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做事(全文阅读) - 黄夏君-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蒙牛不干(不收);凡是跟伊利收购标准、价格不一致的事,蒙牛不干。同时,牛根生启动〃中国乳都〃的概念,通过公益广告的形式打出我们共同的品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口号,在众多场合中提到伊利时都把伊利放在自己的前边,在所有的口径上都将内蒙古所有的乳品企业打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烙印。
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蒙牛赢得了政府的支持,使自己的命运和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大局捆绑在一起,抬高竞争对手的同时保护了自己。这就是守弱的好处。
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懂得自守自卫。做事情不要张扬,只需默默去做,无论成功与否都不会惹出麻烦。最忌做事盲目张扬,成功了显得你太自负,失败了别人会对你另有看法。
多学多用虚静守弱,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齐万物的宗旨是否认客观事物性质的差异,庄子认为物与物之间是没有差异性的,比如两个苹果,不能说这个比那个大,那个比这个小,苹果就是苹果。庄子〃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观点,在其《齐物论》里有系统全面的描述。不过,表述比较直接的是《秋水》里的一段话:〃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以差别来看待事物,因为事物大所以大,则没有哪个东西不是大的;因为事物小所以小,则没有哪个事物不是小的。不同性质的事物,没有必要去比高下,论长短。坚守自己的人生信条,努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平稳度过一生,这就很幸福了。
第6节:道家思想对做人的影响(4)
可也有许多人老爱攀比较量,举个例子来说:
一位很有能力的妇人,丈夫在政府机关工作,两人收入不错,生活还算可以。可她老是抱怨自己家不好:房子太旧,又没有车。后来丈夫经过努力,换了新的二居室,买了大众汽车。可她还抱怨,自家的房子装修太差,车不是奥迪的,丈夫老得不到晋升。没过多久就又都实现了,妇人还是抱怨自家不如别人的条件好,不如别人地位高。她住着楼房,坐着轿车,吃喝穿戴都很时髦,可就是没有半点幸福与优越感。
这位妇人就犯了〃不齐万物〃的毛病。若一味攀比就永无止境。人们常用知足常乐来对待人生,这是很实际的。本来万物并无高下之分,你硬来拔高贬低,这不是自寻不快吗?
一位国务总理,为国家作贡献、为人民服务,可谓功劳大矣!一位扫垃圾的清洁工人,每日将街道清理得干干净净,他也功不可没。各个岗位都不能空缺,都有贡献,你能论功劳大小吗?
将自己比作一物,外界他人也各是一物,万物平等皆自由,这正是庄子的理念所在。
齐是非是说认识的标准无法客观制定。庄子认为每一个认识主体都有自己的标准,客观的标准是不存在的,庄子的齐是非就是否认人类认识的绝对标准,一件事情无所谓对错。庄子之所以否认绝对标准,是因为他认为人在看待事情时是有〃成心〃的。他说:〃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
根据自己的观点来看待事物,谁又能没有自己的观点呢?庄子认为人是有一偏之见的,依照自己的偏见,必定会引起是是非非的争执。
在论证〃齐是非〃的观点时,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叫〃鱼乐之辩〃:
庄子与好友惠施同游于濠梁之上,庄子说:〃鱼儿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真是快活呀!〃
惠施听了之后,跟庄子抬杠,说:〃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儿很快活呢?〃
庄子一听不妙,眼珠转了转说:〃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很快活。〃
惠施又反问:〃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了,由此推断,你也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很快活。〃
庄子哈哈一笑又说:〃开始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很快活呢?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很快活才来问我,我是在濠水桥上知道的。〃庄子的意思说,你既然知道我,我怎么不可以知道鱼呢?
庄子与惠施的〃鱼乐之辩〃很有哲学中诡辩论的色彩。两人非要辩出个清白来,结果还是不了了之。因为事物的质理是发展变化的,是不固定的。每个人的观点、角度是有差别的。所以想求得客观标准是难的,不切实际的。
同一个问题,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见解,各自有各自的道理,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你当然也会否认别人的观点,若是众人的观点都一致的话,哪还会有各个学术领域的发展呢。
只要你的观点有理有据,能运用到实际生产与生活中,你的理论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谬论。在成立自己的理论之前,不妨多吸取他人的成果,没有前人的基础你不可能会凭空而立。批判别人时更要有理论事例,否则只能是一味空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大文豪苏轼给了我们最精当的回答。
齐生死就是超脱生死,否定生与死的界限。庄子在《知北游》里说:〃生也者死之徒,死也者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生是死的起步,死是生的开始,怎么知道它们从何开始的呢。人之所以生存于世,是因为气聚集的缘故,气聚集则生,气散了就是死了,死生轮回,没有什么可忧患的,万物生存都是因为有气。
对待生死的看法称之为生死观,儒家的生死观是舍生取义,认为应该舍弃生命保全理想。与之不同的是庄子的生死观,庄子认为,生死是很自然的事,就好像春夏秋冬的运行一样,是没有什么哀叹、没有什么惋惜的事。支持庄子〃自然生死观〃的理论基石是自然法则与气一元论。庄子认为,宇宙间没有人的生死,只有如同昼夜般循环不已的气的聚散。这一句话来源于一个故事,主人公依然是庄子与惠施。
第7节:道家思想对做人的影响(5)
庄子的妻子死了后,庄子为她举办简单的丧事,好友惠施来吊丧,看见庄子在妻子的遗体面前又唱又跳,手里还拿着一个破脸盆,他每唱一句,就用脸盆敲一下桌子角。
惠施看见庄子不仅不悲伤,还一副十分高兴的样子,心里冒了火,骂庄子说:〃别人死了妻子悲痛欲绝,你怎么还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呢?你不觉得过分吗?〃
庄子说:〃妻子的生命是气的变化,如今她的气散了,沉睡在大地的屋子里,再也不会有穷苦与疼痛,这是她的归宿,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个归宿,我要为她庆贺呀。〃
惠施这才不语。
庄子的齐生死,模糊了生与死的概念,使人从对死的恐惧中解放出来,很有新鲜感。为什么庄子会有如此之念呢?
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生老病死是很合理的自然现象。人是动物的一种,当然也要顺应自然,遵循规律,这样一来,生死就不足为奇了。
生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去生,如何去死。活要活得有意义,死要死得其所。人活一世要有所作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才没有白活。干了一辈子事业,有所作为,无怨无悔,还在乎如何去死吗?庄子的思想在这一点上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也应看到,庄子的齐生死含有一些消极成分,缺乏必要的人情味,这是常人难以接受的。
既然知道了生死的意义,我想你会更好地去珍惜生命,超越自我。
道家的思想观点汇总起来就是两个字:道德。〃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家强调做人要循德求道,做人如此,做事亦如此。庄子认为,〃德〃是人的本质。〃德〃是人的天赋才能的总汇,〃德〃是从〃道〃中而来的。因此,道家以〃贤〃作为衡量人的道德标准,〃道德完美〃是它的最高境界。吕坤在《呻吟语》卷二《修身》中写道:对文名、才名、艺名、勇名,人们都可以辞让,唯有那道德的名声会引起许多人的妒忌。对无文、无才、无艺、无勇,人们都可以谦虚得起,唯有那没有道德的名声会引起许多人的羞愧。君子要用道德的真实潜心静气地修炼,用道德的名声遮蔽自己。
3、法家思想对做人的影响
法家,一家以法治为核心的思想学派。它产生于战国时期,对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反对〃以礼治国〃。法家为何如此推崇法律,法有什么作用呢?法家认为法律可以〃定分止争〃,也就是可以明确物的所有权。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的慎到对此做了一个很浅显的比喻,他说:〃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这句话意思是说,一只兔子乱跑,就有很多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一眼,这并不是说人不想要兔子,而是物有所属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法,要受到制裁。
商鞅认为法要保护私有财产,必须具有暴力色彩,这在当时都是十分科学、十分先进的思想。韩非则认为,法除了具有能〃定分止争〃的特点外,还具有〃权威性、公正性、稳定性、成文〃的特点。
正是基于法是百姓行为的准绳,法在治理国家时有巨大作用的认识,法家才提出〃以法治国〃的思想。〃以法治国〃的思想提出后,遇到了儒家〃以礼治国〃思想的反击,两家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第一次交锋的论题是:〃以德去刑〃与〃以刑去刑〃。儒家认为,加重刑罚会伤害民众,而减轻刑罚则有助于消除奸邪与违法之事。韩非对此给予反驳,他说,用重刑能制止的,用轻刑不一定能制止;而用轻刑能制止的,用重刑一定能制止。
第二次交锋的论题是:〃礼治〃还是〃法治〃。儒家提倡〃礼治〃、〃德治〃、〃仁政〃的治国理论。韩非则不然,他强调〃以法为本〃的治国理论。韩非也讲〃德〃,但他的〃德〃不同于儒家的仁义道德,而是以好处为诱饵的奖励。他在《显学》里说:〃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家规严就没有凶悍的奴仆,而仁慈的母亲却养育出败家子,这是因为威权可以禁止暴行,而仁德深厚却制止不了祸乱。
第8节:法家思想对做人的影响(1)
韩非认为,儒家主张的〃礼治〃与〃德治〃不仅无补于世,而且还会〃败法〃、〃乱世〃。韩非看到〃德治〃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