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如实之道--佛法修持生活上的省思 >

第5章

如实之道--佛法修持生活上的省思-第5章

小说: 如实之道--佛法修持生活上的省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愕某删鸵蛟担阋徊揭徊降赜恕�
  这就是内观(洞见)修行的美好;它利用每一个事物,为每个事物带来作用和生命,将每个事物化为成就的契机。无论什么感受、什么经验生起,你的责任就只是提起注意力观察著它。不用对它作任何事,不要在心中加上任何欲望——希望它变一变;而是要对於事物所呈现的,觉得满足,念住地看著它就好。日常生活当中也一样,要念住、保持觉知、看著它而满足。事物就是如它们所呈现的,它们不可能是其它。之前它们也许可以是,但是它们现在就不是。它们是如其本然。未来它也许会完全不同,但是此刻它就是如此,它如其本然,它很好。它就是我们此刻确实有的全部,没有别的了——在这儿,我们将发现智慧的踪迹。因此,放下有所得的心,只留下满意、知足,保持念住,明了事物的真实特性(实相),具足一个健康的心态。放下吧!愿您快乐。


 
 


 巴山诺法师(Ven。Pasanno):什么是重要的

巴山诺法师(Ven。Pasanno):什么是重要的 
 

  列德·培理(Reed Perry巴山诺法师)出生于加拿大曼尼托巴的拉巴斯(La Pas;Manitoba)。他在温尼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innipeg)念历史系。毕业后,在印度旅行了一段时间;然后从那儿去了泰国。
  一九七四年,为了得以继续待在泰国,他决定利用出家身份来达到这个延签的目的。于是他在普连毗婆奢那寺(Wat Pleng Vipassana)依若纳西立瓦塔那法师(Phra Khru Nanasirivatana)为戒师受了具足戒而成为比丘。没想到,他却开始对寺院的修道生活产生兴趣。出家的第一年,他的老师就带他去见阿姜 查;他因此请求允许留下来并接受训练。
  巴山诺法师是国际丛林寺院(Wat Pah Nanachat)最早的住众之一;出家后的第七年担任该寺的住持。在他任内,国际丛林寺院无论在规模上或是在声望上,都有相当大的进展。在泰国,巴山诺法师已成为众所皆知、受人崇敬的一位法师。
  译者按:巴山诺法师现为美国无畏山佛法道场(Abhayagiri Buddhist Monastery)的住持。 

  什么是重要的
  这篇开示译自泰语,是巴山诺法师於一九八七年九月,在曼谷附近的佛陀蒙通 Buddhamonton(Buddhamandala佛坛)以泰语所作的开示。当时正值泰皇菩弥博陛下(His Majesty King Bhumibol)六十大寿庆典前夕,而在一场作为献礼的——为期一周正式的禅修指导与修道会当中,所作的开示。
  如果在我们心中,少了实相真理的富有,
  那么当我们死了,他们一把火将我们火化了,
  我们生命的价值
  不过是我们制造的那么一点骨灰罢了。
  佛陀贡献他的教导给这个世间,目的是为了呈现一条明了实相(谛、真理)的道路——法。他一生的舍离,我们才得以亲身明了这个实相。就事实而言,这些教导仍然在我们身边;这也显示:这些教导长久以来一直为人们(包括出家在家)所善用著。然而有件事很重要,我们必须了解:亲身去思惟、体验这些教导,而让它们的真正价值得以显现——这是必须的。以这样的亲身思惟和体验,如果做得正确,我们会明白这些教导所贡献的圆满、清凉和宁静。
  身为外国人,待在泰国这儿,我发现过著这种佛教僧侣的生活相当地有益处。有时候人们到我们的寺院国际丛林寺院来参访,问我出家多久了,我告诉他们:「超过十年了。」他们总会问:「出家生活好吗?」我回答:「如果没有一点好,为什么我要花超过十年时间过这种日子?我有很多其它事可以做的,不是吗?」这是因为我「亲身」看到了自己所生活的这个方式(这条正道)——它的价值所在。
  如果对自己内心的过程没有清楚了解,我们就会创造出各种问题与麻烦。我们变得激动、烦恼、被各种情绪拖著跑。为了达到个人和全球的和平,我们必须明了这些状况:必须看清楚内心的运作习性。这便是法的作用与价值。
  思惟佛法的正道时,有件事很重要:我们必须明了绝对没有所谓的义务或胁迫这回事。这条正道,我们可以选择走或不走;关於这一点,我们有完全的自由——佛陀只是提供我们、将这条道路介绍给我们。没有个外在的审判官在检视我们,看我们走或不走。他只是指出什么会导向真正的成功、导向解脱、安祥和智慧;也指出什么会导致失败和困惑。没有任何外在的权威正在作绝对的声明: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对或错;如果我们选择不跟随,也没有人会惩罚我们。不过呢,要观察——观察在我们的心中,那个总是在那儿的、总是知道我们正在做什么的那个东西。
  因此,重要的是,我们得一起思惟看看,如何真正地利用佛陀的教导而让自己能够明白佛陀教导的真正价值。关於四圣谛和八正道,我们都已经听过很多次了。也许我们听著听著,只是将之视为当然、有这么回事罢了;我们认为它们不再那么重要了。但是,这些教导事实上却是关於「佛陀正道的核心」。佛陀四十五年的教化,他未曾改变或丢弃它们。
  上个星期在我们寺里,我因为扭伤脚踝而没办法跟大众一起经行禅修。静坐时段我和大家一起共修,接著的经行时段,我就回到自己寮房。我利用这些时间温习一些我们平日唱诵的经文。有很多次我读诵了佛陀的第一次说法——初转法轮经(the Dhammacakkappavattana Sutta)——经中包括了四圣谛和八正道。结果我发现了许多很有价值的重点。
  让我们首先想一下佛陀给予这些教导时当时的时空背景。佛陀花了六年的时间苦修奋斗,终於亲证了实相(谛、真理)。他经历了难以想像的各种困境——不像近来的一些修行人,只要有一丁点的条件无法确实地如其所愿,他们就显得大惊小怪、起无谓的烦恼。当佛陀最後达到圆满的觉悟时,他慎重地思惟要如何确实地分享自己的证悟与了知。当时他三十五岁,正值盛年,年纪并非老迈——而且,当年在王宫里受过最好的教育,他完全足以言语清晰地表达所了悟的。因此,他还用不著急切地逢人便教。
  他决定了:当时自己坚持苦行时跟随他的五位同伴是最适合的人选。他们完全真诚地投入精进修行,很有经验,也具足智慧。於是他走了好几个星期到达他们停留的地方。来到他们跟前,佛陀给了四圣谛与八正道的教导。由此可见,这些教导(这次的说法)并非平常,而且是具有相当重大意义的。
  事实上,关於这些教导我们已然听过、谈论过很多次,意思是说,我们正冒著险——让这些教导对我们而言变成仅仅是理论而已。然而,就算以世间来说,当我们谈到成就某件事物,我们也会了解,要成就当然需要精进;更不要说是八正道。只要我们有正精进,对正道的了知就能实现。
  现在,让我们思惟一下所谓的「正精进」是指什么。佛陀说了一个把一根小树枝丢到河里去的譬喻。如果那根小树枝不靠左岸或右岸搁浅,也下沉到河里的话,那么它必然会流抵大海。以我们的修行来说,所谓的左边和右边的河岸是指两个极端:对愉悦乐受的执取——kamasukhallikanuyogo和对痛苦的执取——attakilamathanuyogo。没有沉没是指不放弃精进。如果不耽溺於愉悦的乐受、不习於对苦受产生负面情绪的反应、不放弃精进修行,我们一定可以抵达涅盘——平静。这是一种自然的法则。一种如实的认知和真诚地遵循这条道路,必定为我们带来像这样的结果。
  八正道称为中道,是指我们的精进必须在松紧之间调整得当。如果我们身体和言语的行为不能在这条正道上保持和谐适中;再加上如果我们还是耽於寻求感官的乐受和习於产生生气、易怒的情绪——那么当然就不可能如实地见到事物的真相。
  我们要不间断地努力保持正确的精进,否则我们到最後会像那小树枝一样沉入河底。当我们感觉自己修行的热情燃起时,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保持著修行;但是有时候也可能:我们感觉完全的幻想破灭,甚至到某种程度,我们完全忘记了最初的信心与信仰的心。然而这是正常的。就像长距离的游泳一般,我们感觉累了。我们不需要因此惊慌,自然地就让它停一段时间就好了。之後当我们重获一些力量,再继续下去。不要沉没最重要!只要明了:和自然的法则一致,那种状况将会改变。绝望的心情,如果已经生起了,就—定会过去。只要保持修行。观察我们的心,看到我们自己的想法、态度是如何地不断改变,而明白了「无常」是自然的。
  要了解:这种法的思惟在我们生活中是多么地需要。它就像是心的营养品,滋养著我们的心。如果没有这种清楚的了解,我们会像错失了什么东西一样。时常,人们来见阿姜 查时总会说他们没有时间修行;他们会说自己有太多的责任、太多事要做。阿姜查会问他们:「你有足够的时间呼吸吗?」他们通常回答:「噢,当然!呼吸是件自然的事。」
  在法上培育、增上,和呼吸不是一样重要吗?如果我们停止呼吸就会死去。如果我们对事物如实呈现的实相没有建立起正确的了解(正知见)的话,我们也从那些真正好的、真正自在、和具足真正意义的生命当中死去。如果在我们心中,少了这种实相真理的富有,那么当我们死了,他们一把火将我们火化了,我们生命的价值不过是我们制造的那么一点骨灰罢了——就那么一点点!我们必须探究一下如何过著一种真正地合於佛陀所教导的方式来生活。那么,我们必然活在安祥与和谐当中,而没有任何冲突、困难、和解决不完的问题与麻烦。
  戒(道德的生活)所显示的,正是中道的实践。它指出:避免极端的贪著愉悦乐受和对痛苦的嗔习反应——也就是说要知道正确的生活方式。当我们生活中身、口的行为合乎中道,那么我们就不会对别人形成伤害;我们只做对人类有益的。而正式的禅修练习(修行)则是要训练我们的心念、我们的心,能够安住在中道上。
  很多人禅修的时候,他们试著强迫自己的心达到他们想要的状况。他们坐在那儿和自己的念头争论不休;如果他们的注意力跑掉了,他们就用力地、强行将它拉回到呼吸上。过多的强迫并非中道。中道是当我们有了正精进、正确的意向和正确的觉知时,在心中所自然生起的那种自在。只要修行是「正确的」,心安然而不过份费力,我们就能单纯地看著心中不同的状况生起并且明了它们的特性。我们不用和任何东西争吵,争论只会形成不安。什么样的情绪生起,都在我们觉知的范畴之内,我们只要单纯地看著。无论它是充满快乐的还是完全相反,所有的经验都在我们的「觉知」——它的范围之内。我们只管坐著、看著、静默专注著,不论什么生起——知道它们的生起;它们就会自然地消失。为什么它们会消失?因为那是它们的特性。就是这种对於「改变(无常)」的真实特性的了知,这种了知,强化了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更加平静。以这样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