路边回到小屋,在电扇吹的热乎乎的风下,渐渐入睡。
普店街的居民们开始诅咒起自己居住了几代的鬼地方。
这条街是市里原来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高的一个居民点,胡同紧挨着胡同,高低不同,公盖私建的各式平房密密麻麻,比肩接踵,拥挤不堪。倘从空中俯视,那些房子横七竖八,毫无规律地错落交叉,像一张扯破又结织的蜘蛛网。
这张“网”几乎是与这座城市同时诞生的。
这座城市的历史不过五百年的时间。人们有兴趣记载它的历史则更短。普店街是怎么挤成这个样儿的,偌大的天地空间,人们为什么偏偏要聚集到这儿来盖房,挤在一堆儿生活,没人能做出准确的考证,也无人有意对这块“杂巴地”做点研究,说出个一二三四来。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似乎早就养成了一种禀性:承认既成事实,安于既成事实。他们当然从来没想考察这儿的整体形成和演变,也懒于思索它的发展和改造,那不是他们的事儿。
到了世界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历史上第二次自个儿打破“闭关锁国”政策的时候,这里的居民,也随着文明意识的觉醒,对自己的现状开始不满了。当市里两片新的居民小区漂亮的排排楼房拔地而起,当西面那三幢二十四层的高层住宅楼像三座大山耸在面前,普店街的居民更加感到一种难以忍受的压抑和不平。尤其到了晚上,人们坐到马路边乘凉时,望着那三幢高层建筑,看看那上千扇窗户里闪出的各色灯光,真觉得自个儿肚里的气横竖卡着,怎么喘气也不顺。
“×他奶奶的,就这么点风,还他妈的全让它们给挡上了。”陈宝柱光着脊梁,坐在板凳上,嘴叼着烟卷,狠狠地骂。
这几乎是入夏以来,天天晚上在街头都要重复的老话题。一个人先骂个头,便产生连锁反应,很快形成一片诅咒声。
“你小子把长头发剃剃比来风还凉快。”陈宝柱的邻居万家福指着宝柱的脑袋说,他比宝柱大几岁,这会儿他望着那些漂亮的大楼,不由得羡慕起来,“这帮子人们真福分,什么时候咱也能住到这样的房子里去。”
“你万元户还怕住不进去?破点财买它一层。”陈宝柱说。
“一层?我早打听了,四万块一个单元。有那几万块,我还想办工厂呢。”
“你个混蛋又他妈的瞎吹。”坐在他俩旁边那圈人中间的万老头突然扭过脸来冲儿子吼起来,“整天说梦话,几万,上哪儿弄去?老子整天命都搭上了,攒那么千把块钱,你娶媳妇儿还不够哪。”
大伙儿全笑了,万老头眼瞪得更圆了。
“笑嘛?这是老实话,这小子好吹。都说我成了万元户,狗屁!摊煎饼能赚了那么多?腰都累折了,一分钱一分钱地攒,又全让这小子折腾百货给赔进去。”
“哟,家福这么笨呀!”张义兰见这边热闹,拿板凳托着屁股凑过来。藕荷色的真丝连衣裙像薄翼一样贴在汗嗒嗒的身上,显露出她那些迷人的曲线,“光赔还想当经理?”
万家福受不住了,他最怕张义兰看不起,但又不愿跟父亲吵:“爸,您胡编什么?”
万老头霍地站起来:“你个臭小子,老子胡编?看我不揍你这个不争气的兔崽子。”
大伙见老头真的动了气,慌忙拉住。万家过去日子艰难,靠大家接济,大伙心里都有数。现在,万家发了迹,虽说实数多少没人清楚,可谁都明白,一千块在万老头的存折中不过是个小零头儿。可大家碍着面子,谁也不想跟万老头较真格儿,万老头不能算个规矩的老实人。他做买卖,耍手艺,鬼点子多。早先他摆小摊时就这样。现在也改不了。可这老头儿在街坊中,还有点面子,一是因为他为人处事胆小谨慎,从不得罪邻居们,二是他手头富裕后,挨家挨户还旧情,还的“情”比得的“情”重得多,这倒也让大伙觉得他够意思。
“算啦,算啦。老万,现在的年轻人都犯一个毛病,雨还没来呢,雷就打上了,整天说的全是些没影子的事。”张义兰她爹拄着拐站起来,把万老头按回到板凳上。
“年轻人也不都一样,你看你那小子多出息。两人同班同学,得,义民是市政府的大处长,家福就活该落个个体户。要体面没体面,要钱,没两个半子儿。”
万家福不再吭声,他这个爹糊弄人糊弄惯了,嘴里没实话。
陈宝柱挺高兴,他这个人爱看热闹,尤其爱看万家福的热闹。刚才万家父子差点交了火,他挺美。这会儿,看他们爷俩儿没闹起来,便有点扫兴。他眼珠子一转,瞥见了凑到这帮光棍堆里来的张义兰,便想拿她找找乐。
“义兰,守着个大处长哥哥,怎么还‘对’不上‘象’呀?”
张义兰二十八岁,还待字闺中,陈宝柱专捅她的心窝子。
“谁理你,臭流氓。”张义兰从小嘴就像刀子。
陈宝柱挨了骂,却一点不在乎,厚着脸嘿嘿一笑,凑到义兰耳边:“实在嫁不出去,就咱俩吧。”
“啐!”张义兰真的朝陈宝柱脸上唾了一口,“你再胡说八道,我可扇你了。”
陈宝柱抹抹脸,刚想还击,一扭头正看见张瘸子瞪着他,就卡了壳。装得像没事人似的昂起头看那座快撞上星星的高楼。
“小兰,听说你们家也快搬进那楼里去了?”万家福把凳子朝张义兰跟前挪了挪,声音柔和地问。
“没准的事儿。”张义兰故意淡淡地说,“听说有我哥一个单元,十七层,你看见没,还黑着灯的。”
张义兰的话引起周围不少人翘首相望,陈宝柱伸长了脖子,活像只公鹅。
“行呀,你算抖起来了。”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