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科全书-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市在沿边开设小规模榷场,主要用于满足双方边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宋朝在河东路、陕西路的久良津、吴堡、银星、金汤、白豹、虾麻、折姜等地都辟有和市。如1002年,李继迁所部在赤沙川、橐驼口各置“会”贸易。“会”是一种定期的集市。
通过贡使进行贸易 夏国的使节每年按规定到开封输贡,宋朝政府除优予回赐外,还听任使者在京自便贸易。这种贸易往往规模甚大,获利甚丰。夏与辽也通过贡使进行贸易。上京临潢驿、中京来宾馆都设有接待夏使的处所。夏使入境,允许沿途私相贸易。后期夏、金的贸易中,夏使进入金境便同富商交易,到达中都后留都亭贸易。
乾祐元宝
西夏仁宗李仁孝时铸造
夏国从宋、金取得的商品主要为缯、帛、罗、绮、香药、瓷器、漆器、姜、桂等。茶叶是夏国最感兴趣的商品。它除了供夏人消费之外,还用来与西北邻部交易,牟取厚利。夏国也图多方贸取铁制品,但辽、金都严禁铁器外流。夏国的输出品有羊、马、牛、骆驼、盐、玉、毡毯、甘草、蜜、蜡、麝香、毛褐、羱羚角、硇砂、柴胡、苁蓉、大黄、红花、翎毛等。其中以牲畜、毛皮制品和毛纺织品为大宗。盐州一带所产的青盐,品质纯净,略带青绿色。早在夏国建国之前,当地人民从盐湖中取得盐粒,运往关中,供应内地人民的需要,再购回粮食等生产必需物品。其后,夏国垄断盐产,成为重要的财政收入,强求宋朝政府收购,以换取物资。宋朝为了保障解盐(解州所产)的专卖利益,总是加以拒绝,并严禁私贩入境。但因为青盐价低而质优,走私之风无法禁绝,私贩的数量且相当巨大。药材中,夏国所产的大黄最负盛名,商人远贩到各地。夏国地处中国与中亚地区往来的要道。它从回鹘或中亚商人那里抽取实物或承买转卖,从中获取厚利。为了便利交通,夏国修筑驿道,通贯全境。东西二十五驿,南北十驿,从兴庆府东北行十二驿可至契丹。驿道的兴修便利了商业的发展。
宗教和文化
宗教 党项人原崇信鬼神和自然物,巫术流行。西夏建国以后,大力提倡佛教,李德明和西夏景宗都通晓佛学,多次从宋朝请来《大藏经》。此后,以西夏文翻译了大量佛经。夏国境内庙宇遍布。景宗在兴庆府东建高台寺、鸣沙州建大佛寺。西夏毅宗的生母没藏氏曾出家为尼,在兴庆府戒坛寺受戒。她修建了承天寺,前后役使兵民达数万人。西夏崇宗在天祐民安五年(1094)重修凉州的护国寺感应塔,后又在甘州兴建崇庆寺和卧佛寺。在夏国后期官署中设有僧众功德司、出家功德司、护法功德司,位居次品(即五品中的第二级)。有不少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的大乘高僧来到夏国宣教,他们都有颇高的佛学造诣,权势甚盛。
约自景宗时起,喇嘛教在夏国已见流行,朝中达官有的便是喇嘛教徒,后期影响更加扩大。天盛十一年(1159),吐蕃迦马迦举系教派初祖都松钦巴建立粗布寺,西夏仁宗遣使入藏奉迎。都松钦巴派他的大弟子格西藏琐布带着经像随使者来到夏国,仁宗尊礼他为上师,大规模翻译佛经。
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拓片
原碑在甘肃武威;是目前仅存
的汉、西夏两种文字的石碑
夏国也流行道教。景宗的太子宁明从定仙山道士路修篁学辟谷法,丧命。大安七年(1081)宋军对夏大举进攻,夏人散逃,西平府城里留下僧道数百人。据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述夏国地区除偶像教徒外,还有景教(基督教聂思脱里派)及伊斯兰教徒。
夏人笃信巫术,称巫师为“厮乩”,或音译为“厮也”。出兵作战时,总要求巫师卜问吉凶。
学术文化 李继迁、李德明两代是夏国学术文化的发轫时期。西夏景宗建国,经西夏毅宗、惠宗两代,文物渐趋兴盛;及至崇宗、仁宗之世,汉文化影响日益深广。夏国统治者多喜爱汉文化,大量翻译汉文典籍,或依据汉籍编译书籍。夏国涌现出一批对汉文化颇有造诣的学者、文士,如儒学学者斡道冲,诗人濮王仁忠,撰修夏国《实录》的焦景颜、王佥,编纂《番汉合时掌中珠》的骨勒茂才,写作《夏国谱》的罗世昌等。
文学艺术 夏国的文士多有诗词之作。一些通俗的劝世行善作品,也常采用诗体形式。宋词人柳永的作品在夏国广泛流行。大德五年(1139),夏国攻占府州(今陕西府谷)时,崇宗亲作《灵芝歌》,与濮王仁忠相唱和。诗篇的石刻曾保存在兴庆府的孔庙里。佛教艺术在夏国有较突出的发展。现存的夏文物中,佛画以佛、菩萨的画像为多,画风精致巧丽,与敦煌艺术有着某些共同点;在姿态容貌的表现手法上,则与吐蕃画风相似。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和安西榆林窟等处都保存有夏国时期的艺术作品(参见彩图插页第78页)。榆林窟第一窟内的夏国“水月观音”壁画,是造型艺术中的杰作。榆林窟内还有一些反映夏国人民生活状况的壁画,如《打铁图》、《酿酒图》、《农耕图》等。党项人早期使用的乐器有琵琶、箫、笛等,以击缶为节。羌笛悠扬清越,最为流行。党项人也十分喜爱汉族歌曲。宋沈括有“万里羌人尽汉歌”句。唐僖宗曾赏给拓跋思恭一部鼓吹乐(即军乐),这是夏人有完整乐队的开始。景宗时,汉族音乐在夏国仍有相当的影响。人庆五年(1148),夏国乐官李元儒曾参酌汉人乐书(歌谱集)更定音律。哈拉浩特出土了《刘知远诸宫调》残本,说明金朝汉人的说唱艺术也传到夏国。
供养菩萨像 敦煌莫高窟328窟西夏壁画
玻璃鸱吻 宁夏银川西夏王陵出土
建筑雕塑 党项人多住毡帐。定居的屋室,只有有官爵者才得覆瓦。建国前后,大批汉人工匠来到夏国与党项工匠一起,修建了宫殿寺庙。皇帝陵墓也具有很大的规模。1972年清理的夏王陵八号陵(它被推断是夏神宗遵顼的陵墓)由阙、碑亭、月城、内城、献殿、灵台、内神墙、外神墙、角台等建筑组成。它们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展开,严格地遵从了唐、宋建筑的格式,但也显示了党项的某些民族特点及其他民族葬俗的影响。现存天祐垂圣元年(1050)建造的承天寺塔(在今宁夏银川)和天祐民安五年(1094)重修的凉州护国寺感应塔(在今甘肃武威),虽经后世重修,仍现当时建筑的宏伟。
残竹雕 宁夏银川西夏王陵出土
甘州卧佛寺的大卧佛,体形魁梧,仪态庄严,是雕塑像中的杰作。夏王陵区出土的石马,通体圆雕,神态生动。王陵碑亭遗址发现的石雕人像的造形奇特,线条粗壮,面部和肢体都突出地表现出强力感。在同一地区发现的已残损的竹雕上,有庭院、松树、假山、花卉和人物,布置适宜,形态优美。
历法和医药 党项人中,沿袭古代北方民族的习惯,以十二生肖纪年;藏历对他们有着明显的影响。宋朝每年要向夏国颁发新历,在夏国行用。西夏建国前,党项人患病,便延请巫师驱鬼,或把患者迁避到另一间房内,以图躲避灾祸,叫作“闪病”。西夏建国以后,《千金方》、《神农本草》等汉人医书传入夏国。夏国统治者还多次向金朝请求医药。1971年在甘肃武威发现的西夏文药方残页里,有治疗伤寒病的药方,药物有牛膝、椒、■米等,明显地反映了汉族医药的影响。
婚姻丧葬党项人从隋唐以来,盛行收继婚制,允许娶庶母、伯叔母、兄嫂、子弟妇,只是不娶同姓。富有家庭的男姓家长可以收养众多的妇女,实行多妻制。党项人旧俗,死则焚尸,名为火葬。西夏建国以后,皇室、贵族多改行土葬,并仿汉人制度修建豪侈的陵墓。
西夏人庆二年(1145)历书甘肃武威出土
参考书目
吴天墀:《西夏史稿》(增订本),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1983。
蔡美彪、周清澍、朱瑞熙、丁伟志、王忠:《中国通史》第6册,人民出版社,北京,1979。
白滨编:《西夏史论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银川,1984。
(吴天墀)
西夏崇宗李乾顺
西夏崇宗李乾顺
(1083~1139) 西夏第四代皇帝。夏惠宗死,乾顺年三岁嗣位。母梁氏,乙埋女,尊为太后,与弟乙逋擅政,连年进侵宋边。乙逋骄矜跋扈,被大首领嵬名阿吴、仁多保忠等杀死。梁太后携崇宗率大军五十万攻宋,破金明寨(今陕西安塞北),献宋俘于辽。宋军沿边筑寨,紧步逼攻,夏兵败退。西夏卑词求和,宋朝罢兵。永安元年(1099),梁太后死,崇宗亲政,年十七,谨事辽朝,出兵助平叛辽的拔思母部。又向辽乞婚,辽以宗室女封公主许嫁。宋童贯总领陕西六路大兵攻夏,双方互有胜败。金灭辽前夕,他曾出兵援辽,支持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后臣附于金。他爱好汉族文化,创办“国学”以传授汉学,培养官员。制定按照资格任官的法令,对文学优长者特加奖擢。曾撰《灵芝歌》,与大臣唱和,歌词刻石置于学校。西夏在他统治时期,确定君主集权的体制,结束了累朝出现的外戚贵族专政的局面。颁布等级制的官阶封号,除皇帝及帝位继承人外,分为七品,西夏政治制度日臻完备。大德五年(1139)死。谥圣文皇帝,庙号崇宗,陵号显陵。
(吴天墀)
西夏货币
西夏货币
西夏建国后始铸钱币,但铜铁原料缺乏,铸造极少。西夏货币有夏字钱和汉字钱两类。迄今发现的夏字钱有西夏毅宗李谅祚时的“福圣宝钱”、西夏惠宗时的“大安宝钱”、西夏崇宗李乾顺时的“贞观宝钱”、西夏仁宗李仁孝时的“乾祐宝钱”和西夏恒宗时的“天庆宝钱”等五种。可以确认的汉字钱,有崇宗时的“元德通宝”、“元德重宝”和“大德元宝”,仁宗时的“天盛元宝”和“乾祐元宝”,桓宗时的“天庆元宝”,襄宗时的“皇建元宝”,神宗时的“光定元宝”等八种。用料又有铜、铁之别。铁钱较少,迄今只见到“天盛元宝”和“乾祐元宝”两种。夏国也曾铸造大钱,如汉字钱“元德通宝”和夏字钱“大安宝钱”俱有大小两品,换算比例不明。夏国钱铸造数量不多,但轻重、厚薄、体型一致,制作精工。
西夏文铜钱
皇建元宝
天盛元宝
(吴天墀)
西夏景宗李元昊
西夏景宗李元昊
(1003~1048) 西夏第一代皇帝。小字嵬理,后更名曩霄,李德明长子。通汉文。年二十六岁,奉父命领兵攻破甘州回鹘,被立为皇太子。1031年,李德明死后嗣位,宋授为定难军节度、夏银绥宥静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使、西平王。辽封他为夏国王。1032年,他废弃唐、宋所赐李、赵姓氏及拓跋旧姓,改姓嵬名,自称兀卒(“青天子”之意)。1034年,建年号开运,下秃发令,臣民限期三天,违者处死;升兴州(今宁夏银川)为兴庆府,扩建宫城,修殿宇;更新官制,分立文武两班,由蕃、汉人分任,另设“专授蕃职”,限党项人充任。定服制、朝仪,官员每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