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科全书-第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拍辏蔽阂匝申蓉饨偈拐呶沙芍芄蚨裙槁食凳ν醭狄谅濉⒁廖崽坪偷裙シィ申韧躔埃ū希┠锹仕奈逋蛉司苁兀晃壕靼埽汲窍荩澳翘颖脊曜龋曜韧跄晌觯鹾瘛N涸诖松枵颍固坪土羰兀蚨裙槲髀庸曜榷梗狄谅甯缸蛹疤坪鸵苍谡匠跄辏451~452)由焉耆东入魏都。焉耆经魏军的攻掠,国势大衰,不久即受治于北方的柔然、高车。5世纪末、6世纪初,又被嚈哒破灭,国人分散,无法自立,请求高昌王麹嘉派第二子入焉耆为王。其后,焉耆龙姓王族重新执政。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3),曾向北周遣使献马。入隋,势力极衰,仅有兵千余人,附属于西突厥。隋文帝开皇末(约594),铁勒诸部起兵打败突厥处罗可汗,焉耆又归附铁勒,称臣纳贡。隋炀帝大业年间(604~618),国王龙突骑支遣使入隋贡方物,但同时又隶属于西突厥。
唐太宗贞观六年(632),突骑支遣使入唐,请求开辟焉耆直通敦煌的大碛道以便使者、商贾往来。高昌国由此失掉途经吐鲁番的中转贸易之利,于是在贞观十二年与西突厥处月、处密等部联合,击破焉耆五城,掠男女一千五百人而回。唐太宗李世民以此为由,派兵在十四年灭高昌国,归还其所掠焉耆人。同年,西突厥大臣屈利啜弟娶焉耆王女,联合与唐对敌。十八年,安西都护郭孝恪率军出银山道,攻下焉耆城,擒突骑支,以其弟栗婆準摄国事,俘突骑支至长安。唐军一撤,西突厥屈利啜囚栗婆準,以西突厥吐屯摄领焉耆,遣使入唐,太宗责之。焉耆使龟兹杀栗婆準,立其从父兄薛婆阿那支为王,仍以西突厥为声援。二十二年,阿史那社尔率唐军征龟兹,擒斩薛婆阿那支,立其从父弟先那準(一说婆伽利)为王。唐高宗初年,焉耆王死,唐遣龙突骑支归国为王,死。龙嬾突立。显庆三年(658)阿史那贺鲁乱平,焉耆成为唐安西都护府下属四镇之一。上元年间(674~676)设焉耆都督府。调露元年(679),唐为切断吐蕃与西突厥余部的联络,以碎叶代焉耆备四镇。焉耆地位下降,国小人寡。唐玄宗开元七年(719),龙嬾突死,焉吐拂延立。因十姓可汗徙居碎叶,安西节度使汤嘉惠表以焉耆代碎叶备四镇。唐在此屯田,总有七屯。安史之乱后,吐蕃进攻西域。唐德宗贞元四年(788),焉耆王龙如林与唐镇守使杨日祐仍率军坚守,直到贞元六年前后为吐蕃攻占。但不久回鹘败吐蕃,焉耆归属漠北回鹘汗国,国王与回鹘族官吏共同执政。840年回鹘汗国崩溃后,庞特勤率西迁回鹘主力入据焉耆。一大批焉耆人由龙姓王率领,东入伊州及河西走廊,成为甘州、沙州一带的部族之一,号龙家。焉耆的龙姓王朝终结,此后,这里成为西州回鹘国的组成部分,为回鹘五城之一,一般称作唆里迷。11世纪龟兹脱离西州回鹘后,焉耆成为其西部边镇。直到蒙古兴起后,它仍是畏兀儿国(即西州回鹘)下属的兀鲁思(ulus,领地,“国”)。13世纪末,畏兀儿王国在元朝与西北蒙古宗王的战争中被消灭,焉耆也结束了独立或半独立的时代。后经察合台后王和准噶尔等部的统治,最终归入清朝版图。
焉耆依山临水,农牧渔业兼营,丝路贸易也很兴盛。焉耆佛教在龟兹影响下以小乘信徒居多,境内有著名的明屋千佛洞。近代以来,在这里发现过一些梵文、焉耆文佛教文献,其中有焉耆佛教大师圣月(Ariacintri/Arya…candra)从梵文译成焉耆语的《弥勒会见记》剧本,表明这里还流行上演佛教戏剧。而且,一些焉耆语佛教文献直接影响了回鹘文佛典的形成。焉耆还是中古时期西域摩尼教的传播中心之一,吐鲁番曾出土有关焉耆摩尼教寺院的中古波斯文和回鹘文文书。
(荣新江)
阉党
阉党
明代依附于宦官权势的官僚所结成的政治派别。明朝宦官专权十分严重。英宗时的宦官王振,宪宗时的宦官汪直皆曾树有党羽,但至武宗时宦官刘瑾专权,阉党势力始形成,刘瑾与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等号称八虎。瑾掌司礼监,永成掌东厂,大用掌西厂。大学士焦芳、刘宇、吏部尚书张綵、兵部尚书曹元锦、锦衣卫指挥杨玉和石文义等皆为刘瑾心腹,他们排斥异己,广取贿赂,权擅天下,威福任情。公侯勋戚以下忤意者,谪斥有差;并屡兴大狱,冤号遍道。
熹宗时,大宦官魏忠贤专权,一大批朝官依附其权势,形成明代最大的阉党集团。其成员,内监有王体乾、李朝钦、王朝辅等三十余人。外廷有大学士顾秉谦、魏广微等,其中文臣崔呈秀、田吉、吴淳夫、李夔龙、倪文焕主谋议,号五虎;武臣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主杀戮,号五彪;其他又有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名号。此外,自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均置死党。魏忠贤也依靠这个集团的势力,打击反对派,扩大权势。顾秉谦、魏广微协助魏忠贤兴起杨涟、左光斗大狱,又以三案为题,残酷镇压东林党。著名东林党人高攀龙、杨涟、周顺昌、魏大中、顾大章等均被迫害致死。阉党崔呈秀等更劝魏忠贤定《三朝要典》,企图将东林党人一网打尽。崇祯初,魏忠贤被诛,诏定逆案六等,阉党主要人物自旧辅以至庶僚,入逆案者凡两百六十余人(见明代宦官)。
(李洵)
鄢陵之战
鄢陵之战
春秋中期,晋、楚为争霸中原进行的一次大战。公元前575年春,楚人诱使郑国叛晋归楚。五月,晋厉公率师伐郑,楚共王领兵救郑,两军相遇于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楚军采用以往的策略,在黎明时突然逼近晋军营垒。晋军填井平灶,疏散行道,列队应战。由楚逃晋的苗贲皇献计晋厉公。他认为楚中军兵力强大,左、右军兵力薄弱,应首先改变晋军中、下军严整的军容,诱使楚左、右军进攻中军,这时,晋中军先分兵进击楚左、右军,俟其陷入包围时,再由上、下军配合中军聚而歼之,然后集中上、中、下军与新军共击楚精锐的中军王卒。晋厉公听从了苗贲皇的计谋。楚共王见晋军兵力薄弱,遂率中军进攻,遭到抗击。共王伤目,中军后退,晋军乘势猛攻楚左、右军。激战自晨至暮,楚军伤亡惨重,只得暂时收兵,在夜间补充士兵,准备鸡鸣再战。后因主帅子反醉酒,不能商议军机,楚军被迫夜遁。子反因贻误军机自杀。
鄢陵之战使晋国巩固了霸业,楚国削弱了霸权。晋军创造的攻弱避坚的战术,成为古代战争中著名的范例。
(应永深)
燕
燕
先秦姬姓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燕本作叄В殖票毖啵郧鹩趭犘盏哪涎啵ń窈幽涎咏蚨保V芄骱螅芴U俟珚'被封于燕,他自己留辅王室,而令其子就封,成为第一代燕侯。
西周、春秋时期,燕的疆域主要包括今北京地区和辽宁西部的大凌河流域,都城在蓟(今北京)。其周围分布着许多戎、狄和■貊部族,仅东南与齐邻接,同中原各国来往较少,国力一直不强。
北京玻璃河出土的堇鼎铭文关于燕侯的记载
燕下都出土饕餮纹半瓦当
燕下都出土兽面纹半瓦当
燕下都出土双龙纹半瓦当
关于西周时期的燕国,史书记载很少,只知当时共有十一代燕侯,第一至八代名号不详,最后三代为惠侯、釐侯和顷侯。
春秋时期的燕国,史书记载也较少,《春秋》经传和《国语》都很少提及。《世本》、《竹书纪年》和《史记·燕世家》记录了这一时期的燕世系,但彼此龃龉不合。春秋早期,承西周晚期夷狄交侵的局面,燕国常常受到北方山戎的侵扰。据《世本》记载,燕桓侯曾一度把都城南迁到临易(今河北雄县西北,或疑为今易县)。公元前664年,山戎侵燕,齐桓公出兵相救,恢复了燕的疆界及其与中原周王室的联系,阻止了山戎南下,此后(或更早),燕的都城又北迁到蓟。
战国时期,燕在各大国中实力最弱,但在当时的列国兼并战争中也起过重要作用。燕与齐、赵、中山相邻,四国经常发生冲突,到战国中晚期,争战愈演愈烈。公元前323年,燕易王称王。易王卒,子燕王哙即位,相邦子之深受重用。公元前316年,燕王哙把王位禅让给子之,又收回秩禄三百石以上官吏的官玺,让子之重新任命,并由他决断国事,实行政治改革。公元前314年,子之行新政三年,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聚众作乱,围攻子之。子之反攻,杀死市被与太子平。双方激战数月,死伤甚众。在孟轲的劝说下,齐宣王出兵伐燕,五旬将燕攻下。燕王哙死难,子之出亡,被齐擒获而醢其身。中山也乘机攻占燕大片土地。各国见齐国无意退兵,打算吞并燕国,遂谋伐齐救燕。公元前312年,秦、魏、韩出兵救燕,败齐于濮水之上。次年,赵武灵王召燕公子职于韩,派兵护送回燕,立为燕昭王。昭王即位于燕破之后,立志报仇雪耻,卑身厚币招聚天下贤士,得乐毅等人,励精图治,燕从此强大。这一时期,燕国设有两个都城,上都为蓟,下都为武阳(今河北易县东南),但也有一说认为汉良乡县为燕的中都。燕将秦开破东胡后,将领土扩大到辽东,设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有今滹沱河以北的河北北部及辽宁之大部。公元前284年,燕以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楚、赵、魏、韩五国伐齐,攻入齐都临淄,连下七十余城,齐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齐湣王逃入莒,被齐相淖齿杀死。齐人立湣王子法章为齐襄王,距守。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战死,城中推举田单为将。双方相持长达五年。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惠王即位。惠王猜忌乐毅,改用骑劫为将。田单进行反攻,收复丧失的七十余城,燕从此国势不振。到燕王喜时,又屡败于赵。公元前251年,燕派栗腹、庆秦攻赵,为赵将廉颇所败。公元前243年,赵派李牧攻取燕的武遂、方城。次年,燕派剧辛攻赵,又为赵将庞煖所败。公元前236年,庞煖攻取燕的狸、阳城。秦乘燕、赵之间发生大规模战争,也不断攻取三晋之地。公元前228年,秦破赵,虏赵王迁,兵临易水,直接威胁到燕国。次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入秦刺杀秦王,没有成功。秦派王翦、辛胜击溃燕、代联军于易水以西。又次年,王翦拔取燕都蓟,燕王喜迁都辽东。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攻取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灭亡。
参考书目
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北京,1984。
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李零)
延祐经理
延祐经理
元仁宗延祐年间在江南地区查勘田粮的行动。经理,即查核田土顷亩、理算租税钱粮。当时江南富豪和诸王、寺观等大量隐占官、民田产,强者田多税少,弱者产去税存,赋役不均,严重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延祐元年(1314),为检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