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全的生活百科全书 百年诺贝-第1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牙矗辉谛牙辞罢舛吻乘亲雒胃叻迤冢徊宦矍乘故巧钏蝗舜竽宰苡幸徊糠稚窬赴τ诨钤咀刺辉谇乘锥吻易雒问弊疃嗌窬赴疃淮耸比裘蔚揭恍┍冉闲朔芰钊思ざ亩鳎恢惺嗌窬蝗淮蠓刃朔芴岣撸皇沟绯宥跋斓狡渌惺嗄酥琳龃竽裕痪秃苋菀仔牙戳耍宦ブ饕灿Ω镁7⑾中牙词币丫炝亮税伞�
=
为什么蘑菇不是植物?
真菌是一个很大的生物类群;大约有10万种;其中包括各种霉菌、酵母菌和蘑菇伞菌等;在整个生物界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虽然它们很早就被科学家们勉强地归入到植物界中;但关于真菌究竟是植物还是动物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有关真菌的最早论述应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著名的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首次在自己的著作中描述了真菌的特性。大约过了300年后;著名科学家达普林尼开始把蘑菇分为可食蘑菇和有毒蘑菇两种。然而;人们对真菌的认识;长久以来一直徘徊在十分幼稚的水平;仅仅知道它是一类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常常依靠腐生和寄生的生物。科学家们甚至无法确定真菌究竟是植物还是动物;没有一个人能为它下一个权威性的确切定义。
随着对真菌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学者纷纷对它的正确归属提出了各自的论点。在较早的时期;植物学家尼克尔认为;真菌的形态虽然多种多样;面貌各异;但都是植物组织分泌出的产物;它们就像植物身上的废料一样;不能划入到生物的范畴之中;因此他认为真菌更接近于矿物;而不是接近于植物。虽然尼克尔当时注意到菌丝的形态;但他却错误地以为;那些蛛丝般的物质仅仅是植物的分泌物;实际上;这恰恰就是真菌本身。
在这个问题上;就连赫赫有名的植物分类学家、瑞典自然学家林奈也感到迷茫。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他认为真菌是动物;因为他在真菌中发现了一种与水螅相似的小动物。以后;法国生物学家瓦扬针对学者们一筹莫展的情况;十分有趣地把真菌称为“破坏了自然界普遍和谐性的魔鬼杰作”。他说;真菌是植物;可又没有花;它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似乎就是为了刁难最有天才的研究者。
尽管在真菌的分类上有种种不同的看法;但大部分植物学家认为真菌是植物性的有机体。比如巴黎植物园的植物学家杜尔涅福尔认为;真菌和地衣应归为一类;并把它们合称为“无花无果的草藻木”。在真菌研究的历史上;意大利科学家密凯利首次打开了通往真菌生活史迷宫的大门。他以出色的研究证明了;真菌是由十分微细的孢子来传播繁殖的。从此以后;人类结束了对真菌盲目猜想的阶段;使研究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更高领域之中。
到了18世纪;林奈把真菌列为与藻类相邻的另一个特殊类目。但是;就在大多数人认为真菌是植物的时候;不少植物学家又提出一个强有力的新观点。他们认为;真菌在地球生命史的早期就已经诞生;再加上没有叶绿素;不能自我制造食物;所以不应该属于植物界;而应当处于与植物界、动物界相并列的第三个独立的特殊的界——真菌界。但是;这一新观点没有受到同行们的支持;经过反复多次的激烈争论;最后还是把真菌列入到植物界。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以前一度被忽视了的观点又渐渐得到了重视。1909年;俄国科学家曼莱日柯夫斯基再次提出:在动物界和植物界之外成立一个新的界;即真菌界;里面包括细菌、蓝绿藻和真菌。
一时间;其他科学家对这种分类法作了许多科学上的具体论证。他们指出;这互相并列的三界在生活方式上各有特点。它们分别来自于三个假设的祖先:原始的寄尸植物;原始的寄养植物;原始的动物。后来科学家们进一步提出;生物界可以分为四个界:裂殖界(细菌和藻类);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现代生物学专家们采用了最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分别从生物化学、细胞学、遗传学等各个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真菌。他们发现;真菌确实兼有植物体和动物组织的特点。例如;真菌能直接进行氨交换;在细胞壁中有几丁质(壳多糖);贮有肝糖。从这几个方面来看;真菌很接近动物。但是;根据真菌的生活方式;细胞中兼有细胞壁和细胞膜的特点;它们又很接近于植物。
那么真菌究竟是植物还是动物呢?迄今为止;科学家们对这个问题依然众说纷坛。在1975年召开的第12届国际生物学会议上;动植物学家们又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试图确定真菌在生物界中的地位;但最后还是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不过大部分的真菌学家认为;由于真菌具有这一系列特殊的形态特征和生理性状;它还是应该属于与动物界、植物界并列的新的界——真菌界。
关于真菌的归属问题;由古至今已争论了2000多年;虽然到今天还没有得出一个完全统一的结论;但在今后的研究中;对真菌的认识必然进一步加深;那时真菌的归属之谜就会迎刃而解了。
=
为什么男人普遍比女人高?
国外医学家专门抽样挑选了一些正常发育、具有典型身材的男女进行了重点测量,发现同龄男女躯干的长短相差不那么显著,而下肢长短的差异却非常明显。因而科学家们指出,下肢骨骼的发育是男女身高差异的重要因素所在。有人为此进一步研究了男女性成熟前后骨胳发育的特征,终于揭示了男人比女人高的奥秘:男女自出生至青春期之前,骨骼的发育呈波浪式的增长,每年增高3~7厘米不等,身高没有多大的差别。到了青春期时,女孩(13~18岁左右)骨胳发育甚快,到了初中阶段,少女身高则可超出男孩,待长到18岁左右,发育阶段趋于“尾声”,下肢骨骼不再增长了,身高也随之“稳定”起来。男孩的青春期(15~20)开始较晚,结束也相对较迟。况且,青春期结束之后,下肢骨骼仍会继续长下去,一般要延续到23岁时才会逐渐终止。由此看来,由于男子青春期的持续时间超出女子约为5年左右,所以说:在总体上一般的男人普遍高于女人。
=
为什么鸟站在树上睡觉而不会掉下来?
鸟类的睡觉很特别,是睡在高处甚至是树枝上,而它也不会掉下来。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鸟的脚部的肌肉和哺乳动物的手的肌肉是不同的,鸟的肌肉放松时,它的脚部是抓紧的,而它要离开脚抓住的树枝,需要用力才行,而哺乳动物正好相反。正是鸟类的这个特殊的肌肉,才使它在睡觉时抓住树枝不至掉落下来。
=
为什么牛一看到红色就会兴奋?
其实很多人都会认为牛是因为对红色敏感,看到红的就会兴奋。好多电视和动漫节目都把牛刻意制造成对红色敏感。其实这是完全错的。
原因就是对牛真正敏感的是布,牛天生就觉得自己是个很厉害很狂妄的动物,没有动物可以在它面前嚣张,尤其是小东西。尤其是对飘动的东西就会有抵触感,认为这是向它挑衅,所以牛就会向布顶去。而为什么做成红色的原因是人对红的比较敏感,看动牛顶红色的更容易让人产生亢奋的感觉,这是人自己制造的效果,所以会把布用红色的做了。
忘了提醒一句,牛好象是色盲,没有办法分辨颜色,它的眼里好象只有黑色和白色。
=
为什么女人寿命会比男人长呢?
对;为什么呢?
据世界上许多国的人口统计,女性一般寿命比男性长5~10年。为什么女性寿命会比男性长呢?人们从下列几方面进行分析:
与性染色位的关系:男性23对染色体中,性染色体是XY,面女性为XX,有些遗传病是通过性染色体传给下代的,叫伴性遗传,如血友病,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如果仅在一个X染色体上,这就呈隐性,另一个X染色体的同位基因就可保护女性不患此病。此外,若干免疫调节基因也存在于X染色体上。那么,女性就具备双倍这类基因,一套受到损伤后,另一套可以补偿。因而,女子免疫系统衰退较迟,死于癌症及传染病的较男人少。据日本统计,女人患癌症的比男人低1。33倍,因而,女子平均寿命也长。
与女子的生理状态的关系:女性分娩和月经定期失血能作为一种生理刺激,使女子造血机能比男子旺盛,而且保持时间相当长。
与女性体内雌激素的关系:雌激素具有保护血管壁的作用,防止其变硬、变脆,而男性机体对肾上腺素及其他缩血管活性物质反应较女性为强烈,因而男性发生心血管病机会多于女性。据日本统计,女性患心脏病的比男性低1。07倍,患脑溢血的比男人低1。04倍。
另有资料表明,一组90岁以上老妇尸检,发现每人平均有6种病,而同年龄男子,每人平均有8~9种病。
与生活方式的关系:男人吸烟、饮酒的比女人多。加上男人所从事的工作危险性高,如高空、高温作业,及冶金、电力等工种,工伤及意外事故较女性多。
与基础代谢的关系:女性在25岁以后基础代谢率低于男性,直至闭经后才与男性相仿,总的说,一生中代谢率低于男性。据估计,能量代谢可少30~40%,高能量代谢可促使减寿已为实验所证实。
看来女性寿命高于男性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在动物界也是雌性动物比雄性寿命长。例如雄性大白鼠平均寿命为483天,而雌性大白鼠为801天;大型蚤(在18℃环境)雄性活38。6天,雌性为44。7天;黑蜘蛛雄性平均寿命为100天,雌性为271天,玉米虫寿命雄性60天,雌性111天。这说明雌性寿命比雄性长是动物界的普遍规律。而人类还要加上社会因素与生活方式的差别。
=
为什么螃蟹一煮就变成红色的?
螃蟹身体的颜色主要是由甲壳真皮层中的色素细胞决定的。在螃蟹甲壳的真皮层中,分布着各种各样的色素细胞,不过它们大多数是青黑色的,这也是活蟹呈青色的原因。在这些色素细胞中,有一种叫虾红素的色素,平时它与别的色素混在一起,无法显出鲜红的本色,可经过烧煮后,别的色素都被破坏和分解了,唯独它不怕高温,于是,螃蟹的甲壳便呈现出虾红素的红色。不过,在螃蟹甲壳的真皮层中,虾红素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因此,你会发现螃蟹煮熟后,并不是通体红彤彤的,在虾红素分布较多的地方,如背部分显得格外红,而虾红素分布较少的地方,如蟹脚的下部红色就会淡一些。由于螃蟹的腹部根本没有虾红素,所以无论蒸煮多少次,永远都不可能变成红色哦!除了螃蟹外,虾烧熟后的变色也是因为上述的原因。
=
为什么啤酒和白酒不可以一起喝?
不是白酒和啤酒不能一起喝,是酒都不易两种以上一起混喝,因为容易醉。
啤酒忌白酒
啤酒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容易挥发,如果与白酒同饮,就会带动酒精渗透。有些朋友常常是先喝了啤酒再喝白酒,或是先喝白酒再喝啤酒,这样做实属不当。想减少酒精在体内的驻留,最好是多饮一些水,以助排尿。
节日期间,亲朋相聚,不免要饮酒助兴。在餐桌上,有些人往往喝完烈性白酒后,同时又喝啤酒。这种喝法不科学。大家知道,啤酒虽然是低度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