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

第6章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第6章

小说: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一流的员工,他首先会觉得那些问题就是自己的问题,要主动地、创造性地解决麻烦,无论这件事情与自己有没有直接关系,无论自己职位再普通,他们都会当仁不让,而机会往往就会因此而产生。

    改“条件导向法”为“目标倒推法”

    做事情的时候,我们往往习惯于“条件导向法”,即从现有的条件出发,条件有多少,就做多少,也就是说,条件决定结果。而智慧型员工善于用“目标倒推法”,即从目标出发,反向推演,分析要达到设定的目标,现有条件的瓶颈和制约在哪里,然后缺什么,想办法补什么。

    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就需要我们将“条件导向法”改为“目标倒推法”。

    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2001年9月,蒙牛集团在制订未来“五年计划”时,总裁牛根生将2006年的销售目标锁定为100亿元。

    结果,这个决定一出,大家都目瞪口呆,觉得这绝对是不可能的事。但牛根生却说:“我还是胆子小的,换了别的总裁,一定会把目标定为200亿。”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解决以下的问题:

    牧民的奶牛从哪来?

    企业的厂房从哪来?

    市场到哪里去开发?

    ……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第一单元 条件有限,智慧无穷(4)

    之后,分析现有的条件,为了实现目标,蒙牛便开始了多种创造性的工作:

    针对奶牛少的问题,蒙牛开始富有“吞吐性”地配置资源结构,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增加奶牛数量。通过购买,自繁选育、选留,推广人工授精及胚胎移植新技术等方法;针对厂房少的问题,蒙牛开始大批量地盖全球样板工厂,并且建立国际示范牧场;针对市场开发问题,蒙牛不仅打出了“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口号,还赞助“超级女声”,使其为蒙牛造势;

    ……

    结果,2006年蒙牛销售总额达到了162亿元;2007年1至6月更是“半年突破100亿元”,成为中国乳业的总冠军。

    对此,牛根生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只修改手段,不修改目标。”

    目标决定行动,一个目标确立后,实现它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所有困难和问题都抵挡不住实现目标的意志——“不达目标誓不休”。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职场中,我们看到:许多人干事情总是从现有的条件出发,往往是有什么条件就做什么事,没给自己定大的和非实现不可的目标:

    我能力还不够高,经验也不丰富,走一步算一步吧;

    公司技术条件太差了,这样做不行,肯定完成不了任务;

    那么高的销售额肯定达不到,现在市场不景气;

    没给我配备足够的资源和条件,就是神仙也做不来……

    这种做法就是典型的“条件导向法”。

    还有一种人,他们首先是订了目标的,但是一遇到困难就修改目标。殊不知,目标一动,整个系统都被打乱了。没有比改动目标更简单、容易的事,但也没有比没有目标更能导致人的失败。

    成功学的第一法则是,将梦想变为目标。

    那么,梦想与目标的区别在哪里呢?

    在我的《执行重在到位》《做最好的中层》等著作中,我经常强调这样一个观点:“梦想写在沙滩上,目标刻在岩石上。”

    在沙滩上写东西,容易写上去,也容易被水冲掉。在岩石上刻东西,难以刻上去,也难以被磨掉。

    一个真正的目标,总是需要我们严肃地去执行。

    这也正是蒙牛不修改目标,只修改手段和措施的真正意义。

    经常“条件导向”的员工,往往工作业绩依然平平,在单位难以被重用。如果换成“目标倒推法”,给自己定一个目标,结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样:

    这个月我一定要完成多少销售额;今年我一定会为单位创造多少业绩;

    ……

    如果他这样想了,并下决心这样去做了,就会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挖掘自己所有的智慧将目标完成,并向更高的目标冲刺!

    “目标倒推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为自己定一个非实现不可的目标

    (2)分析哪些条件不足,从而会阻碍目标的实现

    (3)着手解决这些不足的地方,为实现目标扫除障碍

    (4)千万不要遇到困难就随意更改目标,而是要为了目标迎难而上,直到目标实现

    改“条件导向法”为“目标倒推法”,就会激发自己将无穷的智慧发挥出来,并很好地完成工作,甚至还可以完成那些你认为“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第一单元 与其强求环境,不如改变自己(1)

    第四章

    我们常常因为对环境不满就怨天尤人,甚至消极怠工,一蹶不振。

    其实,这世界上很少有一个环境是完全如意的。与其强求环境,不如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永远要记住:没有一个单位是为你量身打造的。

    单位不是天堂,你也不是天使。只有你通过改善自己去改善单位,然后通过改善单位来改善自己,才能获得与单位共同发展的“双赢”。

    你可飞到天边去,却飞不出那层薄薄的皮肤

    “这份工作太没劲了,我再也不想干了”!一个年轻人怒气冲冲地对自己的哥哥说。

    哥哥充满关心地看了他一眼,沉默了一会,然后说:“我觉得你已经养成了挑剔工作的坏习惯,这对年轻人的成长是很不利的。你要换的不是工作,而是心态。一味挑剔的人,无论做什么样的工作,都不会感到满意!”

    哥哥的话犹如当头棒喝。是啊,如果总在挑剔,就算是跑到天边去,就算换一百份工作,结果又能好到哪里去?

    于是,年轻人决心潜下心来,把现在的工作好好做好。

    就这样,通过一步步扎扎实实的努力,他不仅得到了公司的重用,最后还成了享誉世界的著名企业家。你知道他是谁吗?

    他就是日本高科技时代最著名的企业领袖、被誉为“经营之神”的稻盛和夫。

    对于稻盛和夫当初的抱怨,我们很多人是不是感觉很熟悉?类似的情景,是不是也曾经或正在我们身上发生?

    我们似乎对工作总有太多的不满:单调乏味、没有发展的机会、单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于是,我们就想换一个工作、换一种环境,总觉得这样就可以重新开始,一切就会变得称心如意。

    不可否认,在适当的时机,选择适当的工作,的确可以为自己赢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但是,如果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换一份工作上,而不是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命运真的就那么容易改变吗?

    有这样一则寓言,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只猫头鹰想搬家。斑鸠奇怪地问:“为什么呀?”

    “我的生活昼夜颠倒,喜欢在夜里唱歌,吵得大家睡不好觉,谁都讨厌我。”猫头鹰哭丧着脸说。

    斑鸠说:“哦,是这样啊!那你不必搬了。”

    “为什么?”

    “你完全可以改变自己啊。首先,你可不可以白天工作,晚上睡觉,和其他动物一样呢?如果不行,那你可不可以在晚上不要唱歌呢?如果晚上一定要唱歌,能不能唱一些轻柔动听的歌呢?如果你不改变自己,搬到哪里去,大家还是不会喜欢你。”

    尽管这只是一则寓言,但其中却包含了大智慧。

    我们很多人都像猫头鹰一样,当环境不如意的时候,就想换一个地方。但是,就算能够飞到天边去,我们能飞出自己那一层薄薄的皮肤吗?

    没错,我们可以从南边换到北边,从一个行业换到另一个行业,从一个职位换到另一个职位……但是,如果我们的心态不变、固有的思维方式不变、做事的方式不变,那么,就算是换了工作、换了环境,过去在哪里跌到的,以后还是会在哪里跌到,过去在什么地方失败的,以后还会在哪里失败。

    与其强求外在环境的改变,不如像稻盛和夫一样,先从自己开始改变。与其强求单位适应你,让单位额外给你机会,不如先改变自己,主动去适应单位,创造机会。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第一单元 与其强求环境,不如改变自己(2)

    兴趣重要,责任更重要

    “我讨厌这份工作。”“它和我的兴趣相差太远了。”……

    在工作中,你是否也曾有过类似的抱怨?

    毫无疑问,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的人是幸运的。但事实是,大多数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都无法真正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

    但这难道就可以成为我们随随便便应付工作、不为自己的成长负责和努力的理由吗?

    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报道:

    美国著名心理学博士艾尔森,曾对世界100名各领域的杰出人士做了研究,结果发现,60%以上的成功人士所从事的职业,都不是他们最喜欢的,也不是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但为什么他们能够取得成功呢?

    也许,我们能从艾尔森博士讲的一个故事中找到答案:

    苏珊出生在台北,从小爱好音乐,她的理想就是能够在音乐界发展。

    然而,阴差阳错,她大学读的是工商管理系,毕业后又被保送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MBA学位;拿到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博士学位。

    毕业后,她到了美国一家证券公司上班。如今,苏珊在业界已经成为风云人物。但她依然心存遗憾,说:“至今,我仍说不上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如果能够重新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音乐。但,那只是一个梦想,我现在能做的,只有把手头的工作做好。”

    艾尔森博士问她:“你喜欢的是音乐,为何你经济管理方面学得那么棒?不喜欢眼下的工作,为何你能做得那么成功?”

    苏珊回答说:“因为我在这个位置上,我必须认真对待,对它尽职尽责。那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艾尔森博士并不只是对苏珊做了个案调查,他还走访了很多成功人士,他们的回答与苏珊大致相同:目前的工作,并非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而自己又无法改变这些。但心中的责任感,使他们最终没有抱怨、消极、懈怠。

    的确,兴趣重要,责任更重要。

    没错,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专业不对口、性格外向的人从事的工作偏偏需要个性安静,而内向的人却不得不成天和客户打交道、谈合作……

    我们想做的,和我们正在做的,好像总有很大的差距。为此,我们似乎有足够的理由抱怨、厌恶,把工作当成一种巨大的负担。

    但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除了将自己推向往下滑的无底洞,没有任何益处。

    当外在的条件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试着改变一下自己!工作不能光凭兴趣,更重要的是责任。所有能帮助我们成长的工作,哪怕是自己不喜欢的,也值得我们去付出百分之一百的努力。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艾尔森博士走访的那些成功人士,因为从事了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就怨天尤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