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科全书-第1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仕,往来箕、颍间,创作甚富。正大三年(1226)起,先后为镇平、内乡、南阳县令,擢尚书省掾。后历任左司都事、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蒙古军围南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好问在围城中。崔立叛金降蒙古,元好问被迫为崔立写功德碑。他又上书当时在蒙古国执政的耶律楚材,推荐冯叔献、王鹗、杨奂等五十余人,请为安置存养,以存斯文。蒙古军既据开封,他与其他降蒙的金臣被拘管于聊城。其后,他频年游历在山东、河北、山西各地,成为当时北方文坛的领袖。1252年(蒙哥二年),他与张德辉赴漠北,觐见蒙古藩王忽必烈,奉忽必烈为儒教大宗师,希望利用忽必烈来振兴儒学。1257年病死。
他的诗作,五言诗风格高古沉郁,七言乐府不用古题,特出新意,歌谣、长短句慷慨激昂。力矫前此金诗在江西诗派影响下的形式主义颓风。在内容上,反映了当时北方人民在兵变之余,连年丧乱的苦难。他对诗词创作理论也有独特的造诣。著有《杜诗学》一卷、《东坡诗雅》三卷、《锦■》一卷、《诗文自警》十卷。晚年以编纂金史自任,四处搜集史料,著录达百万字,取名为《野史》,成为元人修《金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又辑金代诗人两百五十余人的诗作,并以诗存史,各系作者小传,名《中州集》。当时一些名人的碑铭、墓志多出其手。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传世。
参考书目
施国祁注:《元遗山诗集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58。
(周良霄韩志远)
《元和郡县图志》
《元和郡县图志》
唐代地理名著。是中国现存最早又比较完整的地理总志。李吉甫撰。原本四十卷,另有目录二卷,共四十二卷。该书完成于元和八年(813)。据宋人洪迈跋,书中卷四关内道,记载元和九年准吉甫奏请在经略军故城置宥州事,可能是成书后又有增补。
李吉甫于元和二年、六年两度入相,是中唐时期比较有识见、有学问的宰相。另著有《六代略》、《元和国计簿》、《百司举要》等。
《地和郡县图志》目录(清乾隆本)
《元和郡县图志》以贞观(627~649)时划分的十道为纲,配以宪宗时的四十七镇,每镇有图,冠于叙事之前。然后分别记述各镇所属州县的等级、地理沿革、四至八到、贡赋、古迹、山川形势、盐铁、垦田和军事设置。作者在序文中说,过去的地理书“或搜古而略今”,“传疑而失实”,所以他的著作力矫前人之弊,尤其留意于山川形势,攻守利害。可见作者是从政治、军事的角度着眼。
宋代以后,该书的图和目录均已亡佚,所以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改称之为《元和郡县志》。今本缺第十九、二十、二十三、二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卷,正书仅存三十四卷。卷十八、二十五也不完整。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周梦棠补州县目录一卷,又辑逸文四十二条;光绪七年(1881),缪荃孙又补辑了一些逸文。张驹贤作有《考证》,于原书多所订正。该书现存最早的刻本是乾隆三十八年武英殿聚珍本,在此之前仅有钞本流传下来。现在通行的比较好的本子是1983年中华书局校点本。该本以光绪六年金陵书局本为底本,参校了钞本四种,以及有关的地理书和史籍,吸收了张驹贤的《考证》,加以标点,附印周、缪补逸,并编有地名索引。
(赵守俨)
《元和姓纂》
《元和姓纂》
唐代谱牒姓氏之学的专著。原本十卷,今有十卷本、十八卷本两种。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元和七年(812)成书。
作者林宝,济南人(一作三原人),约经历了唐德宗至穆宗四朝,做过同州冯翊县尉、太常博士、沔王府长史等官,当时即以擅长姓氏之学知名。曾与崔郾等共同审定《格后敕》,并参与修撰《德宗实录》和《皇唐玉牒》。
该书详载唐代族姓世系和人物,于古姓氏书颇多征引,因而也保存了一些佚书的片段。原书体例以皇族李氏为首,然后按四声韵部分系姓氏。唐代崇尚门第,家谱往往攀附望族以自重。《姓纂》取材包括私家谱牒,故所述族姓来源未必都翔实准确。原书久已失传,清乾隆间纂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辑出,再用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补缺,重新分为十八卷,此为《四库》辑本。
《永乐大典》采录的《姓纂》已不完整,而且割裂原文,《四库》辑本也有遗漏。清孙星衍、洪莹及近人罗振玉都做过校补。孙、洪校本又分为十卷,以从其旧,于嘉庆七年(1802)刊版。现在流传的金陵书局本即翻刻此本。此后岑仲勉又重行校勘,写成《元和姓纂四校记》。所谓“四校”,指第四次校勘,以《四库》辑本为一校,孙、洪为二校,罗振玉为三校,岑氏所作为第四校。其校记重点在于“芟误”、“拾遗”、“正本”、“伐伪”。该书晚出,后来居上,功力最深,收获也最大。
(赵守俨)
元曲
元曲
元代具有创造性的文艺,包括散曲和戏曲。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体裁。小令源于晚唐五代,依一个曲牌填写一支小曲,是词的发展。元代小令在前代基础上,有所创新。每句用韵,并加衬字。由不同曲牌同一宫调的若干支小曲联缀成套,称为套数或散套。两种体裁的散曲在元代都很盛行。自贵族官员至民间文士,多能作曲。元散曲继承宋金人词,吸收民间俗曲,形成独具特色的新体文艺。元杨朝英选录元人散曲,编成《朝野新声太平乐府》、《阳春白雪》等曲集传世。明朱权编《太和正音谱》收录了元散曲作家共一百八十七人,其中包括蒙古、女真和色目作家多人,元代著名的剧作家也多有散曲流传。
戏曲 在元代形成完备的形态,有杂剧(北曲)和南戏(南曲)两个系统。①杂剧。金末元初,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杂剧以唱为主,唱词由同一宫调的套曲组成,句尾入韵,并有科(动作)白(念白)以配合表述剧情。一本通常分为四折(四幕),剧前或两折之间可加“楔子”。一个剧本由一个演员(正末或正旦)演唱到底,其他演员只作配合的科白。这种新体制的杂剧,较诸宫调更便于表演戏剧情节,赋予思想内容。杂剧初盛于今山西、河北地区(参见彩图插页第86页)。元代著名剧作家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号为四大家。关汉卿被誉为“编修师首”、“杂剧班头”,对杂剧的发展贡献最多,对当时和后世影响很大。他生平编剧六十余种,现存十余种。其中如《窦娥冤》、《单刀会》、《拜月亭》等是具有较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名作。剧作家王实甫所编的《西厢记》杂剧,共五本,二十一折,是少见的长剧,后世广泛流传,影响极大。杂剧演员中以女演员朱簾秀最为著名,兼长驾头、花旦、软末泥,号为“当今独步”。
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
明崇祯刊戏曲选《酹江集》插图
杂剧陶俑 河南焦作元墓出土
元末,钟嗣成撰《录鬼簿》,编录元代剧作家事迹及作品名目,共收作家一百五十二人,剧目四百余种。见于其他记载的杂剧名目,还有两百余种。明臧晋叔编选元杂剧一百多种,题为《元曲选》。近人隋树森又自诸家曲集收辑百余种,题为《元曲选外编》。现存完整的杂剧剧本,略备于此。②南戏。形成于南宋时期温州一带,又称“温州杂剧”或“戏文”。南戏也由唱词和科诨组成,唱词多采民间俚谣巷曲,不限宫调,不限折(出)数,一剧演唱也不限一人。形式较北曲杂剧自由,但题材远不如北曲杂剧丰富而有思想内容。元朝灭宋后,关汉卿等北方杂剧作家和朱簾秀等演员相继来到江南,杭州成为杂剧的胜地。南戏吸取北方杂剧的题材而得到发展。著名的南戏有《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拜月亭》等。元末,高明作《琵琶记》,改编蔡伯喈、赵五娘故事,宣扬“全忠全孝”,充满理学的说教。见于记载的宋元南戏有一百六十八种,现存残本十二种。近人钱南扬有《宋元戏文辑佚》、《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可略见梗概。元代戏曲,仍以北曲杂剧为主,先后盛行于北方和南方。南戏只是作为地方剧种而流传。明初,南戏渐衰。嘉靖以后,演变为“传奇”而又得到发展。
(蔡美彪)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Ayurbarwada,1285~1320) 元朝第四代皇帝。
蒙古语称普颜笃皇帝(Bu… yantu qahan)。元成宗铁穆耳兄答剌麻八剌次子。母弘吉剌氏答己。早年师事李孟,接受儒家思想影响。大德九年(1305)奉成宗诏出居怀州。十一年,奔成宗丧,回到大都,与丞相哈剌哈孙合谋,拥立统军北边的长兄海山(即元武宗)为帝。武宗封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相约兄终弟及,叔侄相传。至大四年(1311)正月,武宗卒,爱育黎拔力八达即帝位。他力图改变武宗时造成的财政枯竭、政制混乱的局面,罢尚书省,废至大银钞(见钞),处死武宗权臣脱虎脱、三宝奴等人,整顿朝政,减裁冗员,停止浩大的土木工程,限制诸王驸马横行害民,开始编纂律令,并在延祐元年(1314)施行科举。又在江浙、江西、河南经理田土(见延祐经理),进行田产登记,由于地主阶级的抵制和执行官吏的苛暴,引起人民反抗,这一措施终于被迫停止。在西北,任用大将床兀儿统军,连败察合台后王也先不花,从此西北边疆未再发生叛乱。但是他的统治对前朝的弊政并没有太多的改善。倖臣铁木迭儿依仗答己太后的宠信,贪赃枉法,作恶多端,仁宗虽厌恶他,终不能制裁。按照武宗即位时的盟约,爱育黎拔力八达的皇位应由武宗子和世■继承,但他毁约,立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元英宗)为皇太子,令和世■出居云南,和世■于中途抗命,失败后避往阿尔泰山以西。这一事件,招致不少诸王和武宗旧臣的不满。延祐七年,爱育黎拔力八达病逝。在位十年,年号皇庆(1312~1313)、延祐(1314~1320)。庙号仁宗。
(周良霄)
《元史》
《元史》
记录元朝史事的纪传体史书。宋濂(1310~1381)、王濂(1322~1373)主编。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
明洪武元年(1368),即元亡的当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编修《元史》。第二年,以左丞相李善长为监修,宋濂、王濂为总裁,赵埙等十六人为纂修,于南京天界寺开局编写,仅用了一百八十八天,便修成了一百五十九卷。接着又派欧阳佑等往北平搜集元顺帝一朝的史料,于洪武三年重开史局,纂修除赵埙外,另召朱右等十四人参加,用了一百四十三天续修成五十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