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自牛顿以来的科学家--近现代科学 >

第4章

自牛顿以来的科学家--近现代科学-第4章

小说: 自牛顿以来的科学家--近现代科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则朝向多元化发展,使得生活丰富多彩。科学总在逐步迈向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什么是物质组成的最基本单元,宇宙的起源与最终命运是什么,为什么地球上的生命如此丰富多彩,等等。

  科学在于创新和探求未知,发展就是对传统知识和自己过去的否定;而艺术主要是反映过去或正在进行的事件,不排斥传统,艺术的革新有时反而受到人们指责。比如,文学名着会一版再版而一字不改,科学专着则会不断修正版本。

  4、伪科学与“伪科学家”

  进入20世纪,科学的迅猛发展也让一些人感到了担忧,甚至开始出现反对科学的思潮。旧式的占星术、招灵术、外星人和超感应等伪科学思潮和新起的“后现代”、“新时代”等反科学新潮,已经在公众当中造成了反对科学的氛围,势必导致公众削弱对科学的信赖,科学的地位、权威和经费都受到侵蚀。

  科学主要追求自然界运动的“真善美”中的“真”,以诚实求真的态度对待科学是科学家最本质的特征。与此相反,伪科学则是打着科学旗号、披着科学外衣的虚假的科学,那些采取欺骗手段利用科学招摇撞骗的人就是“伪科学家”。

  伪科学家总是利用科学总是探索未知的特点,称他们惊人的发现多么高深和神秘;伪科学家总是利用科学进步能给人类带来贡献的特点,宣称他们的发现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伪科学家总是利用科学发展总是不断向前并不断修正的特点,宣称他们的发现正处于没有理论解释的潜科学阶段,一旦被承认将是超时代的科学革命;伪科学家总是利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存在无能为力的问题,宣称他们能为人类困境找到最有效的办法。再加上伪科学家具有表演天赋和煽动能力,利用媒体求新猎奇的心理,通过新闻报道产生一时的轰动效应,给人以极大的欺骗性。如在中国,曾出现过轰动一时的为解决石油危机的“水变油”、为百姓治病的各种“特异功能”。伪科学家不仅能使普通大众上当,也能迷惑一些真正的科学家。

  我们需要掌握一些识别伪科学的常识方法。①看它所声称的功能。科学是绝对有限的、有条件的,科学有其无能为力之处;而伪科学常说神功无限,无所不能。②看它与现有整个科学的联系。现代科学基本原理已为无数次实践所检验,即使未来科学有重大进步,也必然将此现代科学基本原理作为特例包含在内。而伪科学常别出心裁,自立门户,与现代科学的逻辑、概念体系根本不相容。③看它的可重复性和可检验性。一项惊人的主张或实验结果要在科学上确立,必须是可检验的可重复的。科学的见解应当原则上是“可证伪的”,即可错的。伪科学常声称其实验结果独一无二,原则上不可重复。伪科学是“常有理”,以不变应万变,无论你给出多少反例,它总能找到理由固执己见。④要看它与神灵世界的关系。伪科学主张“心诚则灵”,这是它的万能法宝。科学不相信神灵,科学上实验结果的正确与否与个人是否相信它无关。⑤看它对待经济效益的态度。伪科学直接谋求的是金钱,是立竿见影的收益;而科学谋求的是“优先权”,需要通过科学共同体成肯定才能得到效益。⑥看它对待批评的态度。科学总是接受理性的批评,而伪科学拒绝人们特别是科学家的批评。

  5、反科学与对科学的反省

  反科学,按字面理解,就是反对科学。与伪科学不同的是,反科学并不借助科学谋取某种利益,他们抓住科学产生的某些恶果或者无能为力,理直气壮地批判科学。反科学的实质是反对现实主义的世界观。

  美国科学史家杰拉尔德·霍尔顿他的《科学与反科学》一书中,曾经广泛收集和探讨过在欧美公众中的反科学现象'6'。他认为反科学现象十分复杂,形式多种多样,从占星术,相信神创说、特异功能、鼓吹伪科学和愚昧迷信,到支持李森科主义、鼓吹“科学主义”(过分热心地把科学模型引入非科学领域,过分夸大科学技术的力量),等等。他分析了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如此辉煌的美国,反科学现象仍如此普遍、反科学势力仍如此强大的多种原因:如美国成年人中有科学知识的还不到13%,绝大多数人仍不了解科学;宗教势力强大;有些人害怕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不良后果,如对生态环境 的破坏;科学家在美国的社会地位的上升,引起另一部分人的不满;如此等等。在反对科学的队伍中,还有一些科学哲学家和科学社会学家,他们认为科学同神话和小说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也有一些知识分子,因为科学变得日益深奥、复杂、抽象、难以理解,而对科学产生反感;有些浪漫主义的人文主义者认为现代科学强调理性、客观性、非人格化,使人生失去了魅力;有些激进的女性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者甚至主张取消男性中心主义或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科学,代之以女性主义的或东方神秘主义的类科学、边缘科学。

  反科学的目的是否定科学的价值,它不同于对科学的反省。毫无疑问,鉴于科学家在社会中角色的地位和作用越发重要,科学家必须时刻对科学产生的社会后果进行思考,即使自己对某些社会恶果无能为力,也要对此做出警示。比如,科学与政治的结合是及其危险的,在纳粹时期的德国和军国扩张时期的日本,一些科学家曾以“研究”作幌子对人类犯罪,前苏联期间的科学研究要效忠政治;现在有关“克隆人”所引发的伦理学思考在西方尚未形成共识。因此,对科学的反省是保证科学不至偏离人类文明进步轨道的一个重要方面。

  6、科学是否终结

  作为《科学美国人》的资深撰稿人的霍根在1997年发表了《科学的终结》一书,在中外科学界和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他认为今天科学已经揭示了人和宇宙的基本事实,科学的工作从本质上来讲已经结束。霍根认为在几乎所有的所谓“纯科学”中,重大的发现都已经被发现了,再也没有惊人的重大事件了。霍根的结论是在造访了10多个领域的科学带头人以后提出来的,给人以貌似正确的印象。他的主要的论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7':

  ①科学的终结是由于科学的成功。20世纪科学突飞猛进,在一些学科中,所有重大问题都已解决了。例如,他认为物理学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后已登峰造极,生物学在发现DNA以后,就再也没有什么重大发现了;

  ②人类的知识是有极限的,有些科学问题是没有解答的,他举出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关系”和“混沌理论”作为根据;

  ③他认为有些理论无法用实验验证,例如“超弦”理论。

  其实,在20世纪初,英国着名物理学家开尔文勋爵(W。T。Kelvin,1842-1907)也得出了科学大厦已经建成,晴朗的天空只不过飘着几朵小小的乌云的结论。开尔文没曾想到,量子概念的出现导致了一场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代表的伟大科学革命。

  从科学发展的历史来看,科学为人们提供了解释未知现象的理论框架以及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但这些理论框架的可靠性是有条件的,不是绝对的。任何科学理论都有自身的局限性,我们不可能依赖某种理论来一劳永逸地解释所有的未知世界,因此开尔文所期待的“终极的”科学大厦并不存在,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科学在不断修正过去的理论和不断探索新的发现中前进。

  一百年以前,谁能预见到微观粒子如电子等不遵守牛顿力学?又有谁能预见到能通过DNA了解生命的化学基础?对科学问题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有些问题已存在了几千年,至今仍未得到满意的回答。新发现在深化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之同时,也扩展了我们无知的前沿。例如,物质本质、宇宙演化、生命起源和自我意识等重大问题,以及由于人类未加控制地滥用科学技术而造成的后果如环境污染,都等待科学和科学家去解决。

  7、从社会学看科学未来

  上面从科学的内部特征和发展演变的规律探讨了科学的未来:科学是一个潜在的无止境的探索知识的进程。下面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首先,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科学技术是一种进步的力量。现代科学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的成就,已经为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促进了经济的普遍发展与人类的共同富裕。科学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人类的未来已经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肩负着更加重要的责任。或者说,科学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整个社会系统整合在一起,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

  其次,科学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必然受到国家的各个子系统的影响。科学需要良好的社会体制保障其运行,即通常我们说的要有完善的科技体制。一个完善的科技体制必须满足3个要求:一定的科技体制首先反映着从事科技活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受生产关系的制约,因此科技体制要与国家或者地区的体制协调一致并受其制约;一定的科技体制是为了有效地实施科学研究和推进技术进步而设置的,因此它必须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的要求;由于科学的社会化现象,一定的科技体制也要能体现科技活动与社会各个方面的互动和协调发展。如果不能满足这些要求,就需要调整即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如果科技体制运行不好,科学的发展也会受到阻碍。

  第三,科学需要在自由探索和外部支持中寻找平衡。现代大科学需要的资金越来越多,科学进入一个昂贵的时代,大规模的社会资助则必不可少。纯科学研究的本质决定了它是一种自由探索的活动,难以预料的风险、短期内没有实际效益使得它对赞助人没有吸引力,因此很多基础研究只能是应用和开发研究的附属物。东奔西跑地筹集资金,积极宣传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希望赞助者把科学当成是对国家声望和未来收益进行先期投资是当好一个科学家的条件之一。

  第四,科学作为现代经济和文化的奠基石,尽管它正面临着各种反科学和伪科学思潮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它对公众的影响力依然是其他力量所无可比拟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价值体现在掌握者和使用者的手中,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冲击将越来越大,正确认识和利用科学技术是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科学家站在科学研究的前沿,致力于科学的普及在今天显得格外重要,加大公众对科学的容纳和支持是科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最后,前面引用的中小学生关于科学功用的朴素的文字给了我们鼓舞。只有青少年眼中科学的未来才是科学真正的未来。国家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鼓励和培养更多的青少年投身到科学之中是科学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

  注:

  1、伯纳德·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三联书店,1991,p1…2。

  2、拉契科夫着,韩秉成等译,科学学——问题·结构·基本原理,科学出版社,1984。

  3、例如,培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