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中国百科全书 >

第212章

中国百科全书-第212章

小说: 中国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乡侯。刘禅暗弱,朝政无论巨细,都取决于亮。

  诸葛亮当政期间,主要依靠从荆州带来的旧属,同时注意笼络原来刘璋部下和益州豪强大族。对出身贫寒而有才干的士人,也大力拔擢,被称赞为“能尽时人之器用”。他信奉申、韩法术,法令严明,赏罚必信。不论何人犯法,都严惩不贷。参军马谡极受器重,北伐中马谡为先锋,违反节度,为魏将所败,亮流涕处死,并以用人失察自请贬官。益州豪强大族自刘璋统治以来,长期专权自恣,蔑视君臣之道,诸葛亮对他们的不法行为,也毫不容情。这些措施保证了蜀国政治上一定程度的清明和统一。

  诸葛亮对西南少数族采取了恩威并用的政策。建兴三年(225),南中(主要当今云南、贵州地区)发生大族叛乱,即亲率大军,深入不毛,进行讨伐,打击为首分子,同时尽量争取当地上层大姓,有的被起用为地方长官。从此这些地区的统治得以基本稳固,为蜀国提供了物质财富和兵力。

  诸葛亮坚持与孙吴的联盟,并多次进行北伐,虽苦心筹谋,企图消灭曹魏,恢复汉室,但都因力量相差悬殊,屡遭挫败,未能成功。建兴十二年,最后一次北伐中,病卒于前方,谥忠武侯,被后代封建统治者推为“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忠君典型。著有《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十万余言。

  (祝总斌) 
 


    
术赤
    术赤

  (■o■i,?~1227?)成吉思汗正妻孛儿台所生长子。又译拙赤、约直等。成吉思汗微时,蔑里乞部人以报仇袭击其家,将孛儿台掳走,配与其部人为妻。后因得王汗的帮助,孛儿台得救。她在回家的路上生术赤,因此,当时人对术赤的血统有所怀疑。成吉思汗建国后,以蒙古百姓分封子弟,术赤得分民九千户。1211年,随成吉思汗伐金,与察合台、窝阔台攻掠云内、东胜、武、朔等州。1213年,再次大举分道伐金,与察合台、窝阔台率右军残破太行山东西两侧诸州郡。1217年,吉利吉思部反抗蒙古征兵,术赤奉命出征,征服了吉利吉思及谦河(今苏联叶尼塞河上游)西至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的森林中百姓诸部。成吉思汗便以西北诸部赐归他领有。1219年,从父西征,受命与察合台、窝阔台留军围讹答剌。城破后,术赤进至撒麻耳干与成吉思汗会合。成吉思汗又命他与察合台、窝阔台进攻花剌子模,围玉龙杰赤城。因与察合台素不和,各行其是,城久攻不下。成吉思汗乃命窝阔台总领军事,协调行动,终于取胜。玉龙杰赤城陷后,察合台与窝阔台前赴呼罗珊,与成吉思汗合军,术赤则径返其在也儿的石河旁辎重所在的驻地。成吉思汗分封诸子,术赤作为长子,封地最西,所有海押立以西征服地区均属于他(见钦察汗国)。1223年,成吉思汗东还时,术赤称病,未入觐。有人告发他正在围猎,成吉思汗怀疑他背叛,准备发兵亲征。此时,传来术赤死讯。术赤死的确切日期不清。稍后的穆斯林作家说他先成吉思汗六个月去世。有子甚多,知名者十四人。次子拔都承袭汗位。

  参考书目

  J。A。Boyle,TheSuccessors of Genghis…khan,trans。fromRashīd al…Dīn:the Jāmi‘al…Tāwārīkh,New York,1971。

  (周良霄)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

  魏晋之际代表一种特殊风格和思想的名士团体。其中以嵇康、阮籍为骨干,包括山涛、阮咸、向秀、王戎、刘伶。他们以庄子精神为寄托,常寄情于竹林幽泉之乡,以纵酒谈玄,高尚其志著称于世。

  竹林七贤生活在司马氏集团与曹魏集团斗争激烈的时期。司马氏集团权势日重,先后诛杀曹爽、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李丰、夏侯玄等曹魏集团的重要成员。不少名士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一部分名士对自己的前途丧失信心,对掩饰司马氏集团统治的名教也发生怀疑。于是便酣饮为常,放浪形骸,企图以此逃避严酷的社会现实。竹林七贤就是这种社会环境的产物。

  七贤所处的时代相同,其思想的主要趋向是崇尚老庄,高谈玄理(见玄学)。但由于每个人的政治立场、气质品格以及个人遭遇不尽相同,因而也表现出不同的政治倾向和思想风貌。从思想品格方面说,嵇康、阮籍相类;山涛、向秀相类;刘伶、阮咸、王戎相类。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父瑀,建安七子之一。为蔡邕弟子,阮氏是经学世家。籍却博览群籍,尤好老庄。官至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敌,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纵酒谈玄,蔑视礼法,与嵇康友善,同为竹林之游。他发言玄远,放荡无羁,口不臧否人物。在哲学自然观上,认为“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一切皆以“自然”为本,否认在自然界之外有精神性的主宰。其政治思想,表现为调和“自然”与“名教”的拆衷主义。他认为“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坐制礼法,束缚下民”;但又主张“守尊卑之制”,“上不凌下,卑不犯贵”,并不真正主张废弃名教。这种矛盾的政治观点导致追求一种消极避世的人生观。他的文学造诣较深,诗长于五言。有《咏怀》八十二首,表现了怀才不遇、苦闷徬徨,希慕隐退和超脱世俗的心情。后人辑有《阮步兵集》,其中《乐论》、《通易论》、《通老论》、《达庄论》、《大人先生传》是其哲学思想的代表作。

  嵇康(223~262)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曹魏宗室婿。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好老庄,学无师受,与阮籍齐名。其人不满时政,不堪流俗,毁弃礼法,“非汤、武而薄周、孔”。以东平人吕安系狱所牵,遭钟会构陷,为司马昭所杀。嵇康在哲学自然观上,主张元气自然论,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他在代表作之一的《声无哀乐论》中,认为音乐和人的思想感情是不相关的。

  竹林七贤画像砖拓本(部分)

  江苏南京西善桥晋末宋初墓出土

  政治思想上,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毁儒家的繁琐礼教。但他的真实思想仍在于维持封建社会的君臣父子关系,其著名的《戒子书》便是明证。他向往“崇尚简易之教,御无为之治,君静于上,臣顺于下”的无为政治,认为这样便可“玄化潜通,天人交泰”。诗长于四言,风格清峻,其《幽愤诗》尤有名。通乐理,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称于时。其著作有《嵇中散集》十卷,已散佚,经鲁迅辑校的《嵇康集》较为详备。

  山涛(205~283)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涉西南)人。好老庄,常隐居不问世务。后依附司马氏,历任尚书吏部郎、大将军从事中郎、相国左长史等官。入晋为大鸿胪,出为冀州刺史,入朝任吏部尚书,后拜司徒。他主持吏部多年,举无失才。每选用人物,亲作评论,世称“山公启事”。

  向秀(约227~272)字子期,河内怀县人。少为山涛所知。清悟有远识,雅好老庄之学,官至散骑常侍。曾作《庄子隐解》,早佚。现存《庄子注》乃郭象在向秀注基础上“述而广之”之作。向秀在哲学上,提出与贵无论不同的主张,强调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否认有一生生者作为万物的主宰。但他又承认有一个“不生不化”的“生化之本”,表现仍未摆脱贵无论的影响。在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上,主张顺应“自然之理”,同时要“节之以礼”,反映了“以儒道为一”的思想倾向。擅诗赋,其中以哀吊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最为有名。

  阮咸 字仲容,生卒年不详。陈留尉氏人。阮籍之侄。晋武帝时,曾任散骑侍郎,后出补始平太守。纵酒放荡,不拘礼法。曾与诸阮聚饮,以大盆盛酒,时有群猪来,他便与之共饮。妙解音律,善弹琵琶。

  刘伶(约221~300)字伯伦,沛国(今安徽沛县)人。初仕魏,晋泰始初对策,强调无为而治,被黜免。放情肆志,性尤嗜酒,放浪形骸,无所用心。常乘鹿车携酒,使人荷锹相随,嘱曰“死便埋我”。蔑视礼法,纵意所如。著有《酒德颂》,宣扬“无思无虑”,“行无辙迹”的虚无主义人生观。

  王戎(234~305)字濬冲,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晋武帝时历任散骑常侍、豫州刺史、光禄勋、吏部尚书等职。惠帝时,官至司徒、尚书令。性简要,善清谈。常委事僚属,不躬庶务。贪吝好利,广有庄园,聚敛无已。家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遂钻破李核出售,以此获讥于世。时人谓为“膏肓之疾”,阮籍亦称其为“俗物”。

  (李中华) 
 


    
《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

  战国时魏国史书。该书原无名题,后世以所记史事属于编年体,称为《纪年》,又以原书为竹简,也称为《竹书》,一般称为《竹书纪年》,亦称《汲冢纪年》、《汲冢古文》或《汲冢书》。晋太康二年(281),一说咸宁五年(279)或太康元年,汲县(今河南汲县西南)人不准盗掘当地古墓,发现了一批写在竹简上的古书。盗墓者“不以为意,往往散乱”,并烧竹简照取宝物。后来官府前往,又“收书不谨,多毁落残缺”。《竹书纪年》是其中较完整的一种。

  这批竹简由汲县运到京师洛阳,晋武帝命中书监荀勗、中书令和峤负责整理。竹简长度为古尺二尺四寸,以墨书写(或作“漆书”,亦即墨书),每简四十字。对竹简文字当时说法不同,一说为“小篆”,一说为“科斗文字”,一说为“古文”,应是一种较为规范的战国文字。整理工作首先是排比竹简的次第,其次是用当时的文字写出释文,最后是撰著提要。荀勗所撰《穆天子传》提要尚存。

  《竹书纪年》凡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今王”二十年为止。荀勗等整理时,据《竹书纪年》本书和战国时赵国史书《世本》,纠正《史记》的错误,认为“今王”是魏襄王,古墓即魏襄王的坟墓。当时和峤认为“《纪年》起自黄帝”,这个意见未被全部采纳,可能仅将记载黄帝以来史事的残简,作为该书的附编收入。

  由于竹简散乱,以及战国文字“于时即已不能尽识”,《竹书纪年》的整理仍存在争论和问题。晋惠帝时,秘书丞卫恒又从事“考正”,尚未完成即在一次统治者的内部争斗中被杀。他的朋友佐著作郎束皙续成其事,对这批竹书“随疑分释,皆有义证”。卫恒、束皙的“考正”内容,有些从现存《竹书纪年》佚文中还可以看出。如荀勗、和峤认为“今王”是魏襄王,卫恒、束皙却认为是魏安釐王;古墓也被分别看作是魏襄王和魏安釐王的坟墓。佚文中有“梁安僖(釐)王九年(张仪)卒”,所据即是卫恒、束皙的“考正”本。因此,《竹书纪年》当时有初释本和考正本两种,也可称为荀和本和卫束本。考正本可能名为《汲冢书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