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如实之道--佛法修持生活上的省思 >

第4章

如实之道--佛法修持生活上的省思-第4章

小说: 如实之道--佛法修持生活上的省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幌ㄐ牡刈⒁庾潘褪橇恕M牙胪纯嗟姆椒ň褪恰改钭 梗耗钭〉摹妇踔够颉钢腔邸埂�
  因此,我们就不断地注意着事物的本然。如果你有了不好的念头,或者感觉怨恨、苦涩、恼怒,那么就看看它在你的心中感觉起来像什么。如果你此时觉得沮丧和忿怒,没关系,因为我们早已准备好允许它们的到来。这是修行的一部分,接受一切事物如其本然的实相。记得,我们不是努力地要成为天使或圣人,我们不是试图去摆脱所有我们的不净和染着,我们也不是只想保有快乐。人类的世界本来「如此」,它可以是非常粗鄙,也可以尽是清净。清净和不净一体两面,明了清净和不清净的,是具足念住的智慧;明了「不净」是无常的和无我的也是智慧。但是呢,我们将它视为「我的」那时候「喔,我不应该有不净的念头!」我们就再一次陷入绝望的沼泽中。我们愈是只准自己存在清净的念头,更多不净的念头就会不断涌入;保险这整整的两个月我们将变得痛苦不堪,我敢保证。离不开愚痴无明,我们为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世界注定是痛苦与不幸。
  因此,在所谓的念住(觉知)、或者完全的念住当中,所有的痛苦和一切的快乐它们的价值是平等的,没有说哪一个你比较喜欢。快乐是如此,痛苦也是如此;它们都同样生起然后停止。快乐仍然是快乐,它不是痛苦;而痛苦也依旧是痛苦,它也不是快乐。不过呢,它是「如其本然」它是什么,就是什么。它不属于任何人的,它就仅仅只是那样只是如其本然。而我们不会为它所苦,我们接受它,我们知道、我们了解它。一切生起、消失,诸法无我。
  谨以此供养大众,善思之!


 
 


 契玛达摩法师(Ven。Khemadhammo):面对痛苦

契玛达摩法师(Ven。Khemadhammo):面对痛苦 
 

  阿连·亚当斯(Alan Adams契玛达摩法师)一九四四年生于英国的朴次茅斯(Portsmouth);为了成为一位演员而受训于戏剧学校。七年的演员生涯中,他走过世界上很多地方(包括一次在美国长达一万四千里的巡回演出),而有三年时间待在国家剧团。后来对佛法心生兴趣,最后决定前往泰国出家成为比丘。
  一九七一年在摩诃塔特寺(Wat Mahathat)随昭坤殿普·悉度玛尼(Tan Chao Khun Demp Siddhumani)剃度为沙弥。一年后他到巴蓬寺(Wat Pah Pong)去,受了比丘具足戒(一九七二年)。一九七七年,他陪同阿姜 查和阿姜 苏美多去英国,而后就在汉普斯特精舍(Hampstead Vihara)住了下来。其间,他对教化监狱里的囚犯一事产生兴趣,阿姜 查也鼓励他。几年下来,这个工作持续成长,而于一九八四年,契玛达摩法师设立了一个佛教监狱弘法(布教)工作机构“鸯掘摩罗”(Angulimala)。这个机构得到内政部的正式认可,荣誉导师包括沙达提沙法师(Ven。 Dr。Saddharissa)、僧伽拉克西塔法师(Ven。 Sangharakshita)、阿姜 苏美多(Ajahn Sumedho)和艾瓦伯瑞勋爵(Lord Avebury)。
  契玛达摩法师他在怀特岛上自己建立的精舍待了五年,其间,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的纪录影片当中曾经介绍过他。一九八五年,他移到瓦立克郡(Warwick Shirc )现在的住所森林静居(the Horest Hermitage)。一九八八年在那儿盖了一座佛塔,有“英国大金塔”之称(English Shwe Dagon)。目前(一九八九)他和几位比丘共住,继续监狱弘法,指导禅修,并且定期在瓦立克大学空中大学节目上讲授佛法课程。
  译者按:契互达摩法师现仍为英国森林静居(the Horest Hermitage)的住持。

  面对痛苦
  这篇开示,是契玛达摩法师应「Caduceus」杂志之邀所写,於一九八七年十二月刊出。
  (译按:Caduceus是古希腊代表医生的一种标志,在此为一医学杂志名。)
  内观(洞见)修行利用每一个事物,
  它将每个事物化为成就的契机。
  〔节译〕
  佛陀提到十二种苦,也可以缩为三种苦,或是根本的一种苦。十二种苦是:生、老、死、哀、悲、苦、忧、绝望、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蕴)炽盛。三种苦是:一般疼痛和痛苦的苦(苦苦),无常的苦(或谓变坏逼恼之坏苦),执取五蕴的苦(或谓众缘所造、生灭迁流之行苦)。一种苦是:依缘(条件制约)的存在是苦——或者说五蕴就是苦。
  大部分说来已很清楚了,但也许我最好再将这似乎神秘难解的五蕴解释一下。这是佛法当中对一个人的分析。五蕴是:色蕴(形体),受蕴(感受),想蕴(分别),行蕴(习性的造作),和识蕴——没有一个是坚固稳定、恒久、或是由任何不变的自体组成的。我们有时会将它们说成一个心理和生理之间的互动过程。形体,显而易见的是指身体:它只是一些物质,无数不断振动的粒子团,不断地在形成和破灭的过程中;它没有知道任何东西的能力。剩下的四个:受、想、行、识——相当於心的部分,能够知道事物。五蕴是依赖其它事物而有的,而彼此也依缘而存在。五蕴在一起而创造了—个个体——一个组合的个体,就好比天空中翱翔的飞机或天鹅—般,处於内部构造不断地相互影响、作用,和对外在条件不断回应的—种状态中。
  因此,心影响著身,身影响著心。这个组合的个体依靠条件而生起,它根据条件而生长或发展,也因条件持续而持续。心的部分包括了认知(看、听、嗅……等)的作用(识蕴)、分别的作用(想蕴)、愉悦或不愉悦感受的作用(受蕴)、和贪嗔喜恶的作用(行蕴);而这些心的作用得仰赖根门(眼、耳、鼻……)、对象(尘境)、和两者(根尘)的「接触」——这三个条件具足,才会接著发生。以眼根为例:没有眼睛你看不到;没东西(对象)你也看不到;面向前方,眼睛就看(接触)不到背後。如果,你发展了觉知力,在禅修当中培养了内观的洞察力,你将会看到你的世界,你的经验的整个范围,其实就只是这「五蕴」;而「苦」则来自於你对它们的执著——来自於这个不健康的心态。
  我们的经验世界是这些「蕴」复杂的运作:心依色身而住,经由根门和对象(尘境)接触时而生起,伴随著对尘境的认知、分别、生起感受、接著习惯性的反应,来为这个经验赋予了色彩。这些过程发生之快,就好比将一些静止的画面(照片)或声音的振动快速传动所产生的结果一样,不过是一种错觉罢了。这是自我的一种错觉。
  为了明白这个事实,你必须慢下来,仔细地观察你自己。继续观察下去,你将会看出现象本身,只是不间断的一种流动,没有实质的物质存在,都只是不停地移动;而如果你试著去执著、抓取或排拒它,必然带来挫折和沮丧。观察这些念头、感受和经验的整个过程,「自我」便会开始褪去,对自我的「执著」也同时减低。心态的转换和一种跳脱的自在逐渐产生;你开始明白事物的真实特性(实相)。内观洞察力的累积便是智慧的建立。了知事物如其本然的实相,满足之心生起;你既不会想去改变它也不会贪执它——这便是一个健康的心态。
  佛陀初转法轮时所说的四圣谛,事实上是他在达到完全的觉悟之前,必须彻底了解、用功、体验和明白的。四圣谛是:苦;贪爱——苦的起因;苦的止息;和达到苦的止息的道路(方法)。佛教的治疗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对苦的回应;和包括道德生活、心的训练和智慧的—个完整方法。
  对我们而言,在心的训练当中,「禅修」是最重要的练习——这是让心宁静和澄清净化的过程。你可以想像沉没在湖底的珍贵珠宝:当狂风暴雨激起了骇浪惊涛,你完全无法往船边的湖面仔细搜寻,没有机会赞美闪亮耀眼的宝石。泥沙让湖水混浊,汹涌的波浪拍打著船身激起水花,再耀眼的宝石依然完全晦暗。但是,一旦暴风雨过去,湖面转为宁静澄澈,泥沙沉淀;毫无困难,你可以安稳地划过湖面,往两边仔细察看。现在,绚烂夺目地足以令人眼花撩乱——宝石毫无阻隔地绽放出光芒。
  同样的,混乱和波涛汹涌的心让我们原有的智慧失去光明而晦暗。当然,要在心上用功,要处理心的问题,可没像湖中珠宝这个比喻那么简单。毕竟,智慧的缺乏,助长了奔忙不息的心;使得我们没有办法静静地坐在那儿,等到心自自然然地安静下来。还好,禅修可以帮助我们——禅修的训练包含了专注和洞见(内观),或者说是宁静和清楚——二者同时作用,也彼此增上。在「森林静居」这儿,通常我给的建议是:先以慈悲观的专注来让心宁静下来;接著才是毗婆奢那(Vipassana)的练习,也就是所谓的内观禅修——这是经由念住的培养才得以发展的。
  当我们坐著禅修,会经验到痛苦的感受。它也许像针刺,或是膝盖的疼痛;也可能是不愉悦的心念或记忆。用功的方法和处理的方式,端看在你的修习中强调的是什么:要看是强调专注还是内观。这两种情况当然都可以看到痛苦,但是如果只是单纯地训练专注、让你的心宁静下来,那么你的工作就是要避免停在苦受上,藉著回到你禅修的所缘上来加大、加多专注的强度。
  练习慈悲观,以慈爱的心来看待痛苦会有所帮助;这会软化你对於痛苦的态度,并且把你带回到禅修的所缘。在专注的修习当中,痛苦对你而言形同一种阻力;你会明了这样地处理阻力(忽略它,而拉回到专注的所缘),对於你正在做的,将带来能量和让你的心更加锐利。请您务必清楚这并非一种压抑,你不要想去否认你的痛苦或者甚至想排除它,你只要以更大的强度专注在你的禅修所缘上;以这种已经形成的痛苦——藉著这种阻力来鞭策自己。
  而当你发展内观(洞见)时,则把痛苦当作念住的对象、看著它。内观的练习最重要的是发展一种专注的「觉知」;对於每一个经验都只是保持「知道」。这样的过程,有各种不同的方法(技巧)可以帮助你;而你最好能熟悉这样的修习,如果你了解了、有了兴趣,就在正确和适当的引导下练习下去。只要以这种方式看到了痛苦,它便失去了力量。有时候它会完全都不见了,如果没有,你只要觉知它只是感觉,只是感受,你放松,那么不舒服就会减轻。然後,你开始检视它,你会发现它不是「痛苦」,它不是个静止不变的「东西」,而其实是各种经验不断在改变、移动的一种连续过程,不断地流进流出。现在你是在洞见实相的路上。当你以这种方式用功,你更能平稳地面对痛苦,你从它身上学习。你的「痛苦」可以教你很多很多;你将看见它不曾刹那静止;你会明白:由於你的恐惧和不喜欢而促成了它,你甚至还抓著它不放,而且隐藏其後的那个愚痴无明的心总是希望它们(痛苦)不要那样——这种不健康的心态。突然间,这些可怕的经验正转为你的成就因缘,你一步一步地赢了。
  这就是内观(洞见)修行的美好;它利用每一个事物,为每个事物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