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在中国做事(全文阅读) - 黄夏君 >

第2章

在中国做事(全文阅读) - 黄夏君-第2章

小说: 在中国做事(全文阅读) - 黄夏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兴档哪茄骸ㄉ俣醚В缛粘鲋簦蛔扯醚В缛罩兄猓焕隙醚В绫蛑鳌!ā�
        
        在今天,许许多多的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够出人头地,不惜重金、不辞劳苦地把孩子送到这样那样的学校里学习,或请人〃开小灶〃,期盼孩子能够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这或多或少都是受了传统思想的影响。 
        
        为什么中国人会如此看重学习?因为自古以来儒学灌输的就是人必须从学习中获取知识,人有了知识才能有智慧,而智慧是做人能否成功的根本。   
        自古以来,儒家学派中仁、义、礼、信、智的做人之道,被中国人奉为圣明,因此许多脍炙人口的、有关做人之道的好故事才会千百年来代代相传。   
        2、道家思想对做人的影响   
        道家是春秋时诸子学派中重要的一家,以老子与庄子为巨擘,是他们两人奠定了道家学派的思想基础。   
        道家思想的兴衰与儒家息息相关,两家相互斗争、相互排斥,呈现出此起彼伏的特点。道家的思想起源很早,来源很杂。老子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他读了大量的书,从轩辕黄帝处继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从《周易》里吸纳了辩证统一的思想,从西周史官处悟出了天地轮回、物极必反的思想。 
        
        老子在任职期间并没有著书立说,表达自己的思想,后来,他见周朝日益衰败,于是骑一头青牛朝西而去,来到丞谷关,守关的关尹得知他是一位高人,留下他写作,老子著《道德经》后西去,从此,《道德经》就成为道家的奠基之作。 
        
        〃道〃是老子哲学中最核心的观念,他的整个思想体系都是围绕〃道〃展开的。那么,老子的〃道〃究竟是什么呢?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作了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天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听不见它的声音也看不到它的形体,它独立长存而永不休止,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如果要取个名,勉强称之为〃道〃。这就是老子对〃道〃的理解与描述。 
        
        根据老子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道〃的一些特点,〃道〃无形、无色、无味,但真实存在,它会不停地运行,可以衍生出万事万物,是宇宙的本源。老子还认为,万事万物都是〃道〃生成的、培养的,即使死了还是〃道〃。〃道〃既是一个巨大的生产基地、培育场地,又是一个巨大的回收站。他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与第五十一章表述了这个观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第一句话的意思是说,道是独一无二的,里面包含了天地,天地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产生万物。第二句是道生成万物,德蓄养万物,使万物成长作育,使万物安宁心性,使万物正常地生长与死亡。 
            
     
      第4节:道家思想对做人的影响(2)       
        从上可知,〃道〃有两个本质:一是万物的本源,是宇宙万物生长的起点与死亡的终点;二是〃道〃真实存在,但又看不见摸不着。   
        〃道〃还有两个属性:一是指规律性的〃道〃;二是生活准则的〃道〃。   
        老子认为自然界中事物的运行总是遵循着某种规律的,老子从天地运行、日月起落、四季轮回中总结出一个总规律:〃反者,道之动。〃〃反〃即是相反相成,又可作〃返〃来理解。老子的〃反〃包含两个概念:一是相反对立,二是返本复初。 
        
        先看看第一个概念,相反对立就是指对立转化规律。   
        老子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形成的,他在《道德经》第二章里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拍相和,前后相随。〃其意思是有和无相互生成,难和易互相促就,长和短互为显示,高和下互为呈现,音和声彼此应和,前和后连接相随。根据对立转化的规律,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并且两者是经常互相转化的。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有名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就是这句话的形象诠释。边塞有一户人家,他家的马不知何故到胡人那里去了,众人都安慰他,他说:〃这也许是一件好事呢。〃几个月后,他的马将胡人的马也带了回来。大家见状又去恭贺他,他说:〃别高兴得太早,这说不定是件祸事。〃不久,他儿子去骑那匹马,结果摔下来,摔断了大腿。众人又来安慰他,他说:〃这也许是一件大好事呢?〃一年后,胡人入塞,村里征壮丁去打仗,他儿子因为腿断了不能打仗,保全了性命。 
        
        这个故事说明了祸福易转化的道理。这种祸福相依的情形在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许多人因为遭受了不幸,所以立志图强,结果成就了一番事业,而一些养尊处优的富家子弟却不思上进,最终落魄到无家可归的地步。 
        
        老子的〃道〃是一层一层往下落的,最高的一层是人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其次为事物运行的规律,这一个层面是比较好理解的。当规律性的〃道〃作用于万事万物时,往生活层面下落时,我们就更容易理解了。这层意义上的〃道〃指的是治国之道,为人之道。如治国之道,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其意思是说治理国家,像煎小鱼,煎鱼是不能翻来翻去的。老子的意思说,治国要无为,不要有为。如为人之道,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亡,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其意思是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保长久。这句话告诉人们不能做事过于圆满,为人不能锋芒太露。 
        
        老子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应凭自身的情状去发展,不必以外界的意志去制约它,无为就可以达到无所不为。   
        基于这种认识,老子提出〃自然无为〃的理论。〃自然〃这一观念是指不加一毫勉强作为的成分而任其自由伸展的状态。〃无为〃这一观念是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人为的意思。这里的〃人为〃是指不必要的作为,是没有顺其自然的胡作非为。 
        
        如何做到〃自然无为〃呢?根据老子的观点,一要顺应事物自然发展规律,二要不乱作为。   
        针对统治者〃有为〃的现象,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点。他在《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与七十五章里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滥贼多有。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第一句话是说,禁忌太多了,弄得人民不知所措、越来越穷,法令森严,把人民捆得动弹不了,盗贼越来越多。第二句话说,人民之所以饥寒,因为在上的人收取的税赋过多,所以饥。人民之所以难治,因为在上的人乱作为,所以难以治理。 
        
        老子将人民的苦难与统治者的胡作非为联系起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民贫的实质。老子心目中最理想的统治者是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的。时至今日,老子的这种思想对一些〃政绩主义〃者仍有警示意义。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指什么都不干,天天躺在职位上睡大觉,其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的意思。那么,应该在什么地方作为呢?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作为。简言之,就是按规律办事。 
            
     
      第5节:道家思想对做人的影响(3)       
        老子的哲学思想里〃虚静〃与〃守弱〃是很重要的概念。   
        老子认为,万物都是从虚静状态中产生的,犹如种子在土地里发芽,在一种悄然无声中成长。他在《道德经》第五章里说:〃天地之间,克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其意思为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吗?空虚但不会穷竭,发动起来生生不息。〃风箱〃是形容虚空状态的,〃道〃就是虚空状态,老子认为运动一旦开始,万物就从虚空状态中奔涌而出。 
        
        在〃虚〃的概念上,老子提出一个与之相反的概念〃盈〃,〃盈〃有自满的意思。老子对于盈是持批评态度的。他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己。〃其意思为盈满的时候,要适时停止。盈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不容。不容就会产生排他、攻击、骄狂等心理,不容是矛盾激发的根源。 
        
        老子谈〃静〃的时候,着重从政治方面来论述。他说:〃清静为天下正。〃其意为清静无为可以做天下人的模范。老子理解的〃静〃是不乱动。如果事物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时,就任他自生自灭,只有事物偏离了轨道,才应该被干涉。 
        
        如何才能做到〃静〃呢?老子说:〃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其意思为不起贪欲而趋于宁静,天下便自然复归于安定。老子认为打破人内心平静的是贪欲,只有无欲,才能达到清静的境地。统治者如果无欲,社会就会呈现出安定的局面。 
        
        在对〃静〃的认识基础上,老子提出了〃躁〃的概念,〃躁〃与〃静〃是相对的。老子认为〃静〃可以止〃躁〃,他在《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里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本,躁则失君。〃其意思为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帅。……轻率就失去了根本,躁动就失去了主帅。 
        
        老子如此重视〃静〃,是与他看到一个〃躁〃的社会有关,当时的统治者成天忙于争夺土地,耽于声色之乐,他们像蚂蚁一样躁动不安,给黎民百姓带来了苦难,有感于此,老子提出天下要〃静〃。 
        
        守弱,就是认清自己的弱势,填补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暗暗地积蓄力量,发展壮大。表面看似柔弱,实则刚强无比。   
        还有一点,就是明哲保身。故意向外界显示自己是弱小的,这样就免得招来枪打出头鸟的横祸。若在强盛之时还一味喜不自胜,这样往往惹来祸端。   
        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就很会以弱治强、明哲保身。朱元璋登基以后,他已觉察到帝王的反常现象,身为重臣的刘伯温就辞官归隐。而许多同打江山者只知一时享乐,不料被朱元璋暗杀的大有人在。刘伯温以谦弱之术保全了姓命。这是他运用了老子智慧的结果。 
         
        1999年初,曾被伊利免职的牛根生虽然〃躲〃在蒙牛的幕后,却也没有逃脱继续受打压的命运。竞争对手为了封杀蒙牛,争夺奶源,蒙牛有的牛奶车半路被截,牛奶被当场倒掉。为了减少冲突和不必要的麻烦,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牛根生很快制定了〃收奶三不干〃政策:凡是伊利等大企业有奶站的地方,蒙牛不干(不建奶站);凡是非奶站的牛奶,蒙牛不干(不收);凡是跟伊利收购标准、价格不一致的事,蒙牛不干。同时,牛根生启动〃中国乳都〃的概念,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