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科全书-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充任。定服制、朝仪,官员每六日一朝,称“常参”,九日入朝,称“起居”,并下令废除唐宋的繁琐礼制,改九拜为三拜,革五音为一音。亲自主持创制西夏文;大庆二年(1037),设立夏、汉字院,建立“蕃学”(党项学),并以夏字翻译《孝经》、《尔雅》、《四言杂字》等汉文书籍作为教材;选拔蕃汉官僚子弟入学学习,以培养官僚后备队伍。广运二年(1035),领兵攻打住居湟水流域的吐蕃唃厮罗部,镇压散居肃(今甘肃酒泉)、瓜(今甘肃安西东)、沙(今甘肃敦煌东)三州的回鹘叛部。回师占领兰州(今属甘肃),筑城戍守,隔断吐蕃和宋朝的交通。他实行征兵制,扩充兵员,并把全国分为左右两厢,创设各地监军司,军队沿用部落组织形式,各有固定驻地,形成以首都为中心,列兵四向的兵力配置。全国可征兵额总计约五十万人。
天授礼法延祚元年(1038)十月,他更名曩霄,建国号大夏,自称皇帝。进表宋朝,要求承认建国称帝的既成事实。宋朝下令削赐姓官爵、禁断互市贸易。双方随即发生战争。夏军在三年、四年、五年连续发动进攻,取得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北)、好水川(今宁夏隆德东)及定川寨(今甘肃固原西北)等战役的胜利。七年,双方重新媾和。西夏景宗进誓表以夏国主称臣,宋朝同意每年给予银、绢、茶、采共二十五万五千两、匹、斤,并在保安军(今陕西志丹)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置榷场互市。
夏宋媾和,夏辽矛盾随着激化。西夏景宗与辽兴平公主婚后失和,再加这时辽境内的党项部落多叛附西夏,纠纷益形扩大。七年,辽兴宗亲率大军西征,为西夏景宗所败。从此夏、宋、辽三方鼎峙的局势形成。
在西夏内部,皇权急剧扩张,激化了和党项贵族势力的矛盾。西夏景宗实行“峻诛杀”的政策,先后镇压了一些反对势力。他夺娶太子宁凌噶妻没■氏,号称“新皇后”。在天都山兴庆府及贺兰山等处修宫苑,纵情声色。在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正月十五,宁凌噶入宫行刺,西夏景宗受伤而死。谥武烈皇帝,庙号景宗,陵号泰陵。
(吴天墀)
西夏仁宗李仁孝
西夏仁宗李仁孝
(1124~1193)西夏第五代皇帝。西夏崇宗李乾顺长子,母汉人曹氏。即位时年十六岁。他对金朝采取恭顺态度。在内政方面,重视文化教育,全国州县普设学校;在宫廷里建立皇家小学,重视宗室子弟的学习教养,还亲身参加训导;并在京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设置太学,隆重举行“释奠礼”;在各地修建孔庙,追尊孔子为文宣帝。人庆四年(1147),立“唱名法”,开创了西夏的科举制。又成立“内学”,选名儒讲学。又设立翰林学士院,编撰国史实录。他也提倡佛教,从汉地罗致大批佛典,从高昌延请回鹘僧译经说法,并虔诚供奉来自西藏的喇嘛教徒,尊为国师,传授密法经义和轨仪。在他统治时期刻印了大量佛经,乾祐二十年(1189)在大度民寺作大法会,散施夏、汉《观弥勒上升兜率天经》十万卷,汉《金刚普贤行愿经》、《观音经》五万卷。大庆四年(1143),哆讹等领导蕃部人民起义,后被外戚任得敬镇压。任得敬以功任国相,仁宗被胁迫“分国”。依靠金朝的支持,他诛杀任得敬及其党羽。乾祐二十三年死。谥圣德皇帝,庙号仁宗,陵号寿陵。
(吴天墀)
西夏文
西夏文
记录西夏党项族语言的文字。属表意体系。西夏景宗李元昊正式称帝前的大庆元年(1036),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三年始成,共五千余字,形体方整,笔画繁冗,称为蕃书或蕃文。结构仿汉字,又有其特点。用点、横、竖、撇、捺、拐、拐钩等组字,斜笔较多,没有竖钩。单纯字较少,合成字占绝大多数。两字合成一字居多,三字或四字合成一字者少。合成时一般只用一个字的部分,如上部、下部、左部、右部、中部、大部,有时也用一个字的全部。会意合成字和音意合成字分别类似汉字的会意字和形声字,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八十。部分译音字由其反切上下字的各一部分合成,类似拼音字。有的字以另一字的左右或上下两部分互换构成。两字多为同义字。象形字和指示字极少。书体有楷、行、草、篆,楷书多用于刻印,篆书散见于金石,行草常用于手写。
天赐礼盛国庆年间西夏文审案记录 北京图书馆藏
西夏文创制后,尊为西夏国字,下令推行,用于书写各种文书诰牒,应用范围很广。还特设蕃字、汉字二院。汉字院掌管与宋朝的表奏,中书汉字,旁列西夏文;蕃字院掌管与其他王朝的文字往来,用西夏文书写,附以该王朝使用的文字。目前已发现的文献十分丰富。其中包括法律著作《天盛年改定新律》、《猪年新法》和卷子式西夏官阶表。历史著作有《太祖继迁文》。官私应用文书如天赐礼盛国庆元年至二年(1069~1070)的瓜州审案记录、天盛二十一年(1169)卖地契、天庆元年(1194)会款单、光定元年(1211)谷物借贷文书、乾定二年(1224)黑水城守将告近禀帖。辞典字书如《文海》、《音同》、《番汉合时掌中珠》、《圣立义海》、《义同一类》、《五音切韵》及《杂字》数种。此外还有大批金石碑刻和汉文典籍以及大量的佛经译本。
西夏灭亡后,西夏文仍继续使用。元代称为河西字,用它刻印了大批佛经,并有活字印本。元至正五年(1345),居庸关过街塔门洞内的六体文字石刻中,西夏文是其中一种。明初曾刻印西夏文经卷,保定出土的两座刻有西夏文的石幢,建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表明西夏文至少使用了四五百年。随着党项族逐渐融合于其他民族,西夏文也成为无人可识的文字。直至19世纪末才有人开始研究,逐渐成为一门专学。由于西夏文解读的进展,西夏语的秘密也逐渐被揭开,它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目前国内外对其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研究都在逐步深入。西夏文及其文献的研究成果为文字学、语言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国内保存西夏文文献最多的是北京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以及宁夏、甘肃、陕西、天津、上海、内蒙古等地的文博单位也有一些藏品。不少珍品流失于苏联、英国、法国、日本、瑞典等国,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入藏最多,是20世纪初,沙俄的柯兹洛夫从中国黑水城遗址(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掠去的。参考书目史金波、白滨:《西夏文及其文献》,《民族语文》1979年第3期。
(史金波)
《西夏文大藏经》
《西夏文大藏经》
又称蕃(音弥)大藏经。西夏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建国初(1038)即开始把佛经译成蕃文(西夏文)。先后以西夏景宗时期的国师白法信、西夏惠宗时期的国师白智光等三十二人主其事。经五十三年,至西夏崇宗天祐民安元年(1090),共译出大小乘佛经八百二十部,三千五百七十九卷,其中包括了经、律、论三藏的主要经典,既有显教佛经,又有密教佛经。主要译自汉藏,以北宋初年在益州(今四川成都)雕印的“开宝藏”为底本:一部分译自藏文。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东的高台寺是西夏译经的重要场所。西夏仁宗时也译过少量佛经,但以校勘为主。西夏木刻西夏文大藏经,是中国第一次用少数民族文字刊行的大藏经。西夏灭亡后,元朝官府又于杭州雕刊西夏文大藏经板三千六百二十余卷,先后多次印制,施放于党项族居住地河西一带寺庙。
参考书目
史金波:《西夏文〈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诮萄芯俊*1981年第1期。
(史金波)
西夏毅宗李谅祚
西夏毅宗李谅祚
(1047~1067) 西夏第二代皇帝。周岁即位,母没藏氏以太后称制。福圣承道四年(1056),太后死,太后兄没藏讹庞以女妻西夏毅宗,把持政权。毅宗十二岁开始参与国事。讹庞借故诛杀毅宗亲信六宅使高怀昌、毛惟正。毅宗与讹庞儿媳梁氏有私,讹庞父子密谋欲杀毅宗;梁氏告变,毅宗在大将漫咩等的支持下执杀讹庞及其家族,又杀妻没藏氏,立梁氏为后,结束了没藏氏专权的局面。他以后弟梁乙埋为国相,引用汉族士人景询等任职。他废行蕃礼,改从汉仪,并曾向宋朝请求恢复姓李,但遭到宋朝的拒绝。他调整监军司,加强军备,并控制军权,使文武互相制约。又增设汉、蕃官职,充实行政机构。不断发兵侵扰宋边。拱化五年(1067),诱杀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宋将。又企图征服河湟吐蕃,乘唃厮罗与辽失和,率兵直攻青唐城(今青海西宁)。先后收降了吐蕃首领禹臧花麻及木征等,巩固了西夏的南疆。他亲附辽朝,向辽进贡回鹘僧、金佛和《梵觉经》。拱化五年十二月死。谥昭英皇帝,庙号毅宗,陵号安陵。
(吴天墀)
西燕
西燕
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慕容泓所建政权。都长子(今山西长治)。不在十六国数之内。盛时有今山西、河南各一部分。历七主,共十一年。
帝系表
前秦主苻坚灭前燕,徙鲜卑四万多户于长安及近畿各地,鲜卑部众受到奴役希望东归。肥水之战,前秦南征失败后,前燕主慕容■弟慕容泓闻慕容垂于河北起兵反秦,乃集关内外诸马牧鲜卑,屯兵华阴。384年泓自称大将军、雍州牧、济北王,以兴复燕国为号召,建元燕兴,有众十余万,进逼长安。不久,因慕容泓“持法苛峻”,鲜卑贵族杀泓,立其弟慕容冲为主。冲率众进围长安,385年于阿房(今陕西西安西)称帝。及苻坚父子出奔,冲入据长安。386年二月,冲部将利用鲜卑军民思归关东的情绪杀冲,拥立鲜卑贵族段随为燕王。三月,慕容永等杀段随,立慕容顗(一作觊)为燕王,率鲜卑男女三十余万人离长安东去。继之,被杀,冲子瑶(或作望)被立为帝。瑶旋被杀,泓子忠被立为帝。六月,忠亦被杀,慕容永被推为大将军、大单于、河东王,率领部众继续东进。前秦苻丕派兵阻其东归,双方在襄陵(今山西临汾东南)会战,苻丕军大败。386年十月,慕容永自称皇帝,建都长子,改元中兴。他与后燕慕容垂同是前燕的宗室,遂产生法统之争。慕容垂在巩固了自己的后方之后,于393年冬向西燕大举进攻,394年八月攻克长子,杀慕容永,灭西燕。
(鲁才全)
西域都护
西域都护
汉代西域最高军政长官。西汉时,都护为加于其他官号上的职称,多以骑都尉领其职,秩比二千石;东汉时为单任官职。武帝、昭帝时常在渠犁、轮台屯田,置使者校尉领护,以供应往来使者。宣帝地节二年(前68),遣侍郎郑吉屯田渠犁,与匈奴争车师,有功,迁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南道”诸国。至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降汉,使郑吉发兵迎之,“北道”亦通,遂以郑吉为骑都尉,兼护车师以西“北道”诸国。因总领南北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