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牛顿以来的科学家--近现代科学-第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寒心,也造成大量科技精英外流。③中国存在比较严重的“论资排辈”倾向,青年科学家难于脱颖而出。例如,重大项目一般都由资深甚至年迈的科学家主持,在职务评定、工资级别上,即使是有才干的青年科技人员也必须耐心等待,结果是在极富创造力的最佳年龄阶段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④在机构建制上,基本上是官办科研机构一统天下。按其所从事的RD活动的层次,不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按其所从事活动的领域,不论公共领域或者市场领域,都由政府兴办或政府出资支持。⑤在科技发展战略上,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脱离我国国情片面只求全面发展,其结果是面面俱到,平分兵力,重点不突出,有限的人才、资源得不到合理使用。
6、美国为什么垄断了诺贝尔奖
自1985年到2000年,15年里共有33名科学家获诺贝尔化学奖,其中20人是美国人或其主要科研工作是在美国做的;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34人中有23名美国人;37名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中有23人是美国公民或在美国居住;24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中有17名是美国人,美国人似乎垄断了诺贝尔奖。
美国人为什么会成为诺贝尔奖的得奖大户?一些美国科学家认为,是美国“万能的金钱”和“鼓励创造性和具有挑战性的构想”造就了这一现象。
美国政府署全力支持并向各科研单位投入巨资用于基础科学的研究工作。在2001年度财政预算草案中,联邦研究和开发经费高达853亿美元,其中约50%用于基础科研;企业也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在资金方面对科研项目给予了大力资助。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了许多最杰出、最有成就的科研单位或科学家,充足的资金成了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强大动力。据统计,由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大力资助,有78名科学家荣获了诺贝尔奖,2000年获诺贝尔奖的8名美国人中就有4人获得过这个基金会的直接资助。
此外,由于美国经济发达,科研条件优越,竞争环境好,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精英,来自各国的移民学生提高了美国大学的水平。这些外国精英在垄断诺贝尔奖中成了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
虽然美国的小学和中学水平在世界上排名落后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以及瑞士、法国和德国,但美国的大学教育更多地提倡独立思考和主动精神。因为科学研究不是局限于旧的模式或传统,而总是处于前沿,所以鼓励创造性和具有挑战性的构想也是美国科学家屡屡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个重要原因。
7、怎样才能获得诺贝尔奖:10大标准条件
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路甬祥分析了百年来诺贝尔获奖情况后,提出了10个讨论的问题,可以算作是对诺贝尔获奖者的一个评价'4',可以称为中国科学家要获得诺贝尔奖的“10达标准条件”。
①自然科学的重大理论突破,需要善于发现已有理论与实际的矛盾,需要勇于挑战传统理论的自信与勇气;重大理论的创建和形成,往往经历长时间的争论以至非难,在得到反复验证后才被承认。
②原始性重大发现多源于对实验事实敏锐的观察和独具创意的实验。
③新的科学仪器和装置的发明,往往打开一扇新的科学之门。
④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与方法的发明,往往对人类健康、社会与经济的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⑤良好的科学基础和前沿性、交叉性的研究也可能偶发重大的科学发现,偶然中寓必然。
⑥数学与计算机工具创造性的应用,也可能带来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与管理科学
方法与理论的突破。
⑦对已有知识的科学整理与发掘,也可能有新的重大发现与理论创新。
⑧良好的创新氛围和高水平的创新基地是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的温床。
⑨创新意识、原始性创新思想与创新战略比经费与设备更具有决定意义。
⑩科技创新突破及其推广应用,需要相应的创新体制和科学管理机制作为保证。
8、还要等待多少年
我国重大科技创新产生的外部条件正在逐步形成:①国家加强了科研经费的投入;②对科技已产生重大的社会需求;③正在大力进行优秀人才的培养、选拔、吸引和集聚;④实行开放政策,保持了稳定的政治局面;⑤开始形成尊重知识和尊重科学的社会环境;⑥提倡创新,开始建立全国科技创新体系。
最关键的是,中国的年轻科学家的成长环境正在得到改善。中科院的“百人计划”旨在培养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人事部组织的“百千万人才工程”推动着年轻科学家的成长;国家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实施使中国基础科学的研究得到保障,“863计划”的开展则力图使我国在高科技领域有一席之地;大量出国留学人员的回归和日益增加的国际科技交流将使中国科学家在某些前沿科研领域与国外科学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科教兴国”战略的展开正在为我国的科学腾飞建立良好的社会氛围。
关于中国何时能够获奖的问题,杨振宁先生做过估计。他说:“我觉得20年之内,一定会有中国本土出来的诺贝尔奖级的工作。假如经济增长快,还不止一个,而是好些个。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很快,而且中国领导人对科技发展的速度有很殷切的要求,对研究工作的投资也有大幅度的增长。”'5'
一个科学波动周期大约为35年,任何一个科研体制不存在严重缺陷的国家,很可能在此段时间内获得科学技术研究的重大突破。按此推断假如从1978年“科学的春天”算起,到2012年便是35年。那么,我们最多再等15年。中国大陆不乏科学精英,诺贝尔奖零的突破理应能够实现。
这不是一个大胆和乐观的预测,我们期盼着中国获诺贝尔科学奖的那一年提前到来。
9、中国需要该做些什么:10大行动纲领
原中国科学院院长、我国着名的科学家周光召在一篇文章里比较详细地介绍我国产生重大的科学发现的条件和对策'6',可以称为我国要获得诺贝尔奖的“10大行动纲领”。
①正视产生重大科学发现的困难。重大科学发现一般是在学科交叉的生长点上出现,而不是按照常规计划,在可预见结果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和逻辑推理就能得到的。因为计划只能在原有的科学原理框架内制订,科学家个人又受到知识面狭窄和学科传统观念的限制,多数人很难有观念上的突破。这种局限和困难必须努力克服。
②充分认识科学发现的偶然性和必然性。通常在科研探索过程中要出现多次的失败,但在失败中可能发生偶然出现的现象,其中包含启发新思想的萌芽。只有不怕失败,观察敏锐的人才能在单调重复的试探中注意到新的现象或思想的萌芽,并将其发展下去。而科学发现的时机一旦成熟,发现就成为必然;至于由哪一位科学家发现则是偶然的。历史已经证明,只有那些及时抓住机遇的科学家才能成为最初的发现人。
③有创新力的科学家必备的素质。例如,包袱少,失败后不怕人笑话,对新事物非常敏感,有强烈的好奇心,不受原有思维方式和原有理论的束缚,敢想敢干;身体相对健康,精力充沛,工作非常努力;受各种社会和家庭事务的干扰,脑子高度集中,日夜处于创新的临界状态,从而容易作出重要的成果。
④自信、善于学习和做好战略选择是有所发现的基本条件。要有严格的科学态度,掌握先进的科学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充分的自信。自信不足,不敢碰难问题,仅仅满足于跟踪模仿,是巨大的思想障碍。要善于学习,既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又不盲从权威人士的意见。要从自身的实际条件出发,做好课题方向的战略性选择。要扬长避短,着力发现学科的新生长点和突破点,集中力量,坚持不懈,才有收获。在这方面,有经验的学科带头人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⑤要形成创新的学术集体和良好的科学生态环境。要在开放流动的环境下建立能不断创新的学术集体;要有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崇尚科研道德的精神。科研人员来往要频繁,学术争论气氛要热烈。通过各种学术观点的激烈交锋、单个学科的深入开拓、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才能形成良好的科学生态环境,实现科学系统的协同进化,科学家个人也才能在这个环境中激发出创造力和新思维。
⑥充分发挥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的作用。当前,科学前沿研究的对象多是复杂的系统,很多对象具有无穷多自由度,过去常用的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很可能不够需要,必须进一步发展才能处理复杂系统。因此,要加强对哲学的研讨,加强科学方法论、数学及计算方法的研究。另外,观测仪器是发现新现象的先导,要重视新仪器的研制和实验手段的开发。
⑦攀登顶峰永不停歇,处于逆境更应奋进。许多人在还没有建树时,渴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得到社会稳定的职业和社会地位,有一股拼劲;但一旦拿到永久职位和职称,就不再努力,缺少内在的动力去攀登科学的顶峰。显然,条件过于优越,可能使人懈怠,而逆境却常能促使人奋发图强。现在还没有得到社会承认、没有列入重点支持的科技工作者不要灰心,很可能将来出现重大创新的部分科学家是那些身在内地、没有得到国家重大资助的科学家。
⑧青年要成为科研的主力军。青年最有条件具备上面所说的素质和条件,因而可能最有创新的活力。青年要想有所发现,就必须刻苦学习和锻炼。科学研究没有捷径可走,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只有经过千锤百炼,直到最后才可能取得成功。只有从心理、身体、知识和能力诸方面做好准备的青年,才能抓住难得的机遇,实现理想,作出重大的科学发现。
⑨搞好老中青三结合,发挥中年科技工作者的骨干作用。一个好的科研集体中,老、中、青科学家各有各的作用,他们互相支持、共同协作,才能形成思想活跃、干劲十足、经验得到继承、技术不断发展、科研方向始终处于前沿的集体。
当前,在着力培养和选拔年轻科技人员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中年科技工作者的骨干作用和老年科技工作者的指导作用。有造诣的中年科学家已经得到社会的承认,承担了许多重要科研项目的领导任务,是多数科研课题的负责人。在没有经过识别,也没有更好识别机制的情况下,社会应当也只能将这些职责主要交给中年的一代,而不会交给品质和能力尚未充分显现的青年。
⑩尊重和发挥老师的作用。很多时候年青人作出的工作还不完善,需要有经验的科学家给以指导和加工。如量子力学的完整理论是在海森堡的老师玻恩带领下完成的。年青人的才华常常要由有经验的科学家来识别,给以培养和鼓励,才能得到发挥的机会。一个成功的年青科学家身后必定都有一些值得称道的老师。很多科学大师,如玻尔、波恩、布拉格、费米等在他们生命的后期都带出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